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市場機制 讓好米出頭

作者: 湯雅雯╱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10月6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湯雅雯╱台北報導】

國內糧食管理將有重大變革!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昨日拋出震撼彈,研擬廢除實施超過60年的糧商執照,糧食管理回歸自由市場機制,讓大糧商、中糧商、小農糧商公平競爭,糧商不得再以擁有執照就等於有「護身符」,投機取巧混米。

陳保基表示,農委會近期將找產官學界及消費者一起溝通探討,尋求解決之道,希望最快明年能規畫出一套新版「糧食管理」制度,淘汰不合時宜的糧照及糧食管理制度。

「糧商執照不是護身符!」陳保基指出,近來白米抽檢違規大戶都是知名糧商,可見糧商特許制已成為保護傘,但糧商卻不愛惜羽毛,甚至盜賣公糧,他思考,何不開放市場,讓消費市場來制衡糧商。

陳保基說,國內的糧食管理制度至今仍停留在過去以戰備存糧、安全存糧的觀念思考,但他認為面對貿易自由化,此觀念不改不行。

他指出,現行法令規範一天庫存300公斤以下的業者,不需糧商執照,現在很多小農推廣在地生產消費,生產品質優良的國產米自產自銷,也都做得有聲有色,政府應該放寬門檻、打破特許制,讓台灣好米出頭天。

農糧署表示,目前國內持有糧商執照約7000家業者,三大糧商市場占有率約六成,其餘四成為中小型糧商或小農自產自銷。

對於農委會研擬廢除糧商執照的政策方向,學者專家看法兩極。台大農經系教授徐世勳認為,廢照對消費者有利,政府只要做好產地標示、嚴格把關品質,讓消費者買到好米,糧商不敢「作怪」,農民也可獲得好的利潤。

不過消基會祕書長、台大農經教授雷立芬指出,「管理才是關鍵」,廢不廢糧商執照不是重點,消費者在意的是,農糧署有沒有落實稽查、執行公權力,讓消費者不用擔心誤吃國外進口劣質米,而是可以安心買到、品嚐國產好米。

……..文章來源:按這裡


包裝米禁混米 重大違規可罰300萬

作者: PTS | 公共電視 – 2013年10月4日 下午8:00

市面上的包裝米接連出狀況,農委會將提案修正糧食管理法,草案內容除了大幅提高罰款,還擴大範圍,未來不管是大小包裝,全部都禁止把台灣米和進口米混合出售,違反規定的業者將被重罰。

由於前陣子爆發山水米以廉價進口米混充台灣米來銷售,引起消費者的恐慌,因此,農委會農糧署將”新版糧食管理法草案”中,原本只禁止”小”包裝米混米,農糧署決定把”小”字拿掉,也就是未來包裝米不分大小,全部禁止混米.

==農委會農糧署副署長 陳建斌 ==

有包裝的包裝米

不論它內容物是幾公斤

都列入規範的範圍

包括未來修法的

第二個重點就是

進口米跟國產米 不得混裝來銷售

農糧署主要限制包裝米禁止混充,而且還提出重大違規罰提高為20萬到300萬元,但是目前小吃攤、便當店以及連鎖餐廳等業者,如果不買包裝米,直接與糧商訂定採購契約買散裝米則不在禁止範圍,消費者聽了不免有些擔心.

==消費者==

不知道啊 也會擔心

都是加工的農產品

或者是品質不OK的啊

農糧署強調,未來也會把散裝米列入新法修法範圍中,不過,就目前來說,糧商如果沒依合約販售給這些業者,卻私下混廉價進口米來販售,店家可向農糧署舉報,經查證屬實,仍可開罰,而農糧署完成新版糧食管理法草案,進期內可望送到立法院審議.

記者 陳曉卿 謝其文 台北報導

……..文章來源:按這裡


UN:全球有超過8億人長期飢餓

作者: NewTalk 新頭殼 | 新頭殼 – 2013年10月2日 上午8:13

新頭殼newtalk2013.10.02 鄭凱榕/綜合報導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FAD)和世界糧食計畫署(WFP)10月1日共同發表的《世界糧食不安全狀況》報告,在2011~2013年期間,大約8.42億人,即世界1/8的人口長期處於飢餓狀態,少於2010~2012年的8.68億人。絕大多數飢餓人口生活在發展中國家,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仍是食物不足發生率最高的區域,涉及約1/4的非洲人口。

根據聯合國新聞中心報導,糧農組織統計司司長真納理(Pietro Gennari)指出, 在實現消除飢餓的努力方面,區域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東南亞和東亞地區、拉丁美洲以及高加索地區有望實現減少飢餓的目標,而南亞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的進展緩慢。

真納理指出,經濟增長是減少飢餓的關鍵因素。但這還不夠,要實現千年發展目標中有關消除飢餓的目標,還需要有特定的政策和社會專案。

報告強調,經濟成長不一定保證能夠為所有人創造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和收入,除非政策能夠明確將貧困人口作為目標群體,特別是農村貧困人口。報告指出,在貧困國家,消除飢餓和貧困的唯一途徑,是實現持續且嘉惠大眾的經濟成長。

報告指出,儘管已經有22個國家在2012年年底實現了將飢餓人數減半的目標,但如果不加大力度,要在2015年使全球均能達到此目標的願景,還有好長的路要走。報告呼籲農業和糧食系統以及公共衛生和教育領域,採取注重營養的干預行動,尤其針對婦女。

各國政府、民間社會和民營部門的代表將於10月7~11日在糧農組織羅馬總部舉行的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會議上,對《2013年世界糧食不安全狀況》的調查研究結果和建議進行審議。

……..文章來源:按這裡


2012糧食自給率再退1% 仰賴進口、飲食西化問題難解

作者: CLiao | 環境資訊中心 – 2013年10月1日 下午12:26

本報2013年10月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行政會農業委員會昨(9月30日)下午4點公布前一年糧食供需年報糧食供需年報,2012年糧食自給率以價格計算之綜合糧食自給率為68.0%,比2011年下降1.1個百分點;以熱量計算之綜合糧食自給率為32.7%,較100年減少1.2個百分點,總統馬英九於2011年宣示10年糧食自給率達40%再倒退一步。不過有學者表示,目前活化休耕政策的方向是正確的,但過度仰賴進口以及西化的飲食習慣,恐怕才是關鍵。

國際貿易低價優勢進口糧食上癮

報告中顯示,由於國外糧食以低價或貿易配額等優勢進入國內市場,且國人飲食習慣改變,致使糧食自給率呈現逐年降低情形。

2012年以價格計算之綜合糧食自給率為68.0%,以價格計算之綜合糧食自給率下降1.1個百分點;以熱量計算之綜合糧食自給率,也就是所需的熱量中,32.7%是國內生產;較2012年減少1.2個百分點。

氣候因素影響糧食自給率

提要分析指出,與2011年相比,受6月豪雨以及蘇拉、天秤颱風等天候因素,以及上半年禽流感疫情影響,導致產量縮減,為填補需求缺口,蔬菜類、果品類以及家禽肉進口量增加;再加上馬鈴薯、糖及水產類需求增加,也連帶影響進口量增加。

2012年平均每人每日可由食物中取得之熱量為 2,730大卡,主要來自穀類(米、小麥、玉米、高粱、其他,占29.7%)及油脂類(大豆、花生、芝麻等製成品,20.2%),其餘5成熱量則由其他9大類糧食提供。

國內糧食總產出平均年變動率為-1.6%,其中減產幅度較大者為漁場受限並資源枯竭之水產類、種植面積逐漸縮減的花生、芝麻等子仁及油籽類,以及受進口替代之糖及蜂蜜,生產指數年平均變動率分別為-3.7%、-2.9%、-2.3%。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綜合自給率只有32.7%,主要熱量供應作物項目,穀類自給率只有27.1%,子仁及油籽類3.3%;其中稻米106.9%、玉米1.5%,較前一年減少0.3%,小麥及黃豆都持續掛零。

持續活化休耕 加強進口食品標示防檢疫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對於糧食自給率下降一事感到意外,他表示,農委會去年推動活化休耕補助,不允許連續休耕、鼓勵耕作雜糧的政策方向是正確的,照理說應能影響糧食自給率,「可能效果尚未產生」。

國內依賴進口糧食程度增加,蔡培慧認為,進口糧食政策不能從貿易的角度來思考,自由貿易既然非農委會可掌握決定,至少應加強食品標示、防檢疫查緝,確保食品安全;可惜這部分未積極進行,卻任由進口食品年年增加。另外,政府應公布進口國家與數量消長,那些國家進口到台灣的數量比例增高,特別在ECFA簽訂後,是否影響進口比例等。對於食物里程以及食品安全教育也應積極進行。

飲食西化止不住 推米食須更務實

依據報告,穀類受國人飲食西化與攝食便利性之影響,國人熱量供應比重仍出現白米降低、麵粉提高趨勢,與10年前相比,前者比重減少0.7個百分點,後者則增加1.2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小麥需求仍在增加,而稻米仍擠爆穀倉。

對此,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認為,民眾對於台灣農民雖充滿浪漫的想法,但行動支持卻很少,仍米食仍靠中高齡民眾支撐;年輕族群仍習於麵食、麵包的飲食方式,從早餐就以麵包為主食,也會影響血糖控制。

主婦聯盟文教基金會近幾年積極推動飲食教育,未來也將更務實的檢視民眾飲食習慣,提供相關的資訊。黃淑德認為除了民間的努力,政府權責機關在飲食宣導上,未落實於民間基層。「農糧產品的宣導絕非請公關公司辦辦活動,大明星現身,50、百萬經費落入口袋就好。」

糧食供需年報編算方式是將國內消費之糧食依據初級產品型態分10大類、35小類編算其自給率。

生產大豆有基礎

記者採訪過程,農委會代表認為台灣環境條件不利於生產如黃豆、小麥、玉米等雜糧作物,仰賴進口實屬必須。然而,以大豆產為例,雖需大面積種植,台灣無論在規模、種植技術,早已具備此能力。

台灣有8000多公頃農地種毛豆,所謂的毛豆或大豆,採收期只差1個月時間。意思是說,台灣種大豆的規模是有的,只要政府願意提供優惠的價格,台灣大豆仰賴進口的程度就會降低。

這些毛豆90%外銷,跟台灣的糧食安全關聯性甚低。毛豆出口被列為蔬菜類,間接提高自給率。不過若生產為黃豆,大豆屬於子仁及油籽類高熱量糧食,會比計算在蔬菜,權數更高。因此,種大豆絕對是正面有助於糧食自給率,而毛豆只提供非常少的糧食自給貢獻。

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統計,進口大豆有九成是基因改造,但多數民眾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長年食用基改大豆。

……..文章來源:按這裡


【糧食日】糧價回不去 因應對策看不見

作者: CLiao | 環境資訊中心 – 2012年10月16日 上午10:29

國際糧食日報導(上)

本報2012年10月1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隨著國際幾個重要糧食輸出國因氣候因素減產,糧食危機的意識再度高升。歷經了2007、2008年糧價飆升,對於6成糧食靠進口的台灣民眾,以為只是暫時的狀態,但幾年下來發現糧食價格隨著石油價格,一直都是往上走,氣候因素只是加劇漲幅,讓人們有感。因應這一波糧價飆升,政府除了穩定物價,農委會也一改觀望態度,積極鼓勵農民轉作飼料作物,著墨在生產面。不過政府是否做好了長期應對的準備?

10月16日聯合國訂為「國際糧食日」,正好可以檢視我國糧食安全現況。依據農委會資料,2011年台灣依熱量計算的糧食自給率為33.4%,雖然稻米自給率有108.2%,全穀類的自給率卻只有26.2%,原因出在消費者飲食習慣改變,米飯之需求減少,小麥等穀類自給率幾乎全靠國外進口。在全球糧食短缺與供給不穩定現象應該會越來越嚴重,而且不會和緩,糧食危機仍然存在。

此外,糧價飆漲連帶影響肉品價格,畜產所使用的玉米也是進口的。看似供應無虞的肉品市場,少了進口作物,也會影響畜產業以及肉品市場的價格。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即指出,若是將飼養肉品所進口的糧食精算,台灣糧食的自給率可能在15%以下。

台灣不但得面對糧食自給率不足,還必須承認能源自給率0.6%的現實,一旦國際石油價格節節攀升,也影響進口糧食的價格。此外,水資源嚴重匱乏、天然礦產不足。學者早也指出,隨著石油價格,進口糧食漲價已經是常態,氣候因素則決定漲價的幅度,改變農業方式,恐怕不得不面對。
美國發展生質能源、中國都市化  糧價回不去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作者、清華大學退休教授彭明輝指出,糧食價格一直都處於小幅成長的,今年更因連續幾年極端氣候重創美國中西部大糧倉,使得生產過剩變成不足,再加上生質作物替代能源的需求,糧食作物供需關係緊張,更加劇漲幅。

美國自2005年即為了能源長遠利用推動一連串政策,包括種植生質作物,發展替代燃料,今年因糧食嚴重歉收生變,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總幹事達席爾瓦(Jose Grazianode Silva)在糧食日前要求美國應立即暫停執行玉米作物用於生質燃料相關規定。但是長久而言,美國發展生質燃料的政策不會變,何況用作糧食以及油料的作物價格差一截,彭明輝說,在利益的誘惑下,窮國只能將土地轉換為油料,石油價格逐漸改變土地用途。

另一方面,去年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農產品最大進口國,消費與工業增長推動對大豆和玉米的需求,城市化也使得水與土地資源短缺,刺激農作物價格上升。彭明輝表示,中國需求不斷上升,也更依賴進口糧食,但美國不可能無止境增加糧食生產,普渡大學教授即表示,美國土地使用已到極限,糧食更搶手,價格不會回復。
糧食安全需長遠打算

面對糧價回不去,政府又是如何因應呢?去(2011)年,總統馬英九在農委會舉辦的「全國糧食安全會議」上表示,「糧食安全即國家安全,涉及國計民生及社會治安,」政府應妥善規劃糧食政策。此次會議也訂出2020年糧食自給率將回復到1993年的40%。換句話說,糧食自給率從足以供應100人中的32人生存熱量,提高到40人,其實速度非常緩慢,也搆不上國家安全的要件。

糧食自給率並不等於糧食安全,只是自給率越高越有保障。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蕭代基曾表示,糧食安全是長期問題,不只看現在,還要看40年或50年,並做最壞情況的打算,例如一旦國外糧食買不到了怎麼辦?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也認為,為了確保可見的未來買不到糧食,至少應該維持7~8成的生產。

鄰近台灣的幾個國家,糧食自給率也都維持在40%左右,並追求成長。以日本為例,目前糧食自給率46%,雖比台灣多10%以上,仍積極設定目標,2020年時達到50%。
活化休耕卻缺產業鏈結

為了提高糧食自給率,農委會農糧署提出活化休耕地種植黃豆、小麥、玉米等替代進口雜糧。台灣目前休耕地高達20幾萬公頃,占實際耕種農地的1/4,大批農地閒置不生產,政府每年還要撥大筆經費補助休耕的農民,休耕農地不但不生產,還增加財政負擔,十分矛盾。

目前,政府正大力調整休耕農地政策,近日即提出以4年期間活化休耕農地,獎勵措施包括種植飼料、玉米、牧草等,但是對於種出來的作物,卻只鼓勵飼料公司收購,相關的產業鏈仍未見建樹。

不過即使所有休耕農地種滿雜糧,也補不滿每年進口1000萬公噸雜糧的缺口,只有靠調整飲食習慣,包括鼓勵在地飲食、多吃米食,以及減少肉食都是方法,農糧署更具體訂出目標希望國人的飲食能從現在2700大卡,減到2500大卡。
問題本質未解決

目標雖然訂得很漂亮,但到底能不能回應問題的本質,也就是減少對石油的依賴?彭明輝在書中提出6項應變措施,包括研發低投入的農業生產模式(少石油、少化肥、少農藥、少水),以利降低生產成本以及提升糧食自給率,也可減緩糧價對低薪勞工與弱勢者的衝擊。

彭明輝認為,政府至今仍將糧價上漲當做是短期問題解決,只是增加高糧價忍受度,沒有意願也沒有了解問題本質的能力。人民也沒有知覺到問題的本質,以為是暫時性的,於是開始動用儲蓄金,但是,未來30-40年油價只會持續上漲。「把長期問題當短期問題看待,開始使用儲蓄,不斷把問題延遲到最後,是會完蛋的。」(待續,1/2)

 

【相關報導】

– 大豆玉米價格飆新高 新一波糧食危機正衝擊台灣

– 雜糧:糧食安全決勝點 農友亟待輔導轉作

– 台灣小麥復耕 急缺人才與設備

– 雜糧 台灣重建糧食安全的新方向

【參考資料】

– 再論糧食安全的重要性

– 由糧食安全檢視台灣休耕政策

– 從米食文化到糧食安全

– 糧食安全何去何從?

► (1) 農委會宣布:2020糧食自給率提高到40%

► (2) 糧食自給率低  還有大批農田休耕

► (3) 消失的良田

► (4) 糧食安全 先保有足夠灌溉用水

– FAO

……..文章來源:按這裡


反美豬、中國農產 農民凱道嗆馬

自由時報 – 2013年2月4日 上午4:30

爭糧食主權 促政府守承諾

〔自由時報記者鍾麗華、邱燕玲/台北報導〕上千農民昨集結凱道,爭取「糧食主權」,要求政府信守承諾,不要開放八三○項中國農產品與瘦肉精美豬進口,農產品開放進口影響的不只是農民,還有廣大的消費者,呼籲國人共同向政府「拿回餐桌與冰箱」的主導權。

擲帶土稻草根 要馬別忘本

包括台灣農村陣線、捍衛農鄉聯盟、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綠色陣線、國際農運組織「農民之路」的學者、農民等,以及來自日本、韓國、菲律賓、越南等九個國家、近三十位國際農運人士,選在農曆「立春」的節氣,齊聚凱道舉辦「糧食主權人民論壇」、「糧食主權國際團結晚會」。農民高呼「自由貿易、到此為止!」「做夥走農民的路!」「糧食主權拚到底!」口號,現場並以菜苗排列「Farmer 1ST(農民優先 )」,誓言捍衛糧食主權。晚會結束後,農民共同拿著帶土稻草根擲向總統府,告誡總統馬英九不要忘本。

保證牛豬分離 江宜樺迴避

過去行政院長陳冲曾多次表示,美國進口牛豬分離政策不會妥協,去年三月並在立院公開拿官位擔保,如果開放瘦肉精豬肉進來就下台。不過內定接任行政院長的江宜樺昨天被記者問到「能跟他(陳冲)做出一樣的保證嗎?」時,避而不談,並未做出任何承諾。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世新大學助理教授蔡培慧表示,總統馬英九曾公開宣示「牛豬分離」十六字箴言,也保證八三○項中國農產品絕不開放,農民只要求政府信守承諾,這是最卑微的請求。開放政策不僅影響農民,也影響台灣每個人,外食族可能吃到不安全的農產品,連小朋友在學校的營養午餐也會淪陷,我們要拿回餐桌與冰箱的主導權。

批政府無能 讓農業安樂死

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批評,政府沒有誠信,不關心農民與農村,讓農業一步步走向「安樂死」。政府只追求GDP成長,當成國家進步表徵,卻忽略農業的文化、生態與環境、糧食主權等功能,放任農業在自由化貿易下逐漸凋零,這是沒有能力的政府,「我們要決定自己要吃什麼」 。

清大榮譽退休教授彭明輝指出,目前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僅三十三%,正是保護本國農業、健全產銷體制、充實食農教育的關鍵時刻,政府卻想比照WTO其他成員國,開放八三○項中國管制農產品進口,昏庸無能至此,簡直是要徹底消滅台灣的農牧業。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陳吉仲表示,去年談美牛時,外界就預期美豬開放壓力,政府當初以「牛豬分離」,說服豬農與國人。如果政府違背諾言,要不要有人下台負責?養豬產業產值高達七五○億元,如開放瘦肉精美豬進口,後果很嚴重,政府「打死也要擋」。一旦退讓,接下來中國農產品也跟著開放,台灣將沒有農業。

農民之路東亞─東南亞區域主席Henry表示,自由貿易使得糧食交易控制在跨國財團手中,傾銷造成弱勢的產糧國原本的農糧體系崩解,加重弱國對強國的糧食依賴,也惡化了土地掠奪的狀況。

農委會表示,面對經貿高度自由化趨勢,維持現狀並不足以因應,台灣農業必須加強跨域整合,創新加值才能永續。針對中國農產品開放,迄今未增加開放項目,且我國出口中國農產品也大幅增加,貿易逆差逐漸縮減。

……..文章來源:按這裡


消費快訊-太空糧食藜麥登台 一公斤要價千元

作者: (馮景青)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9月27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馮景青)】

3000年前被印加王國視為「糧食之母」,有印加黃金、太空糧食美譽的秘魯藜麥登台。藜麥富含氨基酸、蛋白質、磷鎂鐵鈣等礦物質,近年來被歐美視為健康食物,1993年美國太空總署將它列為人類未來移民外太空時的理想糧食,身價在短短7年間漲了3倍,在台灣平均售價是1公克1元,等於一公斤1000元,預計年底進入台灣有機商店與超市販售。

……..文章來源:按這裡


日本八月份消費者物價上漲0.8% 五年來最大增幅

中廣新聞網 – 2013年9月27日 上午9:28

日本八月份消費者物價,比去年同期,上漲百分之0.8,創了五年來最大漲幅,不過排除了食物和能源的物價,則下跌百分之0.1,糧食和能源是因為日圓貶值提高了進口成本而上漲。

CPI是通膨的主要衡量指標,七月份,日本包含糧食與能源的物價漲幅,是百分之0.7,八月略為上升,與安倍政府設定的在2015年初,通膨要達到百分之2的目標,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刺激消費,提高通膨,是安倍振興經濟策略的一部分,經濟學家則說,要引誘大家消費,薪水必須先漲。

……..文章來源:按這裡


醫生警告:巴基斯坦地震可能造成700人死亡

中廣新聞網 – 2013年9月26日 下午12:24

巴基斯坦西南部「卑路支省」日前發生規模7.7 強烈地震,至少造成328人死亡,445多人受傷,當地因為地處偏遠,又是全國最貧困的地區,災民飢寒交迫,急需糧食醫藥等物資,醫生警告,這次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可能高達700人。(謝佐人報導)

巴基斯坦日前遭強烈地震襲擊,不少村莊慘遭滅村,數千棟房屋建築被震毀,在災區最大醫院的醫生表示,醫院設備簡陋,所有醫生為救治傷患手忙腳亂,還有不少受害者被困在瓦礫堆中,急需救援,但醫院沒有救護車,根本施不上援手,無法將傷患載運到醫院。

巴基斯坦國家災難管理局主任「齊亞」准將表示,軍方已調派上千名部隊搶進災區,並透過衛星找出受災最嚴重地區,但由於地勢崎嶇,要全面展開救災行動,可能需要三天的時間。目前災區通訊嚴重受阻,無法確定有多少房屋被震毀,但當地震發生時,連遠在一千公里外的印度首都「新德里」都可以感覺得到,可見災情相當嚴重。

巴基斯坦電視台這幾天陸續播出民眾透過手機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一些鄉村幾乎被夷為平地,不少奄奄一息的兒童躺在地上,漫天風沙在空中盤旋,災區滿目瘡夷。

當地媒體報導,災區急需醫藥糧食及醫護人員,不少災民徒手挖掘找尋食物及飲用水,為生存苦苦掙扎。地方官員大聲疾呼中央政府加速救援,否則數百名重傷患者在缺乏醫療的情況下,讓人眼睜睜地看著死亡。(中廣記者謝佐人在台北報導)

……..文章來源:按這裡


建免費學術資料庫 籲保護海洋生態

作者: PTS | 公共電視 – 2013年9月25日 下午8:00

全球暖化除了造成氣候異常,也衝擊到海洋生態,並且直接影響全球人口的糧食。而為了保護海洋資源、有國際知名的保險集團贊助一項計畫、把高解析度的珊瑚礁照片等資料、整合成免費的學術資料庫,希望喚起更多人的重視。

昆士蘭大學教授 古德堡vs紀錄片旁白:珊瑚礁真是太令人驚奇了!

它們是地球上最多樣化,也最複雜的生態體系之一。

到處都可以看到大批海洋動物。

(珊瑚礁)支持100多萬種生物。

對人類最重要的是,全球超過5億人口,靠珊瑚礁填飽肚子、賺取收入。

這是古德堡教授領導的團隊,在澳洲大堡礁海域供作拍攝的情形。他們所用的攝影器材,就是Google公司為了拍攝海底景像、繪製海底地圖所用的SV2。

昆士蘭大學教授 古德堡:這裡安裝了3台照相機,可以很完美地拍照。隨著機器移動,每3秒拍1組。隨後(照片)會被轉成全景影像,這是前所未見的。

全球暖化造成海水溫度上升,導致珊瑚礁白化而死亡,已經成了環保常識。學者強調,這不只意味著海底的美景逐漸消失,也代表地球氣溫失調,進一步危及糧食生產。

昆士蘭大學教授 古德堡:海洋吸收大量高溫,使(全球)氣候得以規律。而海洋(生物)提供了蛋白質,全球超過10億人,要靠海產來吸收蛋白質。

古德堡帶領的團隊,已經把大堡礁32個主要珊瑚礁區域調查完畢,研究範圍甚至擴大到更遠的珊瑚海。這個資料庫將從今年開始,讓全球學術界免費線上查詢。古德堡說,提供資訊只是個起步,重要的還是各國要採取行動,減少海洋污染,對抗全球暖化。

記者 徐家仁 報導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