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增 聯合國:2030年恐爆糧食危機

作者: 莊瑞萌 | 台灣醒報 – 2012年2月1日 下午1:40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地球上人口不斷增加,糧食與能源卻頻拉警報。根據聯合國一項報告指出,2030年人類對於糧食將增加5成,能源需求增加45%。聯合國呼籲各國政府應及時因應。

《路透社》指出,地球上人口的增加是不爭事實,2040年人口數量將從現有的70億人,增加到90億人。未來20年,中產階級人口將增加30億人,對食物與能源需求呈倍數增加。食物需求將增加50%、能源需求必須增加45%以及耗水成長30%。如果資源沒有到位,屆時全世界恐怕將再出現30億貧窮人口。

聯合國這次報告提出56項建議,其中更點名目前全球經濟發展對於永續發展不利,必須從經濟改革開始著手。南非總統同時也是報告編撰小組主席的祖馬表示,「當世界邁上衰退之際,各國政府遍尋解決之道,我們認為惟有永續發展是唯一道路。」

對此,科學家指出,工業與運輸以及農業造成溫室氣體排放,導致地球溫度升高已經歷歷可證,世界自然基金會主席利普也表示,「從聯合國報告中的數據可以得知一警訊,地球的資源已經不敷人類需求。」

Facebook 馬上按讚 加入Yahoo!奇摩新聞粉絲團

……..文章來源:按這裡


前進垃圾渦流 台女籲少用塑膠

民視 – 2012年1月30日 下午8:03

全世界塑膠製品,估計1年製造1.6億噸,其中到底有多少塑膠垃圾,被丟棄在大海?海洋保育人士廖敏惠,去年7月跟著國際環保團體,查看北太平洋垃圾渦流,不但是第一個台灣人前進垃圾渦流,更親眼看到小魚肚裡都是塑膠碎屑,感嘆大海簡直像是一大鍋「塑膠濃湯」。

著裝準備下海,廖敏惠成為第一個,前進北太平洋垃圾渦流的台灣環保鬥士,都是受到這段影片的感召。

國際環保人士拍下太平洋中途島上,大批信天翁離奇死亡,化成白骨,骨頭裡面居然找到,千奇百怪的塑膠製品,有一個東西,台灣人應該覺得很眼熟,就是看到這些驚悚畫面,讓廖敏惠決定一探海洋垃圾的巨大威脅。

去年7月,她和7個國家的12位環保人士,搭著動力帆船,從夏威夷出發,航行3千公里,船後面拖著大網子,捕撈到已經被烈日曬到崩解的塑膠碎片,環保人士潛入海底,更找到裝啤酒的箱子,而捕撈上來的小魚,切開來看,肚子也裝著塑膠碎片,細小的塑膠碎片,至少數百萬噸,恐怕比浮游生物多6倍,讓廖敏惠大呼,海洋簡直成了塑膠濃湯。

全球3大洋有5大塊垃圾渦流,離我們最近的北太平洋這塊,面積超過139萬平方公里,是台灣39倍大,而且每10年就大1倍,食物鍊之下,小魚吃進的塑膠,都可能回到人類身上,最糟糕的是,這些海洋垃圾根本無從清理,環保人士只能呼籲大家:少用塑膠吧!

……..文章來源:按這裡


拆壩?建壩?美國拆壩新思維 兼顧生態復育、安全經濟

作者: 葉人豪 | 環境資訊中心 – 2012年1月28日 上午5:00
作者:鄭香君

水壩為人類帶來重要的社會利益,像是水力發電佔全球電力供應量的20%,相較於其他發電來源,是乾淨、可再生的能源;亦具備防洪功能;提供灌溉、飲用水及遊憩用的水源;有些水壩甚至還能穩定水流,幫助船隻航行。因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的水壩建設蓬勃地成長,在過去100多年來,美國的水壩建設居於世界之冠,大小水壩總數量高達25萬座,而建設目的多元,包括水力發電、灌溉、防洪和蓄水。

但是,興建水壩的代價也是顯然易見的,為了建壩,當地居民必須搬遷,產生了社會公義的爭議話題;壩體工程與自然景觀、阻擋洄游魚類的行進路徑、影響河道及河道周圍的生態系統環境。尤其在台灣,由於山高水急的地理特性,興建水壩之後,下游的河川輸砂量不足,不僅造成河床降低、橋墩裸露的安全問題,甚至因河口泥沙補給量減少,而導致海岸的改變及消失。
美國創舉引領世界前端

近年來,國內有眾多團體開始關注水壩拆除的議題,然而追溯水壩拆除事件的歷史,並非近代新興的觀念。國際上像是美國境內,早在20世紀初已有許多小型水壩遭到拆除,只是少有人知。美國是第一個建造水壩的國家,卻也是率先進行拆除的國家,至今已拆除了800多個水壩。

美國對於拆除水壩以復育河川的不遺餘力,讓許多國家也起而效仿,如法國拆除羅亞爾河谷(LoireValley)上的水壩;乃至亞洲地區的韓國,中止了江原道的永越水壩工程計畫,並將東江河流域設計成一個「對自然友善的文化與觀光區」;除此之外,澳洲、泰國、日本也都有規劃水壩移除的案例。在1996年9月,於日本舉行的「國際水壩高峰會議」中,就曾宣示「建水壩的時代在全世界正逐步告終」。
安全、環境與經濟是拆除水壩的三大因素

在美國,水壩的所有權與經營者並非全然是政府所擁有,除了聯邦、州、地方政府之外,私人擁有的更高達一半以上。這些水壩隸屬單位都能瞭解,當水壩對河川造成負面影響、效益不符合社會需求時,拆除水壩來復育河川環境,成了明智的選擇。

目前,拆除水壩的原因主要有3點,分別為安全、經濟與環境考量。

興建水壩後,龐大的水壓會造成水壩結構逐漸退化,致使壽期縮短。因此建造後的後續管理與適當保養是確保結構完整和維持運作的重要環節。然而水壩就像一般建築一樣也有使用年限,隨著使用年限增長或疏於維護,產生老舊失修與圮壞情形。當水壩老舊仍持續營運時,壩底沉澱物增多,蓄水庫容水量變少,使得效率變差而不符成本效益時,更將造成可觀的日常營運和定期保養費用。面對老舊水壩營運成本不斷增高,而營收減少的窘境,拆壩成了可考慮的選項。

據美國在威斯康辛州所作的一份水壩拆除調查報告顯示,拆壩費用將低於安全維護費用2~5倍之多,也能一勞永逸地省下日後所有的保養維修費用。

不僅如此,壩體的品質惡化,將讓水壩的安全危險因子增加,因為水壩潰堤的不安定性,對於下游區域及水壩附近居民的生命財產便會造成重大威脅。

在1970年代,美國曾因為4座水壩潰堤,造成了300多人死亡及數億美元財產損失的悲劇,諸如此類的慘況不斷上演,因此基於安全因素,以及老舊水壩可能潰堤而導致賠款負債問題,拆除老舊、損壞的水壩成了根除風險的最佳方式。例如密西根州奧沙寶河(AuSableRiver)上的沙林水壩(SallingDam)、賓西法尼亞州中央溪(MiddleCreek)上的繆瑟思水壩(MussersDam)等便是這類例證。
拆壩還給魚兒健康安全的家

除了安全隱憂,水壩建築對於河川環境更帶來諸多傷害:阻斷河川的流動,妨礙魚類或野生生物的遷徙;水壩上游蓄水庫的滯流死水、河川流況改變,擾亂魚類的生殖信號和習性。其中對於洄游魚類造成的傷害尤其明顯,水壩將湍急的河流變成了流速緩慢的蓄水庫,因而延遲了幼魚順流而下回到大海所需的時間;像美國蛇河(SnakeRiver)流域裡的洄游魚類,必須穿梭游過8座水壩和蓄水池才能到達海洋,更別提每年的繁殖季節,溯源洄游的成魚要歷經多少的傷亡才能成功返回棲息地;如此艱辛多重的阻隔,估計有80~95%的鮭魚死於途中。在水壩未興建以前是數百萬的鮭魚洄游,如今數量只剩幾百條,甚至已不見鮭魚的蹤影。

再以美國西北部的桑迪河流(SandyRiver)上的馬莫特水壩(MarmotDam)為例,其運作了將近一百年,在這期間,鮭魚只能透過水壩的魚梯才能回到原生棲息地,也因此鮭魚的數量從2萬條,減少到只剩下5千條。

直到2年前,美國政府想改用風力發電,同時也想讓鮭魚可以順利溯溪產卵,因此請專家進行爆破,將水壩拆除。進行4次的爆破,炸掉了2萬2千噸混凝土和鋼筋,讓鮭魚可以再度在桑迪河暢行無阻,而附近的生態也恢復到了百年前的風貌。

截至目前,已有不少因環境因素而拆除的成功案例,且拆壩保育行動尚未畫下句點,反之更督促了眾人思考拆壩的可能性。美國華盛頓州的愛德華河(ElwhaRiver)上的格林尼斯峽谷大壩(GlinesCanyonDam)在今年9月開始進行拆除,64公尺的高度是目前拆除案例中最大的一座,拆除大壩之後,將能恢復112公里長的鮭魚和虹鱒棲息地。

美國為保育鮭魚而拆壩之舉,台灣亦有類似積極作為。為了復育櫻花鉤吻鮭,自1999年開始,雪壩國家公園協同多方研究團隊,經過長期生態調查、謹慎評估之後,陸續拆除七家灣溪河系的多座攔砂壩,至今高山溪(七家灣溪的支流之一)全段已無攔砂壩存在,物種的保育成果逐漸成效。後續,在長期的勘查與維護之下,為了確保櫻花鉤吻鮭的基因多樣性,今年5月,雪壩國家公園再決定進一步拆除七家灣溪1號壩部分壩體。
水壩命運和社區居民息息相關

前面提到興建大壩不僅造成生物棲地及生態的破壞,也時常致使附近社區居民的流離失所,成了建壩最為人詬病的一環。然而在美國,規定用於水力發電的水壩,每30~50年必須重新申請許可,這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會,讓關注團體、在地居民、政府單位與水壩經營者,有個互動對話的時機,去重新評估河川資源的妥善利用和水壩未來的營運。

以保育團體與威斯康辛電力公司(WisconsinElectric)所達成的一項合作協議為例,在美諾米尼河系(MenomineeRiverSystem)上的11座水壩中,拆除3座營運虧損的水壩,取得40年的營運許可,維持8座水壩未來營運,省下了大幅的再核照費用、維修水壩費用,達到經營者營運水壩的經濟效益之外,並回饋為美諾米尼河系提供環保、社會經濟福利。

著名的緬因州肯納貝克河(KennebecRiver)之愛德華水壩(EdwardsDam)是第一個為復育鮭魚而拆除案例,亦是一個團體間協商相當成功的案例。在環保團體長期關注之下,與水壩所有權機構進行對談,促使美國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水壩許可證發照單位)決定拒絕換發該水壩的許可證,並在1999年完成拆除水壩。在這案例中,可以看到相關團體在拆除前進行生態資源、社會安全等方面的調查與評估,接著雙方進行直接對話,去探討各種水壩拆除的方案,並產生了一個雙方能接受、三贏的局面:相較於抗爭手段對河川生態復原產生立竿見影的成效、水壩所有權者節省下一大筆未來修補費用、政府單位也有效地縮減發照程序。

拆除的相關配套措施亦有規劃,由水壩所有權者與相關業者共同負擔拆除水壩的費用,以作為對環境疏於維護的代價;而拆除後持續監測環境,幾年後生物學家驚喜地觀察到許多魚類鳥類動物都回來了,連重要的食物鏈昆蟲像是蜉蝣、石蠅和石蛾的族群數也都增加了。
建壩?拆壩?停看聽

值得注意的是,拆壩雖然可以減緩硬體工程對環境的影響,然而美國的倡議河川復育人士並非主張拆除所有的水壩,當水壩經過評估後為發現弊多於利時,那麼拆除以復育河川才是明智且可行之舉。因此列入拆除考量的水壩數量還未達全美水壩總數的1%。再者,僅僅移除水壩,不代表自然環境的生態系統就能自動恢復繁盛,還需要後續的配套措施以及完整的復育規劃,才能將拆除水壩後的河川回復至優質的生態環境。

美國大刀闊斧的拆除水壩作為,讓許多國家開始深思建壩的必要性,進而中止正在進行中的建壩計畫,如日本、韓國等。與美國不同,台灣水壩的經營者與所有權皆為政府,拆除水壩所需運用的國家資源龐大、整體環境研究尚未齊備而不可行。然而值得我們省思的是,築堤建壩已不再是作為治理河流的主要選擇,中止興建大壩亦是具備遠見的決策。台灣曾經為了復育櫻花鉤吻鮭而有拆除攔砂壩的復育行動,那麼開啟河川復育的新扉頁會是什麼呢?

參考資料:
1. 《成功拆壩的記載》〈Dam Removal Success Stories〉
2.American Rivers 網站,http://www.americanrivers.org/
3.後水壩時代:美國拆壩的經驗http://www.dfun.com.tw/?p=27105

……..文章來源:按這裡


過個環保年 低碳飲食有撇步

中央社 – 2012年1月25日 下午1:24

(中央社記者管瑞平苗栗縣25日電)響應環保節能減碳,也能從飲食做起;營養師指出,低碳飲食並不等於吃素,只要掌握當季、在地、原態、適量等要訣,就可幫助減少碳排放。

苗栗市大千醫院引用聯合國研究統計資料指出,約18%的溫室氣體來自與農牧業相關的排放,因此院方營養師團隊示範發表12道低碳健康年菜,讓民眾吃得很環保。

大千醫院營養師江仕峰表示,低碳飲食的原則在於讓食物在種植、畜養、加工製造到消費者使用與廢棄處理等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盡可能減少;簡單而言,就是「當季」、「在地」、「原態」、「少開車」、「適量」、「節能」、「少廢棄」7要訣。

江仕峰指出,低碳飲食並非指吃素,而是均衡選購當季、在地、精簡包裝及未經加工的6大類食物食材。

他說,以全穀根莖類而言,不妨選擇加工程序較少的糙米、紫米、胚芽米;豆魚肉蛋類中,豆類的碳排放遠低於其他4類,白肉及魚類的碳排放也相對低於紅肉;奶類製品碳排放相對高;蔬菜類因種植周期短,是名副其實的低碳食材。

怎麼煮也大有關係,烹調時的碳排放,主要來自使用能源,由於電力是經由複雜能源轉換而成,且須長距離傳送,因此,使用瓦斯爐快炒加熱,通常較烤箱、微波爐等電力設備更有效率,更低碳。

江仕峰表示,傳統觀念,過年期間的年菜,總要「澎湃」豐盛,如果未事先掌握好分量,容易產生垃圾,流於浪費,增加焚化爐或掩埋場使用,造成更多溫室氣體排放。

營養師建議,家庭主婦或民眾不妨先從規劃菜單開始,選擇適當、均衡的食材和分量,再決定烹調方式,讓自己和家人為地球永續生存盡一份心。1010125

……..文章來源:按這裡


最幸福國度 不丹發展有機農業

民視 – 2012年1月23日 下午7:04

位處中國與印度之間的不丹,雖然國民所得不高,人民幸福度卻傲視全球,近幾年,這個全球最幸福的國家,正在全力拼經濟,不過就連經濟發展,不丹都要追求綠色永續,目標是要在2020年,成為全球第一個百分之百有機耕種國。

當其他國家都在爭相發展經濟,提高國民所得之際,位於喜馬拉雅山下的小國、不丹,卻以國民幸福指數為施政綱領,為了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當局苦尋良方,終於從有機農業,找到新契機,這對農夫夫婦現在已經拋棄化肥,改採有機栽種,剛好與政府訂定的2020年達成百分之百有機耕種目標一致,不過他們會改種有機作物,其實是有利可圖。

話說幾年前,不丹開放第一家國際連鎖大飯店進駐,業者想供應有機食物,卻找不到足夠食材,於是主動找上門來,飯店不但幫忙蓋溫室,生產的蔬菜也有穩定的銷路,讓這對農夫夫婦生活大為改善,後來甚至還開民宿,當起了老闆,鏡頭再轉到55公里外的首都廷布,街頭則到處可見大興土木、欣欣向榮的景象,不過對許多人來說,廷布的發展腳步,似乎太快了。

還好,不丹憲法中明定,森林覆蓋率不得低於國土面積60%,加上大批環保義工多年來不斷努力種樹,使得不丹的森林覆蓋率高達74%,另外不丹的電力來源,也是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的水力發電,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對人民幸福支柱之一的環境保護,不丹政府也毫不妥協,力求兩者兼顧。(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文章來源:按這裡


環保新年怎麼過?食衣住行有妙招

作者: 賴品瑀 | 環境資訊中心 – 2012年1月23日 上午5:00
本報2012年1月23日台北訊,王鎮中整理報導

農曆新年是國人一年當中最重視的節慶,難免會大「吃」慶祝一番,加上今天年假長達九天,聚餐機會更多,大魚大肉吃太多,對身體或多或少造成負擔,也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量,所以環保署提醒國人:多吃蔬食少吃肉,選用國產食材,新鮮又便宜,而且還可以減碳,一舉數得。

同時依照傳統習俗,民眾習慣燃放煙火爆竹及焚燒紙錢進行祭祀活動,象徵除舊佈新,但焚燒紙錢排放的空氣污染物與燃放鞭炮產生的噪音,容易污染鄰近居住環境及安寧,影響民眾春節期間空氣品質及健康。因此,環保署呼籲民眾不燒紙錢、不放鞭炮,歡喜平安迎接新龍年。

為維持春節假期環境清潔(1月21日至29日為期9天),環保署特強調假日門市觀念,地方環保機關將加強執行亂丟菸蒂、垃圾、檳榔汁渣等污染環境衛生行為稽查(可處罰鍰1,200元至6,000元),督促轄區風景遊樂區加強環境清潔維護,並籲請民眾應發揮公德心,外出旅遊不亂丟垃圾。

九天新年假期何處去?熱鬧的風景區?還是人擠人的百貨公司呢?環保署推薦外出體驗河川新風貌,低碳樂活行!如果是久未返鄉的遊子,更歡迎到附近走走,看看換了新粧的兒時舊地。
近年來,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已成為全球人類不願意面對、卻又無法逃避的課題。解決全球暖化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節能減碳」,其中改變飲食習慣,是最簡單的作法。

環保署提醒大家,在歡慶新年佳節之餘,不要忘記力行節能減碳做環保,從準備年菜佳餚做起,落實「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理念,多用國產當季食材,減少食物在產製過程中發生溫室氣體,減少食物在長程運送中的能源耗用,並養成在家裡「吃多少、煮多少」,上餐廳「吃多少、點多少」,多蔬少葷的原則,不但有益健康,避免浪費食物減少廚餘量,又可作好體內環保。

環保署為推廣低碳、輕食的新健康飲食概念,特別根據國人的飲食習慣、主要食材及烹調方式,彙整編撰一本「國民低碳飲食選擇參考手冊」;另外並有相關食譜,都可以到環保署「清淨家園顧厝邊綠色生活網」(簡稱綠網)(網址:http://ecolife.epa.gov.tw/)免費下載。

環保署指出,近年全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過年期間燃燒紙錢、施放煙火、爆竹,雖象徵熱鬧與除舊佈新的傳統習俗,但燃燒紙錢容易產生二氧化碳(1公斤紙錢燃燒產生1.5公斤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空氣污染物,對空氣品質和環境衛生都有不良影響。

今年春節期間包括基隆市及台北市等15個縣市均有提供民眾紙錢集中燒服務。此外,過年期間燃燒鞭炮,除施放不當易釀成火災外,更常被民眾抱怨妨礙安寧、造成空氣污染及製造髒亂,反而影響過年氣氛;環保署建議大家春節改用錄音檔環保鞭炮來營造歡樂氛圍,歷年來皆將環保鞭炮建檔案置於該署網頁(http://ivy1.epa.gov.tw/noise/DD/D-01.htm),歡迎大家下載。

環保署積極推動河川污染的整治,使河川的水質變乾淨,並讓河岸活化起來,自91年起補助地方政府已完成54處人工溼地,營造濕地面積達498公頃,除每日淨化約24萬公噸的污水效益外,活化的水岸與豐富的生態,讓原本髒亂的河岸亮起來,並提供民眾郊遊踏青與生態教育的新選擇。詳細的場址位置與解說,可至環保署網站(http://wqp.epa.gov.tw/ecological/)參閱。環保署特別就北中南等地區,挑選不同類型的河川整治風光,提供民眾旅遊體驗的參考。

【新北市中港大排】

新完工的新北市新莊中港大排河廊改造,是都會河川的新亮點。中港大排的設計,是將河廊環境營造之概念納入水質改善工程,創造當地優質生活環境,彰顯都市型排水設施污染整治最佳成效。除了提供民眾一個優質的清水環境,也澈底將中港大排從「黑龍江」變成「白水河」,進而帶動當地的整體發展,更整合周邊相關計畫,成為都市更新的啟動引擎。中港大排全長2.3公里,不同河段營造不同水岸意向,有光之舞、水之戀、風之動及綠之生等景觀造景,夜間在燈光點綴下更有另一種風貌。

【淡水河兩岸】

淡水河水質與兩岸環境大幅改善,鳥類、魚類生態日益豐富,增添不少河川活力。整個淡水河流域,包括上游的基隆河、大漢溪、景美溪與新店溪的河岸,都是假日出遊的好地點。淡水河兩岸河濱公園、濕地串連之生態廊道,如基隆河大佳、美堤及關渡公園,淡水河本流二重疏洪道、華江雁鴨公園,大漢溪沿岸新海、浮洲、鹿角溪、打鳥埤及城林等人工濕地、新店溪碧潭、陽光運動公園等,總面積超過1,400公頃。沿岸並完成超過250公里的自行車步道,讓民眾能夠騎乘單車悠遊水岸、親近河川。或是可搭乘淡水河藍色公路,從河上體驗河川之美,並搭配前往淡水老街、漁人碼頭、大稻埕、八里左岸等景點。

【新竹頭前溪】

若出遊至新竹縣內灣或北埔老街,環保署推薦可以順道至「頭前溪竹東生態公園」一遊。頭前溪生態公園是新竹地區第一座具有規模的生態公園,兼具環工、生態、景觀等多種功能,除設有籃球、槌球、棒球、足球、溜冰5座場地及步道,亦有頭前溪流域污染自然淨化、人工溼地景觀生態區,兼負休憩與環保教育意義。公園內的人工溼地提供水生植物生長環境,栽植了可除異味的紅辣蓼及水丁香、可淨水的台灣萍蓬草及圓葉節草、內灣老街用以其花材裹粉油炸並以葉片來綁粽子的野薑花等。另公園周圍設有自行車道連結豆子埔溪及頭前溪,沿岸可欣賞到水牛、白鷺鷥、農夫耕作等田園風光,是假日親子遊憩、運動健身的好去處。

【臺中柳川】

臺中市柳川流經人口密集的精華河段,惟長期受沿岸居民經濟活動所排放污水影響,致使河川水質逐漸惡化,且過去沿岸水泥複式斷面河堤之規劃,也破壞都市景觀。環保署與台中市政府以再造市區排水幹線及營造多元性水域環境為目標,在南屯路到學士路間,完成「污水截流」、「河道薄層流」淨化及「河岸環境改善」等工程,藉由結合污水截流及薄層流再淨化設施,減輕河川污染負荷及提升水體溶氧數值,避免臭味發生,並在兩岸設置鐵馬道,進行綠美化造景,增加綠帶面積,以營造藍綠帶交織適合民眾休閒遊憩河岸環境。

【高屏溪舊鐵橋】

南部高屏溪舊鐵橋人工濕地是值得一再推薦的好去處,在99年莫拉克風災後時,這個濕地遭遇到空前的破壞,很多人都認為恢復無望,所幸有一群義工努力不懈、致力復健,環保署也支援經費,協助辦理清淤與復育工程,讓舊鐵橋濕地的風貌與成果再度展現,更可貴的是在這一片土地上重新凝聚了人與人的情感。舊鐵橋人工溼地建置後,除了淨化水質外,也復育了周圍的生態,120公頃的溼地內舉目可見的魚鷹、紅隼、水雉、彩鷸及小燕鷗等珍稀保育類鳥類,每年吸引近數十萬人次參訪,更被內政部營建署評選為國家重要濕地。在此除體驗濕地風光外,更可以感受志義工對這片土地的濃郁感情。

【鳳山曹公舊圳】

環繞鳳山古城的曹公圳,則是鳳山溪整體整治計畫的另一重點。站在鳳山火車站前,即可看見風華再現的曹公圳及鳳驛站前親水景觀區。曹公圳屬鳳山溪支流,整治前河岸違章建築林立、臭水橫流,經過生態設計手法及污水截流整治後,沿岸環境可比美日本小城,結合自行車道、清水景觀平臺、水濱棧道等生態綠廊,為鳳城北側營造出休閒、親水的樂活綠帶。建議民眾可串連鄰近的大東公園溼地、鳳山古城砲台等史蹟,來一趟文化環保之旅。

【屏東市萬年溪】

屏東市的萬年溪,整治前因水質烏黑惡臭而有「萬年臭」的稱號,更因河道加蓋工程之施作,阻礙了民眾親水空間。經過環保署補助屏東縣政府經費,透過施作跌水工、污水截流、尋求補注水源、自然淨化工法及強化河岸景觀改善等整治手段,99年完成整治後,河川水質及水域環境已大幅改善,魚蹤重現。原本矗立於河道中之水泥柱拆除後,搭配河道景觀綠美化工程,更進一步展現萬年溪整治後之新氣象。

……..文章來源:按這裡


年菜多蔬果 減碳又健康

作者: 胡美足 |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2012年1月18日 上午10:55

節能減碳愛臺東,臺東縣推動週一蔬食日!

臺東縣環保局表示,除夕團圓飯豐盛的年菜,幾乎是大魚大肉、山珍海味,對於現代人而言,平常已享受美食,身體處於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現象的民眾不在少數,因此,該局特別建議,今年的年菜以蔬食代替肉食,就算不是全桌素食,也可多準備幾道蔬食料理,減少豐盛食物對身體的負擔,也可以有效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臺東縣環保局以臺東地方農特產-金針花為食材,提供一道蔬食食譜-『沙茶羅漢燒豆腐』,這道老少咸宜的料理,可考慮作為年菜之一。若一道肉食料理,以板豆腐同樣分量的肉類為主食材,將產生3.9公斤二氧化碳排放量,所以『沙茶羅漢燒豆腐』這道菜可減少這些二氧化碳排放量,為環保盡一份心力,做好節能減碳。

食材:板豆腐6塊、乾金針花30公克、豆皮30公克、乾香菇2朵、木耳30公克、沙拉筍50公克、紅蘿蔔25公克、薑末5公克、水75㏄、太白粉水適量

調味料:牛頭牌素沙茶醬2大匙、素蠔油1大匙、鹽1/4小匙、糖1/4小匙、香油1小匙

做法:1.板豆腐切片洗淨,瀝乾放入熱油鍋中炸至表面上色,撈出瀝油備用。

2.乾金針花泡水;豆皮、乾香菇泡水至軟,再切片;木耳、沙拉筍切片;紅蘿蔔去皮切片,備用。

3.熱鍋,倒入2大匙油,放入薑末爆香,放入調味料倒均勻,再加入水50㏄、作法1的板豆腐片燒約1分鐘,再取出板豆腐

盛盤備用。

4.於作法3鍋中倒入水200㏄(份量外)煮沸後,加入其餘材料煮約2分鐘,再加入太白粉水勾芡。

5.再將作法4的材料淋在作法3的板豆腐上即可。

……..文章來源:按這裡


過敏反應及生態崩解 基改作物的殘酷面貌

中廣新聞網 – 2012年1月11日 上午5:47

「過敏反應及生態崩解 基改作物的殘酷面貌」(翁千惠報導)

人口增加、氣候變遷與飲食習慣的改變,造成全球糧食需求大增,基因改造作物因應而生,基因改造和核能並列二十世紀兩大爭議科技,相較於核能引起的關注,大部分民眾對基改議題卻是一知半解;基因改造科技被稱為「第二次綠色革命」,是利用生物技術,將基因進行跨物種轉植,使作物能抵抗農藥或病蟲害,藉此提高產量和生長速度。

師大環教研究所所長葉欣誠指出,根據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FAO及農糧組織研究,全球40年後因人口成長、家戶收入增加,以及製造生質燃料將導致對農產的需求增加,全球糧食必須增產70%,在農地有限而傳統農業面臨技術瓶頸之下,基改作物也因而擴大市場版圖。

葉欣誠表示,基改技術是在20年前發展出來,當時被視為未來糧食危機的解決方案,各種不同的基因交互作用產生各種「超級作物」,雖然短期可解決病蟲害、灌溉用水、產能不足等問題,但長期卻可能產生人體過敏反應、生態系失去自然平衡、生物抗藥性增強,甚至是不可預期的爆炸性後果,

『短時間它會呈現各種超級作物,超級魚、超級黃瓜等各種不同的東西,甚至還有超及雜草,但這些東西基因和原來是不一樣的,它會去侵犯到一般的自然生態系,在自然生態及人為不加以控制之下,它(基改作物)的生存力會比其他自然作物好非常多,自然會把其他生物淘汰掉,造成很多生態系裏幾乎已經沒有天然的傳統的作物,因為超級作物比它厲害太多了,這長期後果使我們沒辦法承受的,例如過敏反應、生態系失去平衡,抗藥性增強,這都指向不可預期的未知災難。』

除了人口增加及氣候變遷之外,以肉類為主的不健康飲食也是基改技術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葉欣誠指出,肉類需求增加,就必須生就必須生產更多的穀物飼料來餵養牲畜,

『我們吃了那麼多肉,背後代表了其實更多穀物增加是給動物吃的,是我們看不到的,如果把肉類背後代表的穀物需求那會變成一個非常高的增加,讓GMO廠商繼續有他的利基點。』

  葉欣誠表示,基改食物會變成超級作物或是種子進而掌握作物、控制其他國家命脈,例如中國將近九成的農作物都被全球五大基改公司所掌握。

科技改變人類的未來,基改技術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透過基因密碼人工重組看似重啟農業的另一生機,但卻開啟了生態系崩解的捷徑,肉食為主的不健康飲食是基改技術的重要原因之一,改變飲食與健康習慣是讓糧食分配與使用回歸永續的關鍵行動,

『不要吃肉這件事已經不是一個宗教行動,是一個環境行動,最後我們會發現它和我們所推的飛行常多行動都有相關,這會比我們想像的更嚴重,現在我們看來好像沒甚麼,到有一天它會變成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力』如我們在談暖化的時候有一個關鍵觀念是超越減碳,因為人類文明有一天不見得是因為減碳而毀滅,搞不好是GMO,所以我們觀照的層面要更廣,這和氣候也有關係,因為氣候會讓GMO更有利基點,關鍵要怎麼處理這問題,飲食習慣、熱量分配的改變才是解決的方法。

台灣雖然沒有核准開放種植基改作物,但是市售食品內已含有進口的基改原料;基改並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製造更多問題,面對未來環境變遷的挑戰,人類應該要向基改說不。

……..文章來源:按這裡


特稿/檢視台灣糧食政策/智庫論壇/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助理研究員 曾志超

中央日報 – 2012年1月11日 上午9:51

一、 前言

 在地球暖化與氣候異常、中國大陸等新興經濟體逐漸富裕、全球人口持續成長及國際油價攀升等因素的衝擊之下,導致近年來國際糧食價格大幅攀升,我國為淨糧食進口國,國際糧食價格上漲增加我國糧食進口成本,擴大我國農產貿易逆差。未來若發生氣候變遷加劇,還有可能發生嚴重的缺糧危機。

 2011年12月20日監察院特別針對上述問題,提出調查報告,頗值得吾等重視。本文特就全球經貿自由化之衝擊,以及國際糧價高漲之環境下,檢討我國的糧食安全政策及糧食自給率偏低問題,並提出一些建議,供政府參考。

 二、 問題分析

 這幾年來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幾乎每年降低,1970年為81.2%遠高於日本的60%與韓國的79.5%,近年卻僅剩三成的水準,已經低於日韓的四成。分析其原因,約有以下幾項:

 (一) 以國內不適合種植或生產成本的穀物為主:根據農委會資料,2010年我國以熱量為基礎之綜合糧食自給率為31.7%。數據看起來似乎相當低,但我們的主要糧食包括稻米(92%)、蔬菜(89%)、水果(88%)、肉類(82%)、蛋類(100%)漁產(156%)等自給率均仍維持在八成以上,問題並沒有如想像中嚴重。如以價格為權數計算,綜合糧食自給率則為68%。至於小麥、飼料玉米及大豆等穀物自給率雖然極低,但因國內不適合種植或生產成本偏高大多只能仰賴進口,此亦為我國糧食自給率相對偏低的主因。

 (二) 國人消費習慣改變:國人消費型態隨著所得增加而改變,飲食習慣逐漸西化,增加麵食之消費,減少米食的需求。國人的稻米消費量直直落。根據農委會統計,我國在1984年時,每人每年稻米消費量為84.4公斤;2009年為48.09公斤,廿五年來幾乎少了近半,2009年時,小麥進口量已超過國內稻米年產量。根據美國農業部公布的各國人民每年稻米消費量,台灣在以稻米為主食的國家中,消費量位居末位,每年僅吃了五十公斤,只有中國大陸、南韓的一半。

 (三) 民進黨執政時代休耕面積大幅增加:我國早期糧食較為缺乏,為鼓勵稻米增產,遂提供各種獎勵措施。惟隨著經濟的發展與農業科技的進步,稻米遂產生生產過剩的問題,再加上糧食習慣西化及多樣化,需求跟著降低,供過於求的問題日趨嚴重。為減輕政府處理餘糧與米價下跌問題,遂提出休耕及轉作計畫。

 民進黨執政時期積極鼓勵農民休耕,增加休耕補貼,使得耕作所得與休耕補助相距有限,造成農民耕作意願大幅降低,紛紛將農田休耕。2007年休耕面積僅有6.3萬公頃,休耕面積占耕地面積之比率為3.68%。民進黨執政後2000年休耕面積已達近13萬公頃,休耕面積占耕地面積之比率為7.6%,且每年還不斷增加,2004年達到高峰休耕面積已達近24萬公頃,休耕面積占耕地面積之比率為14.35%,當年休耕補助達106億元之譜。之後休耕面積雖有所降低,但仍維持21萬公頃的高水準,休耕面積占耕地面積之比率也在13%上下,每年都要耗費國庫約100億元進行休耕補貼。不但危害我國糧食供給,也耗費大量的公帑。

  三、 因應對策

 全球人口不斷增加,糧食安全議題愈來愈受重視,「經濟學人」雜誌,指出糧食危機及糧食價格是一場「寂靜的海嘯」,一旦發生危機,其後續影響排山倒海而來。為因應糧食危機問題,我國有必要加強糧食安全,提高糧食自給率,確保糧食穩定供應能力,供應國人合理穩定且優質安全農產品。

 (一) 提高糧食自給率:政府一直關注國際糧食的波動,並相當重視糧食安全的問題。陸續於2010年6月召開「因應氣候變遷農業調適政策會議」,復於2010年10月倡議建立亞太緊急糧食儲備機制,嗣於2011年1月12日召開「全國農業與農地研討會」,並於今(2011)年五月邀請近百位產官學研齊聚一堂,召開「全國糧食安全會議」。會議並達成獲致14項關鍵策略及相應措施55項,其中最重要的結論,便是訂定國內糧食自給率在2020年提高至40%,以降低對國外進口糧食之依賴。

 (二) 調降休耕補助:從上述數據可知,台灣糧食自給率逐年降低,而休耕面積卻是不減反增,可謂是糧食自給率降低的主因,歸咎其源由,乃系政府錯誤的政策所致,提供高額的補助,農民農業所得與休耕補助金額差異不大,鼓勵農民休耕。此舉,不但只是減少耕作面積,休耕時間一久將使地力大幅減損,以後就算要復耕,效果也將大打折扣。職是之故,政府應調降休耕補助,降低農民的休耕誘因。

 (三) 提振米食消費:近年來國人偏好歐美食物,我國生產的稻米需求逐年下降,因而應鼓勵國人增加米食。農委會推出「每人每日多吃一口飯」活動,即相當值得肯定,每人每年增加白米消費1公斤,即增加3.3萬公噸稻榖消費,可活化約5,600公頃休耕農地。增加稻穀產值、帶動週邊產業經濟10億元。農委會和地方政府亦積極配合辦理具特色米食製品節慶活動,如嘉義雞肉飯節、新竹米粉節、客家粄條節等,以行銷國產米食。

 (四) 提高收購價格:為反映稻作成本增加,並照顧農民收益及確保糧食安全,農委會本年1期作起提高稻穀收購價格每公斤3元,確保農民實質收益時,也能兼顧消費端民眾的權益。且開創37年來新制度,開辦公糧濕穀收購,提高農民種植意願。

 (五) 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政府輔導無力或無意耕作之農民或地主,將自有土地長期出租給有意願擴大農場經營規模之農業經營者,促進農業勞動結構年輕化,並使老農安心享受離農或退休生活。同時,政府協助農業經營者(大佃農)順利承租農地,減少休耕面積,擴大經營規模,降低生產成本,並輔導改善經營設備,提高農業經營效益及競爭力。

 (六) 實施精緻農業,提高農民產值:傳統農業收入過低,農民收入偏低,近年來政府積極輔導農民轉作高經濟作物,並積極提升農業技術提升產業附加價值。尤其台灣農業技術水準為世界第12位,掌握了最多的蝴蝶蘭品種;石斑魚的人工繁殖技術世界第一,全世界可養殖石斑僅7種,台灣就可繁殖6種;水晶蝦、神仙魚獲世界大賽冠軍,螢光魚在2003年被Time雜誌評選為該年度最酷的40項發明之一。將運用科技研發成果,建構蘭花全球運籌中心、亞太植物種苗中心及種畜禽中心,拓展石斑魚與觀賞魚外銷市場。

 (七) 善用ECFA,搶佔大陸市場:簽署ECFA後,台灣農產品銷往中國大陸關稅大幅降低,甚至部分農產品享有0關稅的優惠,使得台灣出口大陸市場的農產品大幅攀升。2011年1至10月ECFA早收農產品外銷中國大陸出口值9,570萬美元,亦較2010年同期成長率高達154%。其中冷凍秋刀魚出口成長高達1,061%、文心蘭出口成長769%,另外活石斑魚、茶葉、生鮮甲魚蛋之出口值亦較去年同期分別增加192%、53%及19%。更沒有增加任何一項大陸農產品進來台灣。此舉已經吸引愈來愈多年輕人加入農民的行列。

 (八) 分散進口地:我國稻米以外之其他大宗穀類供給主要仰賴進口,且多數來自美國,若該國發生中災變,恐將重創糧食供應鏈。為因應國際糧價高漲及自給率問題,有必要分散大宗穀類之進口來源,避免集中於少數國家。並尋找替代性作物或品種改良,並嘗試已高科技在國內生產相關作物,以減少對外之依賴。

【中央網路報】

……..文章來源:按這裡


善用天然清潔替代品 大掃除健康環保兼顧

中廣 – 2012年1月10日 上午5:17

春節前家家戶戶都會徹底大掃除,但市售強調清潔力超強的化學洗劑不僅不友善環境,也影響人體健康,專家建議善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天然素材,如小蘇打及白醋等清潔替代品,不僅環保,使用上也安全無負擔。(翁千惠報導)

大掃除是家家戶戶年前共同的例行事務,但家庭中的清潔活動可能成為河川的污染源之一,市售的化學合成洗劑成分複雜,不僅水中動植物受影響,也會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影響健康,主婦聯盟董事長陳曼麗表示,家庭如果有定期清掃,年節就不需要過度清潔,使用一些素材天然的和緩清潔劑就能達到清潔的效果,

『用肥皂來洗東西在經由刷子或菜瓜布都能把家裡打掃的比較乾淨,如果想用更環保更乾淨的清潔劑,家裡的白醋還有小蘇打都是食用級的,都可以用來打掃家裡面。』

陳曼麗舉例以清潔力強且在水中容易分解的小蘇打粉加入水中可以用來清潔烤箱、微波爐、砧板等廚房用品,甚至是玻璃門窗及地板,如果想讓木質家俱具有光亮效果,可以橘皮擦拭,陳曼麗表示日常生活中有許多隨手可得的環保清潔代用品,不僅清潔效果佳、使用方便,而且不會在環境中蓄積危害,學會善用就能讓年節輕鬆打掃無負擔。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