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打造台灣為低碳綠能島/智庫論壇/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科經組助理研究員 曾志超

中央日報 – 2012年6月5日 上午9:39

落實節能減碳,推動節能產業為馬政府未來施政重點方向之一,也是黃金十年的重點項目(永續環境),現在打造低碳綠能環境更列為國家發展的五大支柱之一,其重要性不言可喻。本文對政府積極推動綠能相關政策深表贊同,惟其政策細節仍未推出,筆者對此提出幾項建議方案,供政府參考。

 壹、國家發展五大支柱與低碳綠能環境

 一、國家發展五大支柱

 馬英九總統於五月二十日宣誓就職,馬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揭示國家發展的五大支柱,包括強化經濟動能、落實社會公義、打造低碳綠能環境、厚植文化國力與積極培育人才;期盼全面提升競爭力,讓台灣在未來4年脫胎換骨,邁向幸福。

 總統以「堅持理想、攜手改革、打造幸福台灣」為題發表就職演說。表示接下來的4年將以「五大支柱」做為第二任期的重要目標。其中第三個支柱則是逐步打造台灣成為低碳綠能島,讓綠色產業成為帶動就業與成長的新亮點。另外還要改革國營事業,提升經營效率,創造消費者與生產者雙贏的局面。堅持永續發展的理念,為我們下一代留下清朗的天空、乾淨的空氣,豐沛的水資源,以及生意盎然的山林、溪流、濕地與海洋。

 二、推動低碳綠能環境的必要性

 近年來地球環境產生巨大的變動,動輒乾旱或是雨澇,連少見的地震、龍捲風、颱風與颶風都頻繁在各地出現,經常造成重大的災情,氣候異常已經成為常態,且反常的自然災變所產生的負面衝擊一次比一次嚴重。

 其實這些問題大多是大自然的反撲,人類自工業化以降,化石燃料使用毫無節制,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量遽增,造成地球的溫度上升。全球暖化造成的雪地、冰層與冰川消融,也使得地球氣候劇烈變化,衝擊全世界數十億人的生活。面對此一困境,打造低碳綠能環境,倡導綠能產業已經成為本世紀人類最重要的使命。

 貳、建議方向

 打造低碳綠能環境為政府未來施政的重要方向,目前仍未有詳細的施行內涵,相信政策內容相關部會將會儘速推出,本文嘗試提出幾個發展方向供政府參考。從總統演說內容,主要可分為發展綠能產業、打造綠色低碳島及推動能源價格合理化三大目標,內容如下所述:

 一、 發展綠能產業

 隨著人類資源的逐漸耗盡,油電價格勢必將易漲難跌,高昂的油價與電價指日可待。因而,我們應透過這次機會,積極發展替代性能源產業,推動綠色能源取代原有的化石燃料。過去不論傳統產業抑或是科技產業,技術幾乎都由歐美大廠所寡占,開發中國家的企業的技術能力與其差距甚遠,僅能在後苦苦追趕,而且還經常受制於歐美大企業的智慧財產權的箝制。而新能源產業諸如: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電動車及LED等新興產業均還處於發展階段,我們與歐美發達國家的技術落差相對有限,有些技術還能並駕齊驅,正是我們最值得推動的產業。

 (一) 推動以技術為基礎的產業發展模式

 台灣佈局綠能產業甚早,不管是LED與太陽能等產業的產量與產值都在全球名列前茅。不過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下,與面板及DRAM二大產業被稱為「四大慘業」,去年台灣LED與太陽能產業各虧損金額高達百億元之譜。主要原因在於過去政府與廠商偏重於生產規模,而忽視技術的研發,僅能進行價格廝殺,待景氣逆轉及大陸及南韓的夾殺下,各家廠商均面臨生存危機。是故,未來推動綠能產業時,政府應該改變固有的發展作法,改以發展以技術為基礎的產業發展模式,始能建構可長可久的綠能產業。

 (二) 強化兩岸綠能合作

 中國大陸目前也在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在其「十二五」規劃中也選定了七大戰略新興產業(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及新材料),作為未來其產業發展的主軸。這些產業與台灣的優勢產業及六大新興產業重疊性高,兩岸可以根據彼此的優勢互補,找到許多合作的機會。例如兩岸都要發展新能源產業,台灣推綠色能源產業,包括太陽光電、LED照明、風力發電、電動車產業等,這些產業有些台灣在技術上具有優勢,有些則需要建立新的營運模式,兩岸若能合作,不論是共創品牌、建立產業標準或開拓新的營運模式,均有很大的合作空間,未來兩岸倘能通力合作,共同發展綠能產業,將能逐步突破技術障礙,搶佔全球領先的地位。

 (三) 建立綠能共通標準

 綠能產業由於正值發展階段,許多產品(如LED、電動車電池及充電系統等)至今還沒有全球共通的標準,造成推廣上的障礙。以LED為例,雖已經發展多年,相關技術逐漸成熟,由於LED應用範圍廣泛,在加上產業內並無絕對領導廠商可主導產業發展,以致於LED無論在產品規格或量測上均缺乏標準。

 我國企業以代工為主,縱使全球多數的產品都是台廠所生產的,卻對產業技術標準幾乎沒有置酌的餘地,只能任人宰割。廠商若敢不從,掌控技術標準的外國大廠,就會採取訴訟手段,大打國際侵權官司,先扣押進口至該國的商品,在索取高額的賠償金。長年以來,歐美大廠利用此一手段,無往不利,兩岸製造業者卻因而付出慘痛的代價。故建議可由兩岸建立標準化工作機制,共同制定LED照明產業標準,實現兩岸LED照明標準化組織的合作。

 (四) 推廣碳足跡概念

 在綠能高漲的時代,綠色產品已經逐漸成為消費者的新寵,部分國家甚至制訂強制規範。歐美企業也紛紛要求其供應商,需符合碳揭露或碳足跡的認證。包括惠普(HP)、戴爾(Dell)、寶鹼(P&G)、百事可樂(Pepsi)、特易購(Tesco)等國際大廠,皆已要求供應商提供其「碳揭露計畫」。政府應及早因應該趨勢,輔導國內企業進行相關認證工作。

 二、 打造綠色低碳島

 除了發展節能商品外,塑造台灣為綠色低碳島也是另一個重要的節能工程,透過環境改造,亦能大量的節能,達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的。

 (一) 從教育著手

 政府應加強宣導溫室效應與極端氣候的資訊,尤其從教育等管道著手,讓國人充分認識我們所面臨的困境,以建立全民共識,將能更有效化解阻力。此外,政府對節能企業也應積極表揚,塑造標竿企業的形象,國人將會優先採購相關企業所生產的商品。

 (二) 加強綠建築設計

 建築物為使用最多能源的來源之一,過去的鋼筋水泥建築物設計,僅重視功能性,較少節能的規劃,能源使用效率較差。職是之故,未來除加強綠建築的概念外,應逐步要求新建築物節能規劃的比例,尤其是都市更新應強制加入節能設計,始能獲得容積率的獎勵。另外,政府公共工程及辦公處所應優先採用綠能設計概念,成為民眾仿效的對象。德國柏林國會大廈節能改造即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在不破壞其主結構為前提下,透過引進自然採光、自然通風與自然地能等節能規劃,使其成為節能標竿,每年吸引三百萬人參觀(德國柏林國會大廈改造詳見-http://www.ecohouse.org.tw/berlin/berlin.php)。

 (三) 推廣綠屋頂工程

 芝加哥經驗值得效法,芝加哥的高樓密度在美國數一數二,不但耗電量驚人,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密度過高的結果,更嚴重加劇熱島效應的產生。氣候暖化加熱島效應,創下一週內熱死739人的紀錄,變成人間煉獄。芝加哥市長遂推行綠屋頂計畫,鼓勵大家在屋頂上設立花園,避免屋頂直曬,幫助建築物降溫,下雨時還可以減少雨水逕流,協助貯水,降低能源與水資源的消耗。據經濟學家估計,芝加哥的屋頂綠化每年可為市政府節約1億美元的能源開支。報載台北市信義區公所屋頂改採德國、日本等先進國家的「薄層式綠屋頂」,具備先進的節能減碳環保作用,不僅可隔熱降溫,在夏天保持約攝氏32度的恆溫,還具有截留雨水和保護建築等功用,即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四) 全面實施生態工法

 為保持生態環境之完整,以維持多樣化生物之生存權,需避免棲息地及遷徒路徑等之破壞,則在尊重當地天然條件,及人為設施與環境不相衝突前提下,未來國內各大工程均應妥適導入人類在環境生活中,為提供安全所利用的土木工程構造,讓人為工程對自然的衝擊降至最低。

 (五) 建構友善綠色交通環境

例如規劃優質自行車環境,仿效丹麥哥本哈根,建構完整的自行車道路網,設立公用自行車系統,並廣設自行車停車場,規劃自行車優先的交通路線。讓自行車通行無阻,鼓勵市民多使用自行車,減少開車的機會,健身又節能。亦得籌畫全島自行車旅遊路線,推動自行車之旅。

 三、 能源價格合理化

 台灣欲成為低碳綠能國家,能源價格為相當重要的一環,若能源價格過低,民眾缺乏節能誘因,節能政策將事倍功半。因此,能源價格合理化為推動節能的重要推手。

 (一) 國營事業大改造

 因為油電調漲,間接使得台電與中油的經營不效率問題浮上抬面。諸如:成本結構不透明、計價方式不合理、人事費用過高、員工福利過於優惠、睦鄰基金浮濫、輸配電耗損與中油海外探勘效率不佳等問題,皆受到輿論的高度質疑。

面對國人的質疑,經濟部立即成立「台電及中油公司經營改善小組」,並在日前召開第一次委員會議,已對經營效率、採購與人事制度,以及民營化進程等問題提出檢討,這樣的態度值得肯定,盼望能透過這次的改革,徹底解決相關問題。

 (二) 分階段調整油電價格

 為降低對民生及產業的負面衝擊,能源價格不宜一次全面調整完畢,加上近期歐債危機蔓延及大陸經濟走緩,台灣經濟有下修的可能性,價格調整應更為謹慎。日前經濟部宣布三階段調漲電價,即是一個兼顧能源價格合理化與產業發展的政策。

 (三) 落實能源價格制度化

 由國家獨占或寡占的產業,共通的特性是降價容易漲價難,且相當容易受到經濟面以外的因素所干擾,國營事業虧損由政府承擔,縱然最後仍須由全民共同承擔,但人民感受不大,所以外在干預已經成為常態。因此,唯有建立費率制度化且合理化,杜絕政治干預,始能讓費率隨著成本調整。否則因凍漲或緩漲累積至一定規模,價格長期被錯誤扭曲後,無論如何調整都會遭蒙極大的阻力。

 (四) 協助產業轉型

 過去台灣的能源價格偏低,使得我國耗能產業比重仍過高,根據經濟部能源局「能源指標季報」顯示,能源密集工業所耗能源佔能源總消費量的比例,基期1999年為26.35%,2011年處於35.67%的高水準。隨著能源價格的調整,國內相關產業勢必受到嚴峻的衝擊。建議政府應積極協助產業轉型為其他的節能產業,或是鼓勵企業更換耗能設備。

 (五) 汽車燃料費隨油徵收

 目前汽車燃料費係以排氣量為徵收標準,每年徵收固定費用,跟機動車使用量無關,完全背離使用者付費的原則,亦懲罰大排氣量的節能車,更缺乏鼓勵使用者節能的設計。

 如果汽燃費隨油徵收,行駛里程愈多,汽燃費收入就愈多,用路人負擔增加,因此,用路人可能會為節省交通費用支出轉移到公共運輸,這也是因為個人經濟壓力,造成選擇交通工具轉移的效果。另外,使用者付費是社會公認的合理性,道路使用量愈多,破壞道路設施程度就愈嚴重,就需要更多維護費用,隨油徵收則可符合這種對價關係。

【中央網路報】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