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用多少糧食作物來生產生質燃料?歐盟將做出關鍵決策

作者: 莫聞 | 環境資訊中心 – 2013年6月26日 上午11:23

本報2013年6月26日綜合外電報導,林雅玲編譯,蔡麗伶審校

歐盟的生質燃料政策過去一直遭抨擊對發展中國家有負面影響,而歐洲議會各委員會在本月中旬的投票,可能對歐盟生未來的質燃料政策有深遠影響。

2012年歐盟執委會為了回應廣大的批評,提出重大的政策改變,包括引進以農作物生產生質燃料的上限為5%,而2020年的目標是運輸用燃料有10%來自可再生能源。

歐盟執委會表示此舉將刺激「第二代」替代能源的發展,也就是從「非糧食」(如廢棄物或稻稈)生產生質燃料。比起化石燃料,這不僅能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也不會直接干擾糧食的生產。

改良版政策中也首次提出,要考量生質燃料在森林砍伐(deforestation)、抽乾泥炭沼或其他土地開墾所造成的碳足跡影響。環保與扶貧工作者認為,過去計算生質燃料的綠色憑證時,少考慮了這個因素(土地用途變更的間接排放,indirect land-use change,簡稱ILUC)。但他們也擔心,歐洲議會議員在生質燃料產業和農會的激烈遊說下,會在9月對政策提案進行完整投票時,做出退讓。

歐洲議會運輸和國際貿易委員會在6月18日進行投票,將生質燃料的上限提高到6.5%,而不是歐盟執委會原本提出的5%。而產業、研究暨能源委員會在此投票前已進行協商,但是草案看來並不樂觀。該委員會正尋求移除5%的上限,並更換生產生質燃料會帶來衝擊的報告。

在投票之前,聯合國食物權特別報告員迪舒特爾(De Schutter)寫了一封信給歐盟執委會、歐盟成員國和歐洲議會議員,對歐盟的生質燃料政策有諸多批判。他擔心歐盟的政策會伺機土地出租或收購,尤其是在並沒有充分保護現今土地使用者權利的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

用來種植生質燃料的土地面積變化甚大,歐盟值委會估計在2003~2008年,全世界用來種植生質燃料的耕地多了660萬公頃。

迪舒特爾提到,「首先,相關國家的土地和水資源應該先滿足當地居民的食物權,這些民眾也不應被迫和歐盟高消費能力的消費者對抗。」

迪舒特爾表示生質燃料已造成糧食價格上漲,估計到2020年,歐盟的生質燃料目標將使得農產品價格上升,其中植物油可能上漲36%、玉米上漲22%、小麥上漲13%、油籽上漲20%。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生質燃料有利於大型農業產業模式,可能讓當地居民(特別是小農)的利益受限。

迪舒特爾認為歐盟的生質燃料政策和其發展目標相矛盾,甚至可能違反其法律義務。「歐盟成員國都是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的締約國,有義務避免可能會威脅實現其他國家的經濟和社會權利的措施。」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的研究顯示,由於燃料成本的提高,以及得經常補充能量含量較低的生質燃料,要達到運輸用燃料有5%來自生質燃料的標準,意味整體英國駕駛人一年將多付4.6億英鎊。這份報告指出英國為了達成歐盟的能源目標,到2020年,每年駕車的總成本將可能升高到13億英鎊。

工業團體「歐洲生質柴油委員會」表示,歐盟委員會提出的政策變化,可能會導致該工業一年損失85億英鎊的「災難性」後果。

【參考資料】


英國衛報(2013年6月19日),EU votes on crucial cap on biofuels made from food crops

……..文章來源:按這裡


立報犇報聯播:中國的城鎮化建設–城鎮化「三問」

作者: 立報犇報聯播 | 台灣立報 – 2013年6月11日 上午12:10

【專題】中國的城鎮化建設城鎮化「三問」–

城鎮化如何破解「三農」發展難題 

「推進城鎮化如何保證糧食生產?」

「農民如何真正成市民?」

「大城市是否會人滿為患,小城鎮是否會污染加重?」

  城鎮化建設是當前中國大陸面對中等收入國家陷阱,為克服「三農問題」、縮小城鄉發展落差,在「十二.五」規劃中所提出的發展戰略之一。在推動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糧食生產、人口、環境、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等問題能否得到妥善解決,直接關係到城鎮化能否可持續發展。有鑒於此,新華社記者在全國人大開會期間,特別針對一般大眾所關心的三大問題,徵詢了出席代表們的意見。

推進城鎮化如何保證糧食生產?

  「我最擔心城鎮化將農村人口吸引到城鎮,種地的人少了,影響糧食安全和農產品供應。」全國人大代表、27歲的大學生村官牙生.吐爾遜說。

同樣的疑問也困擾著來自東部發達地區的代表。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高淳縣武家嘴村黨委書記武繼軍說:「現在村裡種地的多是60歲以上的老人,許多人連字都不認得,技術也不懂,怎麼搞現代農業?」

  2012年,大陸農民工數量達到2.63億人,並且每年以近千萬人的速度增長,未來「誰來種地、如何種地」已經成為回避不了的問題。代表們認為,為了確保糧食安全和其他重要農產品供給,需要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發展高科技農業。

  全國人大代表,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縣長席文海說,在現有耕地不變的前提下,讓日益減少的農業人口來保障糧食供應,關鍵是要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和農業合作化組織。此外,還要通過科技興農,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

  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市市長周乃翔認為,城鎮化的重點在於提升農村這塊「短板」,只有工業化、城鎮化「雙輪驅動」,才能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的發展格局。

農民如何真正成市民?

  人大代表指出,城鎮化是現代化進程中的戰略選擇,也藴含著巨大的內需潛力,然而,受限於當前的戶籍、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體制問題,農民「洗腳上樓」變成真正的市民,還面臨不少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鹽城市市長魏國強說:「推進城鎮化特別要注意公共設施、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建設和完善,要考慮由速度的擴張轉到質量的提升上,要注意城鄉統籌。」

  代表們指出,只有努力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才能讓農民真正變成市民。要逐步推進城鄉居民低保、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一體化,當前要在擴大覆蓋範圍、提高保障水準和統籌層次等方面爭取實質性進展。

  「農民能否得到實惠,是評價城鄉發展一體化最重要的標準。」周乃翔說,現在農民遇到五大問題,即戶口、住房、就業、社會保障以及期盼享受到城市的文化、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這些問題解決好了,農民會十分歡迎城鎮化。

大城市是否會人滿為患,小城鎮是否會污染加重?

  有人大代表擔心,大規模的城鎮化建設,可能會加劇大城市的人口負擔,同時使一些污染企業向新城鎮聚集,從而加重新城鎮的環保壓力。代表們指出,城鎮化不是簡單地在農村建設城市,或讓農民住到新城鎮裡來,這是個城鄉統籌發展的過程。

  「政府推動城鎮化要控制人口向大城市聚集。」全國人大代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常務副主席黃衛說,重要的是多建設中小城市及城市群,更好地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功能和帶動作用。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院長王靜成說,要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立法。城鎮化建設一定要科學規劃、統籌安排,特別注意環保問題。

  代表們認為,社會主義制度決定了中國大陸完全能夠通過全面規劃、宏觀指導及政策支持,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來。

(新華社記者曹志恆、葛素表、蔡玉高 )

(本文不代表立報立場)

========================

你喜歡這期犇報的內容嗎?

犇報是一份以提供兩岸就學、就業、民間交流,以及關注兩岸最新發展動向為主要內容的專業報,目前全省發行量達2萬2千份,期待你將這份用心與好讀的報紙推薦給你的朋友們,也歡迎富有兩岸交流經驗的朋友投稿。

兩岸犇報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兩岸犇報部落格:http://chaiwanbenpost.blogspot.com/

FACEBOOK犇報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文章來源:按這裡


綠委組團赴日 參訪城市環保

中央社 – 2013年6月9日 上午11:47

(中央社記者曾盈瑜台北9日電)民主進步黨籍立法委員林佳龍、林岱樺、劉建國今天到日本展開為期4天的城市環保生態之旅,並進行國會外交。

3位分別來自台中、高雄與雲林的中生代民進黨立委希望將參訪經驗學以致用,供將來處理台灣各城市類似議題時參考。

林佳龍說,這次到日本參訪行程分為兩大軸線,其一是造訪東京附近的副都心,考察太陽能源政策、環保廚餘與垃圾處理,其二是進行國會外交。

他表示,埼玉縣與千葉縣都在東京附近,不但吸引首都民眾移往定居,並持續為東京供應農漁產品。埼玉縣的戶田市,把家庭廚餘製成有機堆肥,做為植花造鎮、美化市容的肥料,並用以種植有機蔬菜,被評為埼玉最適合居住的城市。

林佳龍說,多數進出東京旅客必經的成田國際機場坐落在千葉縣,千葉縣如何藉機場蓬勃縣內相關產業,可成為台中市、高雄市的借鏡。而千葉縣的農、漁業產量居全日本前列,農產品品牌行銷值得雲林縣參考。

日本參議院選舉將在7月21日投票,林佳龍也說,這次不只實地觀察日本政局變化、了解民眾對安倍經濟學的評分,也預計會見到自民黨重量級國會議員。1020609

……..文章來源:按這裡


陸對歐葡萄酒 祭雙反調查

作者: 記者林殿唯╱綜合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6月6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記者林殿唯╱綜合報導】

在歐盟對大陸太陽能電池面板徵收臨時反傾銷稅之後,大陸隨即展開報復性反擊,也宣布對歐盟生產的葡萄酒啟動反傾銷與反補貼「雙反」調查。由於葡萄酒是歐盟重要的農產品出口項目,雙方貿易戰明顯升溫,而大陸的葡萄酒生產商卻可望坐收漁翁之利。

歐盟前晚表示,今年6月6日到8月6日為止,將對大陸生產的太陽能電池面板徵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但若中歐雙方未能在8月6日前達成解決方案,到年底前臨時反傾銷稅率就將上升到47.6%。若再無進展,之後歐盟很可能會實施長達5年的懲罰性關稅。

受到此事件衝擊,大陸商務部昨(5)日臨時舉行記者會,發言人沈丹陽表示,堅決反對歐盟對大陸的太陽能電池面板徵收臨時反傾銷稅,大陸已經接受自家葡萄酒商申請,將對原產於歐盟的進口葡萄酒展開「雙反」調查程序。

在此消息激勵下,昨日大陸A股釀酒類股股價逆勢大漲,張裕A與中葡股份都以10%的漲停價位收盤,整個釀酒類股漲幅為2.37%,而上證綜指則是下跌0.07%。

BBC引述專家的說法表示,大陸此舉是對歐盟徵收太陽能電池板臨時反傾銷稅的報復,目前還很難確定大陸是否會真正啟動貿易調查。但法國貿易部稍晚批評,大陸舉措不當。

據大陸海關統計,2012年大陸進口葡萄酒4.3億公升,年增率8.9%,其中來自歐盟的進口量占總進口量的67.6%,顯示歐盟已經是大陸進口葡萄酒的第1大來源地。

另據美國農業部(USDA)調查報告,2012年大陸從歐盟進口葡萄酒總額為9.78億美元,只佔歐盟當年葡萄酒出口總額的8.62%,但成長速度相當驚人。2010到2012年之間,大陸從歐盟進口葡萄酒的總額就成長90%,若加上香港的進口量,大陸將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2大歐盟葡萄酒進口國。

此外,儘管前晚歐盟已決定對大陸太陽能產品徵收臨時反傾銷稅,但初期11.8%的稅率在業者預料之中,前晚在美國上市的中資太陽能股反而大漲,韓華新能源漲6.75%,晶科能源漲4.12%,昱輝陽光上揚4.06%,中電太陽能上漲3.85%。

但此事從中長期來看,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秘書長王世江提出警告,歐盟11.8%的稅率意味著大陸太陽能元件的售價將抬高至約0.78美元/瓦,相對於台灣和韓國的產品,其價格優勢將蕩然無存。

……..文章來源:按這裡


環境前線:非洲農地熱潮的承諾、失落與代價

作者: 本報訊 | 台灣立報 – 2013年5月21日 上午12:30

■陳詩婷

2008年油價高漲後隨之而來的糧食短缺問題,使得跨國農企業、銀行與富國政府向開發中國家購置或租借便宜土地的案例大增,這股「農地熱潮」延續至今,推土機大規模的剷平森林、農地、以及供養了許多非洲原住民好幾代的牧場。包括衣索比亞、肯亞、坦尚尼亞等超過20個非洲國家的大規模土地交易案,已引起了當地農民、土地運動者與國際媒體的批評和質疑。

「掠奪土地」帶來經濟發展?

根據統計,從2000年2010年,非洲約有兩億公頃的土地(約為英國國土面積的8倍)被出租或售出。其中,衣索比亞農地的情形尤其嚴重,企業取得土地後便將大量糧食與其他用作生質燃料等用途的商業作物運往國外。自2007年以來,衣索比亞已核准815件外國出資的農業計畫,且每年每2.5公頃土地僅換得1美元租金的低廉代價。矛盾的是,衣索比亞至今仍是全世界飢餓問題最嚴重的國家,約有41%的營養不良人口、1千3百萬人需要緊急糧食援助。

外國官員對於這些土地投資案大力歌功頌德,譬如衣索比亞駐英國大使喀貝德(Berhanu Kebede)就透過《衛報》表示:「過去20年來,政府的農業改良計畫已大規模提高了農作產量。該國必須繼續大規模發展機械農業,才能達到國家最新發展計畫的目標,讓5年平均經濟成長率達到14.9%。」

▲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Algiers)東方5百公里處的米拉(Mila),農民在麥田裡工作,圖攝於2009年5月24日。(圖文/路透)

印度前外交官葛文丹(Santhini Govindan)也表示:「開墾大片土地,興建基礎設施,都能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縱然這些產業已完全機械化也無妨。」

持反對意見的農民、土地運動人士與非政府組織則質疑,即便外國企業宣稱將帶來能促進生產、高度機械化的新科技,但非洲多數的貧窮村莊是否負擔得起這些農業技術、機具的「現代化」成本?這些獲利又能否照顧到當地本已岌岌可危的糧食安全,還是將全流進外商和政府的口袋?

他們指稱,目前的土地交易與使用計畫根本是一種「土地掠奪」行為,很可能影響尼羅河下游其他國家的供水,並導致長期的環境破壞、森林消失、使農民在土地權、勞動權和健康上受到重大損害,進一步使人民失去生計與糧食供應。

印度糧食與貿易政策分析師沙瑪(Devinder Sharma)稱呼那些外來投資者是「糧食海盜」,並指出其中一家大型企業「Karuturi Global」,已在衣索比亞取得85萬英畝的耕地,同時也在另一個非洲國家──肯亞取得土地。Karuturi Global宣稱自己將成為「全球最大的農地銀行之一」。

「新殖民主義」的代價

許多非政府組織認為,這些大規模的土地掠奪行為是一種「新殖民主義」,衣索比亞作家、土地權運動人士托羅沙(Fikre Tolossa)指出,這些「土地掠奪者」從過去的歐洲人換成了亞洲人、甚至是有錢的非洲人。他們不採軍事手段,而是以付錢給非洲政府的方式來奪取土地。

托羅沙提到,許多印度企業在衣索比亞大規模生產的棉花、棕櫚油、橡膠、園藝植物等農產品,都需要採取高度機械化且單一的耕種方式,以及大量的化學藥劑。長期來說,將使得土地失去地力,植被、表土、生態棲地與河流都將消失殆盡,成為化肥與殺蟲劑下的一片荒蕪。即便有僅存的河川和湖泊,也很可能會受到嚴重污染而威脅居民健康。

他強調,政府一向以提高的農產量數字作為政策宣傳,卻忽略了其他的社會層面,譬如以教育的情況為例,衣索比亞甘貝拉省的學校建設與就學率1999年以前就已有顯著的成長,政府卻為了種植大規模經濟作物而遷移大量人口,將使得這些建設浪費掉、必須重新開始。

有土地運動人士發起一項針對美國及英國高層外交官的連署,反對衣索比亞政府在甘貝拉省「村莊化」方案,指出該方案強迫至少20萬原住民離開家園,試圖回到故鄉的民眾,卻發現政府已將土地租借給外國投資人,森林、農田、濕地都迅速遭到夷平,改種各類經濟作物。

這樣的計畫意味著,政府和企業正在為這些原住民設定社會經濟發展的標準,正如約翰.博德利(J. Bodley)在《發展的受害者》一書中所寫的:「他們被迫改變文化,然後去為了那些連現在的經濟學家也承認難以達到的目標而工作。」

甘貝拉是衣索比亞國內最窮困的省份,村民原以養蜂與打獵維生,政府與外國企業卻在完全未告知當地居民的情況下,將維繫他們原本生活方式與生計的森林、草原給剷平。

其中握有最多農場的,是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大亨阿穆迪(Al Amoudi),他同時也握有大量當地礦產和不動產。衣索比亞當局已將一萬公頃的土地承租給阿穆迪,租期長達60年。2008年油價高漲後,阿穆迪便開始著眼於開發農業,並預計將他在衣索比亞的大部分農產運回沙烏地阿拉伯。

以改善非洲原住民生活為由的土地交易,到頭來實則迫使他們的文化必須遷就於國家與企業力量底下的經濟模式,並藉著開發原住民生活領域的自然資源,使國家與企業從中得利。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總幹事西爾瓦(Jose Graziano da Silva)也承認,經濟貧困國家的土地交易應該受到管制。他表示:「儘管我們目前並沒有能夠阻止企業購買土地的政策工具,但我們仍得找到適當的方法來對其進行管制。」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執行秘書)

……..文章來源:按這裡


光電板下闢溫室 屏東有機農業見綠光

自由時報 – 2013年5月19日 上午8:42

〔自由時報記者邱芷柔/竹田報導〕位於竹田鄉的太陽能光電有機農業示範區,在屏東縣政府與業者經過一年多的合作實驗,成功以有機農業栽培技術種出健康、無毒的高品質新鮮蔬果,昨天縣府與業者舉辦「種電、種菜、種健康」綠色新農業成果發表會,展示太陽光電的綠色奇蹟。

屏東以農業立縣,擁有得天獨厚的陽光與沃土,孕育出品質優良的農產,但靠天吃飯的農民常因大雨而損失慘重,三年前莫拉克風災重創林邊、佳冬鄉,近三百公頃的蓮霧園遭黏土掩蓋而枯死,許多魚塭也因淤泥清除不易而廢池,縣長曹啟鴻推出「養水種電」計畫後,太陽能光電業者為充分運用空間,在太陽光電板下進行有機農業的栽培。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表示,利用太陽能光電板下的空間種菜,不僅充分發揮地利,也能避免異常天候影響農民收入,舒適的耕作環境,「穿著皮鞋」就能從事農業生產,吸引年輕農民投入農業。

向陽優能電力副總經理張和緒指出,台灣糧食自給率僅百分之三十,許多東西都仰賴進口,國內近來頻頻爆發食品安全問題,透過光電板下的溫室空間,可以生產完全不使用農藥的有機作物,為國人提供健康、安全的農產品。

曹啟鴻表示,太陽能光電區的上層是光電設備,下層開闢為溫室有機蔬菜園,利用太陽光控制溫室,打破傳統耕作的方式,將光電與農業結合,創造綠色奇蹟,相信未來會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農耕行列。

……..文章來源:按這裡


發展養耕共生農業 加薩地區增生機

作者: 尹曉春 | 台灣醒報 – 2013年5月14日 下午3:13

【台灣醒報記者尹曉春綜合報導】由於受到以色列封鎖與限制,導致加薩地區物資缺乏、農漁業都無法適當發展。居民最近開始發展一種都市農業,以養耕共生(Aquaponics)的方式,克服缺乏耕地與水源的障礙,以便自給自足。

加薩地區缺乏土地與水資源,加上被以色列封鎖邊界,居民長期處於糧食供應不足的狀態,除了被動接受國際救援物資外,甚至逼不得已開挖數百條通往埃及的地道,走私糧食和日用品。但聯合國資料顯示,加薩地區170萬人中仍有半數居民長期食物匱乏。

為了解決糧食缺乏的問題,在呼籲以巴和解之外,許多國際人道組織開始以持續性較高的方法,來取代治標不治本的糧食救助。其中,「養耕共生」便是許多組織試圖在迦薩境內推動的計畫之一。

所謂的養耕共生(Aquaponics),是一種將水產養殖與農業耕作結合,形成了生物自己共生共榮、達致平衡的環保生產模式。把魚的排泄物及飼料殘渣轉化為植栽生長的肥料,再將植栽的根系與生菌,用作水質處理淨化的天然生物濾材,使植栽、生菌、魚三者之間維持生態平衡的關係。

世界糧農組織(FAO)駐加薩農學家索莫維利表示,「加薩地區原本就缺乏腹地,再加上城市擴張縮減空地,要在此耕作是難上加難。」更重要的是,它還非常缺水。在此情況下,「養耕共生」這種不需要泥土、僅使用容器與連接魚缸的水來灌溉的耕作方式,便為加薩地區的糧食困境提供解決方案。

如今許多人開始利用屋頂、後院來種植番茄、荷蘭芹、紅甘藍、洋蔥等作物,自家食用之餘,還可以將多餘的農產品作交換之用。

「採用這種耕作法的主要理由之一是為了省水。」索莫維利表示,「不論是養耕共生、水耕栽培(Hydroponics)或者其他任何形式的無土栽培,其水源使用量都不超過20%。農業耕作不再需要大量施肥,水產養殖不需常換水,是一種節省資源的生產模式。

目前,索莫維利的團隊已經在加薩設置了15個養耕共生的農地,並計畫繼續推廣。

另外,提供當地糧食與住房協助的組織「合作住宅機構」(CHF),也開始以養耕共生取代提供食物援助。CHF將簡易的栽種裝備分發給2千個當地貧窮家庭,協助居民自行栽種蔬果;其他家庭則可藉由畜養雞隻或者兔子以作為蛋白質來源。

養耕共生成功地讓迦薩減少了對進口食物的依賴。為了境內農產品,哈瑪斯政府去年甚至下令,禁止人民將幾種特定蔬果從以色列或連接埃及的地道流入。只是發展有小成,但哈瑪斯政府發言人古賽因表示,他們最需要的還是開放邊界,以讓當地居民得以自由地在海上與農地工作。

圖說:養耕共生省水與免土壤的優點適合加薩地區發展農業。(photo by Kanu hawaii in flickr)

……..文章來源:按這裡


電學泰斗陳謨星:台電每年丟數座核廠電力

作者: NewTalk 新頭殼 | 新頭殼 – 2013年5月1日 上午10:56

新頭殼newtalk 2013.05.01 陳冠廷/新北報導

新北市政府與宜蘭人文基金會今(1)日共同舉辦「2013 NNTF非核台灣論壇」,旅美多年的能源電力學權威、美國德州大學能源研究中心前所長陳謨星教授批評,台電長年由不懂電的人領導,每年都丟掉大量的電力,單就電壓不配合與不平衡以及線路損失與鐵損等,就丟掉好幾座核電廠的電力。

海內外學者專家今天上午齊聚新北市政府共同舉辦的「2013 NNTF非核台灣論壇」,並提出對台灣電力政策的建言與批判,包括前副總統呂秀蓮、台聯黨主席黃昆輝、新北市政府秘書長陳伸賢也都出席。主辦單位宜蘭人文基金會表示,會盡速將與會專家學者及各縣市代表的意見彙整,整理出關鍵的異同點,送請總統馬英九及行政首長參考,冀盼有更好的正面解決核電爭議方式,因為公投不是唯一的解決方式。

曾被推選為全美最佳電力教授、美國愛迪生學會EEI第一屆電力工程教育獎得主的陳謨星表示,依據美國能源部公佈的資料,核能發電的建造固定成本是最貴,且不能單看核燃料便宜,卻忽略核廢料的成本,核燃料加上核廢料處理的成本,加起來大於火力電廠的燃料成本;台電把所有電廠的輔助成本都轉嫁給火力、水力電廠負擔,才算出核電便宜的謊言,如果把核廢料與電廠除役廢廠成本都全部加總計算,核電比煤或天然氣發電貴3至4倍。

陳謨星批評台電長年由不懂電的人領導,每年都丟掉大量的電力,單就電壓不配合與不平衡以及線路損失與鐵損等,就丟掉好幾座核電廠的電力,但不對症下藥的解決缺漏,而是本末倒置去蓋更多的電廠;因此,未來電業發展的趨勢,發電、輸電、配電一定要分開,並開放售電服務業及成立獨立的電力調度中心ISO(Independent System Operator),要遴選具電力專才的人選,而不是用政治的條件去領導電力事業,並成立強而有力的技術監察制度。

前清華大學機械學系教授彭明輝教授表示,台電信誓旦旦說其斷然處置能夠避免反應爐的爐心熔毀,但彭明輝指出,台電獨創的「核電廠斷然處置措施」,在高壓注水系統 RCIC 可以持續運轉至少1個小時,冷卻水管路沒有洩漏,DC供電正常,儀器顯示正常,相關的電磁閥都沒有壞等5大假設,在日本福島的核災中都不成立,斷然處置根本不可能挽救日本福島的核災,且目前台電的斷然處置措施隱藏有其他的假設,操作不當時會提前引發氫氣爆。

中興大學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許志義說,2000年後電力市場的自由化風行全球,電力公司主要業務為供給電力,而能源需求端管理卻注重節約用電,顯然「賣電」與「節電」兩者間有明顯的衝突,且節能減碳政策的高度,已逾越電力公司的視野;並特別推崇美國加州是全世界電力需求端管理施行的先驅,過去30年間,加州人均GDP 成長超過1倍,但人均電力的需求卻接近零成長,「核四」及其他發電方案的交易成本均不宜忽略。

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王塗發則抨擊政府的能源政策,向來都先高估未來的能源需求,及偏高的備用容量率(15%~20%),然後將再生能源與天然氣發電的裝置容量設定「上限」,而得出「若無核電,台灣就會缺電」的結論,且台電一直以其「自編」的「會計成本」來混淆「經濟成本」,欺騙、誤導社會大眾;同時反駁行政院長江宜樺「民進黨當初停建核四,當天股市爆跌200點左右,停建期間跌幅2000~3000點左右」的說法,當年停建核四110天期間,股市共上漲222.32點,且2001年2月14日宣布核四復工續建當日,股市大跌139.81點,收5,887.68點。

王塗發表示,2000年的「核四再評估會議」中,主張停建核四的9位委員就已指出,不建核四至少還有13.3%的備用容量率,自2001年以來,我國的備用容量率都在13.2%以上,2008年以後更高達20%以上,確如當年所言,並無缺電的問題;如果台電真的會因停建核四而宣布破產,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可以趁此機會改革台灣的電力事業,促進台灣電業自由化,建立一個有效率的自由競爭的電力市場,也可促進再生能源的發展,並改善能源結構與產業結構,而有助於台灣產業永續發展。

中央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陳斌魁提出核四停建短期內無預警停/限電的機率不大,建議包括推動水力、風力、太陽光電等再生能源的發電,電價調整方案的部分,則是擴大尖峰與離峰電價的差距,提供移轉或降低尖峰用電誘因,鼓勵汽電共生業發展,將汽電共生躉購費率與時間電價脫鉤,去除「買高賣低」創造三贏;並特別點出,台電偏愛以興建電廠來應付用電需求而非需量反應的主因,在於電價計算公式的盲點,因此建議檢討電價計價的公式,建立獨立管制機構(如美國PUC)來檢視公用事業是否過度的投資。

美國電力公司服務長達25年的前主任工程師郭國榮,則以其土木結構的專長,提出對核四結構工程的若干憂慮與質疑,包括廠房主體工程的基樁是否深入岩盤,並作基椿載力試驗,圍阻體的強度是否有足夠數量、型號和強度的鋼筋水泥,在施工期間有沒有遵照合約和建築規範作混凝土的強度試驗;並強調,如果沒有遵照規格的施工和監工,完工後的結構主體已很難檢驗或打掉重做,如果主體結構沒有足夠的耐震設計,加上不能保証的施工品質,遇上如日本福島般的地震,核四廠房圍阻體很可能沒有辦法承受強烈的震動,產生龜裂,甚至跨掉。

新北市政府消防局副局長李清安表示,若發生核災,目前社會局規劃收容場所皆為臨時性的收容安置,若須執行中長期的收容階段,則超過本府能力範圍;交通疏散作業則有部份的困難,包括1、部分公車無法在短時間內到達集結點執行運送災民作業。2、若併同海嘯災害,僅剩空中直升機可至現場支援。3、無論是自行開車或搭乘共同交通工具,短時間內勢必造成道路雍塞問題。4、當災害發生,可能會造成電力、電信中斷等問題,導致民眾預警系統無法使用。5、地方主管機關應依中央主管機管公告之緊急應變基本計畫及核子事故民眾防護行動規範,訂定區域民眾防護應變計畫,但至今台電訂定的計畫仍未核定通過。

宜蘭縣政府代表則因核災疏散及應變計畫執行的困難,建議中央協調國道5號及雪山隧道封閉時機?北北基民眾大規模疏散統籌單位闕如?輻傷醫院醫療能量是否足夠?漁產、農產品、海域、水資源監測及污染管制能量是否足夠?糧食供應如何因應?低階放射性物資之儲存與處理將如何因應等5大事項;並強調宜蘭縣亦屬8公里疏散圈內,若核四發生輻射災害,宜蘭縣將無法因應。

……..文章來源:按這裡


科學家:歐盟需採基改作物

法新社 – 2013年4月26日 下午2:05

(法新社華盛頓25日電) 科學家今天表示,歐洲聯盟試圖(EU)阻絕基因改造作物,會迫使歐盟必須仰賴歐盟以外地區糧食進口,使歐盟經濟有倒退風險。

根據這篇發表在「植物學新趨勢」(Trends inPlant Science)期刊的研究,英國與西班牙科學家表示,立意良好的歐盟政策已導致反效果,原先想要保護的小農,反因這項政策受到窒礙並阻撓創新。

歐洲批准區分傳統與基改作物的策略,目的是提供選擇給消費者與農人。

但科學家表示,「在沒有配套措施或根據科學」,便貿然實施這些策略,等於是造成玉米、棉花與大豆等基改作物事實上停止栽種。

由於國內生產不足以提供內需,因此歐洲國家不得不仰賴農產品進口。

西班牙耶宜達農業科技中心(University ofLleida-Agrotecnio Center)研究員克里斯托(PaulChristou)表示,解決之道就是採用基改作物,將政策建立在科學之上,並去除栽種與進口基改食物的不一致作法。

克里斯托說:「若未能變革,歐盟最終會幾乎完全仰賴歐盟以外國家的糧食、飼料與科學成就;諷刺的是,會導致這種情形,是因為這些國家接受在歐洲如此不受歡迎的科技,並了解這是達到永續農業的唯一方法。」(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文章來源:按這裡


落實節能減碳 農業局舉辦在地食材展售活動

NOWnews – 2013年4月21日 下午9:29
記者莊漢昌/台南報導

落實節能減碳,除了多爬樓梯、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外,採購在地食材和當季蔬果,既簡單又能達到效果。市府農業局將於4月22日上午10時30分至12時30分在柳營區太康有機農業專區,舉辦在地食材展售活動,讓民眾養成愛護地球的良好生活習慣。

市府農業局4月22日將展售貼有在地食材標籤之小番茄、南瓜、甘藍、絲瓜、山苦瓜、青椒、茄子及牛番茄,希望帶動「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風潮,鼓勵民眾在日常生活飲食中多選用臺南「在地、當季」及對於環境友善的食材,除了健康美味,更能減少食材產製及長程運送過程中,所生成的溫室氣體與能源耗用,進而減緩地球暖化,也鼓勵農民黏貼在地食材產地標示標籤。

農業局表示,申請在地食材產地標示標籤,只要具有農保資格、養殖登記證、漁船或漁筏執照、屠宰證明、屠宰場登記證書、屠宰證明書及南市農業用地所有權人或承租人,都可以持上述證明文件至各區公所申請領用標籤,並將標籤標貼於自家生產的農產品,讓消費者便於選購在地新鮮食材,共同推動低碳節能運動。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