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產業追蹤/遼寧:糧食收穫進度全面加快 超九成秋糧已到手

中央日報 – 2013年10月17日 下午12:20

近日,天氣晴好,遼寧省糧食收穫進度全面加快。記者從遼寧省農委獲悉,截至10月14日,遼寧糧食收穫完成應收面積的93%。其中玉米全部收割完畢,水稻完成應收面積的64%。據瞭解,今年遼寧省糧食生產呈面積增加、單產提高的趨勢,全省糧食種植面積比上年增加5萬畝,大部分地區長勢好于上年,糧食產量有望再獲豐收。

 10月14日一大早,大窪縣王家鎮姚家村的張福明就來到自家的稻田裡,看著金澄澄的稻子,他的心裡樂開了花,他告訴記者:“稻子已經成熟,我聯繫好農機手了,這一兩天就到家收割,今年一畝地能比去年增加五六十斤。”記者在去往淩源市的道上看到,兩旁的玉米都已割走,淩源市農發局副局長楊賀向記者介紹說:“從十一開始收割,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全市50萬畝玉米就全部收割好了,估計總產在4.4億斤左右。”

 今年以來,遼寧各地克服了春季低溫濕澇、播種期延遲等不利因素,爭搶農時,高品質完成了播種計畫,確保苗全、苗壯,實現了良好開局。同時,加強中後期田間管理,通過追施肥、防病蟲、促早熟等措施,保證了農作物正常生育期,最大限度降低了農業災害損失,為今年糧食豐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秋收期間,省農委積極加強組織協調,認真做好資訊引導,搞好技術指導服務,精心組織跨區機收作業,加快糧食收穫進度,千方百計確保糧食豐收到手。全省安排3.1萬台(套)農機具投入秋收作業,玉米、水稻兩大作物機收水準分別達到35%、65%,比去年分別提高7和5個百分點。同時,省農委加強與氣象部門的合作,及時準確傳達氣象資訊,使廣大農民及時掌握天氣變化情況,及早做好收割、晾曬工作,確保應收盡收,顆粒歸倉。

                 (大陸國研網專供,作者:于險峰 張仁軍)

【中央網路報】

……..文章來源:按這裡


海大邀8國專家研討 水產節能技術

作者: 【記者簡麗春/基隆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10月17日 上午12:00

「水產業具潛力的節能減碳技術研討會」在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一連舉行兩天,共有來自八個國家一百六十多位專家學者與會,發表十三場專題報告,以及十五篇壁報論文。

海洋大學表示,有鑑於能源上漲、海洋生物資源變遷、節能減碳的科技日趨進步,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支持下,海大與亞太糧食肥料技術中心共同主辦「水產業具潛力的節能減碳技術研討會」,希望透過會議研討及實地參訪,激盪出與會專家學者對水產業實際可行的節能減碳提案,推廣低碳的水產產業發展。

此次研討會主要鎖定在海洋漁業、養殖漁業及水產加工三大主軸,邀請來自臺灣、日本、韓國、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國家十三位專家學者專題演講,另有十五篇壁報論文發表。研討會全程使用英文,現場備有耳機,由海大食品科學系助理教授群即時翻譯。

專題演講內容包括由海大講座教授、前農委會副主委李健全主講「水產養殖發展之省思―發展低碳足跡的養殖漁業」、豐群水產公司資深副總許培霖講「鮪魚產業全球化―從鮪魚供應到全球市場競爭下發展價值鏈的策略」、海大圖書資訊處長、電機系教授張忠誠談「漁業與養殖業的節能減碳技術」、泰國凱塞沙大學洽勒博士介紹「泰國養蝦三十年」、泰國冷凍食品公會榮譽理事長潘尼松講「從區域與全球化的觀點談蝦的永續發展」、日本國家養殖研究所前野幸男博士講「在Ariake灣養殖貝類的新技術―從生物與環境面看」、北海道大學木村暢夫博士講「以綠能發展自足性的生物牧場系統」、國立水產試驗所石原賢司博士講「紫菜在保健食品與保養品的新穎應用」等,亞太地區各國至少有一位代表,介紹該國近年在養殖、水產加工所開發應用的新技術。

主辦單位也安排與會專家學者參觀台達電桃園的研發中心、綠建築及節能設計系統,另外也參訪位於台北濱江街的「上引水產」,看他們如何將一個落沒的拍賣魚市場轉型成全方位、高人氣的水產展售與餐飲中心。

……..文章來源:按這裡


8億人挨餓 聯國籲勿浪費糧食

法新社 – 2013年10月16日 下午6:05

(法新社羅馬16日電) 聯合國今天在世界糧食日警告,全世界還有多達8億4200萬人生活在飢餓中,世人切莫浪費食物;由於肥胖人數日增,聯合國也強調健康飲食的重要性。

根據設在羅馬的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目前全球生產的糧食有約1/3浪費掉,一年約達13億公噸。

糧農組織專家范亞特狄克(Robert van Otterdijk)說:「僅需這些糧食的1/4,我們便可餵飽8億4200萬餓肚子的人。」

……..文章來源:按這裡


衝突四起 UN:援糧少不得

法新社 – 2013年10月16日 下午5:05

(法新社羅馬16日電) 聯合國定每年10月16日為世界糧食日。世界糧食計劃署(WFP)負責人柯任表示,全球衝突四起,代表現在絕不能出現「捐贈者疲乏」的情形。

柯任(Ertharin Cousin)提醒,各界援助資金大量湧入敘利亞等媒體曝光率較大的衝突點。在北韓或是葉門這些漸被遺忘、但人道危機依舊持續的地區,援助資金就快不夠用。

柯任在世界糧食計劃署羅馬總部說:「現在不能出現捐贈者疲乏現象。」

她說:「最大的挑戰就是,確保我們不忘記媒體鎂光燈以外的衝突。」

世界糧食計劃署援助約80國家約9700萬人,當中有20個國家或地區一直深陷危機泥淖,如阿富汗、海地或蘇丹等。

最近數據顯示,全球飢餓人口略有減少,但仍高達8億4200萬人。

世界糧食計劃署每年預算約為50億美元,去年支出12億美元購入緊急糧食補給。

柯任說:「我們的資金需求永遠大幅超過所得。」「在所需資金和現有資金上,有近10億美元的差距。我們預料這個差距明年會更大。」

柯任表示,在葉門,有500萬人飢腸轆轆,境內半數孩童長期營養不良。不過各方捐款很可能明年初就用罄。

她說:「我們關切的點是,敘利亞衝突有許多媒體關注,很容易就會忘記葉門。」(譯者:中央社蕭倩芸)

……..文章來源:按這裡


UN:約1/3生產糧食遭丟棄

法新社 – 2013年10月16日 下午9:35

(法新社羅馬16日電) 聯合國今天在世界糧食日警告,全世界還有多達8億4200萬人生活在飢餓中,世人切莫浪費食物;由於肥胖人數日增,聯合國也強調健康飲食的重要性。

設在羅馬的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指出,目前全球有約1/3生產糧食被丟棄,1年約達13億公噸。

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范亞特狄克(Robert vanOtterdijk)說:「拿丟棄食物的1/4量,我們便可餵食8億4200萬飢餓的人。」

如果可將浪費的食物量減半,全世界糧食生產在2050年僅需提高32%,就可供應全世界人口,而非目前預估的60%。

丟棄糧食成本報告協調人艾溫斯(MathildeIweins)說:「用來生產遭丟棄糧食的農業地區面積大小,是加拿大加上印度。」

另外,聯合國糧農組織說,注重食用糧食種類同等重要,並警告營養不良和飲食嚴重不均衡對社會造成高成本,像是健保費用飛高或是喪失生產力等。

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說:「全世界5歲以下兒童,每4人就有1人發育遲緩。」

報告說:「這表示有1億6500萬名兒童營養不良,他們永遠也達不到體能和智識全面發展。」

……..文章來源:按這裡


迷走地圖:對陳保基主委取消公糧收購提議的再商榷

作者: 本報訊 | 台灣立報 – 2013年10月15日 上午12:10

■向紅岩

據《天下》雜誌532期報導,針對上月糧商「混米暴利」事件,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表示,此與國內實施長達40年的糧食保價收購政策息息相關,若再不因應WTO取消保價收購,繼續固守戰備存糧觀念採低糧價策略,未來糧商走險賺混米暴利的案例勢必仍會層出不窮。

糧商混米收售賺取高價自古有之,問題在主政機關對市售米督管長年鬆弛,然觀今陳主委的解套,卻是緊抓保價收購制度讓糧商有利可乘,又讓米價成本拉高,致台灣米在國際市場競爭不利為由,進一步迎合WTO去管制要求,主張公糧價格管制鬆綁,讓國內米價完全市場化,讓稻米產業比照服務業,優勝劣汰自生自滅。也就是說,過去我國被美國限制辦理公糧外銷賺取外匯也就罷了,但未來政府將不再補貼收購,要也是買高品質的米,這樣政府也可外銷賺錢,不必擔心存糧損失,至於以後國內米作面積變小、國內米價隨國際市場波動發生米價攀升的狀況,也與農委會無關,因為此後政府將不再有義務釋出公糧平抑物價,米價高低已完全放任市場決定。

政府打此生意算盤由來亦久,農糧署自2005年起,便在全國成立稻米生產專業區,由政府管理,輔導糧商整合稻農、育苗及加工業者共同契作,拉出一條生產鏈,把零碎的稻田,串併成規模較大的生產聚落,並以市場為導向,訂出規格化的生產方式(例如品種、肥料的選用、農藥檢測)。換句話說,糧商想賣什麼樣的米,農民即配合種出。2008年台灣米大賺全球糧荒財,出口量衝破3,300多公噸,挑動國人對於米糧外銷的期待;2009年台灣米外銷1,800多公噸,是加入WTO以來第二高的出口量。

眼見糧商大賺,陳主委也陶然降與糧商同等眼界滿嘴生意經,完全忘卻身為農政機關首長的職責,絲毫未從國家經濟戰略利基的高度著眼。不顧在國際貿易市場上,雙方交易財貨的性質與市場結構,極有可能會使國力強弱關係發生質變,促成其中一方產生權力。從貿易戰略的本質來看,農業貿易不能將「輸出高附加價值的農產品」與「輸入高必需性的糧食、穀物飼料、蔬菜種子」等同視之,尤其在氣候變遷與水資源枯竭等全球性風險持續加深的趨勢下,農產品供求風險性倍增。

台灣什麼都言必稱美國,可美國是將自給過剩的穀物轉銷出去,所以在外交策略必要時,隨時可採取限制輸出或提高價格等手段,來與貿易對手國進行各種貨品採購規則的談判。台灣呢?相較美國糧食自給率逾100%,2011年我國糧食自給率(以熱量計算)只有33%,另方面,我國穀類供應進口比率近10年來始終維持在8成以上,其中小麥、玉米進口率更超過100%,顯見我國穀類生產結構有多脆弱,豈堪陳主委再次痛擊?

(自由撰稿人)

……..文章來源:按這裡


糧食價格帶動 中國九月通膨大升

中廣新聞網 – 2013年10月14日 下午12:19

在糧食價格帶動下,中國九月份通膨大升,從八月份的百分之2.6,一口氣升到百分之3.1,通膨加速可能讓政府在擬定景氣刺激措施的時候,綁手綁腳。

今年前九個月,大陸物價平均年增率是百分之2.5,低於政府設定的百分之3.5警戒值。

九月份,糧食價格較去年同期大漲了百分之6.1,分析其中原因,假期帶動消費以及天災,都是糧食漲價的原因,非食物類商品,九月份只漲了百分之1.6,至於躉售物價指標的生產者物價,則下跌百分之1.3,顯示企業需求依然相當疲弱。

……..文章來源:按這裡


世界糧食日 民團呼籲拒吃基改食物

作者: 羅方翰 |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2013年10月13日 下午11:51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呼籲民眾應多認識非基因改造食物,一起推動有機、健康的生產體系。

世界糧食日是1979年由聯合國良農組織發起的活動,今年的主題是永續生產體系,並以充足的食物供給全球。長期推動非基改食物運動的主婦環境聯盟在10/16世界糧食日前,發起多場活動與講座,推廣民眾對於非基改食物的認識。

主婦環境聯盟秘書長黃嘉琳表示,台灣目前是立法禁止栽種基因改造的農作物作為食用,也禁止給牲畜吃,可是台灣民眾每天或多或少還是會吃到基改食物,最大的來源就是黃豆與玉米,其中又以黃豆為最大宗,偏偏台灣黃豆的自給率很低,大約只有萬分之一。雖然基改食物對健康的影響還在爭議中,但換個角度說基改食物對人體的健康影響是未明的,實在不應冒險讓孩子暴露在基改食物的陰影之下。

在世界糧食日之前,主婦環境聯盟特別呼籲民眾從現在就拒吃拒買基因改造食品,保護我們下一代的健康。

……..文章來源:按這裡


糧管法裁罰上限300萬 農委會願再提高

作者: 陳沂庭 | 中央廣播電台 – 2013年10月7日 上午11:10

國內3大米商以進口米混充台灣米事件,重創國人對國產米信心。農委會將修改「糧食管理法」,研議將裁罰上限提高到新台幣300萬元,但仍有立委認為不足。農委會主委陳保基今天(7日)表示,會聽取立委意見,只要能保障消費者權益,並引導生產者生產高品質稻米,農委會都願意考慮。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7日上午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表示,糧食管理法已使用將近60年,面對自由化的衝擊,應該進一步思考如何改變糧食管理整個生產鏈的流程,才能杜絕國產米跟進口米不公平的競爭。

陳保基表示,未來將參考食品衛生管理法的罰鍰額度,將裁罰上限由現行新台幣20萬元提高至300萬元。對於市售小包裝米,將明文規定國產米與進口米應分開包裝銷售,不得混合;違規情節重大者,增訂得命令其歇業、停業一段時間,或逕行廢止其糧商登記,並註銷糧商登記證的規定。

但有立委質詢時認為,裁罰上限300萬對大糧商無法達到嚇阻效果,農委會是否願意比照公平交易法,再提高罰鍰?陳保基說,屆時會將糧食管理法修法送立法院審查,只要能保障消費者權益,都願意考慮。他說:『(原音)(立委:提高罰鍰不反對?)我想只要對於我們在管理制度上能夠有幫助,保障消費者的權益,同時也能夠引導生產者,生產高品質的稻米,我們都願意。』

陳保基並表示,農委會未來也將加強市售米追溯管理,規定糧食業者對於國產米與進口米的買賣進出,應分開登記;另市售小包裝米除標示負責廠商名稱外,增加標示製造工廠,以利追蹤進口米來源及流向。

另外,有立委認為,目前進口米在國內的流向沒有清冊。陳保基則表示,農委會會檢討,儘快在2星期內擬出標準作業程序,務必查明進口米的流向。

……..文章來源:按這裡


開放是趨勢 日已廢除保價收購

作者: 湯雅雯╱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10月6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湯雅雯╱台北報導】

學者專家指出,亞洲國家過去為避免糧食動盪,影響民生,把白米當作攸關糧食安全物資,而非商品,因此採特許制控管;但近年面對貿易自由化,日韓兩國也大步開放糧食政策,就連最保守的中國大陸,也逐步調整腳步與國際接軌。台灣同樣面對FTA、TPP衝擊,未來勢必要開放市場,但研議廢除糧商執照同時,也要做好品質把關。

逢甲大學國際貿易系教授楊明憲表示,日本過去比台灣更高度管制白米,但面對貿易自由化,近年也做了很多變革。不僅在1998年廢除稻米保價收購制度,2004年雖不確定是否廢除糧商執照,但也強調回歸市場機制,改由生產端控制產銷平衡。

楊明憲指出,台灣早期的糧商制度,應是沿自日據時代。日本早期和台灣一樣,有多少米量流入市場,政府都要管制。但近10年來,受到WTO的規範和衝擊,日本已從價格的管制,改成不再干預市場,直接從生產面來調整。生產「重質不重量」的高品質稻米,或轉作其他作物,避免穀賤傷農。

台大農經系教授陸雲表示,中國大陸在糧食管理上比較嚴格,米、小麥,都是有政府國營機業來收購,不過近來大陸也不斷開放糧食市場。

中興大學農藝系教授陳宗禮也說,台灣沿襲中國觀念,因為稻米特殊性,存在特許制度,擔心影響民生,但近年日本農水部也把部分白米糧食開放民間控管。

陳宗禮舉例,就像以前公賣局特許制,政府壟斷菸酒,過去白米也是特許糧商控管。現在農委會打算把白米全部回歸市場,必須把市場規範訂得很清楚,同時加強消費端查緝抽檢,若查到混米等違規,就依詐欺罪移送檢調,達到嚇阻效果。

不過楊明憲指出,過去特許制,最重可吊銷糧商執照,未來政府若真的廢除糧商執照,必須考量到罰款金額是否讓糧商心生警惕,否則就像酒駕一樣,即使提高罰款,但駕駛(糧商)最害怕的還是吊銷駕照。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