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養耕共生農業 加薩地區增生機

作者: 尹曉春 | 台灣醒報 – 2013年5月14日 下午3:13

【台灣醒報記者尹曉春綜合報導】由於受到以色列封鎖與限制,導致加薩地區物資缺乏、農漁業都無法適當發展。居民最近開始發展一種都市農業,以養耕共生(Aquaponics)的方式,克服缺乏耕地與水源的障礙,以便自給自足。

加薩地區缺乏土地與水資源,加上被以色列封鎖邊界,居民長期處於糧食供應不足的狀態,除了被動接受國際救援物資外,甚至逼不得已開挖數百條通往埃及的地道,走私糧食和日用品。但聯合國資料顯示,加薩地區170萬人中仍有半數居民長期食物匱乏。

為了解決糧食缺乏的問題,在呼籲以巴和解之外,許多國際人道組織開始以持續性較高的方法,來取代治標不治本的糧食救助。其中,「養耕共生」便是許多組織試圖在迦薩境內推動的計畫之一。

所謂的養耕共生(Aquaponics),是一種將水產養殖與農業耕作結合,形成了生物自己共生共榮、達致平衡的環保生產模式。把魚的排泄物及飼料殘渣轉化為植栽生長的肥料,再將植栽的根系與生菌,用作水質處理淨化的天然生物濾材,使植栽、生菌、魚三者之間維持生態平衡的關係。

世界糧農組織(FAO)駐加薩農學家索莫維利表示,「加薩地區原本就缺乏腹地,再加上城市擴張縮減空地,要在此耕作是難上加難。」更重要的是,它還非常缺水。在此情況下,「養耕共生」這種不需要泥土、僅使用容器與連接魚缸的水來灌溉的耕作方式,便為加薩地區的糧食困境提供解決方案。

如今許多人開始利用屋頂、後院來種植番茄、荷蘭芹、紅甘藍、洋蔥等作物,自家食用之餘,還可以將多餘的農產品作交換之用。

「採用這種耕作法的主要理由之一是為了省水。」索莫維利表示,「不論是養耕共生、水耕栽培(Hydroponics)或者其他任何形式的無土栽培,其水源使用量都不超過20%。農業耕作不再需要大量施肥,水產養殖不需常換水,是一種節省資源的生產模式。

目前,索莫維利的團隊已經在加薩設置了15個養耕共生的農地,並計畫繼續推廣。

另外,提供當地糧食與住房協助的組織「合作住宅機構」(CHF),也開始以養耕共生取代提供食物援助。CHF將簡易的栽種裝備分發給2千個當地貧窮家庭,協助居民自行栽種蔬果;其他家庭則可藉由畜養雞隻或者兔子以作為蛋白質來源。

養耕共生成功地讓迦薩減少了對進口食物的依賴。為了境內農產品,哈瑪斯政府去年甚至下令,禁止人民將幾種特定蔬果從以色列或連接埃及的地道流入。只是發展有小成,但哈瑪斯政府發言人古賽因表示,他們最需要的還是開放邊界,以讓當地居民得以自由地在海上與農地工作。

圖說:養耕共生省水與免土壤的優點適合加薩地區發展農業。(photo by Kanu hawaii in flickr)

……..文章來源:按這裡


聯合國籲多吃昆蟲 高蛋白抗肥胖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羅詩樺/編譯 | 華人健康網 – 2013年5月14日 下午1:12

蟋蟀、螞蟻、甲殼蟲類等昆蟲成為未來世界主要糧食,有可能嗎?聯合國糧農組織近日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昆蟲實際上是非常適合人類食用的食物,不僅營養價值豐富、養殖成本低,對環境的污染也較少,還可解決世界上目前糧食不均、肥胖人口眾多的問題。

昆蟲營養價值高

英國《BBC》報導指出,對於西方人來說,吃昆蟲似乎是一件難以接受、很古怪的事情,但事實上全球已有20多億人將吃昆蟲視為家常便飯,全球各地有超過1900多種昆蟲被人吃下肚。

聯合國糧農組織(U.N.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sation)林業部(Forestry Department)近日發表的報告也指出,在世界上不少地區,昆蟲甚至是美味佳餚,像在南非,毛毛蟲就屬於高檔食物,價格不菲。每100公克的毛毛蟲,蛋白質含量高達28.2克、鐵35.5毫克,螳螂則有20.6克的蛋白質、35.2毫克的鈣、5毫克的鐵;黃蜂、甲殼蟲和其他許多昆蟲也都富有許多營養價值。

易入菜又環保

報告作者更表示,對於發育中小孩或是營養不均衡的人來說,昆蟲更是幫助補充營養的極佳來源,還能有幫助對抗肥胖的好處。建議將昆蟲納入餐廳菜單中、並設計更多種以昆蟲為主的食譜,藉以讓更多人能接受昆蟲。

此外,養殖昆蟲也比飼養家畜更環保,以蟋蟀與牛為比較例子,在產出相同產量的蛋白質之下,蟋蟀需要的飼料比牛少了11倍之多。且大多數昆蟲糞便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也比雞鴨豬羊等還要低得多。

更多健康資訊請上 http://yahoo.top1health.com

……..文章來源:按這裡


糧食不足 聯合國鼓勵吃蟲

作者: 黃啟霖 | 中央廣播電台 – 2013年5月13日 下午10:57

為了有助於對抗全球的饑餓問題、加強營養並且減少污染,現在聯合國有新的武器:很可能就是在人們身邊飛來飛去、爬來爬去的可食用昆蟲。

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今天(13日)將類似蚱蜢、螞蟻以及其他昆蟲家族的成員,譽為人類、家禽家畜以及寵物的「尚未完全利用」的糧食。

糧農組織今天在他們位於羅馬的總部,發布一份厚達200頁的報告中指出,全球有20億人已經用昆蟲來補糧食之不足,這些昆蟲不但含有高蛋白質和礦物質,吃這些昆蟲對環境也有好處。

報告指出,這些昆蟲在將飼料轉化為可食用的肉品上,有「超棒的效果」,平均而言,他們可以將2公斤的飼料轉化為1公斤的昆蟲塊;相對的,牛就需要8公斤的飼料,才能產出1公斤的肉。

此外,多數昆蟲可能生產更少的對環境有害的溫室氣體,並且可以吃人類生產的廢物或食物殘渣、堆肥以及動物的排泄物。

……..文章來源:按這裡


防患未然 農糧署辦「糧食動員演習」

客家電視台 – 2013年5月8日 下午8:04

【徐榮駿 台東池上】

最近國防部,在全台各地進行軍事演習,隨時為保衛國家做準備,農糧署7日也會同相關單位,在台東縣的池上鄉進行一場,因應戰爭或重大天災發生時,動員調度戰備存糧的糧食動員準備測驗演習,希望透過對相關人員的常態訓練,有效控管調度國內糧食,來安定軍心與民心。

戰爭爆發,平時從事行政工作的,農糧署工作人員,馬上完成特殊任務編組,並且派發到各地公糧倉庫,進行嚴格控管。

萬一有軍隊,或是難民收容中心缺糧時,平時在各地,負責收購公糧的糧商,也要肩負起調度糧食,安定軍民士氣的重責大任。

池上農會祕書長 黃榮欄:「萬一有什麼事情,有戰爭或是颱風等,我們配合政府政策的部分,會將糧食提供出來。」

這些逼真的演習內容,都是農糧署東區分署,為了因應戰爭發生,或者重大天災時,急需糧食所進行的演練,每年都會在全台各地進行,針對相關單位的公務人員,以及糧商安排的訓練,為求萬全,相關人員不但在每次演習,都用了好幾個月的時間,規畫與練習,就連儲存糧食的倉庫,可能遭遇到各種天災人禍,都一併納入演訓內容。

農糧署東區分署副分署長 羅文龍:「讓我們的同仁,能夠非常熟悉這樣的作業,各種的作業,一旦發生戰爭的時候,能夠隨時應變,隨時能夠應變出來,不會到真的發生戰爭,或比較緊急的情況,就手忙腳亂。」

農糧署表示,目前全台作為戰備存糧的公糧數量,總數大約有68萬公噸,比國家規定的標準,還多出1倍以上,足夠供應全台軍民,食用7個月左右,因此糧食相當充足,因此只要平時,確實訓練相關人員,在非常時期,就能夠有效動員人力與糧食,成為支持國家,度過危難的最大後援。

……..文章來源:按這裡


提高氮利用效率 增加糧食產量

中央社 – 2013年5月8日 下午2:54

(中央社記者林孟汝台北8日電)中研院分生所副所長蔡宜芳今天表示,想要增加糧食產量,必須結合嶄新的農藝技術和基因改良作物的使用,如何提高作物的氮利用效率,降低肥料用量是刻不容緩的議題。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今天召開記者會,由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副所長蔡宜芳報告,她所領導的研究團隊與澳洲、日本、墨西哥、美國及英國等,共12位頂尖植物學家有關植物轉運蛋白的研究成果。

這項研究成果對於全球農業將有著極大影響力,並已在 5月份國際期刊Nature上發表報告。

蔡宜芳表示,細胞與外界區隔開來是依靠細胞膜,但細胞須仰賴細胞膜上的轉運蛋白,才能自外界取得養分或排出有毒的物質。

研究發現,植物轉運蛋白能幫助植物控制水分散失、抵抗毒性金屬和蟲害,更可提高對鹽類的耐受性、對養分的利用以及糖類的儲存。

蔡宜芳的研究團隊在2009年首次發現植物的轉運蛋白有感應養分多寡的功能,讓植物因應環境養分的變化做好應變的措施。

她指出,負責硝酸鹽吸收的轉運蛋白具有多重功能,既是搬運工,負責將硝酸鹽搬進細胞內,還是守門員,探測土壤中硝酸鹽的含量;同時也是傳令兵,將土壤中硝酸鹽含量訊息傳送到細胞核。

她說,目前全球人口約70億人,營養不良的人口數將近 1億,另外有 1億人口無法攝取足夠的微量元素,可能導致人們更容易受到疾病感染或是產生心智障礙。在未來的40年內,預期需要充足營養糧食的人口將會再多 2億人。

她指出,使用氮肥可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舒緩飢餓的問題。不過,每年氮肥的製造消耗1%的全球能源,且施放的氮肥只有30%至50%真正被農作物利用,加上殘餘在土壤中的氮肥,會造成河川及海洋優養化,形成藻類大量繁殖、魚蝦無法生存的死亡域(Death Zone)。

她說,如何提高作物的氮利用效率,降低肥料用量是刻不容緩的議題。

蔡宜芳指出,基因轉殖對大地來說,好處多於壞處,大家應該理性看待;目前已將研究延伸至水稻,預估2到3年會有成果。1020508

……..文章來源:按這裡


黑暗索馬利亞 2年來近26萬人餓死

原視 – 2013年5月7日 下午10:04

雖然不知道這名小嬰兒為什麼哭,但最大的原因,可能是肚子真的餓壞了。這名居住在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休帳棚的男子,已經全身瘦到皮包骨,因為他們最後一次接受到食物援助,已經一年前的事情。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索馬利亞糧食安全分析機構,以及美國饑荒預警系統合作的一分報指出,索馬利亞在2011年到2012年之間,總共有25萬8000人死於大饑荒,當中有13萬5000人,是不到5歲的孩子,這也代表著索馬利亞每10名兒童裡,就有1人活活被餓死,無法長大成人,此外,索馬利亞有超過30%的人口,嚴重營養不良,情況相當淒慘。

報告指出,將近26萬人被餓死的主因雖然是饑荒,但索馬利亞長年的軍事衝突,引發糧食危機,加上叛軍控制的地區,為了防止人民逃跑,因此不准糧食援助進入,導致更多原本不會死亡的民眾,卻活活被餓死。

此外報告也指出,等到宣告發生饑荒再採取行動,已經太慢,事實上,大約半數的死亡,都是在饑荒宣佈前,就已經發生。

儘管這場大饑荒在2012年2月已經宣告結束,但索馬利亞目前還有有超過百萬人處於糧食危機當中,等待國際援助。

……..文章來源:按這裡


防患未然 農糧署辦〞糧食動員演習〞

客家電視台 – 2013年5月7日 下午8:04

【徐榮駿 台東池上】

最近國防部,在全台各地進行軍事演習,隨時為保衛國家做準備,農糧署7日也會同相關單位,在台東縣的池上鄉進行一場,因應戰爭或重大天災發生時,動員調度戰備存糧的糧食動員準備測驗演習,希望透過對相關人員的常態訓練,有效控管調度國內糧食,來安定軍心與民心。

戰爭爆發,平時從事行政工作的,農糧署工作人員,馬上完成特殊任務編組,並且派發到各地公糧倉庫,進行嚴格控管。

萬一有軍隊,或是難民收容中心缺糧時,平時在各地,負責收購公糧的糧商,也要肩負起調度糧食,安定軍民士氣的重責大任。

池上農會祕書長 黃榮欄:「萬一有什麼事情,有戰爭或是颱風等,我們配合政府政策的部分,會將糧食提供出來。」

這些逼真的演習內容,都是農糧署東區分署,為了因應戰爭發生,或者重大天災時,急需糧食所進行的演練,每年都會在全台各地進行,針對相關單位的公務人員,以及糧商安排的訓練,為求萬全,相關人員不但在每次演習,都用了好幾個月的時間,規畫與練習,就連儲存糧食的倉庫,可能遭遇到各種天災人禍,都一併納入演訓內容。

農糧署東區分署副分署長 羅文龍:「讓我們的同仁,能夠非常熟悉這樣的作業,各種的作業,一旦發生戰爭的時候,能夠隨時應變,隨時能夠應變出來,不會到真的發生戰爭,或比較緊急的情況,就手忙腳亂。」

農糧署表示,目前全台作為戰備存糧的公糧數量,總數大約有68萬公噸,比國家規定的標準,還多出1倍以上,足夠供應全台軍民,食用7個月左右,因此糧食相當充足,因此只要平時,確實訓練相關人員,在非常時期,就能夠有效動員人力與糧食,成為支持國家,度過危難的最大後援。

……..文章來源:按這裡


科技農業的進行式

作者: 本報訊 | 台灣立報 – 2013年5月6日 上午12:27

科技農業的進行式─植物工廠發展沿革與台灣推動現況

■科學月刊

【封面故事】

■蔡孟利(任教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

人口越多,糧食需求就越多,耕種、畜牧及養殖用地需求也越多;

人口越多,生活需求就越多,住宅、交通及工業用地的需求也越多。

然而,

越多的人為開發,就減少越多自然的森林、草原與河湖;

越多的人為技術介入生產,就有越多的廢棄汙染物拋入地球。

於是環境中好與壞的因子失去平衡而往壞的傾斜,原有的耕種、畜牧、養殖、住宅、交通與工業用地的堪用率惡化,所以人類只能再減少更多的自然森林、草原與河湖來彌補這些環境崩壞所造成的土地惡化。

就這樣,進入了惡性循環。如果不刻意粉飾太平,我們的確活在一個嚴峻的時代。

有沒有解套的辦法?

植物工廠可能是個未雨綢繆的嘗試,至少對農業這一個區塊來說。這一期的三篇專文,介紹的就是這個具未來思維的科技發展,或許一切都尚在草創階段,但這些努力的確值得大家現在就關注。

■方煒(任教台灣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

以現代設施監控環境,進行定期、定品質、定量之作物生產,植物工廠能於有限空間中達到高效產能,為前景可期的新式產業。

十八世紀思想家盧梭說「在所有技術中為第一,也最值得尊敬的就是農業」,農業提供人類生存所需的糧食,是最根本的產業。然而現今農業的發展,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依據聯合國人口署的預估,2050年的全球人數將達91.7億,屆時糧食供應量將是極大問題。目前全球的可耕地已經用了80%,但約有15億公頃的可耕地,受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影響,面臨海平面上升的威脅。依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統計,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成沙漠,約1000萬公頃的土地因沙漠化而喪失經濟價值。同時鄉村人口往城市移動,農村的城鎮化、都市建設與環境汙染等問題,造成耕地以每年500~700萬公頃的速度在減少。

提高單位面積產能是現階段農業發展的關鍵任務,現階段透過植物工廠立體化栽培可用最小的土地面積生產最大量的種苗或短期蔬菜。如此可避免受到風災、雨災等的影響,逐年擴大產能更可避免產銷失衡,避免現地耕除的浪費,更可逐年減少對農業災害損失的補貼,滿足消費者對食物安全的最基本需求。

【何謂植物工廠】

植物工廠指的是在設施內透過控制植物之生長環境(光、環境、濕度、二氧化碳濃度、養分、水分等條件)進行栽培,並對植物生長環境及生育狀況加以觀察,配合高度環境控制及生育預測,使蔬菜等植物可進行全年性、計畫性生產的栽培設施。稱為「工廠」是因為此農業生產模式將不受天候影響,具備定期、定品質、定量生產農作物的特點,頗類似於工業界的量產工廠。(全文見科學月刊2013年5月號封面故事-植物工廠)

本版內容由台灣立報與《科學月刊》合作出版《科學月刊》網址:http://www.scimonth.com.tw/

……..文章來源:按這裡


衝海外授信 行庫瞄準內需產業

作者: 記者孫彬訓╱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5月4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記者孫彬訓╱台北報導】

國內資金氾濫,銀行今年力拚海外授信成長,其中海外聯貸明星產業出爐,銀行主管指出,多數行庫最看好內需產業,包含與人口有關的糧食、醫療產業和基礎建設產業;至於太陽能、DRAM、面板業、海運業則不受銀行青睞。

第一銀行副總經理鄭美玲指出,以一銀海外投資及放款為例,在產業方面,會依據一銀內部行業別的授信及投資比重,加上系統監管,控管各行業的授信資產配置,同時會用國內外產業整體層面控管,以有效分散風險。

針對個別產業,她指出,像是太陽能、DRAM、面板業、海運業,因為產業景氣尚未恢復,因此,目前授信時會較保守;地區別方面,則因歐債危機尚未完全解除,對受衝擊國家地區的歐系金融機構,授信也會較保守。

舉例來說,一銀目前對歐系相關銀行的拆放資金,期間最長不超過3個月,以降低風險。至於一銀較看好的產業,包括與人口有關的糧食、醫療產業、天然資源能源產業,還有基礎建設產業。

上海商銀主管則分析,內部目前是以「資產安全、資本充足、資金充裕」為前提,穩健拓展投資與放款,在地區別上比較看好新興市場國家如香港、新加坡、泰國,比較不看好高債務負擔的國家。

若以產業來看,上海銀指出,最看好內需產業,及部分具發展前景的高科技產業,且和一銀一樣,比較不看好DRAM、太陽能、面板產業。

大型行庫主管分析,銀行現在除了授信之外,連海外投資布局也採取分散策略,就是為了避免風險過度集中,配合銀行資產負債特性,也多數會以浮動利率產品為承作條件,發行人、債券信用評等以A-以上為主,以維持整體投資部位的品質。

行庫主管說,現階段銀行首重海外投資風險控管,以及本金與收益的安全,新投資案件的評估除了避免潛在經濟、債信與地緣政治不佳的地區,也會避免追價債信條件與收益率不對稱的有價證券。

至於原先就已經持有的證券部位,如處於因政治、經濟異常發展而遭信評調降評等或展望的地區,也會密切注意債券價格的變動,並立即採取對應措施,維護海外有價證券投資安全與收益。

……..文章來源:按這裡


索國戰禍又飢荒 逾半餓死者是幼童

作者: PTS | 公共電視 – 2013年5月3日 下午8:00

聯合國的報告指出、非洲國家__索馬利亞在過去兩年之內、有將近26萬人死於嚴重饑荒,其中半數是不到5歲的幼童。當地人民在媒體鏡頭前、請求國際社會伸出援手。

雖然不知道這名小嬰兒為什麼哭,但最大的原因,可能是肚子真的餓壞了。這名居住在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休帳棚的男子,已經全身瘦到皮包骨,因為他們最後一次接受到食物援助,已經一年前的事情。

索馬利亞民眾

我們非常的痛苦,因為缺乏食物,卻乏醫療,缺乏乾淨的水,因此我們現在請求各位援助機構,可以即時的幫助我們。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索馬利亞糧食安全分析機構,以及美國饑荒預警系統合作的一分報指出,索馬利亞在2011年到2012年之間,總共有25萬8000人死於大饑荒,當中有13萬5000人,是不到5歲的孩子,這也代表著索馬利亞每10名兒童裡,就有1人活活被餓死,無法長大成人,此外,索馬利亞有超過30%的人口,嚴重營養不良,情況相當淒慘。

索馬利亞民眾

生活真的太艱苦了,我們懇求來自國際的援助。

報告指出,將近26萬人被餓死的主因雖然是饑荒,但索馬利亞長年的軍事衝突,引發糧食危機,加上叛軍控制的地區,為了防止人民逃跑,因此不准糧食援助進入,導致更多原本不會死亡的民眾,卻活活被餓死。此外報告也指出,等到宣告發生饑荒再採取行動,已經太慢,事實上,大約半數的死亡,都是在饑荒宣佈前,就已經發生。儘管這場大饑荒在2012年2月已經宣告結束,但索馬利亞目前還有有超過百萬人處於糧食危機當中,亟待國際援助。

記者 靳元慶 報導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