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瞭望-鴻海策略 質疑聲四起

作者: 王中一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4月16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王中一】

中國大陸媒體盛傳鴻海將砸下百億人民幣打造太陽能發電廠,消息一出,震驚國內的太陽能業界。儘管鴻海對此嚴詞否認,並強調是「應廣西政府之邀」,發展農業用的薄膜太陽能屋,但此舉更跌破市場眼鏡。因為,早在2009年,光寶科(2301)和中環(2323)就已經在大陸力推相同概念的「農業大棚」計畫,鴻海真有能力超越前者、開創時代新局?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以此次新聞的重心-廣西來說,目前雖成為大陸進軍東協市場的平台,包括南寧等多個城市迅速發展,但基本上還是一個農業省,人均所得還低於全中國的水平,要如何結合科技、進一步發展農業?也必然是當地領導人念茲在茲的重點。因此,透過補貼方式,結合鴻海的製造能力來發展農業,也是相當合理的思維。

而過去一年半來,太陽能產品價格快速崩跌,雖是苦了從上到下的太陽能產業鏈成員,但對於終端應用來說卻是好事一樁,等於成本大幅下滑,也是醞釀廣西規劃發展農業太陽能的原因之一。不過,若要以薄膜太陽能來打造太陽能源屋發展農業,能否達到經濟效益?仍有待評估。

首先,業界指出,在傳統結晶矽太陽能電池連番崩跌之後,以往還擁有價格競爭力的薄膜太陽能電池,幾乎是潰不成軍。國內如八陽、宇通等最早投入的先鋒,更陸續敗下陣來,甚至撤興櫃,甚至連薄膜的設備廠都宣布「不玩了」,顯示薄膜的價格競爭力仍遠遠落後傳統結晶矽。

其次,大陸近年來的農產品價格雖有上揚,但仍以上海、北京等少數地區能負擔偏高的農產品價位,當初光寶科和中環便是看好此一商機,選擇在南京、蘇州等華東地狹人稠之處打造「農業大棚」,但最終仍無法突破。

同時廣西地處西南邊陲,農產品價格偏低,加上地域遼闊,農民有必要用「價格換取空間」、花大錢打造太陽能源屋?還是與「金太陽政策」一樣,又淪為「騙太陽能補貼」下場?也是備受質疑。

……..文章來源:按這裡


世界地球日 苗栗環保音樂會響應

全國廣播 – 2013年4月11日 下午6:14

苗栗縣環保局為響應世界地球日及桐花季,喚起全民一同關注環境,為地球永續及環境保護盡一份力,特於102年4月13日(六)下午2至5時於苗栗客家大院桐花公園停車場舉辦「i苗栗.挺地球.環保音樂饗宴」,會中將邀請具代表性創作歌手演唱、環保連署、有獎徵答、低碳飲食及有機農產品與環保成果展示,歡迎鄉親踴躍參加深具意義的環保音樂饗宴。

4/22是世界地球日,苗栗縣環保局特別舉辦環保音樂饗宴,希望讓鄉親,走出戶外,體驗力行環保,瞭解珍惜資源,愛護地球的重要性,現今我們面臨到的是氣候變遷所造成環境劇烈變化的年代,我們更要珍惜資源、友善環境,當天的活動現場將準備環保連署紙板桐花樹幹,供現場參與民眾在葉片寫上對於守護環境的祈願,貼在樹木上。一人一葉集結現場樹木,展現愛護環境每一分力都重要,集合眾人力量達成環境永續的意涵,並邀請原住民歌手莫言及臺灣當代的客語流行音樂家謝宇威演唱多首創作歌曲,及幼安教養院非洲鼓表演,現場還有環保有獎徵答及有機農產品展售,以及環保政績成果,將苗栗水岸、綠能、好生活,打造宜居環保生態城的成果展示給民眾。

縣長劉政鴻同時呼籲鄉親朋友,一起力行環保、節能減碳,響應「吃在地、選當季、不浪費」的低碳飲食,4/3至5/3桐花祭期間苗栗縣政府共規劃了15大賞桐路線,並且共有28個客庄團體舉辦120場賞桐活動,呼籲走出戶外旅遊苗栗,過個樂活低碳的生活。

近年來因為全球暖化,劇烈天候如豪大雨、颱風等屢見不鮮,造成土石流等環境的挑戰,環境的問題已經成為身邊切身的生活事件。加上國際性的環境污染事件影響,此時正是不容忽視環境問題的重要時機。苗栗近年來非常重視環保的重要性,無論是觀光景點、匝道或是春節假日環境,都力求整潔、乾淨,讓遊客及返鄉民眾都能感受清新、亮麗的環境,同時為了維護苗栗的好山好水,落實水土保持,加強稽查管制工作,並且與環檢警結盟防止廢棄物任意傾倒棄置、盜採砂石等違法行為,以保障合法取締非法的決心,同時加強輔導各營建工地要求落實做好環保防制措施,因此,這些年來空氣品質都維持優良的等級,空氣品質指標的不良日數均為零。

環保局長劉伯舒表示,環保與民眾民生息息相關,除了傳統性的污染管制,並要有前瞻性的未來思維,追求綠色環保,倡導有機農業,資源再生利用等觀念,近年來環保局在節能績效評比、資源回收、空氣品質、焚化廠監督管理、飲用水管理及落實環境教育的成果上都屢獲佳績,我們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愛護地球,追求環境的永續發展,讓鄉親有好的生活品質真正的能夠樂活苗栗。

……..文章來源:按這裡


慈善團體籲美修正援外政策 以現金取代糧食

中廣新聞網 – 2013年4月5日 上午11:10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卸任後,積極投入國際慈善工作,他一直提倡以糧食援助為主的援外政策,認為這也可以幫助到美國農業,不過2010年海地大地震之後,他承認這項政策是錯的,因為一味的提供糧食,等於是和被援助國家的農民搶飯碗。(夏明珠報導)

歐巴馬訂下週提出新年度政府預算書,援助團體希望他修正美國的援外政策,以金錢取代糧食援助,這恐怕會引發農業團體反彈。

六十年前,美國在艾森豪總統任內,制定(糧食換和平)的援外計畫,當時正值冷戰,美國希望藉著做慈善提昇自我形象,用多餘的糧食,援助它國,是一石兩鳥。

這項政策造福了許多美國農民,海運業也沾光,不過救援組織說,糧食運送又貴又缺乏效率,國家財政拮据,錢應該花在刀口上,對外援助,給現金最好。

由於這牽涉包括農民、海運業者在內許多方面的利益,二十多個參議員一個多月前致函歐巴馬,對於修改政策的構想,期期以為不可。

農業是美國少數幾個貿易出超的項目,2010年,美國出口一千零八十億美元農產品,農業團體和支持它們的政治勢力認為,在經濟低迷的此刻,美國更應該維持這項對經濟成長有貢獻的政策。

……..文章來源:按這裡


本報特稿/大陸糧食安全現況與前景

中央日報 – 2013年4月3日 上午10:06

(一)前言

 糧食安全一直是個世界性問題,目前世界人口已超過60億,估計到2030年可能達到80億。總人口數量增加,但糧食生產日益受到耕地數量減少、環境污染、土壤品質下降、水資源匱乏和氣候劇烈變化的制約,糧食生產供應面臨挑戰。

 大陸是糧食生產與消費大國,對世界糧食供應與價格而言,可謂舉足輕重,動見觀瞻。大陸常自豪以占世界不足10%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尤其聲稱自2004年以來糧食實現「9連增」,累計增產15,887萬噸,年均增加1,765萬噸;糧食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但是另一方面,大陸糧食進口逐年大幅增加,成為全球最大大豆進口國,勢必對全球糧食市場產生衝擊與影響。

 大陸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糧食的需求一直呈剛性增長趨勢。但另一方面,大陸農業發展正面臨農村勞動力減少、人均耕地縮減、水資源日益缺乏、氣候災害頻仍、農業污染加重、農業建設滯後等問題,可能導致糧食增產遲滯,越來越依賴進口,糧食對外依存度持續上升。

 有關農業可持續發展與日益凸出的糧食安全問題,在1月底公布的2013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繼續以農業為主題,強調確保糧食安全,保障重要農?品有效供給,並提出發展家庭農場,堅持農地農用,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的全新運作方式。在3月的大陸「兩會」上也是討論的焦點,有代表稱大陸糧食自給率不足90%,出現了危險信號,並提出了多項建言,其實際作為與效應有待檢驗觀察。

(二)大陸糧食生產與安全爭議

 根據大陸「國家統計局」資料,2012年糧食總產量為5億8,957萬噸,比2011年增產1,836萬噸,增長3.2%,為連續9年增收。不過,雖然連年增收,卻因糧食需求增長快速而出現糧食自給率下降的情況。2009年、2010年、2011年的糧食自給率分別為99.6%、99.1%和99.2%,2012年下降至97.7%,故自2009年以來已由糧食淨出口轉為淨進口。2012年大陸糧食(包括穀物、大豆等)進口量總計8,025萬噸,金額421.4億美元,同比增幅超過25%,進口量占糧食總產量接近14%;其中進口大豆5,838萬噸,而全球的大豆貿易量只有9,000萬噸,全球大豆貿易量的三分之二為大陸所購買;進口大米231.6萬噸,同比增3.1倍,為2000年以來最高值。美國農業部則統計大陸2012年進口大米260萬噸,較2011年的57.5萬噸大幅增長,創歷史新高。

 大陸糧食自給率是重要的政策目標,1996年的「糧食問題白皮書」與2008年的「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至2020年)」都訂定糧食自給率在95%以上。對於近幾年的進口糧食是否會影響到95%的自給率,危及糧食安全形勢,最近出現了不同認知與解讀。

 比較樂觀者認為,2012年大陸糧食自給率為97.7%,從糧食產量與消費量的缺口看,只有大豆存在明顯缺口,小麥、玉米、大米等主要糧食並不存在明顯缺口,主要糧食基本能夠自給自足。糧食進口量增長並不完全是因為國內糧食供求缺口擴大,而是因應全球氣候異常下糧食減產的作為,且糧食進口具有滿足國內多樣化需求與維持糧食儲備所需,具有前瞻性和預防性。近期穀物進口雖然增量較大,但占大陸生?、消費總量比例仍小,並未改變穀物供需基本平衡局面。大陸「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今年3月指出,從整體上看進口的數量是有限的,大陸現在水稻、小麥、玉米等三大主要糧食的自給率保持在98%左右,進口的糧食也僅占大陸產量的2%,大陸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

 比較審慎保守者認為,大陸糧食自給率已經跌破90%,如果大陸不進口大米等農產品,只靠自己生產供給,需要有25億畝以上的農作物播種面積,而現在只有18億畝,或許更少,也就是大陸目前糧食有10%的供給缺口。2012年大陸糧食生產雖然「九連增」,但存在多種不利因素,今後要再實現連增的可能性減少、難度加大。以廣東省為例,該省糧食播種面積已從1980年近597萬公頃,減少到了2010年的約440萬公頃,減少了157萬公頃;而廣東每年3,400多萬噸的糧食消費需求量,有2,000多萬噸必須依賴省外採購或從國外進口。

(三)未來糧食供需形勢與挑戰

 民以食為天,大陸糧食需求隨人口增加與經濟發展呈現剛性增長趨勢。1995年到2010年糧食總需求從4.5億噸增至5.2億噸,年均增長1.1%。大陸目前有13億人口,估計到2020年可能增至14.5億左右,屆時每人的糧食年消費量將達395公斤(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定義糧食安全的標準為人年均糧食400公斤以上),總需求量達5.7億公噸;如果想要糧食自給率維持在95%以上,2020年的糧食產量必須達5.4億公噸以上。而隨著經濟發展與生活消費習慣的改善,本身新增供給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新增需求,未來大陸糧食進口不可避免的會逐漸增長,對外依存度將逐步上升,糧食供需平衡的壓力會不斷增大。

 對於未來大陸的糧食生產,大陸中長期糧食規劃訂定2009至2020年新增500億公斤糧食。大陸「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3月11日指出,今年糧食產量要達到10,500億斤。不過,在人力、土地、水資源、氣候等因素影響下,未來大陸糧食生產與安全面臨頗多挑戰。

 在人力方面。誰來種地、誰來種糧是當務之急。在20世紀80年代,大陸尚有近2億的農村富餘勞動力,目前的農村富餘勞動力不足5,000萬,人均耕地擴大,農村逐步出現大片荒地。農民不願種田的原因在於種糧的成本快速增長,而糧食價格偏低,種地不賺錢,也沒有合理的農業生產補貼,挫低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在土地方面。大陸在工業發展與城鎮化過程中,每年占用了數百萬公頃農田,致耕地面積由1996年的19.46億畝至2007年僅剩18.26億畝。在「十二五規劃」中,糧食播種面積為1.04億公頃,低於「十一五計畫」時的1.2億公頃。而且有很多耕地出現土壤漠化、乾旱、洪水、土壤貧瘠、汙染問題。據大陸環保部一份文件顯示,大陸有3.6萬公頃耕地土壤重金屬超標,每年造成的糧食污染高達1,200萬噸,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大陸。大陸「國土資源部」的一份文件則指出,大陸耕種土地面積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屬污染,連帶使得糧食安全問題日趨嚴重。

 在環境生態與建設方面,大陸濕地面積自60年代以來減少了80%以上,東北黑土資源不斷流失,多地爆發大規模蟲災,加上農業沒有現代化,農村的基礎設施落後,造成農業生產效益低下。此外,極端氣候也影響糧食生產。聯合國糧農組織研究報告指出,今後20至50年間,全球農業生產將受到氣候劇烈變化的衝擊,進而影響全球長期的糧食安全。

 在糧食生產之外,存在嚴重浪費糧食的現象。今年2月大陸「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透露,大陸每年的糧食損失浪費量大約相當於2億畝耕地的產量,比第一產糧大省黑龍江省一年的產量還要多。

 在上述眾多不利因素的制約下,未來大陸糧食生產持續增長實為不易。

(四)結語

 大陸經貿已融入世界,糧食安全問題與全球糧食供需形勢也已產生深刻的連結。長期以來,大陸95%的糧食自給率,就世界通行的標準言,只是基本,糧食供需始終處於脆弱平衡的狀態。未來隨著糧食需求越來越大,糧食增產難度加大,依賴進口將是必然的趨勢。大陸「國家統計局」估計,到2020年大陸糧食年消費消耗總量極可能突破6.5億噸,但屆時的糧食產能只有5.5億噸,供需缺口可能達1億噸。因此大陸有可能在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進口國之後,成為最大的糧食進口國,影響到全球糧食的供需,甚至引發國際糧食市場的恐慌。目前大陸糧食通過國際市場調節的數量尚屬有限,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2012年全球大米貿易量為3,730萬噸,占全球供應量的7.7%;而大陸所進口的260萬噸,又僅占全部大米交易量的7%,所以對全球糧價的影響並不大。但隨著全球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糧食安全問題越來越突出,大陸的影響力很可能越來越大。

 大陸在糧食生產方面,未來除改進城鎮化和工業化的步調與發展方式,努力創新農業生產和經營的機制,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外,將繼續加強農業國際科技合作,以提升糧食競爭力,其發展動向殊值密切關注。

 (來源/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大陸情勢雙週報第1640期)

【中央網路報】

……..文章來源:按這裡


糧食庫存低 農金後市俏

作者: 記者黃惠聆╱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3月12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記者黃惠聆╱台北報導】

綠金已經走數年空頭,不少投資人至今還無法翻身;黃金商品走了12年多頭後,近期則開始有大師喊空,唯獨農金還穩穩走在上升軌道,儘管未來變數仍存在,法人表示,農金股價低,現今的價格仍具吸引力。

美國農業部的最新報告顯示,美國農作物的庫存量較先前預估更緊俏,加上美國去年乾旱延續至今,預期未來3個月乾旱將持續,一般預料將持續影響今年農作物的收成,使供需更吃緊,近期全球三大農金市場表現也都不錯。

德銀遠東DWS全球神農基金經理人劉坤儒表示,目前樂觀看待全球農金產業復甦,尤其是農金產業上游類股如肥料與機具相關公司。

他指出,主要是農產品價格上漲後,使農場收入大幅增加,農夫在增加收入後也提高農作物增產意願,增加種子、化學肥料、農藥與農機等農業投入的使用以增加產量,讓農業上游類股前景相當看好。

另一方面,即使近期農金產業股價上漲,但DAX農金指數的本益比位於13.6倍,仍低於近5年平均的15.5倍本益比,顯示現階段全球農金產業股價仍偏低,頗具投資吸引力。

德盛安聯全球農金趨勢基金經理人林孟洼認為,全球糧食庫存低、農作收成變數高,但農金產業長期仍有表現空間,除了以農金上游原物料為主軸,隨著今年春耕種植面積確定增加,及氣候條件配合,可適時增加下游產業的持股比重。

……..文章來源:按這裡


中研院提建議書 點農業九大問題

作者: PTS | 公共電視 – 6小時前

而在同一份「農業政策與科技研究建議書」當中、中研院也指出、台灣的耕地正在快速消失,過去十年以來、已經少了相當於1770座大安森林公園的面積;其中有許多被拿去蓋住宅或豪華農舍、嚴重威脅糧食的產量與安全。

農村到處可見農地出售的廣告,一間間農舍也從農地長出來,根據中研院所公布的「農業政策與科技研究建議書」指出,十年來,台灣耕地已經有相當1770座大安森林公園的面積消失,其中還有相當15個台北市信義區的面積,拿來蓋住宅和農舍,嚴重威脅到糧食生產與安全。

==亞洲大學經營管理系講座教授彭作奎==

造成不但是我們的糧食量會減少

同時也會造成我們

糧食的安全會受到汙染

在這種情況底下

是有相當嚴重的影響

這份建議書中,總共指出台灣農業面臨九大結構性問題,包括農業科技人才流失,導致農業競爭力下降,以及連續實施28年的休耕政策,花錢叫農民不要耕種,造成耕地環境惡化,更讓台灣糧食自給率只有33%,遠少於日本的40%、美國的120%,是非常嚴重的警訊。

==中研院院士廖一久==

輕視這個糧食 不重視的話

這個國家就完蛋了

大人物他說我們有錢

就可以從國外買進來(糧食)

這種想法實在是真的匪夷所思

建議書診斷,台灣農業正處於「不足中的過剩」的窘境,不只是內憂還有外患,面對政府想加入TPP跟FTA,農產品進口零關稅的壓力會越來越大,一定要及早因應,才有可能降低傷害。

記者林靜梅彭耀祖台北報導。

透過 Facebook 追蹤Y!運動

……..文章來源:按這裡


中國農產美豬欲叩關 台灣糧食主權盡失?

作者: NewTalk 新頭殼 | 新頭殼 – 2013年2月6日 下午11:54

新頭殼newtalk 2013.02.06 楊宗興/台北報導

外傳農委會打算開放中國830項農產品進口,連同曾經承諾絕不進口的美國豬肉也蠢蠢欲動,台灣農村陣線上週日(3日)前往凱道抗議政府的農產品開放政策,到底農產品的開放對台灣有利還是有害?美豬的進口只是單純的食品安全問題?農陣口中的糧食主權到底有何重要性?自由貿易對農業真的是百害無益?

新頭殼「星期話題」節目明(7)日將邀請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蔡培慧,請她為網友分析兩岸農產品互相銷售的實況,讓大家了解中國農產品銷台的真相,以及為何要反對830項中國農產品開放。

另外在美台貿易的部份,美豬的開放難道是台美經貿的必然?還是反映出美國農產品在自由貿易中的強勢角色?到底各國如何面對農產品的自由貿易?農產品為何不該完全開放自由貿易?農陣所提出的糧食主權又是怎樣的概念?蔡培慧將一一在節目中解析。

……..文章來源:按這裡


左右看:看穿糧食主權之爭背後的真正威脅

作者: 本報訊 | 台灣立報 – 2013年2月6日 上午12:30

左看:國族因素背後真正魔手是資本因素

在反媒體壟斷的議題上,「中國因素」、「美國因素」吵得愈是震天價響,愈只看見意識形態的虛空角力,這類面紅耳赤的爭辯卻無法為各地人民帶來具體的跨地力量凝聚。另一交相映照的例子──糧食自主權與跨國自由貿易協定,卻藉由來自9個國家、30幾位農民之路(La Via Campensina)的農民運動者,以鮮明實例具體道出:就算是藉著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使大國得以成為貿易傾銷國;但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小農與無地農都將只剩兩條路可走──一是淪為在地大型農企業下的農業勞工;另一是流浪到城市打工。簡言之,各國自由貿易,受惠者從來不是人民,而是各國大型農企業資本家受益!

韓國農民聯盟會長李光錫於人民論壇上直言:韓國農民團體2011年直赴美國國會向民主黨議員遊說拒簽韓美FTA。另外直驅訪問美國農民團體,問當地農民如何看待韓美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令人跌破眼鏡的是:美國小農團體嚴正反對自由貿易。

自由貿易協定,肥的可是大型農企業的荷包。美國在地小農生計只有節節敗退之勢。美國小農在土地成本、農事與人力成本將也漸漸不敵國內大型農企,這些大型農企業累積資本、反覆圈地增加土地優勢。本農、外農說穿了都將只是農企業奴工。獲得自由、被解放的只有資本流動。

陳虹穎/文化評論人

右看:糧食主權需要消費/生產者共同捍衛

自由貿易帶來十足具備價格競爭優勢的各類農產品。在薪水20年漲不了的台灣,自由貿易帶來的物價貶抑,可相當程度普遍嘉惠不少城市居民。然而,就算需要計算跨海運送的高昂交通運輸費用,為何飄洋過海來的農糧食品卻遠比台灣本土農產便宜?

自從台灣加入WTO以來,來自各國農藥與藥劑滿佈的便宜進口蔬果魚肉,嘉惠了大型農企業,以及買不起昂貴本土有機食品的消費者們。然而這種資本帝國主義下的產物,將食品生產簡單當成商品,往往只考量到薄利多銷,卻罔顧普羅大眾健康飲食權利。

只有立基於對人與環境友善的糧食與農業系統,方能促成跨國真正公平貿易的到來。但是真正的公平貿易,需要透過消費者力量,以良幣驅逐劣幣,捍衛各地小農的自主權。不應讓上層這隻看不見的魔手,悄悄藉由自由貿易手術,進行各國土地與農民的基因改造工程。大型農企業結合跨國貿易傾銷機制的力量,才叫做壟斷。壟斷一說是否成立,需要針對跨國自由貿易所牽動的農業生產鏈、逐一環節進行資本規模、生產型態與交換分配積累資本的檢視,方能促使跨國自由貿易真正邁向自由公平、各地人民的糧食主權與健康獲得保障。

陸已興/國小教師

……..文章來源:按這裡


自由貿易擠壓農業 農民凱道吶喊糧食自主

作者: CLiao | 環境資訊中心 – 2013年2月4日 上午11:12

本報2013年2月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開放美牛進口總統馬英九承諾牛豬分離隨著美國農業談判代表訪台,而有瓦解的跡象;830項農產品開放與否,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沒有說開放也沒有說不開放。在自由貿易名下,台灣農業不斷犧牲;而圈地事件也未曾稍減。昨(3日)由捍衛農鄉聯盟、台灣農村陣線及國際農民運動組織「農民之路」(La Via Campesina)在凱道辦論壇、說分明,保護農地才能解救糧食危機。

4年前,大埔怪手鏟田的畫面,讓全台激動沸騰,台灣農村陣線與農民號召民眾上凱道,是台灣社會第一次正視有計畫有規模圈地的殺傷力,時任行政院長的吳敦義雖同意解決,之後透過行政院新聞稿以及內政部新聞稿表示,大埔問題已解決。事實上,大埔仍有幾戶並未如所承諾處理,圈地圖利的事件仍是進行式,吳敦義也榮登副總統寶座。

看不到未來

相同的臉孔、相同的訴求,農地預定被徵收的農民,一邊勞碌於生產,還要上街頭抗爭要求土地主權。「我看不到未來」灣寶自救會靈魂人物洪箱表示,政府拿人民的錢應該努力做事,如今卻是拿人民的錢侮辱人民,台灣貴為民主社會,卻不是以民主的方式來對待人民,對於政府作為感到憤慨。

「我看不到前途在哪裡。農民把土地賣掉,我們的下一代要吃什麼?政府應該要照顧人民,但是從土地徵收、都市更新計畫,都只是看到政府向財團靠攏。因為土地徵收都遇到很大的壓力」洪箱表示,政府硬是要人民的土地,人民的前途在哪裡?

「我們只會種田,要我們把土地賣掉,我們甚麼都不會做,以後只會成為社會問題,但是我期待我們社會就是有很多不同的人,有多元化的價值,大家共同愛這塊土地,」洪箱說,這個社會本來就是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專長和責任。

「我先生為了土地徵收的事情困擾很久,十幾年前如此,現在仍然如此;我了解何以土地徵收對農民是如此痛苦,我不知道政府到底在想甚麼,要讓人民走死路」洪箱說,大家都是吃台灣米長大的,希望大家都愛台灣這塊土地。

甫因肺栓塞過往的陳木村,也是洪箱之夫、多年的精神夥伴,抗爭之初曾抑鬱成疾,回想這段過程令洪箱淚漣漣,多年來攜手共進,如今雖抗爭成功,張木村先生卻已過往,回首灣寶多年抗爭歷史,洪箱倍感心酸。

自由貿易的棋子

在新自由主義主導下的自由貿易,各國都已分配好角色,例如越南、泰國負責生產稻米、印尼、馬來西亞負責油棕出口,台灣則負責電子產業出口,因此不斷犧牲農地開發工業區。農民之路(La Via Campesina)東亞-東南亞區域主席Henry Saragih表示,台灣農民與其他國家的農民一樣面對著與過去截然不同、新的問題,新自由主義下全球化的力量,已經在全世界造成許多的問題,包括糧食危機、糧食主權的喪失,全世界風起雲湧圈地的運動,也造成全世界飢餓、貧窮的人口不斷的增加。

Henry Saragih表示,新自由主義強調讓世界各國彼此競爭的自由貿易,以自由貿易為名,台灣仰賴進口便宜的糧食;糧食跨國進口迫使一些國家成為糧食出口國,如印尼、馬來西亞必須向全球出口油棕,越南、泰國則為稻米,這造成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的熱帶雨林、農地成為糧食種植基地,而這些利益並不是由當地的農民所得,而是跨國財團誰分享。

跨國貿易的結果就是讓財團湧向國外圈地生產糧食,再出口回到自己的國家,例如韓國就到非洲,特別是馬達加斯加圈了十萬公頃的土地,非洲當地農民沒有土地也沒有利益可言。自由貿易使得糧食交易控制在跨國財團手中,造成土地掠奪、食物缺乏、氣候變遷以及飢餓的發生,飢餓人口幾年間從8.5億人上升到10億人。

「當農民擁有自己的土地時,才有糧食自主權,也可解救地球上持續發生的糧食危機」Henry Saragih說,所以台灣的農民擁有自己的土地耕作不只是對農民好,也解救了地球上持續惡化的糧食問題。也說明何以農民之路到台灣來,他們代表全球會員支持台灣小農持續耕作對抗氣候變遷,維護糧食安全。

要吃什麼自己決定

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表示,自由貿易不但影響農業,也影響了全台人民,特別是外食人口、學校吃營養午餐的幼兒稚子。他說,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只有三成,意味著台灣已將自己的餐桌和冰箱放在別人家,現在還要對美開放含瘦肉精的豬肉,要對中國開放830項農產品。他呼籲民眾不要把冰箱、餐桌放在別人家,奪回糧食自主權,以國際層次而言,反對自由貿易帶來的糧食危機;就國家層次而言,則是要推動適地適作、地產地銷。

停止圈地搶水  反貿易自由化

今年農民之路的東亞與東南亞區域會議在台灣舉行,各國農民代表經過一周時間參訪台灣農村,了解台灣農民面對的處境,認為台灣政府在石油危機與極端氣候的挑戰下,不但不重視糧食主權,政策向財團傾斜,讓圈地搶水持續上演,嚴重毀壞農業生產環境。貿易自由化政策更犧牲本地農業與農民,破壞在地生計與民生。為此,農民之路特別發佈國際聲援信,要求台灣政府要重視糧食主權與在地農業,穩定民生經濟並保障環境永續。

農民之路國際聲援信:呼籲馬政府停止圈地搶水,反對貿易自由化!

新自由主義發展的惡果已經嚴重影響台灣,這個曾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富裕國家。台灣政府浮濫徵收農地,據統計台灣有6000多公頃的土地即將被徵收 (2011),同時財團搶奪農業用水的情形也愈趨嚴重,引發了台灣各地的農民抗爭。除了剝奪農民的生產資源之外,台灣政府也於2012年允許美國牛肉和豬 肉進口,目的是為了要讓停滯已久的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重啟自由貿易的談判;更在今年(2012)醞釀將開放830項中國農產品進口 (ECFA),此舉將嚴重影響農民生計和全民健康。

各國農民對於世界各地盛行的新自由主義發展模式已經忍無可忍。農民之路的國際成員與台灣本地的捍衛農鄉聯盟及台灣農村陣線共同呼籲台灣政府停止圈地、搶水以及貿易自由化的政策,並提出以下聲明:

第一點,我們首先提醒台灣政府,土地徵收是國家的行政手段。因為土地徵收將帶來嚴重的政治經濟倫理(moral)上的後果。我們認為當前粗殘的土地徵收已經 侵犯了農民的基本生存權。每片土地,都是一頁頁人民辛勤耕耘的歷史,土地徵收撕裂的,不只是每個家庭的生活依據,更是情感的聯繫,以及生命的立足之地。土 地,也是最重要的公共資源,應力求集體公共利益,不應淪為壟斷資本炒作的禁臠。人民在土地上的基本生存權理應受到保護,不應受到發展與其他開發計畫的侵 害。因此我們強烈要求政府立即停止中科四期以及所有其他圈地搶水的不當開發案。

第二點,我們要提醒台灣政府,過去數十年,貿易自由化政策 已經加劇台灣的貧富差距。韓美自由貿易協定也告訴我們自由貿易協定並非只是降低關稅而已,更暗藏不公平的貿易協定,會讓百分之九十九的台灣人更陷入自由貿 易與不均發展的陷阱,以及在價格、薪資、環境的剝削等惡性循環,所以我們要求台灣政府立即停止對台灣人民與台灣環境有害的貿易自由化政策,包括ECFA、 TIFA與TPP(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相關報導】


自由貿易不利糧食自主 農民週日上凱道

……..文章來源:按這裡


農民上凱道 爭糧食主權

民視 – 2013年2月4日 上午11:09

晚間數百位農民在凱道抗議發聲,因為台灣目前糧食自主率只有33.49%,馬政府還有意開放中國830項管制農產品輸入台灣加工,勢必會打趴台灣農業,這可讓台灣農民憂心忡忡,他們拿著帶土的稻草根朝總統府丟,發洩心中不滿情緒,更要馬政府重視農民生計。

手中拿著帶土的稻草根,憤怒的農民按奈不住心中不滿的情緒,奮力往總統府丟,一度還和警方發生衝突。台上農民樂團唱著戰歌,鼓舞農民士氣,從南北各地來的農民代表,輪番上陣砲轟馬政府忽視台灣農民。

其實從下午開始,農民就在凱道辦起糧食主權論壇,他們不滿馬政府有意開放中國830項管制農產品,一旦開放勢必衝擊台灣一年將近600億的農業產值,全部會被低價中國貨打趴。聲淚俱下講到激動處不禁落淚,一年好幾次上凱道嗆聲陳情,農民的無奈,馬總統到底有沒有聽進他們的心聲。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