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鼠疑染狂犬病 環保局籲防鼠三不

中廣新聞網 – 2013年7月28日 上午9:53

狂犬病疫情引發民眾恐慌,尤其又有錢鼠疑遭感染狂犬病,台北市環保局表示,環保局除了加強重點區域的投藥滅鼠及環境清潔,也會加強水溝清理,也呼籲民眾,居家防鼠有「三不政策」,包括「封閉鼠道」、「斷絕糧食」、「整理環境」。如果居家抓到老鼠,可以將老鼠屍體放入雙層塑膠袋密封,裝入專用垃圾袋交垃圾車收走,送焚化處理。(林麗玉報導)

臺北市環保局科長楊維修說,老鼠是日常居家常見的病媒,環保局會持續加強重點區域,包括市場、夜市、餐飲業密集處等周邊公共區域的投藥滅鼠及環境清潔,並針對易滋生老鼠的水溝及雨水下水道加強清理。環保局也呼籲各機關、學校、公司行號、營業場所等,要定期進行滅鼠工作,並建議民眾掌握防治鼠患「三不政策」,包括「封閉鼠道,不讓鼠來」、「斷絕糧食,不讓鼠吃」、「整理環境,不讓鼠住」。環保局表示,老鼠常被稱為宿主,病原體可經由鼠咬、鼠尿或鼠糞傳播疾病,而老鼠的繁殖能也相當力驚人,每年可生育4至7次,每次生8至12隻,要能有效防治三管齊下,持續執行始能見效,包括封住居家周圍可能的老鼠洞及相關空隙,建議門窗裝上孔徑不超過一公分的金屬紗網。

另外家裡的食物與飲水,要收藏在適當的封閉容器內,務必做好廚餘回收,將廚餘從垃圾中分離,如果無法馬上丟棄,應立即予以加蓋。住家盡量減少堆積雜物,如果有庭園,應定期清除雜草。環保局提醒,如果家中已經發現老鼠,可利用黏鼠板、捕鼠籠或滅鼠藥,放置在老鼠常出沒的地方,如果連續3天沒有取食,則建議更換放置場所,抓到老鼠後,請將老鼠屍體(活老鼠則建議用水淹死)及粘鼠板放入雙層塑膠袋密封,裝入專用垃圾袋交環保局垃圾車收走送焚化處理。

……..文章來源:按這裡


全球糧食生產力接近上限 人口仍持續成長

作者: 洪郁婷 | 環境資訊中心 – 2013年7月26日 上午10:34

本報2013年7月25日綜合外電報導,林雅玲編譯,蔡麗伶審校

世界頂尖的糧食分析師提出警告,指出英國和其他國家的作物產量可能無法再增加,因為很多主要作物已經接近其生理成長的極限。

華府智庫地球研究所所長布朗(Lester Brown)曾於美國政府擔任植物科學家的職務,他說,「法國、德國和英國這三個西歐主要的小麥生產國,在過去10年的作物產量鮮少提升,其他國家很快也將達到產量極限。農業方面居領先地位的國家到達自然產量的上限,這是大部份人沒有預料到的。」

他說:「日本的稻米產量已經17年沒有增加了,目前它和韓國的產量都趨於穩定,每公頃略低於5公噸。中國稻米產量就快接近日本的了,可能很快也會趨於平緩穩。」布朗表示數十年來糧食產量不斷上升,各國政府並不了解產量趨於平緩的意義,而事實是要養活2050年全世界預期增加的30億人口,將會越來越困難。

「1950年以來,全世界的糧食產量成長了三倍,然而如此光景不再,目前產量增加的速度已減緩。在1950~1990年,世界糧食產量每年平均以2.2%的速度增長,之後的上升率減緩至1.3%。」

布朗在1970年代幫助印度增加一倍的糧食收穫,他提到糧食產量提升,是維持世界食物供給與人口同步成長的重要因素。他說:「我們正接近玻璃天花板(意指看不到的無形障礙)。趨緩的小麥產量是非常真實的,在歐洲還不是很大的問題,但在中國和印度則很嚴重,印度人口每年增加1800萬人。」

英國科學家也支持布朗的分析。英國國家農業植物學研究所所長奈特(Stuart Knight)也主導政府的一項新糧食趨緩現象研究,他提到:「這是令人擔憂的。英國的作物產量已全面趨緩。在1990年代中期我們並不擔心,但突然之間糧食安全議題浮上臺面。英國小麥產量在1950~1990年之間成長三倍,但是現在卻停滯不前。」

他表示英國將開始與歐洲其他國家合作,一起研究產量持平的原因。奈特說:「農作物確實有其生理極限,但我們不認為會這麼快達到。雖然並非唯一因素,但我們認為小麥等農作物的基因庫需要加入新血。」

作物產率取決於植物得到的太陽光、水份和肥料的多寡,也和種子本身有關。但是布朗表示傳統的植物育種人員已經讓作物的遺傳潛能接近生理極限,所以農民也很難多做些什麼來增加產量。

布朗在訪問倫敦時表示:「政府不了解我們現在已經開始迫近糧食產量的自然限制。自然本來就有侷限,除非重新設計植物,不然無法排除這個狀況。傳統的植物育種人員確實已經盡了一切努力了。」

他提到:「每公頃的糧食產量就像任何生物的成長過程,不可能無限上升,它總是有極限。我們已經利用施肥去除營養限制,也藉由灌溉移除土壤水份的限制,剩下的是植物本身光合作用的產率和當地的氣候限制了作物產量。」,「現在的問題是匱乏,隨著氣候變異,我們確實面臨水份缺乏、土壤侵蝕和產量的限制,我們過去從沒遇過這種複合狀況。」 

很多國家表示長期而言,最好且最可能增加作物產量的方式是大幅改造作物的基因。英國政府、比爾蓋茲夫婦基金會以及總部設在菲律賓的國際稻米研究所(IRRI)已經投資2000多萬美元,試圖設計光合作用更有效率的稻米以提高產量。然而,進展不但緩慢,短期內也看不出突破的可能。

IRRI位於馬尼拉的發言人表示:「稻米產率是個問題,其增加速度必須提升。我們希望對水稻『增壓』,讓它能以較有效率的方式進行光合作用(這是將太陽能量轉換為糧食的程序),方式是利用其他植物(例如玉米)的C4光合作用系統,這可能會提高50%以上的產量,而且同時能減少對水和養份的需求。這是有遠見的長期研究,有可能根本改變全球稻米的生產。」

【參考資料】


英國衛報(2013年7月8日), European capacity to grow food is plateauing, scientist warns

……..文章來源:按這裡


一起來傳愛 揪團購資助兒童計畫

NOWnews – 2013年7月25日 下午11:30
記者陳心雅/新竹報導

公益也能團購,聯華電子燭光社協助台灣世界展望會推動「資助兒童計畫」及「愛的麵包撲滿」認領活動,跳脫企業與員工各別捐款的模式,以揪團方式募集了33名員工成為資助人、合力資助38名資助兒童及認領166個愛的麵包撲滿。

燭光社社長楊世安分享,同事常常用團購網絡購買好的商品,「既然好的商品要分享,那捐出一份善心也應該邀請大家一起行動,推廣結果證明有愛心的人還是很多。」

第一次嘗試這個構想是在去年年底時響應展望會飢餓三十活動,透過團購網絡號召同仁認捐Hunger Free糧食包(每袋捐款250元),援救面臨糧荒的危飢兒童。當時在短短兩週內就募集了98,250元,捐出將近400袋糧食包送到東非。

方雨蘋表示,做公益應該是全公司的人都會想參與的善行,「能夠與燭光社一起邀請更多同仁加入公益行動很有成就感,覺得一切都很值得!」在這次公益團購活動中,為讓全公司同仁皆能參與此次活動,燭光社透過公司內部BBS平台,每日公佈最新訊息,讓活動能見度提高。

聯電燭光社一直以來推動各項公益活動不遺餘力,除了每年例行三節舉辦巡迴廠區義賣活動,亦兩度發起飢餓DIY體驗,號召同仁體驗人溺己溺的精神。歷經台灣艾利風災、日本311大地震與四川震災,聯電同仁已累計捐款超過六百萬元,幫助災民重建家園。這次透過團購網絡推廣資助兒童計畫圓滿完成,燭光社感謝公司同仁的支持,這樣的成果也讓大家更加堅定公益推廣的信心。

台灣世界展望會西區辦事處主任朱玉欣表示,非常感謝聯電燭光社對展望會的長期支持,希望能藉此帶來拋轉引玉的效果,讓更多企業鼓勵員工一起響應公益行動。我們希望資助兒童計畫所帶來生命的轉變,不僅僅是資助童本身,更讓資助人透過兒童的信件分享兒童成長的喜悅。

……..文章來源:按這裡


日人浪費食物 丟棄量直追稻穫量 媒體籲改變消費習慣

作者: 鄒敏惠 | 環境資訊中心 – 2013年7月23日 上午11:31

本報2013年7月22日綜合外電報導,徐婉螢編譯,翁御棋審校

消費習慣造成的糧食浪費已成為工業化國家普遍的現象,在日本也很嚴重。根據統計,日本一年大約有1700萬噸的食物遭到丟棄,其中,沒有過期、明明還可以吃卻必須丟棄的「食物耗損率」,也節節增加,耗損量推算約為500萬至800萬噸──此數量幾乎與日本國內稻米的收穫量相同,是非常巨大的損失。

為此,日本讀賣新聞日前發表社論,指出日本國內企業、消費者與政府應一同合作以減少食物丟棄量。

目前日本政府已開始研議對策,並主導相關政策的執行。首先是與食品製造商、中盤商、便利商店和超市等大約40家公司攜手合作,修正賞味期限等業界慣用程序,以減少食物的丟棄率為首要目標。

該社論指出,食品和流通業界有一項通稱為「1/3規則」的商業模式,意思是說在製造日期和賞味期限之間,前面的1/3是廠商送貨到店家的交貨時間,剩下的2/3則是店家銷售商品的時間。

如果過了交貨期限,中盤商就會將商品送還給廠商回收,這些回收的商品幾乎都直接丟棄,因此這些還未超過賞味期限的食物,就成為了食物耗損。

大約有40家公司預計從8月起開始修正「1/3規則」,希望能將點心和飲料等加工食品的交貨期限延長到賞味期限的1/2。

讀賣新聞指出,如果能降低庫存,那麼也意味著能減少商品的廢棄量,這結果非常令人期待。

回收和丟棄商品,由於可以降低庫存管理上的成本,另外這些節約下來的成本都可反應在商品價格的下修,對消費者來說何嘗不是一個好福音。

但該媒體也建議,如果不是整個業界都參與,效果應該不大,政府和企業應該共同努力,擴大參與此計畫的企業範圍。另一方面,對企業來說,也應該藉著改良容器和包裝等方法延長食品的賞味期限。

讀賣新聞也認為,其實最重要的還是消費者習慣的改變。因為一半以上的食物耗損來自家庭部門。政府應該加強宣導,讓消費者也能共同努力降低食物廢棄的比率。

1/3規則產生的原因,多少跟喜愛全新商品的消費者,也就是「鮮度至上」的習慣有所關連。

加工食品的賞味期限是指食物的最佳賞味期,因此就算期限過了,並不表示消費者須立即將食物丟棄。也就是說賞味期限和消費期限(過了消費期限就不宜食用的生鮮食品)兩者有所不同。

如果過度要求鮮度,相對來說價格就會比較昂貴,反而對消費者的荷包是種損傷。雖然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要求非常嚴格,但是還是希望能修正消費者對鮮度的過度要求。

極度依賴世界糧食供給的日本,由於6成的食品由外國進口。因此社會整體一定要共同努力降低食物的耗損率。

【參考資料】


讀賣新聞(2013年7月15日),食品ロス削減 消費者の意識改める第一歩に

……..文章來源:按這裡


鄭一青:生態島嶼結盟趨勢正興 值得台灣小島關注

作者: 莫聞 | 環境資訊中心 – 2013年7月23日 上午9:59

本報2013年7月23日台北訊,杜蕙君報導

丹麥,是目前全球綠色產業十分先進的國家。今(2013)年9月更將在丹麥波罕島(Bornholm)舉辦全球生態島嶼會議。其願景是希望在2020年時,各島嶼的能源能夠再生並自主。2030年時,各島嶼和區域糧食、水、能源自主,綠色經濟永續成長。

英國永續創新實驗室(Sustainable Innovation Lab)創辦人兼總監鄭一青近日返台,在台北生態綠公平貿易咖啡館舉辦一場「從生態城市到生態島:歐洲觀點」專題講座,用超過20年探索永續分享的經驗,分享她參與全球生態島嶼會議和合作平台、及各國低碳城市計畫等實務經驗。

鄭一青指出,目前國際上正在興起一股「生態島嶼」的結盟趨勢,嘗試以小島嶼為單位,企圖在永續轉型上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她認為,台灣關心島嶼永續的人們可以關注這股趨勢。

去年由英國衛島(Isle of Wight)發起的國際生態島嶼(Eco Island)聯盟,全球已有30個國家參與。丹麥波罕島便是其中一員。波罕島是哥本哈根外的一小島,是歐盟智慧電網的示範島,也是綠色科技的測試島。

鄭一青說,國際上以永續、綠色經濟等原則追求生態島嶼轉型的理念,相信用相同的自然資源,能創造出4倍(或10倍)以上的經濟產值,而且還可以達到環境永續的概念。這不僅僅是「永續的概念,更兼顧了經濟發展。

台灣也是一個海島

「生態島嶼」之所以被各國關注,是因為氣候變遷的影響下糧食日益匱乏、自然資源也因人類過度開發下逐漸耗竭。在這樣窘迫的情況之下,我們勢必要找出新的替代方案,使環境永續,人類得以繼續生存。但是到底該如何改變現有的生活模式,找到可行的新替代方案呢?

鄭一青說,這個牽涉的層面太廣,舉凡自然環境、經濟、政治、人民、生活習慣等等,都是影響的因素,為了讓這些干擾因素降至最低,因此選擇在小島內作示範性策略。藉此觀察新的綠色方法是否可行。如果小島都能做到糧食、能源都能自給自足,並達到環境永續等概念,那麼我們便可將小島的成功案例放大,套用至像台北這樣的大城市。

期待看見「綠色日出」

要建立一個「智慧城市」,不僅僅需要上位者的支持與政策的制定,還需要民眾的認同及參與才有可能。

要能夠被稱為生態(智慧)城市有許多要求,但是每個國家及地區所訂定的指標都不盡然相同。若將其歸類,不外乎就是針對水、糧食、空氣、能源、科技等等,加以妥善運用,使其達到包容、永續、資源節約的方式,不僅為人民創造經濟機會,同時也為後代子孫保護並培育當地的生態環境和全球公共資源。

……..文章來源:按這裡


海地推廢輪胎農業 改善經濟兼環保

原視 – 2013年7月22日 下午10:06

【丘德真】

蓋在馬路旁邊,構造簡單的磚屋,乍看之下沒有什麼特別;但最近因為被放置在屋頂上的這些廢棄輪胎,讓居住在平房裡的一家人,生活開始得到改善。廢棄輪胎裡裝滿了土壤,並且在裡面種植農作物。除了這一家人之外,最近,整個社區裡的居民,全都這樣做。是海地當地目前正在推行的一項都市農業計劃,社區組織更有計劃地向居民分發種子和幼苗,希望能夠讓居民能夠自給自足。

由於2007至2008年全球主要糧食價格,在一年半之內波動並且上漲好幾倍後,激發世界各國意識到,糧食問題在未來,將隨著全球人口增長和氣候變遷,以及其他政治和社會因素而可能再次爆發危機。協助推行這項計畫的團體表示,發動市區居民在自己家裡種植農作物,正是為了減低糧食危機所造成的衝擊。另外,妥善利用廢棄輪胎以及綠化市區,也能發揮環境保護的作用。

在廢棄輪胎內,不論是蕃茄、蘿蔔,還是各種蔬菜,通通都能種。自從今年1月推行這項計畫後,已經有5728個廢棄輪胎被再度利用。而且,更直接讓250個家庭生活得到改善。現在,由於各種各樣的農作物都能獲得,豐盛的食材,在這個家庭裡也變成是一件平常事了。

協助推行這個計畫的樂施會,在明年年底以前,將會在這個社區內,繼續替有意投入都會農業的家庭,免費找尋廢棄輪胎和種子或幼苗。為了這項計畫,樂施會表示目前已經準備好6萬2千多顆種子提供當地民眾索取,讓都市農業能夠在這個社區扎根。

……..文章來源:按這裡


第3屆公平貿易影展

作者: 本報訊 | 台灣立報 – 2013年7月19日 上午12:18

【本報訊】全球一半的飢餓人口,是那些沒辦法從自己種植的作物來餬口的小農;每年富裕國家所浪費的糧食,等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糧食總生產量。今年,世界最新的食物運動提出「食物要公平」的訴求,獲得國際公平貿易組織的關注與參與,希望吸引民眾多關注食物產業背後的不正義,展開消弭飢餓的行動、發展糧食生產體系的可持續性。

事實上,在全球氣候變異、貧窮國家持續依賴經濟作物和農地被大量出售之下,無數農民被迫離農,造成更多社會問題,還有富裕國家無視於自己的糧食浪費、生產過剩卻仍然擴大生產、造成環境問題。

此次公平貿易影展,呈現4部主題各異的影片,這些故事或許發生在瓜地馬拉的香蕉園,或許在尼加拉瓜的大街上,透過紀錄片導演的鏡頭,世界另一端的故事將帶給閱聽人不一樣的思考。影展詳細資訊請上http://www.okogreen.com.tw/blog/?p=2669查詢。

時間:即日起至7/28

洽詢電話:02-2322-2225

地點:白堊紀咖啡(台北市文山區木新路161巷24弄2號)

穆勒咖啡館(台北市中山區北安路595巷33號)

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新竹市公園路86之1號)

屏東舊鐵橋河濱公園(詳細地點請洽主辦單位)

影片精選

全面蕉戰

導演:Fredrik Gertten

瑞典、丹麥、德國、美國、英國

86分鐘

2009年洛杉磯影展前夕,瑞典導演Fredrik Gertten和他的製作人收到從美國大公司Dole寄來的存證信函,由於他們即將首映的紀錄片《香蕉戰爭》揭發Dole在中南美洲使用的有毒廉價農藥嚴重傷害當地農工們的健康,Dole要求他們禁播此片,否則將控告他們扭曲事實、誹謗公司名譽。影片放映之後,Dole正式向電影公司提告,不甘示弱的導演決定運用他所有的資源奮力反擊,連瑞典國會都被牽扯進來……。

可樂殺人事件

導演:Carmen Garcia

加拿大

86分鐘

自2002年以來,470多名工人領袖在哥倫比亞慘遭冷血謀殺,私人企業為粉碎工會用盡各種手段,而這些無良企業的品牌領袖,竟是美國商場上的模範生?美國律師丹尼爾‧科瓦立克和特里‧科林沃斯,以及社運人士雷‧羅傑斯,深入險區,堅決聲討龐大的可口可樂公司。他們控告可口可樂公司在哥倫比亞和瓜地馬拉犯下謀殺、綁架和虐待等殘酷罪行,數十間美國大學因此將可口可樂產品趕出校園。

黃金的代價:瓜地馬拉礦業祕辛

導演:Gregory Lassalle、German Gutiervez

法國、瓜地馬拉

54分鐘

瓜地馬拉修正採礦法條,為國際礦業公司合法提供數以百計的採礦特許權,尤以加拿大蒙大拿礦業公司最為大宗。2009年,瓜地馬拉有將近上萬人舉行集會遊行,抗議蒙大拿礦業公司對當地人民及環境所造成的破壞,在聯合國及美洲國家組織紛紛表示關切後,瓜地馬拉政府要求該公司停工,卻也爆發一系列更慘無人道的黃金衝突。

香蕉戰爭

導演:Fredrik Gertten

瑞典、丹麥

87分鐘

這是一個美國洛杉磯知名拉丁裔律師多明奎斯,帶領12位尼加拉瓜蕉農,控訴全球最大跨國食品公司都樂(Dole)公司長期使用非法有毒農藥,造成農人不孕並健康受損的故事。然而,處於劣勢的第三世界勞工是否有機會為自己奪回正義?

……..文章來源:按這裡


老獵人芋頭乾 陳德明重拾風味

中央社 – 2013年7月15日 下午3:53

(中央社記者郭芷瑄屏東縣15日電)芋頭乾曾經是原住民上山打獵隨身必備糧食,但傳統製作方法逐漸失傳,屏東來義鄉民陳德明八八水災後,起爐灶推廣芋頭乾。

原在台北擔任公車司機的陳德明,莫拉克颱風後回到自己家鄉,認為原住民傳統食物的小芋頭及芋頭乾可以賣給觀光客,他說,這種原住民傳統食物平地人吃不到。

陳德明於是和族人共同組成產銷班,種了約4公頃的山芋,他表示,有別於平地的水芋大塊莖,山上的芋頭是母芋旁長出的小芋頭,原住民話叫比奇(Bech)。

烤芋頭乾的方法是將比奇(Bech)放在用磚或石板搭起的爐窯,爐架上以鐵架做成烤網,經過3小時的高溫,以當地的木材如九芎、相思樹火烤,烤出來的芋頭特別有香氣。

陳德明說,這種傳統製作方法,已逐漸失傳,有別於電爐烤出來的芋頭乾,更具有芋頭香,芋頭經過這樣的乾燥過程,能終年儲藏,在青黃不接的缺糧時節,發揮救急功能。

陳德明表示,不要小看一小塊的芋頭乾,可是原住民抗饑荒的必備糧食,以前老獵人上山隨身攜帶芋頭乾、花生和生薑,就可以解決3餐或作為點心。

陳德明說,芋頭乾以往都是原住民傳統的食物,他推廣到平地,口碑不錯,正打算與平地業者合作,設計小包裝,以「老獵人」當品牌正式推廣。1020715

……..文章來源:按這裡


生物燃料效益低 歐盟擬降低使用

作者: 尹曉春 | 台灣醒報 – 2013年7月15日 下午2:36

【台灣醒報記者尹曉春綜合報導】生物燃料不符效益,歐洲擬降低使用量。雖然為了減少排碳,歐盟過去大力鼓吹由糧食製造的生物燃料。但如今考量整體效益後認為,生物燃料不符效益,因而提議減少運輸使用。

歐洲議會環境委員會近日以43票對26票表決通過,將減少使用由糧食加工而成的生物燃料(biofuel),將汽車的生物燃料消耗量,降低至全部消耗量的5.5%。委員會表示,生物燃料造成糧食價格上揚,不符環保效應,這項決定目的在於打破對生物燃料太過美好的幻想。

這項法案9月還將進一步在歐洲議會進行表決,並在正式通過前與歐洲理事會進行協商。照往例,歐洲議會將聽取委員會的建議,但專家表示這項倡議將在接下來2個月引起相發激辯。

「生物燃料不到5年前還被當作是能源的解藥的生物燃料,現在已經成為問題。」

歐洲植物油工業聯盟(FEDIOL)執行長李可克表示,「假如歐盟不斷搖擺不定、自我矛盾,就將停止投資生物能源。」

為了減少碳排放量,歐盟過去認為,以油菜籽、棕櫚油、甘蔗、玉米等糧食穀物生產的生物燃料,可以有效取代化石燃料。不過當歐洲執委會考慮土地如何被用來栽種作物後,發現效益低落。不只因為砍伐林地後,將釋放出大量的碳,開發「以糧食為基礎」的生物燃料更將壓縮其他作物的栽種土地,而抬高糧食價格。

此外,歐洲國家雖然已開始尋找由非食物或廢物產生的新一代生物燃料,但因未能規模化生產,新法案被認為只會增加化石燃料消耗量。

不過,環保團體依然對這項提案表示贊同,並建議將生物能源從歐盟的再生能源發展方針中一併移除。「歐洲地球之友」表示,必須結束「燃料」與「糧食生產」相互競爭的錯誤方向。」

根據歐洲執委會的報告,法國、德國、葡萄牙與西班牙等國家的生物燃料使用量都已超過5%。法案實施後,上述國家的生物能源產業將不得不縮減約120億歐元的營運。工業團體認為,這將違反促進歐洲經濟成長與降低失業率的目標。

圖說:生物燃料不符效益,歐洲擬降低使用量。(photo by Aceoanno1 in flickr)

……..文章來源:按這裡


卡達發展沙漠農業 抗糧食短缺

作者: 劉運 | 台灣醒報 – 2013年7月9日 下午5:29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綜合報導】全球最富有的國家卡達,正以其可觀的財富投入沙漠農業研發,未來可望部分解決全球的糧食危機。卡達計畫以海水去鹽廠提供灌溉水源、以太陽能提供發電、選用高經濟效益作物,在有限的可耕之地,於溫室中生產最大化的農作產量。

「旱地」占全球大陸地表的41%,也是全球20億人口的居住地。在全球暖化日益嚴重的今日,未來乾地可能變得更為貧瘠,並加劇全球的糧食危機。全球最富有的國家卡達,正以其可觀的財富投入研究,計畫在國內沙漠灌溉農場,解決過度依賴糧食進口的問題。

波灣地區的國家70%糧食仰賴進口,卡達則達到93%。目前許多波灣國家透過投資海外農地解決糧食問題,但卡達傾向以自給自足的方式生產農作物,目標12年內使糧食進口量減半,提升國家的食物安全。卡達國家食物安全計畫局欲圖重新改造環境、興建海水去鹽廠以提供灌溉水源、以太陽能提供溫室能量,並提升國內農人水準,所有元素都必須能夠一起運作,振興農業。

由於海水淡化是一個極耗能量的過程,使用媒碳燃料也將使全球暖化更為惡化,卡達因此決定使用太陽能發電。另外,卡達國內只有6%的土地可種植農作物,為了讓農作生產最大化,卡達從400不同種農作物中挑選最有經濟效益的作物栽種,目標是以低於原來三成的用水量,在相同的土地面積上,生產5倍多的農作物。

此耗資300億美金的計畫,將有80%來自私募資金。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的布雷辛納表示,全球人口將在未來20年增加3分之1,全球食物及能源需求將上升達50%;因此,卡達投資於農作改良的研究不見得是一項豪睹,反而很有前瞻性。

然而,布雷辛納也指出,卡達或許能更有效益的利用其資金。他預估,只要投資10億美金於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每年將可提升穀物生產量達300萬噸,相當於卡達每年食用需求的15倍。但無論如何,卡達正以其可觀的財富,引領全球的農作改良研究。

圖說:卡達計畫透過海水淡化處理,提供農作物灌溉之用。(Photo by whsaito in Flickr)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