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提早減碳 千萬人避天災

法新社 – 2013年1月15日 上午1:05

(法新社巴黎13日電) 科學家今天表示,如果政策提前在2016年規定碳排量峰值,而不要等到2030年,就能避免數千萬人在2050年前受到洪水與乾旱侵襲。

英國與德國氣候研究人員表示,現在厲行減排,不僅能把部分嚴重衝擊延後數十年,有些甚至可能完全避免。

發表在「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Change)期刊研究的顯示,地球溫度在2100年前會再上升攝氏2度至2.5度。而邁向這個命運的地球,在2050年前可能會有兩種不一樣的面貌,一切端賴人類採行什麼樣的作法。

瑞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華克氣候變遷研究所(Walker Institute on Climate Change)所長亞奈爾(Nigel Arnell)告訴法新社,政策規定碳排峰值在2016年達到上限、之後逐年減少5%,可在2050年前降低3900萬至6800萬人的缺水風險。

相對地,若到了2030年才規定碳排峰值,之後逐年減少5%,受惠人數降至1700萬至4800萬人。

亞奈爾說,同樣地,若在2016年規定碳排峰值,則能降低約1億至1億6100萬人的洪水風險;但若2030年才能做到,受惠人數降至5200萬至1億2000萬人。(譯者:中央社陳怡君)1

……..文章來源:按這裡


坐擁石油利潤 中東減碳不及格

作者: 張鎮宏 | 台灣醒報 – 2013年1月9日 下午3:36

【台灣醒報記者張鎮宏綜合報導】暖化威脅讓中東北非的未來30年會再熱6度?中東地區將因氣候變遷而面臨更嚴重的政經威脅,天災、糧荒、貧富不均也將為區域穩定帶來更嚴峻的挑戰。當暖化問題日趨嚴重,在擁抱石油經濟的豐厚利潤之餘,中東各國的減碳政策,顯然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氣候變遷已不再是理論,而是威脅中東世界的殘酷現實。」世界銀行中東北非部的副主任安德森表示,眼下全球正面臨明顯的暖化威脅,而天氣酷熱的中東地區,更在這股「氣候熱浪」中首當其衝。

根據世銀預測,未來30年內中東年均溫的上升將超過3度,同時日夜溫差也將大幅減少,比起現在夜間氣溫也恐再熱6度,讓區域環境更加不適人居。

「年均溫的暴增將帶來許多問題,像是水資源的缺乏,就將成為中東發展的頭號危機。」世銀永續發展部的副主任凱特指出,以當前的人口結構估算,未來30年內中東對水資源的需求將再增加60%,但暖化的氣候不僅會拉低年雨量,海平面上升也將引發水源鹹化的疑慮—像是埃及的尼羅河,就可能因海水倒灌而在2030年前上漲50公分,沿岸150萬人的生活將受到嚴峻挑戰。

同時,乾旱與高溫也會為中東的農糧體系帶來直接壓力,不僅糧價飛漲造成民生問題,沙漠化的農村經濟更將因無法耕作,而出現嚴重的失業危機—像是2011年爆發的阿拉伯之春,各地民眾的起義與抗爭,就是對政府無法處理失業與物價的怨懟回應,而氣候狀況若繼續惡化,則社會的動盪與蕭條,也將把中東各國更帶入混亂的惡性循環中。

然而,暖化危機確實也讓各國政府提高了警覺,像阿布達比近年就砸下220億美金,在馬斯達爾市打造出全球首座「零碳排」的環保新城,除了主打綠能建築的永續利用外,未來更將以馬斯達爾的經驗推廣「綠都建設」。鄰近的卡達也不落人後,去年年底就與德國波茨坦研究所簽訂合作計畫,準備在首都多哈開設氣候研究中心,以期成為全球環保科技與替代能源的發展中心。

但在大張旗鼓的巨額投資下,中東各國卻刻意忽略了暖化問題的核心—石油工業。由於石油與天然氣的開採與使用都會帶來大量溫室氣體的排放,因此國際社會目前也準備針對相關工業設定「碳排限定」。然而以油元致富的幾個中東國家,平均碳排卻都「名列前茅」,世銀指出,準備成為「環保重鎮」的卡達,人均碳排量就高居全球首位,主打「零碳城」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也「搶進」榜單的第5名。

「碳排限定對石油生產國不公平,大家都享用石油,沒道理開採過程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就全得賴到我們頭上。」對於碳排的限制政策,沙烏地阿拉伯等就極為反對。根據英國石油公司2012年的估計,中東的石油蘊藏約佔全球48.1%,產量比重更達總量的32.6%,而坐擁能源管控大權,身為油國龍頭的沙烏地自然也不希望國際社會以碳排管制,箝制其石油政策的「生產主權」。

但沙烏地所提出的「產油共業」只顯示出中東暖化的部分原因,產油國家「油比水便宜」的補貼政策,更是碳排量居高不下的主因。國際能源總署表示,中東各國每年對國內能源的補助都造成巨大浪費,以沙烏地為例,高達75.8%的能源成本都由政府負擔,高額的補助更佔去沙國9.8%的年度GDP。

「替代能源還需要數十年才有望全球普及,因此世界還是需要我們繼續生產石油。」沙國石油部表示,「不過我們確實也意識到了暖化危險,未來沙烏地也將致力於更先進的低碳開採技術,並期許能提供世界『足夠環保』的石化能源。」

圖說:未來30年,中東恐將比現在更熱、更亂。(photo by h.koppdelaney in flickr)

延伸閱讀:

對於氣候變遷,國際社會是否光說不練?專家警告,世界對減碳政策拖越久,後續要付出的代價就越慘痛。

http://hk.news.yahoo.com/%E5%85%A8%E7%90%83%E6%8B%96%E5%BB%B6%E6%B8%9B%E7%A2%B3-%E6%8A%97%E6%9A%96%E5%8C%96%E4%BB%A3%E5%83%B9%E6%81%90%E9%A3%86-052100207.html

……..文章來源:按這裡


庫存降至新低、降雨量減 2013年糧食價格漲定了!

作者: 鉅亨網鄭杰 綜合報導 | 鉅亨網 – 2012年12月19日 下午3:01

中國市場來年的需求前途為卜,也讓市場很難預測大宗金屬如銅、鐵礦時的前景,但是穀物顯然就不同了。全球農產品庫存量低,且 2012 年秋季爆發的乾旱還依然持續,危害了新一期小麥收成,低降雨量也讓美國河運貿易路線受到衝擊,糧食價格新一年度還有可能會再攀高。

《路透社》報導,玉米和大豆價格已經從去年夏天乾旱的高價期回落,但是這樣的平靜示弱或許只是短暫的假象,多項因素皆指出明年起糧食價格將走高。

首先,乾旱天氣目前依然持續,根據美國乾旱監測,12 月美國大陸上約有 63% 的大陸面臨至少「中等乾旱」以上程度乾旱。

抱怨連連的物流業者亦使成本壓力加重,密西西比河為美國主要的糧食運輸走廊,其水位現已逼近歷史低位,讓船運商大為頭疼。不只美國有糧食供給問題,不穩定的天氣也使阿根廷耕種延遲,阿根廷可是全球一大出口貿易國。

庫存量也令人不安,美國農業部最近預估美國玉米 2012-2013 年儲備約為 6.47 億蒲式耳,是 17 年來最低水準,大豆庫存量也是 9 年來最低。唯一的例外則是小麥,美國農業部調升其庫存預估。聯合國與農業組織皆預估明年多樣重要糧食作物庫存吃緊。

就算不把超低利率以及聯準會的印鈔政策考慮在內,光是這樣的情況就足以支撐糧食價格上揚,更不用說再加上這兩個重要因素了。美國乙醇生產對於玉米的需求則是另一項強有力因素。

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糧食庫存量一直超乎尋常的低,糧食市場因此一直處於危機之中,2013 年唯有出現接近完美天氣,農業大豐收滿足全球需求量,價格才有可能大幅下滑。

……..文章來源:按這裡


減碳救地球 專家籲窮國動起來

作者: 季 平 | 中央廣播電台 – 2012年12月4日 上午11:22

今天(4日)發表的一項報告警告,就算要求已開發世界在2030年之前達成不可能的零污染目標,也無法遏阻氣候變遷,貧窮國家必須加緊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締約方第18屆大會正在卡達杜哈舉行,檢視各國的減碳成效。

在會場外發表的這份報告說,自工業時代以來,富有國家要為排放出全球溫室氣體總量中的大部份負起責任,世界不能再出現推諉責任的戲碼,但包括窮國和富國,所有國家的減碳腳步都是漫不經心地緩慢。

由世界銀行前任首席經濟學家史騰(Nicholas Stern)共同撰寫的這份報告表示,富國藉由高排碳取得經濟成長,窮國則將遭到氣候變遷的嚴重衝擊,這是非常不公平的。

報告指出,面對這個不公平現象,大家必須在建立國際合作方面扮演強力的角色,但並不是允許阻撓進步。

杜哈氣候變遷會議一直為了限制排碳量的承諾和金錢援助等吵嚷不休,貧窮國家堅持,西方國家簽署一項更迫切、更深層的減碳,並且承諾資助的一項新方案,從2013年起,協助窮國對抗乾旱、洪澇、風暴和海水上升等。

聯合國的目標是,將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攝氏2度。這是科學家認為人類可以避免最糟的氣候變遷衝擊的水準。但是要達成這個目標,目前每年排碳量必須低於500億公噸碳,2030年時低於350億公噸。

然而,當前情勢如果持續,2030年時開發中國家可能排放370億至380億公噸溫室氣體,而富有國家的排碳量約為110億至140億公噸。

不過,報告中表示,目前還存在一線希望,那就是,加速轉型至低碳、資源有效利用的經濟仍然是可行的。

……..文章來源:按這裡


UN氣候變遷會議 卡達多哈登場

原視 – 2012年12月3日 下午10:04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今年在波灣國家卡達首都多哈舉行。隨著京都議定書設定的減碳目標,及將在年底到期,延長這項協議的期限,將成為會議討論的焦點。

而根據聯合國上週公布的資料,去年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創新高,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自2000年以來,已經增加了兩成,世界銀行則估計,地表溫度在本世紀結束前可能比前工業時期,上升攝氏4度,遠高於目前設定不超過兩度的目標,再度為全球暖化敲響警鐘。

在會議中,有學者警告,位於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等地的永凍土,已經開始融化,將會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加速地球暖化。而今年也是有紀錄以來,十大最溫暖的一年,導致乾旱熱浪和水患等極端氣候在各地頻傳。因此設定新的減碳標準,作為下一階段全球氣候政策實施的方針,同樣刻不容緩。歐盟率先提議提高減碳目標,到2020年之前,要使排碳量比1990年減少30%,不過美國在會議第一天,就已經拒絕相關提議。

事實上美國連京都議定書都沒有簽署,俄羅斯日本和加拿大也陸續退出,都讓這個規範已開發國家排碳標準的協議,能延長多久,充滿變數。此外新的協議,如何將所有排碳國家,像是中國納入,減碳責任要怎麼分配,援助資金要如何分攤,恐怕也不容易達成共識。

而這次會議地點選在卡達,也備受爭議,卡達平均每小時就要用掉10785千瓦的電力,每年每人的碳排量達到50噸,高居全球之冠。種種因素都將使這次氣候大會難以取得重大成果。

……..文章來源:按這裡


減碳談判成效差 轉向調適求自救

作者: PTS | 公共電視 – 2012年12月2日 下午8:00

我們都知道氣候變遷的嚴重性,不過全球的碳排放,還是年年攀升。今年在卡達杜哈舉行的第十八屆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很明顯可看出,面對減碳成效不佳的情況下,有越來越多國家轉向用「調適」的策略,來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災害,繼續來看公視記者來自卡達現場的觀察。

既不是聯合國成員,也不是京都議定書締約國,台灣官方還是照例,今年繼續由行政院組成代表團,前進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十八次締約國大會,掌握第一手世界情勢,也在卡達時間一號晚間,透過主辦周邊會議,加強與世界各國交流。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表示,這幾年可以觀察出,大會越來越重視「調適」議題,也就是面對減碳成效不好,各國必須務實因應氣候災害。

==環保署副署長 葉欣誠==

我們知道氣候變遷的災害

一定會來臨的時候

其實以後的世界

跟現在都會不一樣

所以我們必須要(為)

未來不一樣的世界

做好各方面的準備

包含了公共建設 包含了政策

還有包含我們自己的生活態度

COP會議舉行了18次,18年來,國際社會減碳進度嚴重落後,碳排放量更來到了史上最高。短期間減碳無望,氣候災害卻接踵而來,聯合國從2010年,推出「調適基金」,花了上億美元,幫助在全球低窪易淹水的十七個地區。

==德國看守協會國際氣候政策小組領導人漢姆林==

(基金)幫助了開發中國家

建立具體的調適計畫

我們也希望這次大會在杜哈

一些締約國可以提供

調適基金更多資金

像非洲塞內加爾,因為海平面上升,海岸地區飽受淹水之苦,所幸聯合國投入八百六十萬美元,改善基礎建設,保護了人民生命財產。而德國看守協會的調查也顯示,極端氣候引發水患乾旱問題嚴重,十年來,直接造成五十三萬人死亡、2.5兆美元的損失,協會也觀察,如果國際減碳進度,繼續裹足不前,必定會有越來越多國家,得靠調適基金來度過難關。

記者 林靜梅 賴振元 卡達杜哈報導。

……..文章來源:按這裡


糧價居高難下 逾8億人挨餓

法新社 – 2012年11月30日 上午11:35

(法新社華盛頓29日電) 世界銀行(World Bank)今天表示,儘管全球糧食價格已從7月高峰趨緩,但仍相當高,讓更多人置身飢餓與營養不良相關疾病的風險。

世銀減貧副總裁加納圖(Otaviano Canuto)說:「當全球仍有8.7億人口活在飢餓,每年有數百萬兒童死於可預防的營養不良相關疾病時,我們不能對現狀自滿。」

美國和東歐春夏的乾旱與高溫,使全球大部分人口賴以為生的糧食榖物蒙害,玉米與黃豆價格因此創下天價紀錄。

隨著美國糧食種植帶的乾旱情形加劇,榖物損失更加嚴重,糧價光在7月就上漲10%。

世銀表示,儘管糧價高峰在10月已經特別趨緩,但仍比去年同期要高出7%,而主要榖物價格甚至更高,玉米價格比2011年10月要高出17%。

加納圖說:「儘管我們尚未看到如2008年發生的糧食危機,糧食安全仍應列優先事項。」(譯者:中央社陳怡君)1

……..文章來源:按這裡


北韓收成增加 營養不良難解

法新社 – 2012年11月13日 下午5:50

(法新社首爾13日電) 聯合國今天表示,北韓糧食生產增加,但貧困的北韓要消除營養不良並提供人民維持生命所必需的蛋白質仍感吃力。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糧食計劃署(WFP)指出,今年主要農作物和明年期初作物整體生產可望達到580萬公噸,相較於去年同期收成將增加10%。

然而報告指出,這項數據「不應掩蓋北韓難以應付人民營養不良和飲食中缺乏維持生命所需蛋白質和脂肪的事實,對約280萬脆弱人口來說更是如此」。

北韓在金氏王朝統治下,經常陷於糧食短缺,洪水、乾旱和管理不善更讓情況惡化。1990年代中期至晚期的饑荒,曾讓上百萬人民餓死。

FAO和WFP聯合評估團9月底至10月初探訪北韓所有農業生產省份。9月底至10月初大約是主要穀物年度收成時節。

評估團預估,北韓必須進口50萬7000公噸糧食,彌補基本糧食需求,但政府進口目標為30萬公噸,短缺20萬7000公噸。

這個糧食短缺差額為多年來新低,但評估團憂心,大豆產量減少和蔬菜產量有限,將讓關鍵蛋白質、油脂、脂肪和維他命「長期缺乏」情況繼續下去。(譯者:中央社張詠晴)1

……..文章來源:按這裡


【氣候變遷Q&A】(35) COP18的指標性功能是什麼?

作者: 責任編輯賴溫狠 | 環境資訊中心 – 2012年11月15日 上午5:00

作者:蔡育岱(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副教授)、譚偉恩(美國紐約慢食協會會員)

上個月的15日至20日,聯合國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the Committee on World Food Security, CFS)在羅馬召開第39次集會。期間與會國在一項關鍵原則上達成共識,認為政府應責無旁貸地處理因氣候變遷所導致日益嚴峻的糧食安全問題,並特別強調對人民「糧食權」(the right to food)的維護。

倘若此次會議之後能有更進一步具體的行動,那麼目前不當的農業經營與土地使用方式將可望有所變革,而檢驗這項可能性的最佳指標,應是即將於本月26日在多哈(Doha)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the 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第18次締約國會議(COP18)暨《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第8次締約國會議(CMP8)。

長期以來,UNFCCC和此氣候建制架構下籌組的相關會議被視為是主權國家談判與商討因應全球暖化的平台,議題焦點集中在如何減少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以及對碳排大國進行管制。相較之下,與糧食安全密切相關的農業議題雖然同樣為國際社會長期爭論(特別是在貿易場合),但一直到2008年的COP14/CMP4才開始逐漸在UNFCCC的議程上受到重視。儘管如此,國際間的討論並沒有將心力放在關鍵性的農業工業化現象和如何協助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有效地因應極端氣候問題,更遑論提及攸關人類基本生存的「糧食權」保障。[1]

有別於UNFCCC的實踐,跨國公民團體和具有市場代表性的農牧企業在先前述提及的羅馬會議上討論出有關「糧食安全與營養的全球戰略綱要初稿」(1st Version of Global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Food Security and Nutrition)。[2]雖然這不是一項具有拘束力的國際法律規範,故法理上難以要求各國政府遵行,但經由與會國家在會議上的肯認(adopted),文件中決策性的共識(Decision Box)至少已被賦與國際軟法(soft law)的性質,足以提供國家的政府,甚至是相關的國際組織作為政策參考或實踐依據。換句話說,即便今年的COP18/CMP8再度在氣候治理的成績單上繳出無法令人滿意的成績單,國際社會在全球糧食治理的問題上其實已經有了初步的規範性共識,可供彼此合作與進一步形成有拘束性的決議。因此,現在問題(無論是因應全球暖化還是落實糧食基本權)的關鍵很清楚地不在於國際社會「沒有對策」,而是在於主權國家「欠缺行動」。[3]

筆者認為,上述「糧食安全與營養的全球戰略綱要」未來成敗與否的指標可以先在COP18/CMP8有關農業與糧食安全的議程談判結果中窺見端倪,[4]而這或許正是今年氣候變遷會議最具體的貢獻之一:指標意義。COP18/CMP8所以具有指標性功能的原因在於,氣候變遷(高度環境議題相關)與糧食安全(高度貿易議題相關)具有難以分割的關聯性,而農業在此兩者間扮演了關鍵性的建橋者角色。

[5]依據2009年世界銀行與聯合國共同發表的評估報告,人類必須修正已經過度工業化的糧食生產與消費體系;而另一份聯合國人權理事會(Human Rights Council)特別報告員 (Olivier De Schutter)的調查文件指出,既有的人類農牧經營方式不利於解決氣候變遷帶來的環境衝擊。

此外,糧農組織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的調查進一步將農業與氣候變遷的互動關係加以凸顯,指出極端氣候對於農業是一大威脅,而目前傳統農業的運作方式卻加速氣候變遷的不穩定性,使得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FAO於是建議,友善環境的農業經營模式是因應目前乾旱或洪水等氣候災變較妥適與可行的方法。

[6]事實上,目前在許多發展中國家(例如非洲地區),氣候變遷已是相當急迫性的安全問題;當在地多數人口仍然需要透過農作生產換取維生的經濟條件和苦於糧食短缺之際,極端氣候同時無情地在這些國家境內對糧食生產構成抑制效果。此外,與純粹經貿理論假設有別,全球貿易的自由化與商品市場擴張並沒有為這些國家帶來太多財富的累積;相反地,貿易往往造成該國糧食生產結構瓦解,並且剝奪了當地農民的糧食自主權(food sovereignty)。

由於工業化的農業過於強調生產效率,沒有考慮到農業經濟行為背後的外部不經濟(external diseconomy)問題。因此,農業供給與消費鏈的前端生產者在他們經濟行為過程中往往把許多本應承擔的成本轉嫁給他人和地球。舉例來說,密集使用農藥可以確保作物免於蟲害、外觀精美、產量提升,但也同時減損耕地周遭生物多樣性、土壤永續力,以及消費者的食品衛生安全。然而,這些對人類與環境生態造成的負面影響多半未由風險製造者吸收,也未依循污染者付費的原則處理。經濟學把此種現象歸類為是一種市場失靈,認為可以透過政府公權力的介入(市場干預)加以解決。

但事實上,許多國家的政府並沒有意願將外部不經濟的問題內部化。換句話說,能夠解決市場失靈的管理者不重視外部不經濟所帶來的風險或實害;相反地,許多國家在農業貿易上的補貼政策證明,政府不但沒有以課稅或罰則處治破壞環境的農業生產者,反而提供更多經濟上誘因,讓外部性問題更形惡化。另一方面,農業工業化在當代資本主義盛行的經濟思維下同時對全球暖化與糧食安全的治理構成負向拉力。

儘管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的主張已經在COP17/CMP7被提出,但只要看看美國在氣候調適基金(Adaptation Fund)上的意興欄姍和對生質能源每年高達6500億的補貼,永續發展的不切實際就一點也不是純粹悲觀的想像,而是極具說服力之洞見。

理論上與理性認知上,當世人聽聞極地海冰(sea ice)消逝的面積與速度逐年不斷增加;森林野火的頻率不斷創下歷史新高;乾旱與洪水的發生次數趨於頻繁,就應該了解氣候型態不正常地改變正以難以預期的方式威脅全球各地;無非南北,無關工業化程度,無關民主還是極權政體。

而這些難以迴避的天災,除了造成個人生命與財產的損失外,也同時直接衝擊全球糧價,導致糧食安全風險的加劇;並且衝擊災區食物的衛生安全。舉例來說,日本2011年因地震與海嘯引起的核災,還有美國最近因Sandy颶風釀成的風災,均因為電力供應不足的災後環境而損及食物保存、鮮度與安全性,面臨衛生條件惡化的食品公共衛生風險。

看清生存環境威脅四伏的事實與了解氣候變遷和農業工業化的負面影響是關鍵的一步,至少這幫助世人瞭解終止糧食不安全需要的是:有智慧(smart)、有軔性(resilient)、有效率(efficient),並且友善於環境的農業與發展政策。雖然糧食安全與氣候變遷關聯性如何的討論起步較晚,但遲來的關注總比不到好。COP18/CMP8已經將糧食安全列入會議議程,因此一個「機會」正等著在此次氣候變遷會議中發酵與被國際社會實踐。如果各國政府有心,相對邊緣性的糧食安全可以逐漸成為氣候談判的主軸,串聯起落實綠色經濟與修正錯誤農業經營與土地使用方式的契機。

怕只怕,COP18/CMP8因為:(1)國家主權與全球治理的衝突無法調和;(2)市場資本主義依舊不願受到生態保護觀念的限制;(3)預警原則與科學確定生兩者間難以建立交集;以及(4)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權益與全球環境公共財保護之間的潤滑劑(北方國家的技術與資金援助)極度欠缺等四大因素,而再度無功而返,最後重蹈覆轍,僅剩乏善可陳的虛無共識。

由於距離2015年還有一段時間,加上金融危機衝擊尚未消除,故而本文悲觀預期各國政府官員與企業管理人在環境政策的立場上不會有明顯轉變,甚至認為野火或風災等問題未必會造成自己的損失。毋寧,與其做長期才得以稍見效果的永續型政策,為他人作嫁,不如執行一些短期就能見效的經濟拓展方略,為自己的政權穩固或財富積累加分。

有鑑於此,COP18/CMP8十之八九又是一個將被形容為「有建設性的共識基礎,而非全然失敗的氣候會議」,但事實上明眼人都知道,自從《京都議定書》通過後,每年UNFCCC的集會已經淪為是只換地點,但不換劇碼的一場全球治理鬧劇。一年前,194個會員國在德本(Durban)COP17/CMP7的尾聲階段同意,將在2015年形成有法律拘束力的後京都氣候治理規範。

因此,月底即將召開的COP18是檢驗各國誠意與履行度高低一項明確的參考指標,在為期10天的會期中(倘若最後沒有延期),各國在議程上的共識與交集多寡可以讓世人知道哪些國家對地球有義,而哪些國家對環境無情。至於有拘束力的新溫室氣體減量共識能否出現,長期關注氣候變遷的讀者都知道,每年大會閉幕那天的主辦國都會發表類似如下的一句話,「這是一個重要的起點,讓我們期待來年……」。

註釋:

[1] 國際社會已經不可能在討論氣候變遷與能源政策的同時避而不談糧食安全的問題;事實上,糧食生產與消費佔據全球碳排比重相當大一部分。以美國這樣的溫室氣體排放大國為例,整個糧食系統的經濟活動,就佔了該國至少30%的碳排比重。

[2] 儘管只是初稿並且強調不具有法拘束性,但這份文件已在會員國家間形成共識,是一份可供政策實踐的指導方針。詳見:http://www.fao.org/docrep/meeting/026/me597e.pdf (last visited: 2012/11/8)

[3] 從條約法(the law of treaty)的角度觀之,國際會議一項很重要的功能是凝聚各國共識,進而在此之上形成有拘束性的法律文件,解決跨國性問題。因此每當國際會議無果而終時,人們就容易形成問題無法被解決的認知。但事實上,一項國際議題(例如:人口販運、金融管制、核武擴散等)能否解決的關鍵在於主權國家願不願意約束自我行為,而不是在於有沒有形諸文字的法律規範。事實上,很多國際條約開放簽署或生效後,並沒有獲得主權國家充分的遵約實踐。

[4] UNFCCC目前的暫訂議程可見: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2012/cop18/eng/06.pdf (last visited: 2012/11/08).

[5] 以一個非常生活化的例子來看,排骨便當一個的碳足跡約為1.3公斤,其中有超過80%的碳排來自原料(米、肉、菜的生產),而烹煮、加工與運輸過程的碳排僅佔20%。而像漢堡一類的西式餐點,碳足跡約為3~5公斤(相當於21公里的車程),其中包括肥料、飼料、殺蟲劑、灌溉用水等等的製造或使用。因此,現代人的飲食消費其實無異於是在「大量的」消耗石油。

[6] C. Hattam, and N. Scialabba, eds., Organic Agriculture, Environment, and Food Security (Rome: FAO, 2002).

……..文章來源:按這裡


全球糧食庫存需求比偏低 德盛安聯:農金行情俏

作者: 林俊輝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11月9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林俊輝】

受乾旱氣候影響,美國農業部10月全球糧食供需預估(WASDE)月報持續下修2012到2013年糧食供給量,且庫存需求比處於歷史低檔區,將支撐穀物價格維持高檔。

德盛安聯全球農金趨勢基金經理人林孟洼表示,高穀物價格將吸引農夫擴大種植面積,並增加使用農機、農化肥料和種子等以提高產量,賺取最佳利潤,帶來農金產業長期商機。以農金指數計算,定期定額時間越長,總回報越高,定期定額5年正報酬機率達100%。

林孟洼說,今年投資人對投資農金產業最大疑問,為6月以來,穀物價格高漲,但農金產業反應卻不如預期。其中,產業主要成分類股農化肥料表現未若以往,甚為關鍵。因印度與中國進口農化肥料需求不如預期,壓抑農化肥料價格。

今年印度政府肥料補貼下降,導致國內農民增加國內生產的氮肥使用量,並降低使用進口鉀肥。中國在上半年大幅進口鉀肥後,下半年仍在觀望。印度、中國需求不確定性壓抑短期鉀肥價格。

林孟洼表示,根據券商預期,因氮磷鉀3大農化肥料施用有一定比例,短期鉀肥施用不足,未來仍須補足,農地才能恢復應有生產力,預估鉀肥施用量有機會回升。

林孟洼指出,雖穀物與農化肥料價格近期兩者走勢有落差,但觀察2003年以來,農化肥料價格與農產品價格走勢亦步亦趨,兩者相關性高達0.81,預期未來農化肥料價格有機會跟隨強勢穀物價格而上漲。

根據券商預期,2012年第4季全球鉀肥銷售為近3季低點,約為1200萬噸,但在2013年第1季銷售量有機會觸底回升,創下2011年以來單季新高。

林孟洼說,雖短期鉀肥受到印度與中國需求未如預期影響,表現不佳。但以歷史經驗而言,農化肥料價格與穀物價格長期走勢相關性高,短期兩者價格走勢差異,未來有機會在中國與印度需求回穩下,使走勢差異縮小,有利未來農化肥料類股表現。

全球穀物供需緊俏,有利穀物價格維持強勢,有利農金產業廠商營收與獲利增長,林孟洼指出,可以中長期角度投資農金產業,並搭配單筆分批或定期定額方式,降低短期風險,掌握長期產業成長趨勢。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