專家警告:地下水乾涸 全球糧食供給現危機

作者: 鄒敏惠 | 環境資訊中心 – 2013年7月9日 上午9:55

本報2013年7月8日綜合外電報導,江惟真編譯,蔡麗伶審校

全球資源權威分析師、華盛頓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Lester Brown警告,美國、印度和中國因水井逐漸乾涸,地下水位急遽下降,已逼近「水峰值」(peak water),作物產量開始下滑,全糧食供給受到嚴重的威脅。

Brown最新的文章指出,全球有18個國家,共涵蓋全世界一半人口,因過度抽取地下水而逼近「水峰值」。達到「水峰值」時,地下水位將不再回升,作物產量逐漸減少。

其中以中東的情況最為嚴重。Brown表示,「已經達到水峰值、地下水位開始下降的國家有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伊拉克和葉門。據沙烏地阿拉伯的估計,2016年該國將需進口約1500萬噸的小麥、米、玉米和大麥才能養活其3千萬人口。」

「在全球部分區域,人口成長和水供給曲線已出現死亡交叉。人類歷史上首次,區域榖物產量以無法挽回之勢下跌。這些區域的政府未能發展出互相配合的人口和水資源政策,導致人口每天增加1萬,用以餵養人口的灌溉用水卻越來越少的窘境。」

Brown警告,敘利亞的榖物產量已於2002年達到高峰,此後便下跌30%;伊拉克榖物產量自2004年起已下跌33%;伊朗2007年至2012年間因為灌溉水井逐漸乾涸,榖物產量已下跌10%。

「伊朗已經感受到超抽地下水導致的水供給萎縮。葉門的水問題也已病入膏肓,榖物產量在過去35年已經下跌一半。到了2015年,葉門的灌溉田地將會非常稀少,幾乎全國的糧食都必須依賴進口。」

而世界前三大糧食生產國中國、印度和美國的水位也令人憂心。

Brown說,下降的水位正在影響中國的收成前景,「小麥產量佔全國一半、玉米產量佔全國三分之一的華北平原,水位正在快速下降。過度地抽取、大幅消耗淺層地下水,讓鑽井者必須轉往開發該區域的深層地下水,而深層地下水是無法補充的。」

印度的情形更嚴重,當地鑽井者使用現今改良的鑽井技術,以取得超過半英哩深的深層地下水。「大量超抽地下水雖然讓印度近年的作物產量快速成長,但其食物消耗和產量間的差距相當危險。印度每年人口增加1800萬,而灌溉用水幾乎完全依賴地下水。」

美國西部大平原,包括德州、奧克拉荷馬州和內布拉斯加州等地區,農民也在超抽地下水。這些地區的灌溉農業很發達,廣大的奧加拉拉蓄水層從內布拉斯加州南邊延伸到德州Panhandle區,提供了灌溉水源。「不幸的是,奧加拉拉蓄水層是化石含水層,一旦用盡再也無法補回,屆時農民就必須視狀況改為旱作農業或完全放棄農業。」Brown說。

Brown也警告,許多國家可能在作物產量下降的邊緣。「隨著灌溉水的減少,墨西哥可能已在榖物產量下跌的邊緣。巴基斯坦可能也達到了水峰值。若真是如此,榖物峰值也不遠了。」

【參考資料】


英國衛報(2013年7月6日),Global threat to food supply as water wells dry up, warns top environment expert


Lester Brown(2013年7月6日),The real threat to our future is peak water

……..文章來源:按這裡


沙漠科技內鬨 歐太陽能大廠破局

作者: 方家敏 | 台灣醒報 – 2013年7月8日 下午8:09

【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綜合報導】歐洲太陽能大廠內部合作破局,互批難溝通。沙漠科技基金會和沙漠科技公司等2家德國綠能廠的重要推手,宣布正式分家。原本打算投入四兆歐元的資金,供應歐洲15%的用電量的計劃,因雙方無法達成共識,已宣告停擺。

德國綠能大廠沙漠科技與其基金會自2009年開始合作後,便提出宏大計畫,預計在2050年前以太陽能和風力發電,供應歐洲15%的用電量,並企圖打造連接北非撒哈拉太陽能電場與歐洲各國的緊密電纜網絡。沙漠科技本將領導地中海區的太陽能廠商與政府,整合地區性綠能產業,如今卻因內部溝通不良而宣告破局。

沙漠力量計劃

2003年創立的沙漠科技公司,以高瓦數電力傳輸的科技,在綠能產業界佔有一席之地,各式再生能源的業務內容中尤以太陽能產業聞名。沙漠科技基金會則是沙漠科技公司於2009年成立的非營利組織,兩者在2012年以共同名義提出沙漠力量(Desert Power)計劃,期望能提高地中海地區的太陽能市場占有率。

沙漠科技基金會的創辦者西墨‧格洛普表示,兩者間一直存有主導權的爭議與技術策略上的不和。他們希望能在北非沙漠設置太陽能儲存槽,再將熱能轉移到太陽能發電廠,維持24小時供電,並開拓歐洲的綠能發電市場。

策略不同 導致內鬥

公司的執行長保羅‧凡尚卻認為,基金會提出的計劃一開始就不夠周全,發電廠從北非傳輸到歐洲的電力不到20%,而歐洲的再生能源電廠已能夠供應當地達90%的用電量。凡尚指出,此策略「既天馬行空又浪費錢」,因而決定改變執行方針。格洛普則對此事非常不滿,擔心沙漠科技公司恣意改變策略恐招來外界批評。

沙漠科技公司的發言人克勞斯‧史密特火藥味十足,特別公開表示,公司的運作將不會有任何影響,因為基金會本身不具有實權,對此計劃也沒什麼影響力。沙漠科技基金會則是靠著環境保護與解救世界糧食危機的宗旨,在全球有廣大的支持者,是沙漠科技公司能夠順利推展開發計劃的一大助力。雖然兩方不再繼續合作,但都分別表明會繼續進行此計劃,似乎為未來兩方的合作留一條後路。

圖說:德國綠能大廠沙漠科技推動地中海地區太陽能開發,不料內部合作破裂。(Photo by e pants in flickr)

http://www.guardian.co.uk/environment/interactive/2011/nov/02/desertec-green-energy-europe 沙漠力量地中海區域計劃藍圖

……..文章來源:按這裡


地下水位下降 全球農產量逐年減少

作者: 陳正健 | 台灣醒報 – 2013年7月8日 下午7:50

【台灣醒報記者陳正健綜合報導】「過度抽取地下水,全球即將發生糧食危機」,英國《衛報》報導指出。18個國家世界主要國家正經歷所謂的「用水高峰」(Peak Water),它們過度抽取地下水,農產量逐年減少,而這些國家的人口佔了世界總數的2分之1 。

《衛報》指出,世界最大的三個國家,中國、印度和美國都面臨地下水枯竭的問題。在印度,1億7500萬的人口所食用的穀物,是由過度抽取的地下水所灌溉,在中國,數字則是1億3000萬;在美國,在人口增長快速的州,像是加州和德州,可灌溉農地正不斷的縮小。

中國的地下水位正在下降,影響穀物的收成。中國北部平原的地下水位驟降,該地區提供了全國一半小麥和3分之1玉米的灌溉用水,人們過度的抽取地下水,這些地區部份是所謂的「化石含水層」,不會因為地下水循環而補充,屬於不可再生的水資源。

印度近年來穀物的收成逐年增加,但過度的使用地下水灌溉農作物,在可見的未來,勢難負荷以每年1800萬人速率增加的人口。在美國,農夫們過度抽取西部大平原的地下水,在德州、奧克拉荷馬州、堪薩斯州、內布拉斯加州等地,灌溉農業特別發達,但是現在水井正在乾枯。

中東則是最嚴重的區域,華盛頓地球政策研究所(Earth Policy Institute)氣候分析專家萊斯特.布朗( Lester Brown)聲稱,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伊拉克和葉門正經歷嚴重的用水高峰期,人口不斷增長,但是地下水位卻下降。

敘利亞的穀物產量在2002年達到高峰,但是從那之後,產量至今約降了30%;自從2004年以來,伊拉克的穀物產量降了33%;在2007年至2012年之間,伊朗的穀物產量降了10%;在過去35年來,葉門的穀物產量減少了一半,在2015年之前,葉門所有的穀物將仰賴進口。

布朗發出警告,許多國家正面臨農作物減少的情形,墨西哥今年農作物收可能欠收,巴基斯坦也會達到用水高峰。

《科學人雜誌》曾指出,糧食短缺將拖垮人類文明。在許多貧窮國家,由於水資源的短缺,嚴重影響糧食生產,糧食價格因此而飆漲,社會陷入動盪不安,糧食問題若不決解,長久下來影響的層面超乎我們的想像。

圖說:地下用水過度抽取,造成地下水位下降,農業灌溉用水嚴重不足,結果將造成難以想像的社會問題。(Photo by sanderovski in Flickr)

……..文章來源:按這裡


印度補助貧民糧食 被批為選舉鋪路

作者: 尹曉春 | 台灣醒報 – 2013年7月5日 下午6:51

【台灣醒報記者尹曉春綜合報導】近年躍居金磚5國之一的印度,經濟成長雖快速,但國內多數人口依然處於貧窮。政府推動的各項補助,在充滿漏洞的機制與貪腐的陋習下,效果不彰。眼見印度大選在即,執政黨趁勢推動《國家食品安全法案》(National Food Security Bill)不僅被質疑是在為選舉鋪路,也掀起無法有效分配資源的爭辯。

印度近年雖然躍居金磚5國、國際影響力增加,卻依然是個「飢餓」的國家。根據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IFPRI)的「全球飢餓指數」(GHI),印度在79個國家中排名第65;2005-2010年間,印度孩童體重不足的排名在129個國家中倒數第2,甚至低於衣索比亞、尼日、尼泊爾與孟加拉等國。

為了解決國內貧窮與飢餓問題,印度政府近日趁著國會休會期間,以行政命令強推《國家食品安全法案》(National Food Security Bill)過關。未來7成人口每月將有5公斤稻麥的份額,可以2~3盧比的價格購買,較市面上20盧比的價錢實惠許多。懷孕婦女與孩童也將有特別的津貼。這道命令只等待總統慕克吉簽署通過與國會表決成為法律。

由於印度在營養方面遠落後於其他國家,倡議者認為,糧食法案可有效縮短貧富差距,根除飢餓問題,但鑒於過去推出的諸多福利政策不僅無效,更只是彰顯國家腐敗的體制,因而受到抨擊。

反對者認為,與其提供食物,政府應該創造就業、增加邊陲地區基礎建設。無效的糧食補助只是消耗國家資源,突顯長期以來的貪腐問題。此外,一昧提供補助只會降低潛能,養成伸手文化。經濟學者達斯認為,貧窮人口確實需要幫助,但這種種補助,「只是徒增無效與貪腐的機制。」

《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官方為了支持農民,每年會以低價收購市場上3分之1的糧食,卻在過程中處理不當,造成成堆的糧食因而腐爛。批評者認為,目前使用的分發體系無法有效將糧食分送至需要者手中,經過層層關卡中飽私囊,糧食又被轉賣回市場。

事實上,印度的補貼計畫十分廣泛,從肥料到燃料都是補助項目,但因貪腐問題嚴重,抵達受助者手上的資源不如預期。為了避免政府資源淪為貪官汙吏的提款機,印度政府甚至宣布,2013年開始以現金取代實物配給的福利政策。

因為缺乏經濟改革與基礎建設發展,印度經濟成長近年開始放緩,經濟成長率從過去的9%降到去年的5%;盧比也在上月貶至1美元兌60.75的低點,5月開始,貶值幅度在9%左右徘徊。

專家認為,推動這項法案後,不僅讓控制預算赤字的目標無法維持在4.8%的GDP比重,還可能提高至5.2%。達斯表示,「糧食安全的法案只應占經濟比例中的最小部分,投資基礎建設是才更好的選擇。」

圖說:政府撥下大餅,到貧民手中卻只剩芝麻。(photo by kholkut in flickr)

……..文章來源:按這裡


拯救地球 推「食量減半」運動

作者: 方家敏 | 台灣醒報 – 2013年7月5日 下午6:49

【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綜合報導】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最新研究指出,每年全球生產約360億公噸的糧食,但有3分之1的食物不是被我們吃掉,而是被消耗,或浪費掉。近年有一個團體「食量減半」(Halfsies)在臉書和推特上推行「半食運動」,並邀請餐廳業者加入,一同提供健康、小份量的食物,為解決糧食浪費進一份心力。

「半食運動」是一個實驗性質、自發性的活動,在網路上積極推行並希望與餐廳業者配合,讓消費者自行選擇「食量減半」,但仍負全額餐費以解決糧食浪費的問題。同時,餐廳業者必須把部分所得捐助給拯救饑餓的慈善團體

浪費糧食對各國的經濟與全球環境皆有很大影響。過去二十年來,美國國民浪費的糧食已成倍數成長。在1960年到2007年間,美國餐盤的面積成長了36%,食物量也等比例的增加。美國每年耗費掉近五千五百萬噸的糧食,因而增加1億多公噸的碳排放量,浪費了近兩千億美金。但浪費食物的壞習慣並不僅止於美國,而是全球通例。在已開發國家,浪費糧食的原因主要在於消費者及商家將吃不完或過期的食品丟棄。例如,日本的商家與一般家庭,每年丟掉的食物就高達1700公噸,佔日本30%的糧食生產量。

在開發中國家,浪費糧食的主因則是在種植過程中的耗損,以及因缺乏冷藏、保存技術而造成的腐敗。在印度,每年有30%的蔬果因冷藏技術不佳而在運送過程中腐敗、丟棄。

以糧食生產結構而言,需求量會推動供給量。因人類的浪費習性而導致食物的需求量大增,但生產出的食物在生產過程、運送過程中浪費掉。最後到了消費者又把吃不完、放到過期的食物丟掉。浪費糧食可能讓全球都面臨環境與經濟上的危機,因此消費者可以從自身做起,讓投入在食物生產、運送的種種資源更有價值。

圖說:食物生產過程需要投入大量資源,浪費糧食恐造成全球經濟與環境的危機。(Photo by Martin Cathrae in flickr)

http://gohalfsies.com/ 半食運動網站

最新成立了食物生產的過程中會耗費掉許多人力、物力,在運送的過程中也會產生碳足跡。人類養成浪費糧食的習慣不僅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一大原因,也會重創全球經濟。

……..文章來源:按這裡


聯合國籲捐10億美元 人道援助撒赫爾

作者: 季 平 | 中央廣播電台 – 2013年7月5日 上午11:52

聯合國3日請求提供10億美元,協助對非洲撒赫爾(Sahel)地區處於險境的1,100萬民眾提供糧食,並且警告,敘利亞危機轉移了捐助者對撒赫爾地區人道情勢的關注。

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OCHA)表示,馬利北部今年發生戰爭,加深了撒赫爾地區年度糧食短缺情形。

目前大約有17萬5,000名馬利難民在鄰國布吉納法索、茅利塔尼亞和尼日紮營棲身,使得原本就不足的糧食供應更形緊張。另外,還有35萬3,000名馬利人逃離住所,在自己的國家內顛沛流離。

聯合國的撒赫爾地區人道事務協調員派博(Robert Piper)表示,估計對撒赫爾地區面臨飢餓與營養不良風險的民眾提供協助,今年需要17億2,000萬美元經費,但捐助國政府只提供了6億700萬美元。

他指出,金融危機是導致人道援助資金短缺的部份原因,而敘利亞危機也讓人道援助資金面臨巨大壓力;另外,聯合國在馬利的維持和平任務也擠壓了人道事務的經費。

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1名官員說,聯合國就全球人道工作請求130億美元捐助中,敘利亞部份就超過了40億美元。

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指出,撒赫爾地區的9個國家今年連續第二年遭到乾旱打擊,但面臨飢餓風險的人口已經少於2012年的1,800萬人;然而,當地仍有1,130萬人處在糧食不安全的險境;此外,在撒赫爾地區的許多市場,糧食價格上揚,漲幅超過5年平均價格的五至六成。

撒赫爾地區東起紅海、西至大西洋,北邊為撒哈拉沙漠、南方是蘇丹的稀樹草原(Savannas),涵蓋了塞內加爾、茅利塔尼亞南部、馬利、布吉納法索、阿爾及利亞南部、尼日、奈及利亞北部、查德、喀麥隆北部、蘇丹西部達福爾和南部、厄利垂亞。

歐洲聯盟、美國、日本和英國,是聯合國籲請提供捐助的主要國家。

……..文章來源:按這裡


年浪費近兆食物 陸擬「糧食法」節約

TVBS – 2013年7月3日 下午10:31

大陸因為經濟蓬勃發展,社會和官場卻出現擺闊拚豪奢等浪費扭曲現象,根據對岸國家糧食局統計,光是餐桌上的食物1年就浪費掉高達9400億台幣,將近可以餵飽2億人1年的糧食,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後先是祭出禁奢令,嚴打公款吃喝,現在大陸又打算制定糧食法,連民間都要強制節約。

大陸民眾:「怎麼都沒人打包呀?」

一盤又一盤的菜餚,有的連筷子都沒沾到就被整盤整盤的倒掉,這是在北京飯店拍到的真實畫面,但這浪費的場景可不只在北京上演,據大陸媒體估計,對岸1年將近把2億人分量的糧食白白倒掉。大陸清潔工:「這是鴨翅、大整條魚,看看,炸完了,這好的,這不都是嗎?這不是糟蹋嗎?」

大陸因為早年經濟發展落後,改革開放後緊接著連年高度成長,強烈的對比引發現在不管吃飯、喝酒、穿著樣樣講究排場,愛比闊氣、拚豪奢的扭曲補償心態,集體的社會氣氛長期累積,副作用之一就是規模龐大的浪費,大陸國家糧食局統計,每年餐桌上浪費的食物價值高達9400億台幣。大陸政協委員:「壞的這種習慣都有一個慣性過程,煞(禁止)是不能及時煞住的。」

造成誇張浪費的根源之一,就是大陸官員拿公款吃喝,昂貴的茅臺酒、高檔飯店大吃大喝,有時一桌就花掉9萬元台幣,不只可能形成公務員豪奢貪汙流弊,影響社會整體氣氛,造成大陸1年浪費2億畝耕地的糧食,超過黑龍江全省1年產量將近1千億斤。大陸新聞片段:「消費菜單顯示,每桌就餐標準從2580(人民幣)到1萬8千不等。」

種種讓人難以想像的浪費數字,難怪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後,祭出禁止公款吃喝等嚴格命令,本來外界觀望認為可能是3分鐘熱度,但大陸國家糧食局現在還打算更進一步,規劃從現在到2017年實施糧安工程,甚至還要制定糧食法,監督糧食節約,以法律約束大陸社會的浪費習性。

……..文章來源:按這裡


愛護地球 在地當令食材最低碳

中央社 – 2013年6月29日 下午3:44

(中央社記者魏紜鈴台北29日電)環保署長沈世宏今天表示,因氣候變遷衝擊造成全球糧食短缺,呼籲民眾多選用在地當令食材,實踐低碳飲食愛護地球。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今天於台北圓山公園廣場的花海廣場舉辦2013年世界環境日「在地當令食 環境真有餘」世界環境日嘉年華會。現場透過多元豐富的環境友善活動如闖關遊戲、電影欣賞和專題講座等,向民眾介紹在地當令的食材,推廣低碳飲食。

環保署指出,據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統計調查,每年有13億噸食物被浪費,相當於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每年的糧食生產總量。此外,全球仍有1/7人口處於饑餓狀態,且每天有超過2萬名5歲以下兒童死於饑餓。

「食物浪費流失是自然資源的巨大流失,而且會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沈世宏表示,氣候變遷衝擊造成全球糧食短缺,呼籲民眾在選擇食材前先思考一下,選用在地及當令食材,珍惜環境資源,一起愛護地球。1020629

……..文章來源:按這裡


陸耕地紅線論戰 左右衝突激化

中央社 – 2013年6月30日 上午9:56

–大陸城鎮化專題之七(中央社記者蔡素蓉台北30日電)大陸力推城鎮化,引發學界掀起「18億畝耕地紅線」論戰,左右路線論辯激化與檯面化,暗含各自對習李新政的期待及權鬥影子。

中國大陸人口多,糧食需求量大,城鎮化不能影響糧食產量,這將始終是城鎮化涉及的重大問題。

為確保糧食安全,大陸2006年通過的「十一五」(2006-2010年)計畫綱要,首度明定「18億畝紅線」。

前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07年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也說:「一定要守住全國耕地不少於18億畝這條紅線。」

不過,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任後,倡言改革,高喊城鎮化。李克強說:「城鎮化千萬不能弄成4萬億(人民幣4兆元)的翻版,政府要對自己進行改革,減少自己對農民的綑綁。」

此語一出,立即掀起大陸各界對於土地、農民、戶籍制度改革的期待。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6月發布的「土地制度改革和新型城鎮化」報告裡甚至建議:「改變嚴守耕地紅線的思路,擴大城鎮建設用地規劃。」

報告指出,嚴控土地供給,嚴控市場需求的管理方式,造成土地資源價格扭曲,導致城鎮建設用地吃緊。

報告建議,應按市場原則建立土地計價交易統一市場,以土地「當量」作為土地計量、核算的標準,就可以在全大陸建立土地「當量」交易市場,即可改變嚴守耕地紅線的思路,從保證實物耕地總量紅線,轉向保證以產量加權的土地當量紅線。

被視為右派知識分子的經濟學者茅于軾更進一步拋出「18億畝耕地紅線無用線」觀點。他說,18億畝耕地紅線是個彌天大謊,是個自欺欺人的騙局。

他在微博上貼文說:「請問,一畝低產田能頂一畝高產田嗎?同樣是18億畝,換了內容,怎麼保證糧食安全?這項政策的唯一功能是給了管土地的政府部門一個審批權,從中可以貪污、索賄。其後果是土地的正常轉換用途受到極大阻礙。」

保衛耕地紅線顯然在大陸學界掀起了一股論辯熱潮。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李周說,雖然不能說18億畝紅線的標準非常科學,但從現實來看,非常有必要。

有大陸學者更認為,城市根本不需要圈占那麼多地,因為現在開發的土地使用效率極低。

中國科學院院士、前中科院地理所所長陸大道說,「目前,中國大中城市人均綜合用地已超過120平方公尺,對照國際上的大城市,東京人均綜合用地僅78平方公尺,香港才37平方公尺。」

中科院農村所研究員黨國英研究顯示:「從1980年至2005年,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城市急劇擴張的時期,經濟每增長1%,會占用農地30萬畝左右。與日本的快速發展時期相比較,中國GDP每增長1%,對土地的占用量差不多是日本的8倍。」

大陸要不要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此舉是否阻礙了土地自由轉換?反而讓地方官吏可從中貪污?一旦開放,是否會造成城鎮土地資源開放的浪費?是否促使耕地大量流失,衝擊糧食及國家安全?在在都是推動城鎮化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不僅如此,耕地紅線論辯熱烈,事實上更凸顯出大陸長久以來存在的左右思想衝突激化和表面化。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林宗弘說,右派通常是市場派,主張進行土地、戶籍、耕地等全面改革;左派偏向民族主義。「對於城鎮化,中國約有7至8成學者是主漸進式改革。」

不只在土地制度或耕地紅線存在左右論辯,大陸社左派與右派路線論辯存在社會各個領域。原則上,右派期望加速政治經濟社會改革,讓大陸邁向民主化,避免社會貧富等矛盾擴大,導致崩潰;左派則指責資本主義才是造成矛盾的元凶,主張重回毛澤東路線。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沈明室告訴中央社記者:「左右派論辯愈來愈公開化與檯面化,其實骨子裡是一種權力鬥爭。」兩方拉鋸,一方希望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左轉」,另一方希望他「向右轉」。

沈明室接著分析說,習近平其實是走左右平衡的路線,因為一旦偏向右派的民主化政改,很可能使共產黨失去繼續執政權力;更何況習近平還面臨一批左派勢力的挑戰,所以「必須容忍左的聲音存在」,以毛澤東的意識形態來遏制黨內貪污腐敗。

大陸耕地紅線、農民集體所有制,這種特殊的人地從屬關係,卻成了學者口中堪與歐洲中古世紀的農奴制或美國當年的農奴制相比的制度。

看來大陸推動新型城鎮化的路途,將充滿制度險阻,改革或不改革都是挑戰。1020630

……..文章來源:按這裡


拓墣產研專欄-發展植物工廠 台灣找利基

作者: 林佩璇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6月30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林佩璇】

根據聯合國估計,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再增加30億人,這表示人類需要額外開發10億公頃的耕地,才可避免糧食短缺;但全球可以耕種的農地幾乎都已開發,因此植物工廠成為解決糧食危機的重要關鍵。

許多先進國家已紛紛投入植物工廠,因為它不但可以解決糧食危機,且不受環境日益惡化影響。植物工廠儼然成為未來農業發展趨勢。

不過,台灣缺乏農企業,導致多數植物工廠都是100平方公尺以下的小型工廠,大多是實驗室或開放式產線,且大多栽種便宜的蔬果,導致虧本連連,但仍吸引許多大企業積極投入。

整體而言,台灣除了糧食價格不穩定之外,還面臨自給率年年衰退狀況,至今只剩3成左右,與日、韓相比,台灣雖有更優越的糧食生長環境,但自足率卻較低,植物工廠的建設不僅可幫助台灣穩定糧食價格,也可望在未來提升糧食自給率,但在台灣推行植物工廠是否可行,值得仔細探究。

植物工廠集四大要點於一身,才能發揮最大效益,包含建築、設備、環境控制、生長材料,當然這四大要素也是相輔相成,並非缺一不可。植物工廠分為三種,陽光利用型、陽光與人工光源並用型及完全人工光源密閉型。

植物工廠的設備需要由各個不同產業一起結合而成的產物,包含燈源、風扇、溼度計、水源調整、二氧化碳供應設備等,其中以光源最為關鍵,少了光源的植物工廠就不是人工光源工廠,而是仰賴陽光的溫室。其他像二氧化碳則是可有可無,增加二氧化碳排放主要為讓植物的生長更快、更好。

人工光源是密閉式植物工廠最主要的關鍵設備之一,光源又可分CCFL、金屬鹵素燈、高壓鈉燈、螢光燈和LED燈。日本的植物工廠多採用螢光燈管做為人工光源,因為在幾年前LED燈的價格高於螢光燈管10倍以上,以投資角度來看,選擇螢光燈管較為合適;但隨著LED燈的價格快速下滑,已有愈來愈多廠商採用LED植物燈。

由於密閉式植物工廠平均點燈時間約12至18小時,電力耗費成為植物工廠的一大考量。現今LED整體產業供過於求,導致價格下滑快速,已有多家廠商將LED照明投入植物工廠,且得到不錯效果,但初期投入成本仍高於T5螢光燈管及高壓鈉燈,不過壽命長、省電、體積小,達到全光譜光源、沒有熱輻射等優點,讓LED在植物工廠的應用快速崛起。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