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嚴重大飢荒 2/3人口餓肚子

作者: PTS | 公共電視 – 3小時前

三年前遭遇強震的海地,爆發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飢荒,每3個人就有2人餓肚子,原因主要是極端氣候作祟,乾旱過後又遭遇洪水來襲,造成糧食欠收,地方政府呼籲中央趕緊採取行動,避免飢荒導致餓死人的悲劇產生。

海地兒童營養不良 媽媽餵不飽孩子

海地這處偏遠村莊的孩童,出現頭髮枯黃,肚子腫脹等典型營養不良的症狀,他們的媽媽坦承,孩子的確常常沒東西吃

海地居民

有時候該給孩子吃東西的時間到了

卻很難找到食物

有時候 孩子們吃得不夠

這位媽媽說,一切都得怪去年艾薩克熱帶風暴來攪局,害她損失十頭羊和雞群,否則賣了這些牲畜或者直接宰殺來吃,就不會讓孩子餓肚子了。

根據統計,1997年海地有120萬人陷入飢荒,十年後,這個數目增幅超過兩倍,到了今天飢荒人口達到670萬人,也就是全國有6成7的人,得不到溫飽。其中150萬人,已經出現營養不良的症狀。

造成海地時常鬧飢荒的原因,跟極端氣候有關,去年乾旱摧毀部份農作物後,接著又有熱帶風暴艾薩克及珊迪颶風來襲,讓海地出現糧荒。地方政府警告,如果當局再不正視這個問題,接著恐怕就會鬧出人命

地方官員 里薩吉

他們恐怕就要來清點屍體

因為營養不良的問題正在惡化

此外由於糧食短缺,海地有半數糧食仰賴進口,但近來海地幣值大貶,進口糧價變貴,民眾難以負擔,也讓飢荒現象雪上加霜。而海地政府政策錯誤,對美國進口糧食降低關稅,打擊本國農業,放任砍伐林地,導致土壤流失大雨成災,這些都是海地政府面對飢荒必須同時正視的問題。

記者 曾惠敏報導

……..文章來源:按這裡


世界環境日 張通榮騎鐵馬籲護持好山水

作者: 【記者王世明/基隆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6月6日 上午12:00

昨天是「世界環境日」、基隆市環保局、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共同舉辦「親近海洋」系列環境教育宣導活動,包括節能減碳鐵馬行、龍崗生態導覽並為首座環境教育設施場所「雨水公園」揭牌,市長張通榮、議長黃景泰也親自騎上鐵馬呼籲大家共同響應節能減碳、珍愛地球,讓基隆的好山好水能夠永續存在。

「親近海洋」系列活動一開始,市長張通榮、議長黃景泰以及海大校長張清風帶頭騎上鐵馬,以實際行動呼籲大家共同響應節能減碳,眾人由景觀廣場出發騎乘鐵馬前往海大河海工程學系,為基隆市首座環境教育設施場所「雨水公園」揭牌,希望藉此將校園環境教育融入社區生活,提昇環境素養及保護生態環境,「雨水公園」也將開放各級學校、社區團體參觀導覽,以宣導水資源珍貴、有限,應珍惜並充分運用的觀念。

張通榮市長表示,現今世界各地出現的氣候異常、水資源短缺及乾旱等問題不斷,再不愛護地球上的資源,後果難以想像,為永續生活與環境教育播下種子,期望透過海大雨水公園環境教育課程,讓參與者瞭解水資源彌足珍貴,要更加珍惜與妥善運用,達到永續環境的實質效益。

議長黃景泰則希望參與活動的市民朋友們好好記得六月五日「世界環境日」、六月八日「世界海洋日」這兩個深具意義的日子,尤其是現在氣候變化異常,諸如土石流等災變發生頻率越來越高,代表環境保護工作應該更往下紮根,呼籲大家共同宣示保護海洋、愛護環境,將環保觀念落實在生活中,讓基隆這個好山好水的都市「青山常在、綠水長流」能夠永續存在。

……..文章來源:按這裡


持續砍伐蘇門答臘森林 後遺症大

作者: 王一中 | 台灣醒報 – 2013年5月28日 下午8:33

【台灣醒報記者王一中綜合報導】科學家與環保團體警告,21世紀最嚴重的環境災害之一正在印尼發生。印尼蘇門答臘島上的原始森林,長年遭受濫墾並改種經濟作物,以目前的破壞速度,20年後原始林恐將消失殆盡。除了野生動物的棲地遭受破壞,蘇門答臘當地居民也將是非常嚴重的受害者,水災、火災以及乾旱的次數也會增加。

為了製造紙漿以及棕櫚油,大企業大規模開發蘇門答臘島上的森林。過去10年超過1000萬公頃的熱帶雨林後遭砍伐後,被轉為改種植經濟作物。儘管仍有數百萬公頃的原始森林被劃為國家公園可受到保護,但這些森林也僅是小規模的散佈各處,且被人工種植的經濟作物環繞,野生動物的棲地受到嚴重破壞。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警告,受森林砍伐影響,蘇門答臘島上的猩猩、老虎以及犀牛正瀕臨滅絕,如果按照現在破壞的速度,這些動物20年後在島上就將完全絕種。

森林砍伐除了對自然環境有很大的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也會因此改變,一位住在森林裡的村民表示,過去森林內的資源可以提供他們一切的生活所需,不論是食物、燃料還是建材,但是現在被破壞後,他們被強迫必須為棕櫚油公司工作,否則生活無法持續。

類似的開發行為使文化單一性取代生態多樣性,全球化的經濟取代當地的小規模經濟,當地居民從小型的生產者轉為勞工,原本屬於社區共有地的所有權也被迫移交給大型企業。大多數居民的生活水準並沒有因為這樣的開發有所進步,反而喪失了原本的生活方式。原本依賴森林滿足生活所需的數千個社區不得不放棄原本共有的資源。

許多村民的土地被剝奪後,便被政府送往都市,強迫展開新生活,這也引來了不同族群之間的衝突。儘管這類的開發被認為是經濟成長,但當地漁民與農人的生活反而因此更加貧困。這樣的轉變使得土地政策的抗議衝突事件越來越多,2011年在印尼共有超過600起衝突事件,造成至少20人死亡,也有人因為抗議企業作為被送往監牢。現在幾乎每天都有新的抗議事件出現,警察與軍方則加強鎮壓的力度,這些都讓政治人物以及大企業持續獲得龐大的利益。

原始森林的開發尚未停止,慶幸的是已經有大型企業被環保團體說服,承諾不再開發原始森林作為原料來源。一家世界最大的造紙商之一,在承認砍伐原始森林後生意大減,也因此承諾將停止開發原始森林作為紙漿來源,希望藉此挽救商譽,並提升形象。如果其他企業能同樣停止砍伐蘇門答臘原始森林,可望減緩對自然環境以及當地居民的影響。

圖說:印尼森林持續受到砍伐,對自然環境以及當地居民影響鉅大。(Photo by Wakx from Flickr)

……..文章來源:按這裡


巴拿馬乾旱限電 運河作業也受影響

中廣新聞網 – 2013年5月9日 上午10:48

巴拿馬乾旱,影響水利發電,當局實施限電,巴拿馬運河作業,也因為節水的需求,受到影響。

巴拿馬六成的電力,來自於水利發電,今年少雨,發電量不足需要,配合節水,巴拿馬運河局即日起,暫停在船隻通過閘門的時候,給予水力輔助的作業。

由於民生用電極度吃緊,巴拿馬採取了多項節電措施,部分地區的公立學校停課,政府辦公室也縮短上班時間。

……..文章來源:按這裡


巴拿馬學校停課以省電

中廣新聞網 – 2013年5月9日 上午8:41

巴拿馬因為乾旱,造成電力嚴重短缺,政府已下令學校停課,政府辦公室也減少上班時間以節約電源。

巴拿馬全國有百分之60的能源來自水力發電廠,但近來乾旱缺雨嚴重影響電力供應。目前全國已有三分之一的地區因此進入緊急狀態。

根據當局規定,境內的酒吧、夜店、戲院及超市從週一到週四,晚上十點到隔天清晨六點鐘之間,不得營業。商家在早上11點到下午3點間,最好不要開冷氣。

巴拿馬總統呼籲全民共體時艱,一起努力省電。

巴拿馬是拉丁美洲地區經濟成長最快的國家,根據統計,2012年的經濟成長率超過百分之10 。不過,基礎建設跟不上國家經濟發展。

政府官員表示,到星期天時,當局會再做評估,以決定是否解除停課命令。

……..文章來源:按這裡


能源短缺 巴拿馬高中大學停課

作者: 本報訊 | 台灣立報 – 2013年5月9日 上午12:17

【本報訊】為對抗乾旱引發的能源危機,巴拿馬7日表示,高中和大學將停課3天,以減少能源使用量。巴拿馬相當倚賴水力發電,今年雨季已經晚了1個月。雨季延後的現象愈來愈常見,科學家和氣象預報專家說,這與氣候變遷有關。

政府官員不斷警告,巴拿馬現在幾乎瀕臨輪流限電,而政府正極力嘗試所有一切措施,避免落入限電窘境。巴拿馬水資源一般都有餘裕。

總統發言人恩里格斯(Roberto Henriquez)說:「如果高中和大學停課3天,我想就可以避免輪流限電,」他警告,輪流限電可能「打斷或嚴重影響國家經濟」。

……..文章來源:按這裡


供電吃緊 菲寄望再生能源

中央社 – 2013年3月30日 上午11:54

各國電力供應專題(中央社記者林行健馬尼拉特稿)菲律賓電費在亞洲、甚至全球都名列前茅,近年來菲律賓經濟快速成長,電力供應吃緊的情況隨之加劇,為降低電費以及紓解供電短缺,政府當局寄望再生能源,甚至考慮核能發電。

從羅慕斯時代開始,菲律賓政府積極透過發電廠民營化措施,試圖吸引發電產業投資,但未能達到增加供電及降低電費的目的。

為此,菲國近年開始關注與發展再生能源,包括水力、生質能、風力、太陽能及海洋能,而在政府提供的優惠政策之下,首批可以發電3百萬瓦至5百萬瓦的數座太陽能發電廠,預定將於明年投入運轉。

能源部希望到了2030年,再生能源在菲國總發電量所占比率,可自現在的39%提高至50%以上。

由於缺乏供應鏈及金融市場支撐,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將會高於石油及煤炭等化石燃料,短期來看並不合算,因此菲律賓政府也不排除以核能發電,作為解決電力危機的辦法。

國家經濟發展委員會(NEDA)在2010至2012年社會經濟報告中就曾提到,政府有意專注於研究替代性發電技術,「特別是核能」。

NEDA官員低調透露,能源部已著手為核能的重新運用做準備,包括培養相關技術人員、專才、草擬災難應變措施,以及研究鄰國能源政策等。

菲律賓第2大島南部民答那峨島的發電設施本已缺乏,再加上乾旱阻礙多座水力發電廠運轉,數個省份的居民每天經歷2至6小時輪流停電之苦,有時每天還停電2次。

就目前而言,民答那峨島的電力需求是1157百萬瓦,而實際供應能力只有863百萬瓦,菲律賓總統艾奎諾三世明確指出,民答那峨島居民只有2個選擇,「付更高的電費,或是繼續忍受停電」。

艾奎諾三世說,由於1座柴油發電廠只需6個月到1年的時間即可興建完成,政府可能暫時需要增建柴油發電廠,但這樣一來電價將無可避免上漲,直到燃煤的火力發電廠於2015年啟用為止。

電力供應吃緊的問題不只發生在民答那峨島,北部的呂宋島和中部的維沙雅群島,也面臨同樣的窘境。

菲國最大電力零售廠商馬尼拉電力公司(Meralco)今年1月底警告,「除非興建更多發電廠,否則呂宋島也將開始停電」。

菲律賓不但電力供應吃緊,家庭用電每千瓦8披索(約新台幣5.86元),工業用電的價格更高,專家分析,主要原因是政府不提供津貼、發電廠依賴進口石油、島嶼地形抬高電力傳輸成本,以及老舊發電廠效率不佳等。

缺電且電費居高不下,已經成為許多潛在投資人對菲律賓卻步的原因之一,部份外資也考慮遷廠到鄰近的東南亞國家。

根據能源部的計畫書,截至2012年底,菲國發電量總計為1萬5610百萬瓦,但只有1萬3000百萬瓦是可靠電力,如果能源需求每年成長4.79%的話,到2030年需要額外的1萬1000百萬瓦電力。

菲律賓全國目前有35座規模較大的發電廠,以煤炭為主要能源來源,占總發電量30.4%;其次是風力21.6%、柴油18.5%、天然氣17.7%、地熱11%及其他。

在內需及國際熱錢推動下,菲國經濟近年來突飛猛進,惠譽國際信用評等公司於今年3月27日將菲國信用評等調升至「投資」等級,國際投資者有可能源源湧進菲律賓,屆時菲國電力供應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政府當局必須設法提供充足、可靠、價錢有競爭力的供電,以發展菲律賓製造業,帶動健康的經濟成長循環。1020330

……..文章來源:按這裡


本報特稿/大陸糧食安全現況與前景

中央日報 – 2013年4月3日 上午10:06

(一)前言

 糧食安全一直是個世界性問題,目前世界人口已超過60億,估計到2030年可能達到80億。總人口數量增加,但糧食生產日益受到耕地數量減少、環境污染、土壤品質下降、水資源匱乏和氣候劇烈變化的制約,糧食生產供應面臨挑戰。

 大陸是糧食生產與消費大國,對世界糧食供應與價格而言,可謂舉足輕重,動見觀瞻。大陸常自豪以占世界不足10%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尤其聲稱自2004年以來糧食實現「9連增」,累計增產15,887萬噸,年均增加1,765萬噸;糧食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但是另一方面,大陸糧食進口逐年大幅增加,成為全球最大大豆進口國,勢必對全球糧食市場產生衝擊與影響。

 大陸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糧食的需求一直呈剛性增長趨勢。但另一方面,大陸農業發展正面臨農村勞動力減少、人均耕地縮減、水資源日益缺乏、氣候災害頻仍、農業污染加重、農業建設滯後等問題,可能導致糧食增產遲滯,越來越依賴進口,糧食對外依存度持續上升。

 有關農業可持續發展與日益凸出的糧食安全問題,在1月底公布的2013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繼續以農業為主題,強調確保糧食安全,保障重要農?品有效供給,並提出發展家庭農場,堅持農地農用,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的全新運作方式。在3月的大陸「兩會」上也是討論的焦點,有代表稱大陸糧食自給率不足90%,出現了危險信號,並提出了多項建言,其實際作為與效應有待檢驗觀察。

(二)大陸糧食生產與安全爭議

 根據大陸「國家統計局」資料,2012年糧食總產量為5億8,957萬噸,比2011年增產1,836萬噸,增長3.2%,為連續9年增收。不過,雖然連年增收,卻因糧食需求增長快速而出現糧食自給率下降的情況。2009年、2010年、2011年的糧食自給率分別為99.6%、99.1%和99.2%,2012年下降至97.7%,故自2009年以來已由糧食淨出口轉為淨進口。2012年大陸糧食(包括穀物、大豆等)進口量總計8,025萬噸,金額421.4億美元,同比增幅超過25%,進口量占糧食總產量接近14%;其中進口大豆5,838萬噸,而全球的大豆貿易量只有9,000萬噸,全球大豆貿易量的三分之二為大陸所購買;進口大米231.6萬噸,同比增3.1倍,為2000年以來最高值。美國農業部則統計大陸2012年進口大米260萬噸,較2011年的57.5萬噸大幅增長,創歷史新高。

 大陸糧食自給率是重要的政策目標,1996年的「糧食問題白皮書」與2008年的「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至2020年)」都訂定糧食自給率在95%以上。對於近幾年的進口糧食是否會影響到95%的自給率,危及糧食安全形勢,最近出現了不同認知與解讀。

 比較樂觀者認為,2012年大陸糧食自給率為97.7%,從糧食產量與消費量的缺口看,只有大豆存在明顯缺口,小麥、玉米、大米等主要糧食並不存在明顯缺口,主要糧食基本能夠自給自足。糧食進口量增長並不完全是因為國內糧食供求缺口擴大,而是因應全球氣候異常下糧食減產的作為,且糧食進口具有滿足國內多樣化需求與維持糧食儲備所需,具有前瞻性和預防性。近期穀物進口雖然增量較大,但占大陸生?、消費總量比例仍小,並未改變穀物供需基本平衡局面。大陸「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今年3月指出,從整體上看進口的數量是有限的,大陸現在水稻、小麥、玉米等三大主要糧食的自給率保持在98%左右,進口的糧食也僅占大陸產量的2%,大陸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

 比較審慎保守者認為,大陸糧食自給率已經跌破90%,如果大陸不進口大米等農產品,只靠自己生產供給,需要有25億畝以上的農作物播種面積,而現在只有18億畝,或許更少,也就是大陸目前糧食有10%的供給缺口。2012年大陸糧食生產雖然「九連增」,但存在多種不利因素,今後要再實現連增的可能性減少、難度加大。以廣東省為例,該省糧食播種面積已從1980年近597萬公頃,減少到了2010年的約440萬公頃,減少了157萬公頃;而廣東每年3,400多萬噸的糧食消費需求量,有2,000多萬噸必須依賴省外採購或從國外進口。

(三)未來糧食供需形勢與挑戰

 民以食為天,大陸糧食需求隨人口增加與經濟發展呈現剛性增長趨勢。1995年到2010年糧食總需求從4.5億噸增至5.2億噸,年均增長1.1%。大陸目前有13億人口,估計到2020年可能增至14.5億左右,屆時每人的糧食年消費量將達395公斤(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定義糧食安全的標準為人年均糧食400公斤以上),總需求量達5.7億公噸;如果想要糧食自給率維持在95%以上,2020年的糧食產量必須達5.4億公噸以上。而隨著經濟發展與生活消費習慣的改善,本身新增供給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新增需求,未來大陸糧食進口不可避免的會逐漸增長,對外依存度將逐步上升,糧食供需平衡的壓力會不斷增大。

 對於未來大陸的糧食生產,大陸中長期糧食規劃訂定2009至2020年新增500億公斤糧食。大陸「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3月11日指出,今年糧食產量要達到10,500億斤。不過,在人力、土地、水資源、氣候等因素影響下,未來大陸糧食生產與安全面臨頗多挑戰。

 在人力方面。誰來種地、誰來種糧是當務之急。在20世紀80年代,大陸尚有近2億的農村富餘勞動力,目前的農村富餘勞動力不足5,000萬,人均耕地擴大,農村逐步出現大片荒地。農民不願種田的原因在於種糧的成本快速增長,而糧食價格偏低,種地不賺錢,也沒有合理的農業生產補貼,挫低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在土地方面。大陸在工業發展與城鎮化過程中,每年占用了數百萬公頃農田,致耕地面積由1996年的19.46億畝至2007年僅剩18.26億畝。在「十二五規劃」中,糧食播種面積為1.04億公頃,低於「十一五計畫」時的1.2億公頃。而且有很多耕地出現土壤漠化、乾旱、洪水、土壤貧瘠、汙染問題。據大陸環保部一份文件顯示,大陸有3.6萬公頃耕地土壤重金屬超標,每年造成的糧食污染高達1,200萬噸,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大陸。大陸「國土資源部」的一份文件則指出,大陸耕種土地面積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屬污染,連帶使得糧食安全問題日趨嚴重。

 在環境生態與建設方面,大陸濕地面積自60年代以來減少了80%以上,東北黑土資源不斷流失,多地爆發大規模蟲災,加上農業沒有現代化,農村的基礎設施落後,造成農業生產效益低下。此外,極端氣候也影響糧食生產。聯合國糧農組織研究報告指出,今後20至50年間,全球農業生產將受到氣候劇烈變化的衝擊,進而影響全球長期的糧食安全。

 在糧食生產之外,存在嚴重浪費糧食的現象。今年2月大陸「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透露,大陸每年的糧食損失浪費量大約相當於2億畝耕地的產量,比第一產糧大省黑龍江省一年的產量還要多。

 在上述眾多不利因素的制約下,未來大陸糧食生產持續增長實為不易。

(四)結語

 大陸經貿已融入世界,糧食安全問題與全球糧食供需形勢也已產生深刻的連結。長期以來,大陸95%的糧食自給率,就世界通行的標準言,只是基本,糧食供需始終處於脆弱平衡的狀態。未來隨著糧食需求越來越大,糧食增產難度加大,依賴進口將是必然的趨勢。大陸「國家統計局」估計,到2020年大陸糧食年消費消耗總量極可能突破6.5億噸,但屆時的糧食產能只有5.5億噸,供需缺口可能達1億噸。因此大陸有可能在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進口國之後,成為最大的糧食進口國,影響到全球糧食的供需,甚至引發國際糧食市場的恐慌。目前大陸糧食通過國際市場調節的數量尚屬有限,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2012年全球大米貿易量為3,730萬噸,占全球供應量的7.7%;而大陸所進口的260萬噸,又僅占全部大米交易量的7%,所以對全球糧價的影響並不大。但隨著全球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糧食安全問題越來越突出,大陸的影響力很可能越來越大。

 大陸在糧食生產方面,未來除改進城鎮化和工業化的步調與發展方式,努力創新農業生產和經營的機制,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外,將繼續加強農業國際科技合作,以提升糧食競爭力,其發展動向殊值密切關注。

 (來源/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大陸情勢雙週報第1640期)

【中央網路報】

……..文章來源:按這裡


糧食庫存低 農金後市俏

作者: 記者黃惠聆╱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3月12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記者黃惠聆╱台北報導】

綠金已經走數年空頭,不少投資人至今還無法翻身;黃金商品走了12年多頭後,近期則開始有大師喊空,唯獨農金還穩穩走在上升軌道,儘管未來變數仍存在,法人表示,農金股價低,現今的價格仍具吸引力。

美國農業部的最新報告顯示,美國農作物的庫存量較先前預估更緊俏,加上美國去年乾旱延續至今,預期未來3個月乾旱將持續,一般預料將持續影響今年農作物的收成,使供需更吃緊,近期全球三大農金市場表現也都不錯。

德銀遠東DWS全球神農基金經理人劉坤儒表示,目前樂觀看待全球農金產業復甦,尤其是農金產業上游類股如肥料與機具相關公司。

他指出,主要是農產品價格上漲後,使農場收入大幅增加,農夫在增加收入後也提高農作物增產意願,增加種子、化學肥料、農藥與農機等農業投入的使用以增加產量,讓農業上游類股前景相當看好。

另一方面,即使近期農金產業股價上漲,但DAX農金指數的本益比位於13.6倍,仍低於近5年平均的15.5倍本益比,顯示現階段全球農金產業股價仍偏低,頗具投資吸引力。

德盛安聯全球農金趨勢基金經理人林孟洼認為,全球糧食庫存低、農作收成變數高,但農金產業長期仍有表現空間,除了以農金上游原物料為主軸,隨著今年春耕種植面積確定增加,及氣候條件配合,可適時增加下游產業的持股比重。

……..文章來源:按這裡


棕櫚油產業惹爭議

作者: 李鐏龍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1月20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李鐏龍】

■環保及人權團體警告,印尼與馬來西亞的棕櫚油產業嚴重破壞生態,加速全球暖化,更罔顧農工權益。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rights activists warm that the boom is doing irreparable damage to rare biodiversity and accelerating the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 with no concern for long-term social costs.

印尼及馬來西亞現為全球第1大及第2大棕櫚油產國,但兩國長期以來開墾棕櫚樹種植地及對待相關農工的方式,卻引發漠視環保與罔顧勞工權的爭議。

兩國政府都表明,仍將繼續積極發展棕櫚油產業,都將會再大規模地擴充種植面積。

印尼官員宣布,該國到2020年前,將會再增加約1,800萬公頃(相當於美國密蘇里州面積)的種植地。馬來西亞也有意在2020年前,將種植地較目前再擴增1倍。

需求大 出口額10年增5倍

棕櫚油的用途廣泛,因便宜且可販售期較長,本就是開發中國家民眾與商家偏愛的烹飪油,又因從植物提煉而來,故普遍應用在食品與美妝用品的製造上,而各國政府強制規定必須如實標示反式脂肪的含量,促使食品業者逐漸停用反式脂肪,更擴大棕櫚油的應用範圍與耗量。

據估計,美國目前一般超市內所販售的產品中,半數以上都含有棕櫚油。

全球對棕櫚油的龐大需求,為印尼與馬來西亞,每年都帶來可觀的收益。棕櫚油現為馬國最具經濟價值的作物。2011年,馬國棕櫚油加相關製品的總出口額達270億美元,這等於過去10年來增加5倍。

不過印、馬兩國長期來以「砍伐-焚燒(Slash-and-burn)」方式,將林地轉換成棕櫚樹種植地,則被指責為造成環保災難。特別是在印、馬分治的東南亞海島婆羅洲(Borneo)上,情況最為嚴重。

婆羅洲島有全球最古老的雨林之一,也是人類近親紅毛猩猩(Orangutan)的棲息地。

過去20年來,為了種植棕櫚樹,婆羅洲島已流失約6,200平方英里的原始雨林。島上紅毛猩猩的數量銳減至約5.4萬隻,僅及1980年代時之半。

史丹福大學與耶魯大學發表共同研究報告指出,婆羅洲為種植而進行的墾地作業,僅2010年就排放超過1.4億公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2,800萬輛汽車全年的總排放量。

印尼現已成為全球第3大二氧化碳排放國,其中約8成來自於焚林墾地作業。

領導這項研究的史丹福大學生態人類學教授庫倫(Lisa Curran)說:「關鍵性的生態功能被打斷,使該區域愈來愈容易受到乾旱、大火及洪水的侵襲。」

外勞非法居留 工作沒保障

馬國的棕櫚油產業,雇用大量的移居(候鳥)外勞,大都來自印尼,但長期來未給予這些勞工合法居留文件,致使有些人即使已工作長達30年,仍無法享有基本的醫療服務,子女也因不能受教育,只能跟著當棕櫚農工,永遠無法翻身。

今年17歲的馬卡斯,從孩童時就跟著父母從印尼來到馬國,僅上過當地非營利組織開設的簡易學習中心,因沒有合法居留文件,不能繼續升學。  過去5年來,他在棕櫚田工作,每天只賺7.5美元。他說:「這樣的生活很艱難,但有什麼選擇呢?」

一位現年41歲的工人,10年前來馬國,現在全家仍躲躲藏藏,若被查到非法居留,僅罰金就超過全年工資,還可能被遣返,否則就得向警方行賄。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