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商業化 錢景再提升

作者: 黃志偉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6月18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黃志偉】

氣候變遷、國際糧食短缺,吃的健康安全問題以及生技業的產業政策等等,讓近年迅速崛起的植物工廠的前景引起各界關注與討論。有人看好它高價值、高效產能帶來的經濟效益;有人認為它整合LED照明與環控等,能帶來很好產業應用發展;不過,也有人因過去水耕失敗經驗而憂心;有人認為門檻及障礙多,容易泡沫化等。不論植物工廠掀起的對話結果為何,有更多角度的觀點與聲音出現,對國內植物工廠發展無非是一件好事。

今年台北國際光電周,光電科技工業協會在南港展覽館規畫了「台灣植物工廠展」,由於植物工廠展集結光電、建築、農業、畜牧等跨界合作,希望藉由相關業者的實際展示、經驗交流分享與異業結合,化解更多產業疑慮與問題,成功落實商業化模式,並結合文創等多元化包裝,提升整體產業價值。而為能推動台灣植物工廠產業與應用發展,協會也做了許多產業研究與發表。

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產業分析師范懷仁在「LED植物工廠產業前景分析」中指出,台灣在發展植物工廠時要要注意一些問題,像是國內市場內需小、國際銷售網路不足、相關法規未盡完善、農業生技的研發投入經費與人力皆偏低,以及經營與生產成本過高,而台灣多為小農,無法擴大規模成為農企業經營等問題。

他建議,除政府積極扶植外,國內應利用種原優勢及栽培利基條件,發展高利基型產品,包括蔬菜、蘭花、亞熱帶花卉及水果、中草藥等農作物,加上位於東南亞的轉運樞紐地利之便進軍海外及搶進大陸市場,同時以獨步全球的光電ICT科技,來加速並改善生產流程,這些將有利於台灣植物工廠的產業發展。

不過,農業界則對台灣植物工廠出現一些雜音,像是植物工廠高耗能、高成本,進入門檻過高,不適合台灣多為小農的環境發展;技術不成熟,可能重蹈水耕蔬菜全軍覆沒的情形;以及植物工廠缺乏商業化獲利經營模式,容易泡沫化等等。

對於植物工廠產業發展有長期研究觀察,目前任教台灣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的教授兼主任方煒,在《科學月刊》中發表看法指出,植物工廠絕對是有魅力的產業,其生產模式的最大魅力在於作物的安全性,由於在屋內採水耕培育,沒有蟲害問題,完全不需噴灑農藥,更不需擔心重金屬汙染。

提高單位面積產能是現階段農業發展的關鍵任務,現階段透過植物工廠立體化栽培可用最小的土地面積生產最大量的種苗或短期蔬菜。如此可避免受到風災、雨災等的影響,逐年擴大產能更可避免產銷失衡,避免現地耕除的浪費,更可逐年減少對農業災害損失的補貼,滿足消費者對食物安全的最基本需求。

不過他也提出,植物工廠並非萬能,須考慮經濟效益,只有高單價、栽培期短且體積小的植株才適合。而以種苗為栽培對象,更可以與溫室業者結合,依季節供應更健壯的種苗,更具國際商機。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