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力發電機 日產一千公升飲用水

作者: 潘勛╱綜合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7月9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潘勛╱綜合報導】

高高聳立的渦輪式風力發電機,長久以來被用來製造再生能源,現在一家法國機電工程公司發揮創意,予以改良,讓風力發電機還能利用空氣中的溼氣,生產出飲用水,條件合宜時一具發電機一天可以造水一千公升,未來這種科技更符合經濟成本時,可望造福許多乾旱缺水地區。

法國Eole Water公司將傳統風力發電機改良研製的「WMS 1000」型風力發電機,利用自行發電的電力供應整個造水系統使用。空氣透過稱為「空氣風箱」(air blower)的裝置,吸進發電機的「鼻部」,吸入的空氣接下來流經安置在渦輪葉片後的電冷壓縮機,空氣中的水氣便凝結並被收集起來。

水滴收集後,經由一系列特製的不銹鋼管導引流下,集中到發電機基座的儲水槽,接下來在儲水槽裡過濾、淨化,就能供人類飲用。

Eole Water的行銷負責人冉寧指出,該公司的新科技能讓鄉村地區的飲用水自給自足。依溫度、風速及溼度而定,每具WMS 1000一天最高可產出一千公升的潔淨水,一座風力發電場生產的水足以供應二千到三千人村鎮飲用。

WMS 1000預定今年年中上市,視安裝地點及周遭條件,每部要價五十萬到六十萬歐元之間;雖然目前價格偏高,但大規模量產後,價錢可望降低。

……..文章來源:按這裡


美乾旱惡化 糧食價格恐攀高

自由時報 – 2012年7月23日 上午4:24

編譯楊芙宜/特譯

美國遭逢1956年以來最嚴重乾旱,截至6月底,美國本土55%地區為「中度至極端」乾旱,炙熱天候涵蓋整個核心農業地帶中西部,玉米、黃豆、小麥等主要作物都難逃旱象蹂躪,玉米歉收情況預估可能接近1988年乾旱時的水準——年產量減少31%,國際糧食、燃料價格恐將攀高。

根據美國國家氣象資料中心資料,迄至本月,這場逾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旱災打破了2202項橫跨全美的高溫紀錄,另外787項打平過去紀錄,美國國家氣象局發出的高溫警報橫跨中西部到東岸沿大西洋中部各州,將持續到25日當週才會暫時解除。

7月17日美東時間晚上8點,包括聖路易、密爾瓦基、底特律、雪城的氣溫華氏都在100度(攝氏37.8度)以上。稍早前,6月28日堪薩斯市高溫就達華氏105度(攝氏40.6度),聖路易、堪薩斯州山市(Hill City)更飆高至華氏108度(攝氏42.2度)。

玉米收成恐大減

由於大旱,密蘇里州7月17日宣布,全州所有114郡劃為天然災害區域,使農民能獲得政府貸款或其他救濟。愛荷華州政府也召開聽證會,討論旱象對該州豬肉畜品業的影響,該產業高度依賴玉米飼料,但玉米收成恐因旱災肆虐大為減少。

玉米正值授粉期,維持一定濕度至為關鍵。然而,氣象預報網站AccuWeather預測,7月25日當週降雨僅約5至18公釐,遠遠不及玉米生長所需的50至76公釐,而乾燥與炙熱高溫還可能會持續到8月份。

美國商務部16日針對玉米作物生長情況分級,「良好至優良」不到3分之1(31%),低於前一週的40%。期貨經紀商Newedge USA LLC預估,美國玉米產量恐跌至118億英斗(約2.997億公噸),比美國農業部此前預估產量減少11.7億英斗(約2975萬公噸)。玉米是數十種產品的原料,從澱粉類食物、乙醇到牲畜飼料等,而美國的玉米出口占世界超過一半,持續乾旱恐導致美國玉米減產至5、6年來的最低水準,玉米價格恐將直線攀升。

玉米價格從4月春天栽種面積大幅擴增時的每英斗5美元以下,一路上漲至每英斗近8美元歷史紀錄。6月中旬以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12月交割的玉米期貨價格漲幅高達56%,7月19日盤中觸及每英斗7.99美元,與史上最高價格7.9925美元差距不到0.1%。

小麥期貨 創4年來新高

11月交割的黃豆期貨於7月19日亦觸及每英斗16.8275美元,已超越2008年7月創下的前波高點16.3675美元紀錄;同一天,小麥期貨價格亦創近4年來新高,9月交割小麥盤中漲至每英斗9.38美元。6月中旬以來,黃豆與小麥期貨漲幅達28%、49%。

Newedge預估,12月交割的玉米期貨價格恐飆漲至每英斗8.5美元的歷史新高,觸發飼料用戶的需求採取限額分配,玉米作物損害則恐導致政府降低對乙醇燃料(使用玉米為基底)的規定。

美國農業部預測,2012至2013年全球玉米產量總計約9.052億公噸,需求量約9.005億公噸。前次全球玉米需求超過產量的期間為2010年至2011年。

繼前蘇聯地區小麥受霜害、乾旱接連災害而收成減少後,美國從阿肯色州至俄亥俄州受異常乾旱影響,嚴重影響玉米、黃豆生長,恐導致糧食與燃料價格飛漲。7月初,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下修全球穀物產量預估,並警告美國玉米的歉收情況,可能使全球糧食成本更向上竄高。

……..文章來源:按這裡


供應極端緊繃!衛報:糧食危機比你想像得更嚴重

作者: 鉅亨網陳怡君 綜合報導 | 鉅亨網 – 2012年7月25日 下午10:05

今年開春,美國玉米種植面積擴張到 9600 萬英畝,75 年來最多。 溫煦的氣候讓田野閃爍金黃色澤的期待,分析師預測玉米收穫量將會突破新高。

美國是玉米出口大國,而玉米,是家畜的主要飼料。《衛報》報導,在國內,玉米占據美國穀物收穫的 4/5,在國際上,美國玉米超越中國稻米與小麥收成總合。玉米、小麥與稻米作為昔日各據一方的三大農作物,現在玉米獨占鰲頭,產量遠遠超過小麥,並且還是稻米的 2 倍。

玉米雖多產,卻也敏感。它耐不住極端炎熱和乾旱,溫度日漸飆高,烈燄灑在玉米田上,應該收穫滿滿的時節卻蒙上一層厚厚陰影。

時序進入夏天,玉米種植帶溫度開始上升,明尼蘇達州聖路易斯南方的玉米帶,6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有長達 10 天的氣溫爬升到華氏 100 度(約攝氏 38 度)以上。過去幾個星期,極端熾熱的天氣覆蓋在這個玉米帶之上。

内布拉斯加大學公布的每週乾旱地圖顯示,旱災蔓延的地區愈來愈廣,到了 7 月,幾乎吞噬了整個玉米帶,玉米帶的土壤水分讀數達到有史以來最低。

溫度、降雨與乾旱是玉米生長條件的間接指標,每週美國農業部都會發布玉米產量實際狀況的報告。年初的報告一片光明,5/21 有 77% 的美國玉米被評為良好或優良,過了 1 週,這個數字降到 72%,8 週後,又驟降至 26%,寫下新低記錄。74% 被評為尚可或極差,而且狀況還在惡化。

氣候變遷帶來的異常天候衝擊糧食保障,6 月以降,玉米價格上漲了將近一半,7 月 19 日達到新高。

雖然全世界引頸期美國的大豐收能夠再把空空的糧倉補滿,但這已不再是選項。在本農事年結束時,全球糧食結轉庫存將再下降,加劇糧食危機的不確定性。已經走揚的糧食價格,未來將隨玉米繼續漲翻天,可能達到歷史新高。

不只糧食形勢惡化至此,全球糧食系統也大有問題。2008 年全球糧食翻漲 2 倍,出口國開始限縮出口數額以壓制國內食物價格,進口國想當然爾瀰漫恐慌情緒。有些國家轉而向其它國家購買,或租賃它國土地栽種作物以供自給。

準備好迎接糧食短缺造就的新地緣政治。由於糧食供應緊繃,我們即將進入新的糧食世代,

糧食危機近逼,然鮮有證據表明政治領袖已理解情勢的嚴重性。近十年改善饑荒的進展已遭逆轉,除非我們迅速採取行動,擬定實行新的人口、能源和水資源政策,否則根除饑餓的目標永遠無法實現。

時間所剩無幾,糧食短缺即將面臨一發不可收拾的狀況─糧食價格飛漲、食品騷亂四起、最終,政治動盪不安。而大多數人都尚未意識到這點。

……..文章來源:按這裡


辛國糧食歉收 160萬人待援

中央社 – 2012年7月27日 下午9:50

(中央社記者徐梅玉約翰尼斯堡27日專電)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今天宣佈,辛巴威因為雨季農產品歉收,將造成全國1200萬人口中的160萬,沒有足夠糧食度過旱季。

南非新聞網站「時報即時消息」(Times LIVE)今天報導指出,辛國2011年大約有100萬人糧食短缺,今年暴漲到160萬人,數字驚人。這些貧民幾乎都住在窮鄉僻壤,其中以南部地區情況最為嚴重。

報導引述WFP官員班米松(Felix Bamezon)表示,WFP與其他組織已經高度關切這個問題。工作人員深入辛國農村後,不但發現空無一物的糧倉,且農夫們正在賤價出售牲口,以求溫飽。入不敷出現象極為明顯。

WFP估計需要投入至少1億1900萬美元賑災,讓民眾撐到明年3月,但是目前還短缺8700萬美元。

辛國糧食署表示,人民的主食玉米,一年需要200萬公噸,今年收成只有100萬公噸,比去年少了約1/2,也是自2009年以來最差的1年。這種現象導致明年1月到3月,在下一次收成來臨前,將形成人民飢荒高峰期。

過去,辛國玉米收成一向由大型商業農場以引水灌溉方式進行耕種,從未發生糧食危機,且有南部非洲糧倉美譽。

2000年3月,總統穆加比實施混亂的土地改革政策,暴力強行徵收7000座大型商業農場、1100萬公頃農田,最終這些農場在毫無管理能力官員手中不事生產而告結束,導致近年來每遇乾旱即有糧食危機。

報導指出,糧食歉收除了不穩定的降雨量外,種子與化肥不足、耕地縮減、落後的技術與單一農產品,都是糧食歉收的原因。1010727

……..文章來源:按這裡


蝴蝶效應 美旱致陸通膨風險增

作者: 記者鄭惠元╱綜合報導 | 旺報 – 2012年7月28日 上午5:30

旺報【記者鄭惠元╱綜合報導】

美國世紀大旱對大洋對岸的大陸帶來巨大影響,由於美國大旱導致玉米等糧食減產,全球穀物價格暴漲,造成糧食進口大國中國輸入型通膨風險抬頭,好不容易被壓制在3%以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可能回升,再次驗證「蝴蝶效應」無處不在。

美國大旱導致市場對糧價將上漲的預期,過去1個多月大豆、玉米及小麥等穀物價格不斷刷新紀錄:其中玉米累計上漲超過50%,小麥期價今年來累計上漲30%以上,大豆逼近2008年高峰時刻,豆粕則創下歷史新高。

肉類價格 被牽動走高

外界解讀,美國高溫乾旱天氣加上資金炒作推動糧價影響,預期下半年國際糧價瘋狂上漲之勢會愈演愈烈。大陸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大陸當局應未雨綢繆,必須搶下糧食定價話語權。

李國祥認為,農產品金融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尤其是期貨市場,農產品價格波動受信息影響極大。更有機構認為,在投機資金持續炒作中,不排除國際市場糧食價格飛漲的可能,全球經濟或將面臨5年來第3次糧食通膨。

而以糧食作為飼料的如雞、豬等家禽和家畜類飼料成本將受到影響。

美國雞肉協會首席經濟學家Bill Roenigk認為,美國豆粕消費中超過40%為家禽食用,穀物價格持續走高意味肉類和家禽價格將在今年或明年走高。

大陸《每日經濟新聞》也報導,下半年糧食價格將有一波反彈。西南證券分析師張仕元表示,8月CPI漲幅或有可能重回2.2%。東方艾格分析師馬文峰曾測算,如果國際糧價平均上漲50%,大陸價格至少上漲10%。

食用油零售價已上漲

與此同時,據大陸商務部7月16日至22日的檢測發現,大陸36個大中城市食用油零售價格普遍上漲。其中花生油價格繼續走高,比前1周上漲0.2%,比3月底上漲5.7%;菜籽油、豆油價格比前1周上漲0.3%和0.2%。為此,大陸當局已開始約談食用油商,希望能夠壓制價格。

按以往慣例,食用油價格上漲後,下游行業的餐飲業、食品業等價格都會小幅追高。

據大陸交通銀行預測,2012年7月CPI比去年同期上漲1.7%左右,繼上月跌破3%後,有可能繼續下行並跌入2%以內;受遞延因素影響,第3季CPI漲幅有望維持在2%左右。

……..文章來源:按這裡


旱災告急 北韓恐爆發大飢荒

民視 – 2012年6月30日 下午8:04

四月底開始,北韓經歷了50年來最嚴重的旱災,持續的乾旱,不僅影響生活用水、也造成水力發電廠的水位,嚴重下降,供電困難。由於這次的重災區在西海岸,也就是北韓主要的糧食生產地,因此乾旱如果一直持續,恐怕會爆發大飢荒。

受到大旱影響,素有糧倉之稱的北韓黃海北道,部分水庫枯竭,還有將近兩萬公頃農地龜裂,導致農作物乾枯死亡,種植玉米的黃海北道、黃州郡農場已經三次播種,卻還是無法確定能夠順利收成。如果乾旱持續,農家將不得不割掉玉米、改種其他作物。農民都在祈求老天下點雨、賞飯吃。

聯合國糧農組織日前發佈一份報告顯示,北韓五月份的乾旱,對六、七月份要收成的小麥、大麥等作物,將造成不利影響。過去的糧荒造成的重大災害,恐怕又要重演,聯合國統計,北韓目前有六百萬人缺糧、一萬多名兒童因嚴重急性營養不良而需要治療,另外,還有六萬名兒童中度營養不良。

多種穀物的欠收將使本來就相當薄弱的北韓糧食安全,遭受更嚴重的威脅。不過北韓七月將進入雨季,現在農民們只能雙手合十、期盼屆時西部地區出現暴雨,解決旱情,否則今年將是個特別難過的一年。民視新聞翁如玫綜合報導。

……..文章來源:按這裡


向朝鮮派遣糧食特使

韓國中央日報 – 2012年6月29日 下午6:32

不知為何,政府面對可能損失的8400億韓元國民稅金漠不關心。這原本是6月份內應該收的錢,但截止日馬上就要到了,政府和政治圈卻沒有一個人說一句話,就好像巴不得希望忘掉這件事的人一樣。全體陷入集體健忘症的是2000年9月開始的對朝糧食借款償還問題。從第一次朝韓首腦會談召開的三個月後開始,金大中·盧武鉉政府以借款供給形式給朝鮮的糧食有大米240萬噸和玉米20萬噸。這相當於給朝鮮百姓人均100公斤的大米,數量極為龐大。當時,剛一說要向在國際社會中淪落為信用不良者的朝鮮借款,韓國國民就進行了猛烈的批判。紛紛指出,朝鮮看起來既無償還能力也無償還意願,“10年延付20年償還”的條件毫無意義。而韓國政府卻沒有理會。反正糧食借貸的主意也是為了避免“對朝慷慨解囊”批判而使出的伎倆。這種不過問式的大規模糧食支援被“不是免費,而是按照國際慣例正正當當借”的對國民理論包裝。當對朝支援的糧食流入軍隊和市場的消息傳出之後,韓國政府當局者甚至提出了“如果是無償支援,我們還有權過問,但是因為是借給朝鮮的,所以不管朝鮮將其用在何處我們都很難乾涉”這種荒謬的主張。 歲月如梭,轉眼間第一批583萬美金的償還期6月7日就到了。擔當著債主這一反派角色的李明博政府向朝鮮提了個醒,但是金正恩政府卻對此避而不答,反過來卻報之以對韓國政府和總統的難以入耳的辱罵。金大中·盧武鉉政府的核心當局者們卻已經在政治舞台背後銷聲匿跡。他們所說的那些“不要擔心,朝鮮一定會還”的話如今都成了空話。債務者都還沒說什麽,這邊債權者卻已經忙不迭地紛紛主張“朝鮮處境困難,可以考慮寬限時日或者采取替代措施”。投入天文數字納稅人血汗錢的對朝借款問題如果就這樣糊弄著應付過去是斷然不可的。金大中、盧武鉉、李明博政府當局者們應該對國庫負起責任,避免損失。即使現在也應該像朝鮮派遣糧食特使。前任政府的陽光政策和對朝支援的核心智囊團成員林東源前國政院長和前統一部部長李锺奭是合適人選。對於自己曾經說過“這具有讓朝鮮學習資本主義國際關係的效果”的話,他們應該負起責任,踏上前往平壤的飛機。兩人見到金正恩之後應該說服金正恩,“履行令父金正日國防委員長的償還約定以恢復朝鮮的信用是體製生存之路”。目前,朝鮮因為60年一遇的乾旱正面臨著最為惡劣的糧食困境。美國的24萬噸對朝營養支援計劃兩個月前因為朝鮮發射遠程導彈而付諸東流。中國則希望通過小筆小筆零碎的支援來馴服朝鮮。在確保糧食問題上,平壤的對韓戰略家們可以期待“我們同一民族”這種精神。若要走出朝韓關係的瓶頸,找到被借款狀況拖後腿的對朝糧食支援的突破口,就應該趕緊派遣糧食特使前往朝鮮。

【 延伸閱讀 】■ 日本朝總聯中央本部因900億韓元債務面臨被扣押危機■ 更多新聞請看韓國中央日報 

……..文章來源:按這裡


朝鮮半島百年大旱 北韓傳餓死2萬人

東森新聞 – 2012年6月28日 上午8:57

朝鮮半島出現百年來最嚴重的乾旱,面積農地龜裂,作物無法灌溉,傳出北韓已經有兩萬人遭到餓死,而南韓也不斷發出「熱浪警訊」,農作物價格不斷飆升,今年糧食恐怕不足,首爾當局宣布砸下70億韓元,全力對抗旱災。

舉目所見,土地一片亀裂,逐漸枯萎的的稻作下,不見任何一滴水,北韓碰上百年來最嚴重乾旱,糧食不足的情況,可說是雪上加霜,最重要的農產區黃海北道及南道從4月春天以來降雨少得可憐,作物無法灌溉,傳出已經有2萬人活活餓死。

北韓婦女:「我這輩子還沒遇過像今年這麼嚴重的乾旱,距離上一次下雨是兩個禮拜前,只下了半小時。」當地農民以水桶人力接龍,消防車也出動水線灌溉,但近水救不了遠火,聯合國指出北韓全國耕地高達17%受災,平壤當局今年4月才因試射飛彈,遭到美國及南韓停止糧食援助,而不得不轉向東南亞國家求援。

南韓同樣飽受乾旱之苦,動物園裡的猛獸在烈陽下毫無活力,熱到氣喘不止,南韓總理金滉植在視察農村時,親自以水管灌溉農地,首爾當局也緊急成立抗災小組,韓財政部長朴宰完:「104年來最嚴重的旱災,對農業和畜牧業損害,更導致部分農產品價格飆漲。」

為了防堵農作物價格繼續飆高,首爾當局宣布將挹注70億韓圓抗災,幫助民眾撐過朝鮮半島百年來最嚴重乾旱。

……..文章來源:按這裡


微灌先鋒榮獲2012年世界糧食獎

作者: 洪美惠 | 環境資訊中心 – 2012年6月15日 上午10:39

摘譯自2012年6月12日ENS美國,華盛頓特區報導;李子昂編譯;蔡麗伶審校

以色列裔美籍科學家Daniel Hillel博士發明了一種新方法灌溉乾旱地區的作物,並因此在12日於美國國務院獲頒2012年世界糧食獎(World Food Prize)。

世界糧食獎基金會(World Food Prize Foundation)主席Kenneth Quinn大使宣布受獎者的名字,受獎者將在十月正式獲得25萬美元的獎金。

Quinn表示,「來自以色列的科學家,令人尊敬的Daniel Hillel博士,為中東地區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徹底改變了在該地區和世界各地的糧食生產。博士通過一種被稱為微灌(micro-irrigation)的技術,為最大限度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奠定了基礎,並已影響了數百萬人。」

Quinn強調,不僅因為Hillel博士在科學上成就,更重要的是他跨越國界的奉獻精神,幫助改善了所有人的糧食安全。

Hillel博士表示,雖然他很高興能獲獎,但為人類提供水和食物的緊迫工作仍然尚未完成。

1951年,在紐澤西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完成地球科學碩士學位後,Hillel博士去到以色列,以幫助這個年輕的國家。他參與該國土地與水資源的調查工作,並是第一個內傑威高地(Negev Highlands)居住地斯德伯克(Sde Boker)的創始成員。

他的研究已經改變了當時常用的灌溉方式。在20世紀前半,農民通常週期性地使用大量的水,在短時間內浸泡各自的農地,但隨後則是更長時間的土壤乾燥期。

由Hillel博士構思並發展的新方法以小水量,但持續且直接地對作物根部進行供水,節約多餘的水量,持續性維持作物的健康,並產生更高的產量,以養活更多人。

透過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UN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的推動,Hillel博士水資源管理概念已經散播到世界各地,並在全球超過600萬公頃的土地上使用。

結合複雜的科學原理、實用的設計與農民、社團、研究人員和30多個國家農業政策制定者的推廣,Hillel博士已影響了數百萬人的生活。

10月18日在德梅因(Des Moines)愛荷華州議會的第26屆年度獎得主頒獎典禮上,Hillel博士將被授與世界糧食獎。典禮將結合主題為「夥伴關係和優先順序:改善全球糧食安全」之博洛格論壇(Borlaug Dialogue)國際專題討論會。

世界糧食獎是由諾貝爾和平獎得主Norman Borlaug博士於1987年所創立,乃是表彰個人在增加世界糧食供應的品質、數量及可得性等方面,有標誌性貢獻之重要國際獎項。 

Micro-Irrigation Pioneer Awarded 2012 World Food Prize

WASHINGTON, DC, June 12, 2012 (ENS)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文章來源:按這裡


特稿/打造台灣為低碳綠能島/智庫論壇/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科經組助理研究員 曾志超

中央日報 – 2012年6月5日 上午9:39

落實節能減碳,推動節能產業為馬政府未來施政重點方向之一,也是黃金十年的重點項目(永續環境),現在打造低碳綠能環境更列為國家發展的五大支柱之一,其重要性不言可喻。本文對政府積極推動綠能相關政策深表贊同,惟其政策細節仍未推出,筆者對此提出幾項建議方案,供政府參考。

 壹、國家發展五大支柱與低碳綠能環境

 一、國家發展五大支柱

 馬英九總統於五月二十日宣誓就職,馬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揭示國家發展的五大支柱,包括強化經濟動能、落實社會公義、打造低碳綠能環境、厚植文化國力與積極培育人才;期盼全面提升競爭力,讓台灣在未來4年脫胎換骨,邁向幸福。

 總統以「堅持理想、攜手改革、打造幸福台灣」為題發表就職演說。表示接下來的4年將以「五大支柱」做為第二任期的重要目標。其中第三個支柱則是逐步打造台灣成為低碳綠能島,讓綠色產業成為帶動就業與成長的新亮點。另外還要改革國營事業,提升經營效率,創造消費者與生產者雙贏的局面。堅持永續發展的理念,為我們下一代留下清朗的天空、乾淨的空氣,豐沛的水資源,以及生意盎然的山林、溪流、濕地與海洋。

 二、推動低碳綠能環境的必要性

 近年來地球環境產生巨大的變動,動輒乾旱或是雨澇,連少見的地震、龍捲風、颱風與颶風都頻繁在各地出現,經常造成重大的災情,氣候異常已經成為常態,且反常的自然災變所產生的負面衝擊一次比一次嚴重。

 其實這些問題大多是大自然的反撲,人類自工業化以降,化石燃料使用毫無節制,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量遽增,造成地球的溫度上升。全球暖化造成的雪地、冰層與冰川消融,也使得地球氣候劇烈變化,衝擊全世界數十億人的生活。面對此一困境,打造低碳綠能環境,倡導綠能產業已經成為本世紀人類最重要的使命。

 貳、建議方向

 打造低碳綠能環境為政府未來施政的重要方向,目前仍未有詳細的施行內涵,相信政策內容相關部會將會儘速推出,本文嘗試提出幾個發展方向供政府參考。從總統演說內容,主要可分為發展綠能產業、打造綠色低碳島及推動能源價格合理化三大目標,內容如下所述:

 一、 發展綠能產業

 隨著人類資源的逐漸耗盡,油電價格勢必將易漲難跌,高昂的油價與電價指日可待。因而,我們應透過這次機會,積極發展替代性能源產業,推動綠色能源取代原有的化石燃料。過去不論傳統產業抑或是科技產業,技術幾乎都由歐美大廠所寡占,開發中國家的企業的技術能力與其差距甚遠,僅能在後苦苦追趕,而且還經常受制於歐美大企業的智慧財產權的箝制。而新能源產業諸如: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電動車及LED等新興產業均還處於發展階段,我們與歐美發達國家的技術落差相對有限,有些技術還能並駕齊驅,正是我們最值得推動的產業。

 (一) 推動以技術為基礎的產業發展模式

 台灣佈局綠能產業甚早,不管是LED與太陽能等產業的產量與產值都在全球名列前茅。不過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下,與面板及DRAM二大產業被稱為「四大慘業」,去年台灣LED與太陽能產業各虧損金額高達百億元之譜。主要原因在於過去政府與廠商偏重於生產規模,而忽視技術的研發,僅能進行價格廝殺,待景氣逆轉及大陸及南韓的夾殺下,各家廠商均面臨生存危機。是故,未來推動綠能產業時,政府應該改變固有的發展作法,改以發展以技術為基礎的產業發展模式,始能建構可長可久的綠能產業。

 (二) 強化兩岸綠能合作

 中國大陸目前也在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在其「十二五」規劃中也選定了七大戰略新興產業(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及新材料),作為未來其產業發展的主軸。這些產業與台灣的優勢產業及六大新興產業重疊性高,兩岸可以根據彼此的優勢互補,找到許多合作的機會。例如兩岸都要發展新能源產業,台灣推綠色能源產業,包括太陽光電、LED照明、風力發電、電動車產業等,這些產業有些台灣在技術上具有優勢,有些則需要建立新的營運模式,兩岸若能合作,不論是共創品牌、建立產業標準或開拓新的營運模式,均有很大的合作空間,未來兩岸倘能通力合作,共同發展綠能產業,將能逐步突破技術障礙,搶佔全球領先的地位。

 (三) 建立綠能共通標準

 綠能產業由於正值發展階段,許多產品(如LED、電動車電池及充電系統等)至今還沒有全球共通的標準,造成推廣上的障礙。以LED為例,雖已經發展多年,相關技術逐漸成熟,由於LED應用範圍廣泛,在加上產業內並無絕對領導廠商可主導產業發展,以致於LED無論在產品規格或量測上均缺乏標準。

 我國企業以代工為主,縱使全球多數的產品都是台廠所生產的,卻對產業技術標準幾乎沒有置酌的餘地,只能任人宰割。廠商若敢不從,掌控技術標準的外國大廠,就會採取訴訟手段,大打國際侵權官司,先扣押進口至該國的商品,在索取高額的賠償金。長年以來,歐美大廠利用此一手段,無往不利,兩岸製造業者卻因而付出慘痛的代價。故建議可由兩岸建立標準化工作機制,共同制定LED照明產業標準,實現兩岸LED照明標準化組織的合作。

 (四) 推廣碳足跡概念

 在綠能高漲的時代,綠色產品已經逐漸成為消費者的新寵,部分國家甚至制訂強制規範。歐美企業也紛紛要求其供應商,需符合碳揭露或碳足跡的認證。包括惠普(HP)、戴爾(Dell)、寶鹼(P&G)、百事可樂(Pepsi)、特易購(Tesco)等國際大廠,皆已要求供應商提供其「碳揭露計畫」。政府應及早因應該趨勢,輔導國內企業進行相關認證工作。

 二、 打造綠色低碳島

 除了發展節能商品外,塑造台灣為綠色低碳島也是另一個重要的節能工程,透過環境改造,亦能大量的節能,達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的。

 (一) 從教育著手

 政府應加強宣導溫室效應與極端氣候的資訊,尤其從教育等管道著手,讓國人充分認識我們所面臨的困境,以建立全民共識,將能更有效化解阻力。此外,政府對節能企業也應積極表揚,塑造標竿企業的形象,國人將會優先採購相關企業所生產的商品。

 (二) 加強綠建築設計

 建築物為使用最多能源的來源之一,過去的鋼筋水泥建築物設計,僅重視功能性,較少節能的規劃,能源使用效率較差。職是之故,未來除加強綠建築的概念外,應逐步要求新建築物節能規劃的比例,尤其是都市更新應強制加入節能設計,始能獲得容積率的獎勵。另外,政府公共工程及辦公處所應優先採用綠能設計概念,成為民眾仿效的對象。德國柏林國會大廈節能改造即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在不破壞其主結構為前提下,透過引進自然採光、自然通風與自然地能等節能規劃,使其成為節能標竿,每年吸引三百萬人參觀(德國柏林國會大廈改造詳見-http://www.ecohouse.org.tw/berlin/berlin.php)。

 (三) 推廣綠屋頂工程

 芝加哥經驗值得效法,芝加哥的高樓密度在美國數一數二,不但耗電量驚人,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密度過高的結果,更嚴重加劇熱島效應的產生。氣候暖化加熱島效應,創下一週內熱死739人的紀錄,變成人間煉獄。芝加哥市長遂推行綠屋頂計畫,鼓勵大家在屋頂上設立花園,避免屋頂直曬,幫助建築物降溫,下雨時還可以減少雨水逕流,協助貯水,降低能源與水資源的消耗。據經濟學家估計,芝加哥的屋頂綠化每年可為市政府節約1億美元的能源開支。報載台北市信義區公所屋頂改採德國、日本等先進國家的「薄層式綠屋頂」,具備先進的節能減碳環保作用,不僅可隔熱降溫,在夏天保持約攝氏32度的恆溫,還具有截留雨水和保護建築等功用,即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四) 全面實施生態工法

 為保持生態環境之完整,以維持多樣化生物之生存權,需避免棲息地及遷徒路徑等之破壞,則在尊重當地天然條件,及人為設施與環境不相衝突前提下,未來國內各大工程均應妥適導入人類在環境生活中,為提供安全所利用的土木工程構造,讓人為工程對自然的衝擊降至最低。

 (五) 建構友善綠色交通環境

例如規劃優質自行車環境,仿效丹麥哥本哈根,建構完整的自行車道路網,設立公用自行車系統,並廣設自行車停車場,規劃自行車優先的交通路線。讓自行車通行無阻,鼓勵市民多使用自行車,減少開車的機會,健身又節能。亦得籌畫全島自行車旅遊路線,推動自行車之旅。

 三、 能源價格合理化

 台灣欲成為低碳綠能國家,能源價格為相當重要的一環,若能源價格過低,民眾缺乏節能誘因,節能政策將事倍功半。因此,能源價格合理化為推動節能的重要推手。

 (一) 國營事業大改造

 因為油電調漲,間接使得台電與中油的經營不效率問題浮上抬面。諸如:成本結構不透明、計價方式不合理、人事費用過高、員工福利過於優惠、睦鄰基金浮濫、輸配電耗損與中油海外探勘效率不佳等問題,皆受到輿論的高度質疑。

面對國人的質疑,經濟部立即成立「台電及中油公司經營改善小組」,並在日前召開第一次委員會議,已對經營效率、採購與人事制度,以及民營化進程等問題提出檢討,這樣的態度值得肯定,盼望能透過這次的改革,徹底解決相關問題。

 (二) 分階段調整油電價格

 為降低對民生及產業的負面衝擊,能源價格不宜一次全面調整完畢,加上近期歐債危機蔓延及大陸經濟走緩,台灣經濟有下修的可能性,價格調整應更為謹慎。日前經濟部宣布三階段調漲電價,即是一個兼顧能源價格合理化與產業發展的政策。

 (三) 落實能源價格制度化

 由國家獨占或寡占的產業,共通的特性是降價容易漲價難,且相當容易受到經濟面以外的因素所干擾,國營事業虧損由政府承擔,縱然最後仍須由全民共同承擔,但人民感受不大,所以外在干預已經成為常態。因此,唯有建立費率制度化且合理化,杜絕政治干預,始能讓費率隨著成本調整。否則因凍漲或緩漲累積至一定規模,價格長期被錯誤扭曲後,無論如何調整都會遭蒙極大的阻力。

 (四) 協助產業轉型

 過去台灣的能源價格偏低,使得我國耗能產業比重仍過高,根據經濟部能源局「能源指標季報」顯示,能源密集工業所耗能源佔能源總消費量的比例,基期1999年為26.35%,2011年處於35.67%的高水準。隨著能源價格的調整,國內相關產業勢必受到嚴峻的衝擊。建議政府應積極協助產業轉型為其他的節能產業,或是鼓勵企業更換耗能設備。

 (五) 汽車燃料費隨油徵收

 目前汽車燃料費係以排氣量為徵收標準,每年徵收固定費用,跟機動車使用量無關,完全背離使用者付費的原則,亦懲罰大排氣量的節能車,更缺乏鼓勵使用者節能的設計。

 如果汽燃費隨油徵收,行駛里程愈多,汽燃費收入就愈多,用路人負擔增加,因此,用路人可能會為節省交通費用支出轉移到公共運輸,這也是因為個人經濟壓力,造成選擇交通工具轉移的效果。另外,使用者付費是社會公認的合理性,道路使用量愈多,破壞道路設施程度就愈嚴重,就需要更多維護費用,隨油徵收則可符合這種對價關係。

【中央網路報】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