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位下降 全球農產量逐年減少

作者: 陳正健 | 台灣醒報 – 2013年7月8日 下午7:50

【台灣醒報記者陳正健綜合報導】「過度抽取地下水,全球即將發生糧食危機」,英國《衛報》報導指出。18個國家世界主要國家正經歷所謂的「用水高峰」(Peak Water),它們過度抽取地下水,農產量逐年減少,而這些國家的人口佔了世界總數的2分之1 。

《衛報》指出,世界最大的三個國家,中國、印度和美國都面臨地下水枯竭的問題。在印度,1億7500萬的人口所食用的穀物,是由過度抽取的地下水所灌溉,在中國,數字則是1億3000萬;在美國,在人口增長快速的州,像是加州和德州,可灌溉農地正不斷的縮小。

中國的地下水位正在下降,影響穀物的收成。中國北部平原的地下水位驟降,該地區提供了全國一半小麥和3分之1玉米的灌溉用水,人們過度的抽取地下水,這些地區部份是所謂的「化石含水層」,不會因為地下水循環而補充,屬於不可再生的水資源。

印度近年來穀物的收成逐年增加,但過度的使用地下水灌溉農作物,在可見的未來,勢難負荷以每年1800萬人速率增加的人口。在美國,農夫們過度抽取西部大平原的地下水,在德州、奧克拉荷馬州、堪薩斯州、內布拉斯加州等地,灌溉農業特別發達,但是現在水井正在乾枯。

中東則是最嚴重的區域,華盛頓地球政策研究所(Earth Policy Institute)氣候分析專家萊斯特.布朗( Lester Brown)聲稱,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伊拉克和葉門正經歷嚴重的用水高峰期,人口不斷增長,但是地下水位卻下降。

敘利亞的穀物產量在2002年達到高峰,但是從那之後,產量至今約降了30%;自從2004年以來,伊拉克的穀物產量降了33%;在2007年至2012年之間,伊朗的穀物產量降了10%;在過去35年來,葉門的穀物產量減少了一半,在2015年之前,葉門所有的穀物將仰賴進口。

布朗發出警告,許多國家正面臨農作物減少的情形,墨西哥今年農作物收可能欠收,巴基斯坦也會達到用水高峰。

《科學人雜誌》曾指出,糧食短缺將拖垮人類文明。在許多貧窮國家,由於水資源的短缺,嚴重影響糧食生產,糧食價格因此而飆漲,社會陷入動盪不安,糧食問題若不決解,長久下來影響的層面超乎我們的想像。

圖說:地下用水過度抽取,造成地下水位下降,農業灌溉用水嚴重不足,結果將造成難以想像的社會問題。(Photo by sanderovski in Flickr)

……..文章來源:按這裡


要用多少糧食作物來生產生質燃料?歐盟將做出關鍵決策

作者: 莫聞 | 環境資訊中心 – 2013年6月26日 上午11:23

本報2013年6月26日綜合外電報導,林雅玲編譯,蔡麗伶審校

歐盟的生質燃料政策過去一直遭抨擊對發展中國家有負面影響,而歐洲議會各委員會在本月中旬的投票,可能對歐盟生未來的質燃料政策有深遠影響。

2012年歐盟執委會為了回應廣大的批評,提出重大的政策改變,包括引進以農作物生產生質燃料的上限為5%,而2020年的目標是運輸用燃料有10%來自可再生能源。

歐盟執委會表示此舉將刺激「第二代」替代能源的發展,也就是從「非糧食」(如廢棄物或稻稈)生產生質燃料。比起化石燃料,這不僅能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也不會直接干擾糧食的生產。

改良版政策中也首次提出,要考量生質燃料在森林砍伐(deforestation)、抽乾泥炭沼或其他土地開墾所造成的碳足跡影響。環保與扶貧工作者認為,過去計算生質燃料的綠色憑證時,少考慮了這個因素(土地用途變更的間接排放,indirect land-use change,簡稱ILUC)。但他們也擔心,歐洲議會議員在生質燃料產業和農會的激烈遊說下,會在9月對政策提案進行完整投票時,做出退讓。

歐洲議會運輸和國際貿易委員會在6月18日進行投票,將生質燃料的上限提高到6.5%,而不是歐盟執委會原本提出的5%。而產業、研究暨能源委員會在此投票前已進行協商,但是草案看來並不樂觀。該委員會正尋求移除5%的上限,並更換生產生質燃料會帶來衝擊的報告。

在投票之前,聯合國食物權特別報告員迪舒特爾(De Schutter)寫了一封信給歐盟執委會、歐盟成員國和歐洲議會議員,對歐盟的生質燃料政策有諸多批判。他擔心歐盟的政策會伺機土地出租或收購,尤其是在並沒有充分保護現今土地使用者權利的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

用來種植生質燃料的土地面積變化甚大,歐盟值委會估計在2003~2008年,全世界用來種植生質燃料的耕地多了660萬公頃。

迪舒特爾提到,「首先,相關國家的土地和水資源應該先滿足當地居民的食物權,這些民眾也不應被迫和歐盟高消費能力的消費者對抗。」

迪舒特爾表示生質燃料已造成糧食價格上漲,估計到2020年,歐盟的生質燃料目標將使得農產品價格上升,其中植物油可能上漲36%、玉米上漲22%、小麥上漲13%、油籽上漲20%。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生質燃料有利於大型農業產業模式,可能讓當地居民(特別是小農)的利益受限。

迪舒特爾認為歐盟的生質燃料政策和其發展目標相矛盾,甚至可能違反其法律義務。「歐盟成員國都是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的締約國,有義務避免可能會威脅實現其他國家的經濟和社會權利的措施。」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的研究顯示,由於燃料成本的提高,以及得經常補充能量含量較低的生質燃料,要達到運輸用燃料有5%來自生質燃料的標準,意味整體英國駕駛人一年將多付4.6億英鎊。這份報告指出英國為了達成歐盟的能源目標,到2020年,每年駕車的總成本將可能升高到13億英鎊。

工業團體「歐洲生質柴油委員會」表示,歐盟委員會提出的政策變化,可能會導致該工業一年損失85億英鎊的「災難性」後果。

【參考資料】


英國衛報(2013年6月19日),EU votes on crucial cap on biofuels made from food crops

……..文章來源:按這裡


落實商業化 錢景再提升

作者: 黃志偉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6月18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黃志偉】

氣候變遷、國際糧食短缺,吃的健康安全問題以及生技業的產業政策等等,讓近年迅速崛起的植物工廠的前景引起各界關注與討論。有人看好它高價值、高效產能帶來的經濟效益;有人認為它整合LED照明與環控等,能帶來很好產業應用發展;不過,也有人因過去水耕失敗經驗而憂心;有人認為門檻及障礙多,容易泡沫化等。不論植物工廠掀起的對話結果為何,有更多角度的觀點與聲音出現,對國內植物工廠發展無非是一件好事。

今年台北國際光電周,光電科技工業協會在南港展覽館規畫了「台灣植物工廠展」,由於植物工廠展集結光電、建築、農業、畜牧等跨界合作,希望藉由相關業者的實際展示、經驗交流分享與異業結合,化解更多產業疑慮與問題,成功落實商業化模式,並結合文創等多元化包裝,提升整體產業價值。而為能推動台灣植物工廠產業與應用發展,協會也做了許多產業研究與發表。

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產業分析師范懷仁在「LED植物工廠產業前景分析」中指出,台灣在發展植物工廠時要要注意一些問題,像是國內市場內需小、國際銷售網路不足、相關法規未盡完善、農業生技的研發投入經費與人力皆偏低,以及經營與生產成本過高,而台灣多為小農,無法擴大規模成為農企業經營等問題。

他建議,除政府積極扶植外,國內應利用種原優勢及栽培利基條件,發展高利基型產品,包括蔬菜、蘭花、亞熱帶花卉及水果、中草藥等農作物,加上位於東南亞的轉運樞紐地利之便進軍海外及搶進大陸市場,同時以獨步全球的光電ICT科技,來加速並改善生產流程,這些將有利於台灣植物工廠的產業發展。

不過,農業界則對台灣植物工廠出現一些雜音,像是植物工廠高耗能、高成本,進入門檻過高,不適合台灣多為小農的環境發展;技術不成熟,可能重蹈水耕蔬菜全軍覆沒的情形;以及植物工廠缺乏商業化獲利經營模式,容易泡沫化等等。

對於植物工廠產業發展有長期研究觀察,目前任教台灣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的教授兼主任方煒,在《科學月刊》中發表看法指出,植物工廠絕對是有魅力的產業,其生產模式的最大魅力在於作物的安全性,由於在屋內採水耕培育,沒有蟲害問題,完全不需噴灑農藥,更不需擔心重金屬汙染。

提高單位面積產能是現階段農業發展的關鍵任務,現階段透過植物工廠立體化栽培可用最小的土地面積生產最大量的種苗或短期蔬菜。如此可避免受到風災、雨災等的影響,逐年擴大產能更可避免產銷失衡,避免現地耕除的浪費,更可逐年減少對農業災害損失的補貼,滿足消費者對食物安全的最基本需求。

不過他也提出,植物工廠並非萬能,須考慮經濟效益,只有高單價、栽培期短且體積小的植株才適合。而以種苗為栽培對象,更可以與溫室業者結合,依季節供應更健壯的種苗,更具國際商機。

……..文章來源:按這裡


面對國際糧食危機彰化縣推展活化農地增加農民收益

中廣新聞網 – 2013年6月18日 上午5:47

面對國際糧食危機彰化縣推展活化農地增加農民收益

(李河錫報導)

自從石油危機浮現,美國率先將玉米、大豆等農作物轉化成「生植柴油」原物料後,如同與「人」爭搶糧食,帶動國際玉米、黃豆、大麥、小麥等大宗糧食飆漲數倍,不少貧窮國家糧荒問題更加惡化;反觀國內,因國際糧價與物資大漲,導致進口雜糧物資倍漲外,各類家禽畜的飼養成本更是激增,也連翻帶動各類民生物價飛漲;正當國際糧荒帶來一連串糧食危機的效應,國內農政單位卻還在延續約二十年前,為因應加入WTO「國際世界貿易組織」的衝擊,所大力推動補助「農地休耕」政策,導致大面積良田荒蕪,引起各界撻伐聲浪四起,以農立縣的彰化縣農業處長郭丑哲則表示,所幸近期農委會已明確訂定「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積極輔導農民們頂多只能休耕一期,另一期必須栽種綠肥或轉植農作物,否則不給予補助,終於讓休耕農地逐漸減少。

 彰化縣,擁有由濁水溪與大肚溪所沖積的平原相當廣大,土地肥沃、氣候事宜,農林漁牧各項產業多元化、更蓬勃發展,號稱是魚米之鄉,可耕農地廣達六萬多公頃,但是在農村老化的衝擊下,常態性休耕農地高佔約一成五、多達八千五百多公頃,形成「土地資源」嚴重浪費,郭丑哲處長表示,儘管先前農糧署推動「大佃農小地主」活化農地政策,但是不少農民心存「土地」可能被掠奪的疑慮,導致成效不彰。

 台中區農改場場長張致盛也指出,我國每年進口玉米、大豆與小麥等雜糧作物多達上千萬公噸,但是反觀國內每年休耕農地面積卻廣達二十萬公頃,身為台灣農業研究單位,有職責研發、選種與試種,讓休耕農地可以種植的「進口替代性作物」,才能提升我國糧食自給率,目前已篩選多種適合中部地區栽種的飼料玉米,希望鼓勵農民栽種,能實際促進休耕農地活化,增加農民收益。

 由農政單位所推動的「大佃農小地主」活化農地政策成效不彰,除了農民對「土地」被掠奪的疑慮,其次則是對於要栽種哪些作物感到無所適從,縣府農務科長蕭麗玲表示,縣府除了將活化農地補助總金額每公頃提高到一萬塊,並提出栽種「契作進口替代農作物」,分別有飼料玉米、大豆、青割玉米、牧草與小麥,以及富有外銷潛力作物,例如毛豆、火龍果等作物,如果廣為推展,不僅可以增加農友們的收益,還可以穩定家禽畜產業的飼料成本。

 面對國際糧荒問題日益嚴重,國內農政單位終於重新訂定「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縣府農業處長郭丑哲強調,經積極努力推展下,一年來已讓休耕農地減少一千五百多公頃,但是還有六千多公頃良田常態性在休耕,將會持續推展與宣導,希望讓「地盡其利」不再淪為政策性的口號。

 只不過在「大佃農小地主」的名稱,常引發歷經「375減租」、耕者有其田以及公地放領等土地大變革政策的老農民們,在被稱為「小地主」後,害怕土地被「大佃農」掠奪的心態無法消除之際,想要大幅活化農地,刺激老年化的農村吸引年輕族群回流,減緩糧荒危機,可能還必須大費心思,才能逐漸落實!(攝影:李河錫)

……..文章來源:按這裡


化解糧荒 休耕地種飼料玉米 新種抗病抗蟲

中廣新聞網 – 2013年6月13日 下午3:20

國際糧荒問題日益嚴重,台中區農改場為提高國內糧食自給率、並鼓勵農民活化休耕農地,率先試種飼料玉米,經篩選後,以明豐3號、103號與台南24號等品種最具適應力、抗病蟲害能力強等特性,將推廣栽種活化地利、增加農民收益。

(李河錫報導)

自從石油危機浮現,美國率先將玉米、大豆等農作物轉化成「生植柴油」原物料後,如同與人搶糧食,帶動國際糧荒危機日漸惡化;反觀國內,農政單位卻還在延續執行農地休耕政策,導致大面積良田荒蕪,引起各界撻伐聲浪四起,儘管農糧署推動「大佃農小地主」活化農地政策,成效卻不彰顯;台中區農改場為了實際引導農民配合活化農地政策,提高國內糧食自給率,率先在場區經「選種」後試種優質俗稱「飼料玉米」的硬質玉米,農改場研究人員廖宜倫指出,經試種後,中部地區以栽種台南24號與明豐3號最適合,不僅適應力強、抗病蟲害能力佳等特性,一年還可以兩作、產量豐,凡是排水性不錯的海邊砂質、山區紅色土壤均可栽種。

 台中區農改場場長張致盛強調,因中部地區幾乎都適合栽種飼料玉米,因管理方便,每公頃約有五、六公噸的產量,以每公斤收購價九塊錢來計算,農民將有四萬五千到五萬四千元的收益,希望對逐漸老年化的農村,能成為提振活化休耕農地的新誘因,並減緩糧荒危機的浮現。(攝影:李河錫)

……..文章來源:按這裡


海地嚴重大飢荒 2/3人口餓肚子

作者: PTS | 公共電視 – 3小時前

三年前遭遇強震的海地,爆發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飢荒,每3個人就有2人餓肚子,原因主要是極端氣候作祟,乾旱過後又遭遇洪水來襲,造成糧食欠收,地方政府呼籲中央趕緊採取行動,避免飢荒導致餓死人的悲劇產生。

海地兒童營養不良 媽媽餵不飽孩子

海地這處偏遠村莊的孩童,出現頭髮枯黃,肚子腫脹等典型營養不良的症狀,他們的媽媽坦承,孩子的確常常沒東西吃

海地居民

有時候該給孩子吃東西的時間到了

卻很難找到食物

有時候 孩子們吃得不夠

這位媽媽說,一切都得怪去年艾薩克熱帶風暴來攪局,害她損失十頭羊和雞群,否則賣了這些牲畜或者直接宰殺來吃,就不會讓孩子餓肚子了。

根據統計,1997年海地有120萬人陷入飢荒,十年後,這個數目增幅超過兩倍,到了今天飢荒人口達到670萬人,也就是全國有6成7的人,得不到溫飽。其中150萬人,已經出現營養不良的症狀。

造成海地時常鬧飢荒的原因,跟極端氣候有關,去年乾旱摧毀部份農作物後,接著又有熱帶風暴艾薩克及珊迪颶風來襲,讓海地出現糧荒。地方政府警告,如果當局再不正視這個問題,接著恐怕就會鬧出人命

地方官員 里薩吉

他們恐怕就要來清點屍體

因為營養不良的問題正在惡化

此外由於糧食短缺,海地有半數糧食仰賴進口,但近來海地幣值大貶,進口糧價變貴,民眾難以負擔,也讓飢荒現象雪上加霜。而海地政府政策錯誤,對美國進口糧食降低關稅,打擊本國農業,放任砍伐林地,導致土壤流失大雨成災,這些都是海地政府面對飢荒必須同時正視的問題。

記者 曾惠敏報導

……..文章來源:按這裡


中國企業家馬雲 投入環保工作

作者: 劉運 | 台灣醒報 – 2013年6月5日 下午4:23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綜合報導】環保不再是「草根運動」,中國的企業家富豪也開始認真投入環境保育工作。阿里巴巴創辦人、億萬富翁馬雲,在月初辭去執行長一職,轉而擔任「美國自然保育協會」中國董事會主席,並號召全國企業家投入環保,除了著眼中國,也關注世界各地的環境議題。

中國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眾所皆知,水污染使人引發肝癌,土壤毒物的含量,讓農夫都不敢吃食自己種植的農作物。一般人可能認為,環保是一個「草根運動」,但是此風氣逐漸改變,中國的有錢人已經開始注意中國的環境問題,其中電子商務集團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即是最鮮明的例子。

馬雲在5月10日,卸下2012年銷售額達美金1,500億、超過美國亞馬遜商城及eBay銷售總和的阿里巴巴執行長一職,並在隔日就任全球最富有的環保機構「美國自然保育協會」中國董事會主席,只有一個明顯的目標,就是要喚起中國政府對環保議題的重視。

美國自然保育協會在全球30多個國家運作,雖然主要活動在美國,但分析師指出,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未來將在許多環境及氣候議題上扮演決策的角色。美國自然保育協會執行長特瑟克表示,「我們都知道中國領導人加入環保工作的影響,因此馬雲加入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馬雲不能等待於北京當局改變環保政策,他說,「中國政府是一個非常巨大的組織,很難改變,而中國的環保問題是不等人的。」馬雲已經邀請其他企業家一同投入環保工作,他和其他企業家將為「中國全球環保基金」募資1,500萬美金,投入發展中國家如巴西及肯亞的環保項目。

馬雲極為樂觀,他拿美國洛杉磯與北京的空污問題做比較,「40年前洛杉磯和我們一樣,如果他們可以改變,為何我們不可以?而且如果我們能更有智慧的執行,並認真看待此問題,我們甚至可以做得更快更好。」

圖說: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卸任執行長一職後,在中國大力推動環保。(Photo by World Economic Forum in Flickr)

……..文章來源:按這裡


永安社區響應環保 回收雨水再利用

客家電視台 – 2013年5月23日 下午8:04

【徐榮駿 台東鹿野】

為了推動社區環境教育宣導珍惜水資源的觀念,台東縣鹿野鄉永安社區在當地的公共場所建築物,安裝回收雨水裝置,免費提供當地居民與遊客洗手,以及澆灌農作物或景觀植物,希望藉此鼓勵大家,以實際行動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

老太太提著水桶,到社區活動中心旁,這座像小型水塔的黑色塑膠桶裝水,隨後就在一旁澆起花來,十分方便,仔細看這個黑色的塑膠桶上,還有一條水管連接到屋簷,原來這些免費提供給大家使用的水,全是利用平時所回收的雨水。

社區居民 王太太:「有時候出來外面沒有水,我們就用那個雨水,用桶子裝水再澆菜 澆花。」

鹿野鄉的永安社區,從民國90年開始推動環境教育,為了宣導節約用水,社區參考老一輩居民,收集雨水使用的習慣,去年底開始在社區內的4個公共場所,利用建築物屋頂的排水系統,設計儲存雨水裝置,鼓勵社區居民與遊客多加利用。

永安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 廖中勳:「降雨之後就直接排掉,就沒有太多的功能,所以像這個部分,我們在村庄就陸陸續續推這種,雨水回收再利用的概念,我們稱這個叫雨撲滿或水撲滿。」

永安社區發展協會表示,目前除了受限於結構設計,無法裝設集雨裝置的部分建築物之外,未來會以當地所有公共場所都裝設為目標,也鼓勵居民在自家收集雨水使用,希望在全球水資源不足的大環境下,能有越來越多的人,以行動來惜用水資源。

……..文章來源:按這裡


竹田驛站有機市集 推廣健康飲食

客家電視台 – 2013年5月16日 下午8:04

【潘成旺 屏東】

為倡導環保與有機無毒的飲食概念,屏東縣竹田鄉社區營造協會從5月份開始,每個月第3週的星期六下午,會在竹田驛站前廣場舉辦「環保有機市集」活動,有二手跳蚤市場,以及環保有機教室,邀請專家分享健康飲食概念,要透過社區教育和分享的方式,建立竹田健康永續家園。

搭火車到竹田驛站,除了可以感受到濃濃的客家味之外,還能學習新知識。

解說員 陳秀秀:「寶特瓶一般的飲料杯,還有一般外面的洋蔥網和鐵絲。」

看解說員在杯子上打洞,裡面放條魚尾巴,然後將網子套在杯子口,到底做什麼用。

解說員 陳秀秀:「我們可能就是掛在,蒼蠅比較多的地方,它就是會從這個洞鑽進去,它不會左右飛是上下飛,所以它飛進來,就會被網子給困住。」

簡單易學的環保捕蠅網是竹田鄉「環保有機市集」,環保有機教室的課程之一,主辦單位還會邀請有機農民到場分享健康飲食概念。

有機農 李恭祿:「目前化學肥料及農藥,事實上農作物吸收不到10%,90%全部汙染土壤和空氣、水,不是很環保的栽種方式。」

有機農 黃淑女:「各農場都有推出志工體驗,希望讓更多人來參與,跟親身體驗,來看這個有機到底怎麼樣種,種出來的菜對人體是健康的。」

主辦單位表示,竹田驛站環保有機市集,是以珍愛地球做環保,有機無毒享健康為宗旨,並提供有機農行銷的通路,要讓鄉親吃得更健康之餘,也能將永續家園的環保概念,落實在社區生活中。

……..文章來源:按這裡


提高氮利用效率 增加糧食產量

中央社 – 2013年5月8日 下午2:54

(中央社記者林孟汝台北8日電)中研院分生所副所長蔡宜芳今天表示,想要增加糧食產量,必須結合嶄新的農藝技術和基因改良作物的使用,如何提高作物的氮利用效率,降低肥料用量是刻不容緩的議題。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今天召開記者會,由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副所長蔡宜芳報告,她所領導的研究團隊與澳洲、日本、墨西哥、美國及英國等,共12位頂尖植物學家有關植物轉運蛋白的研究成果。

這項研究成果對於全球農業將有著極大影響力,並已在 5月份國際期刊Nature上發表報告。

蔡宜芳表示,細胞與外界區隔開來是依靠細胞膜,但細胞須仰賴細胞膜上的轉運蛋白,才能自外界取得養分或排出有毒的物質。

研究發現,植物轉運蛋白能幫助植物控制水分散失、抵抗毒性金屬和蟲害,更可提高對鹽類的耐受性、對養分的利用以及糖類的儲存。

蔡宜芳的研究團隊在2009年首次發現植物的轉運蛋白有感應養分多寡的功能,讓植物因應環境養分的變化做好應變的措施。

她指出,負責硝酸鹽吸收的轉運蛋白具有多重功能,既是搬運工,負責將硝酸鹽搬進細胞內,還是守門員,探測土壤中硝酸鹽的含量;同時也是傳令兵,將土壤中硝酸鹽含量訊息傳送到細胞核。

她說,目前全球人口約70億人,營養不良的人口數將近 1億,另外有 1億人口無法攝取足夠的微量元素,可能導致人們更容易受到疾病感染或是產生心智障礙。在未來的40年內,預期需要充足營養糧食的人口將會再多 2億人。

她指出,使用氮肥可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舒緩飢餓的問題。不過,每年氮肥的製造消耗1%的全球能源,且施放的氮肥只有30%至50%真正被農作物利用,加上殘餘在土壤中的氮肥,會造成河川及海洋優養化,形成藻類大量繁殖、魚蝦無法生存的死亡域(Death Zone)。

她說,如何提高作物的氮利用效率,降低肥料用量是刻不容緩的議題。

蔡宜芳指出,基因轉殖對大地來說,好處多於壞處,大家應該理性看待;目前已將研究延伸至水稻,預估2到3年會有成果。1020508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