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保衛糧食 陸轉向非洲

法新社 – 2011年11月24日 下午6:02

相關內容研究:保衛<strong><a href=糧食 陸轉向非洲” title=”研究:保衛糧食 陸轉向非洲”>放大照片

研究:保衛糧食 陸轉向非洲

(法新社約翰尼斯堡23日電) 根據今天公布的研究,中國大陸為確保獲得足夠的糧食供應,未來十年向非洲尋求糧食的可能性愈來愈高。

標準銀行(Standard Bank)研究分析師弗利曼特(Simon Freemantle)和史蒂文斯(Jeremy Stevens)表示,中國大陸近年已轉向非洲以獲取能源和原料資源提供其迅速成長的經濟之用,且他們很快地便會尋求食物商品。

他們在報告中指出:「中國大陸視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SSA)豐富和多未開發的農產資源為其發展中、範圍廣泛糧食安全策略的一環。」

分析人員也注意到,非洲表現不佳的農業給予中國大陸利用開發和技術協助建立並改善雙邊關係的機會。

分析人員指出,中國大陸很明顯地試圖和糧食生產豐富且政治情勢穩定的友好國家建立更深層的關係。舉例而言,中國大陸已在非洲國家莫三比克進行廣泛的農業投資。(譯者:中央社張詠晴)1


已用關鍵字:食物,能源,資源,糧食,
共出現:11次
……..文章來源:按這裡


糧食缺很大 擁抱農糧好時機

作者: 記者孫彬訓╱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1年11月18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記者孫彬訓╱台北報導】

聯合國農糧組織FAO統計,全球糧食庫存量滑落到30年來最低水準,加上泰國水災加深糧食短缺缺口,需求大於供給的缺口短期內難以填補,對農糧族群形成基本面支撐力道,法人建議,可以投資深具基本面題材的農糧族群。

富邦農糧精選基金經理人林俊賢認為,全球糧食庫存量偏離FAO建議的17~18%安全水位,近期泰國水災進一步加深糧食短缺缺口,2012年再度缺糧的危機意識抬頭,若反聖嬰現象持續作祟,接下來對農作物生長可能仍不利。

寶來商品指數期信基金經理人潘昶安表示,全球暖化造成極端氣候發生的頻率愈來愈高,且隨著全球人口成長與耕作面積縮小,眾多環境與農業學者均指出全球糧荒迫在眉睫,農糧產品是投資人長期資產配置不可或缺的一環。

黃豆、小麥、玉米3大農糧作物中,潘昶安最看好玉米未來需求成長,因為人類食物、牲畜飼料或生質燃料都脫離不了玉米;但他指出,短期農糧價格波動劇烈,操作風險甚高,建議長期投資、分批布局。

ING投信投資策略部主管穆正雍表示,美國農業部最新全球穀物供需預測報告,玉米收成率及季末庫存下修,玉米供需比仍低於5年平均5.3%,玉米價格有上揚空間;至於黃豆受到南美豐收影響,出口大幅下修,季末庫存上調,短期呈弱勢格局。

台新拉丁美洲基金經理人張菁惠表示,10月以來農產品僅小漲,但長期全球農產品食用消費量將隨人口成長速度增加,加上聖嬰與反聖嬰現象所造成的氣候異常狀態及石油價格高漲,生質能源發展將提升對農產品的使用需求,可望提供農產品基本面支撐。

摩根富林明環球天然資源基金經理人伊恩.亨德森(Ian Henderson)表示,泰國水患重創稻田與運輸,但泰國供應全球一半的國家,產量減少恐使稻米期貨價格延續今年逾15%的漲勢,並提高全球糧價。


已用關鍵字:食物,能源,資源,水災,農作物,農產品,氣候,糧食,反聖嬰,聖嬰,
共出現:21次
……..文章來源:按這裡


基改潛在風險 健康及生態崩解

中廣 – 2011年12月2日 下午12:11

人口增加、氣候變遷與飲食習慣的改變,造成全球糧食需求大增,基因改造作物應運而生,但專家指出,基因改造作物雖然短期可解決作物病蟲害及產能不足的問題,但長期除了人體過敏反應,將造成「生態系」失去自然平衡,甚至崩解的環境風險。(翁千惠報導)

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與台大種子研究室、綠色陣線聯盟等舉辦基因改造科技與食品安全論壇,從全球糧食危機造成的農業生產改變到基改作物對生態環境及台灣的影響進行探討。

師大環教研究所所長葉欣誠指出,根據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FAO及農糧組織研究,全球40年後因人口成長、家戶收入增加,以及製造生質燃料將導致對農產的需求增加,基改作物也因人口增加及飲食習慣改變而擴大市場版圖。

葉欣誠表示,基改作物雖然短時間之內可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但這些各種不同的基因交互使用所產生的「超級作物」長期將可能導致爆炸性的後果,

『在自然生態及人為不加以控制之下,它(基改作物)的生存力會比其他自然作物好非常多,自然會把其他生物淘汰掉,造成很多生態系裡幾乎已經沒有天然的傳統的作物,這長期後果使我們沒辦法承受的,例如過敏反應、生態系失去平衡,抗藥性增強,這都指向不可預期的未知災難。』

葉欣誠表示,基改食物會變成超級作物或是種子進而掌握作物、控制其他國家命脈,例如中國將近九成的農作物都被全球五大基改公司所掌握。

面對基改作物對生態的衝擊,葉欣誠認為,除了人口增加及氣候變遷之外,以肉類為主的不健康飲食是基改技術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肉類需求增加,就必須生產更多的穀物飼料來餵養牲畜,改變飲食習慣是讓糧食生產回歸自然與永續的關鍵。


已用關鍵字:食物,農作物,氣候,糧食,環保,
共出現:10次
……..文章來源:按這裡


學者:基改作物破壞農作生態

中央社 – 2011年12月2日 下午12:02

(中央社記者魏紜鈴台北2日電)基因改造作物曾被視為未來糧食危機的解決方案。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長葉欣誠今天表示,基改作物雖短期可解決產能不足等問題,但長期來看,卻會使農作生態失衡。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今天在師範大學舉辦「基因改造科技與食品安全論壇」,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葉欣誠主講「氣候變遷與糧食危機─從農業生產談基因改造」。

葉欣誠表示,隨氣候變遷、人口增加及飲食習慣改變,導致糧食需求大增,在這樣的情況下,當傳統農業面臨技術及產量效率的瓶頸,基因改造作物因而出現。

基因改造作物在20多年前發展出來,當時被視為未來糧食危機的解決方案,葉欣誠說,這種透過各種不同基因交互使用的「超級作物」,雖短期可解決病蟲害、灌溉用水、產能不足等問題,但長期來看,卻會在大自然法則下淘汰其他作物,使生態系失去平衡,也會讓生物抗藥性增強。

如今榖物與生質作物的需求大增,有多數比例卻不是直接給人吃,而是用來製作食品原料、餵養牲畜和製作生質燃料。葉欣誠指出,在中國大陸有將近9成農作物已被基改食物公司掌握,8成美國玉米是拿來餵豬。

葉欣誠認為,人類的飲食習慣牽動糧食需求,肉類需求增加須生產更多榖物作為牲畜飼料,而基因改造技術因有利可圖,所以大家都想做,有如打開潘朵拉盒子;改變飲食與健康習慣,才是讓糧食分配與使用回歸永續的關鍵行動。

另外,綠色和平組織台北辦公室主任IsabelleMeister也在會中指出,基因改造食品有許多可能的健康風險,基改玉米對實驗動物肝臟和腎臟會造成毒性,基改豌豆對實驗鼠也造成過敏反應。

她說,這些警訊都是將基改食物拿到市場販賣前,應審慎思考的問題。1001202


已用關鍵字:食物,農作物,氣候,糧食,
共出現:11次
……..文章來源:按這裡


學者:基改作物衝擊生態 崩解環境

中廣 – 2011年12月2日 下午2:53

人口增加、氣候變遷與飲食習慣的改變,造成全球糧食需求大增,基因改造作物應運而生,但專家指出,基因改造作物雖然短期可解決作物病蟲害及產能不足的問題,但長期除了人體過敏反應,將造成「生態系」失去自然平衡,甚至崩解的環境風險。

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與台大種子研究室、綠色陣線聯盟等舉辦基因改造科技與食品安全論壇,從全球糧食危機造成的農業生產改變到基改作物對生態環境及台灣的影響進行探討。

師大環教研究所所長葉欣誠指出,根據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FAO及農糧組織研究,全球40年後因人口成長、家戶收入增加,以及製造生質燃料將導致對農產的需求增加,基改作物也因人口增加及飲食習慣改變而擴大市場版圖。

葉欣誠表示,基改作物雖然短時間之內可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但這些各種不同的基因交互使用所產生的「超級作物」長期將可能導致爆炸性的後果,『在自然生態及人為不加以控制之下,它(基改作物)的生存力會比其他自然作物好非常多,自然會把其他生物淘汰掉,造成很多生態系裡幾乎已經沒有天然的傳統的作物,這長期後果使我們沒辦法承受的,例如過敏反應、生態系失去平衡,抗藥性增強,這都指向不可預期的未知災難。』

葉欣誠表示,基改食物會變成超級作物或是種子進而掌握作物、控制其他國家命脈,例如中國將近九成的農作物都被全球五大基改公司所掌握。

面對基改作物對生態的衝擊,葉欣誠認為,除了人口增加及氣候變遷之外,以肉類為主的不健康飲食是基改技術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肉類需求增加,就必須生產更多的穀物飼料來餵養牲畜,改變飲食習慣是讓糧食生產回歸自然與永續的關鍵。


已用關鍵字:食物,農作物,氣候,糧食,環保,
共出現:10次
……..文章來源:按這裡


專家籲:少吃肉 才能減少基改作物出現!

作者: 林宜箴 | 教育廣播電台 – 2011年12月2日 下午12:08

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FAO)預估,2050年世界人口可能增加至91億,糧食必須增產7成,才能餵飽所有人,面對糧食危機與基因改造作物可能對人體產生不可預知的影響,在今天(2號)舉辦的「基因改造科技與食品安全論壇」中,專家建議唯有改變以肉類為主的飲食型態,全球糧食供應才能回到平衡狀態!

國立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所長葉欣誠說,只要吃沒有標示「非基因改造」的食品,其實我們就已經在吃基因改造的食物了。20年前,為了解決未來的糧食危機,開始有了「基因改造作物」的出現,以各種不同的基因交互作用,產生「超級作物」,雖然短期可能改善產能不足的問題,但是長期下來,將造成生態失衡、生態崩解,最令人憂心的是,不知道會對人類的身體產生何種影響,可能開啟人類邁向毀滅的捷徑。葉欣誠說,其實穀物與生質作物的大量需求,當中很高比例不是給人直接吃的,而是人類對肉類的需求持續上升,而大量的作物需求是用來做成食品原料、餵養牲畜、製作生質燃料之用,像在美國,80%玉米是拿來餵豬的。他說,基因改造作物帶來的後果遠比現在想像中的還要嚴重,他也極力呼籲,以肉食為主的飲食型態是讓基因改造作物出現的主因,唯有人類改變飲食與健康習慣,才能讓糧食分配與使用回歸永續!


已用關鍵字:食物,糧食,
共出現:7次
……..文章來源:按這裡


港逾六成新人贊成婚宴減兩樣菜 環保救地球

更新日期:2011/10/05 16:25

香港環保組織「地球之友」,訪問了兩百七十多名準新人,有超過六成的新人,都願意響應所謂的「環保婚宴」,減少兩樣菜色。而把省下來的錢,捐給食物銀行。

地球之友表示,根據他們統計,香港每場婚宴,沒吃完的食物,將近六十五公斤,足以再多擺三場酒席,十分浪費。「地球之友」也指出,有新人擔心婚宴菜擺得不夠,對賓客會失禮。他們呼籲,新人可以在請帖以及接待處,張貼「珍惜食物」的標語。


已用關鍵字:食物,環保,
共出現:5次
……..文章來源:按這裡


專家:作物品種多樣化刻不容緩

更新日期:2011/10/03 19:05
張曉雯

(法新社巴黎3日電) 糧食研究人員今天警告,氣候變遷所構成的乾旱、洪水及害蟲威脅增加,各國農業部門主管快要沒有機會可以增加重要農作物的品種。

他們說,全球近70億人口大量依賴十數種農作物,而拜現代農業之賜,這些農作物都是由極少數品種密集栽種而成。

當氣候變遷速度變快,許多品種會因為較熱與較乾或相反較潮濕的氣候而遭到破壞。

氣候變遷與農業和食物安全(Climate Change,Agriculture and Food Security)研究計畫負責人康貝爾(Bruce Campbell)告訴法新社:「農民一直在設法調適,但氣候變遷帶來的改變速度比以前快很多,真的必須加緊腳步。」

專家在一系列的研究中強調主要農作物的風險,像是小麥、玉米、香蕉與樹薯。他們舉馬鈴薯為例,馬鈴薯澱粉是數億人的重要營養來源。雖然馬鈴薯是耐寒的塊莖作物,但馬鈴薯耐不了熱,高溫會抑制馬鈴薯的生長與澱粉的形成。

暖化會讓馬鈴薯在非洲南部與熱帶高地生長時更有風險,並讓蛀掉馬鈴薯塊莖的害蟲擴散到較緯度較高地區。

據估計,灌溉投資、農業研究與鄉村基礎建設,每年至少需要70億美元的額外資金。而如果要推動作物品種多樣化,最關鍵的是要設置種子銀行及建立作物基因組庫(genome libraries)。(譯者:中央社張曉雯)1


已用關鍵字:食物,乾旱,農作物,氣候,糧食,
共出現:12次
……..文章來源:按這裡


食用當地食材 低碳環保又健康

更新日期:2011/10/02 17:30

(中央社記者魏紜鈴台北2日電)環保署表示,食用當地栽種食材是低碳飲食的方式之一;世界上長壽區「藍區」居民,也多以當地栽種食材為主;如今在台灣也盛行「直接跟農夫買」,落實環保又健康的低碳生活。

知名探險家丹.布特尼(Dan Buettner)費時多年,走訪調查全世界長壽人口密集區,並命之為「藍區」(Blue Zone)。確定世界上已有5個藍區存在,哥斯大黎加的尼科亞半島(Nicoya),就是其中之一。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吉恩.史東(Gene Stone)在新作「25招讓你百病不侵」介紹,住在尼科亞半島上年僅28歲瑞卡多的生活方式。瑞卡多稱,致力於環境保護,是尼科亞人普遍都有的信念,「在這裡長大的每個人都有強烈的環保意識,雖然我們想利用天然資源,但我們在做每件事之前,都會先顧慮到環境。」

布特尼查訪也顯示,藍區人飲食是以容易取得當地栽種的新鮮食物為主,像尼科亞特產水果「腰果果」,維他命C就比柳橙高5倍,但卻因容易損壞而無法大量外銷;因此取食親近土地的當地食物,是藍區人長壽秘密之一。

史東則認為,尼科亞居民多食用營養價值高、卡路里低且沒有過度加工的食品。但這種親近土地的生活方式,正在迅速消失,若藍區人以後都轉為食用量產食物,很有可能就會影響到當地居民的壽命長度。

如今在台灣「直接跟農夫買」確實是另種新興產銷方式。「直接跟農夫買」臉書粉絲團至今已有3萬多人按讚加入,網站將農民自產自銷的資訊,透過網路宣傳全台各地農夫市集的販售資訊。

「農夫市集」標榜健康樂活,減少過度包裝和降低運送車程,提升低碳消費型態。農夫藉由「農夫市集」與消費者直接接觸,不僅可免於被剝削困境,消費者也能以較實惠合理的價格,購買直接來自產地的新鮮食材,吃得更安心健康。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表示,食物運送的里程、食材選用和食物烹調法,都會影響餐點碳足跡,若使用在地生產的食材及蔬食餐飲,碳足跡確實能大幅降低。1001002


已用關鍵字:食物,資源,環保,
共出現:9次
……..文章來源:按這裡


〈日本災區直擊〉記取教訓 核災書籍上架

更新日期:2011/09/29 04:21

記者謝文華/日本災區直擊

日本人的務實和研究性格,充分反應在他們「記取教訓」的積極性。走進仙台市區,一家大型連鎖書店MARUZEN,入口處及書店內,規劃四大區塊、陳列上百種關於三一一地震、海嘯、核災的災難直擊雜誌、光碟,和探討核能議題、揭露及批判日本政府官僚體系的書籍。

日人對核能政策不信任

在東京五星級飯店工作的金丸表示,日本人過去都接受日本政府成功建構一套核能安全的神話,目擊日本政府和東電公司處理福島核災時束手無策的窘態,多數人民對政府幾乎都已信心無多。

金丸透露:「日本人不大會走上街頭高聲抗議,但對核能政策的不信任及抗拒的聲音,愈來愈多;不過,日本政府再三強調沒有核能,電力就不夠,電費將上漲,還是讓部分人民徬徨於要不要廢核。」

擔任翻譯工作的河本小姐說,日本過去自詡為核安的「模範生」,大地震前四天,她才對來訪的中國賓客保證日本的核能有多安全,想不到旋即爆發核災,中國政府嚇到趕緊召回僑民,令她覺得十分諷刺。

核災陰影之下,日本多處生產的食物,紛紛傳出「風評被害」,距離福島核電廠三百八十公里外的青森縣,就憂慮十月將量產的蘋果,會受「風評被害」影響銷量,青森縣知事三村申吾大動作對外「打預防針」,除強調已添購核種檢測儀器,持續半年對土壤及農產進行檢測並公告,也將率隊來台宣傳「消毒」。

青森蘋果農小山內就說,三一一之前,根本不了解什麼是「核輻射」,也非常驚訝,福島電廠出事,與青森的蘋果有什麼關係?

福島災變後,日本開始全民節能大作戰,整體用電量比去年同期降了十五%,號稱不夜城的東京明顯變暗了!路燈及捷運站的照明隔盞開,售票機、電梯半數不運作,室內達攝氏二十八度才啟動冷氣,大樓內隨處可見民眾揮扇。

節能 東京人作息改變

東京居民河本小姐就說,許多東京人的作息大改,從以前夜間出沒的「貓頭鷹」,改為早起的「百靈鳥」!更有一派的東京人,不再汲汲於賺錢,也不再存錢,認為:「應善待自己、能活著就是幸福!」

日本人以前對核輻射「無感」,如今只要提及核能,無不戒慎恐懼。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出的「核」,讓日本國土的災民與非災民就此緊緊相繫。

(本系列完)


已用關鍵字:食物,電廠,輻射,核能,地震,節能,
共出現:16次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