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山科大 推節能減碳教育聯盟

作者: 葉圳轍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10月23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葉圳轍】

崑山科大積極發展綠色能源科技,日前與鄰近12所高中職校長簽訂「推動節能減碳教育聯盟」,將共同致力推動節能減碳教育及培養基礎能源科技人才。參與簽約學校包括長榮中學、立志中學、玉井高工職、台南高工、台南海事、岡山高農工、東石高中、北門高農、曾文高農工、新化高工、新營高工、嘉義高工等12所。

崑山科大校長蘇炎坤表示,簽約後將共同執行國科會國家型科技人才培育計畫-「創意能源科技專題課程規畫與推廣計畫」。計畫主要希望由科學教育,來提升國民節能減碳素養及培養基礎能源科技人才。

蘇炎坤說,該計畫將整合崑山科大教學資源,由計畫團隊教師至高中職協助授課,依不同類群設計各類主題教學,進行示範性創意專題製作,透過實作學習能源科技及節能減碳的知識與技術,選出優秀作品參與相關節能競賽,最後舉辦成果發表會,並邀請鄰近社區高中職校師生共同觀摩學習,有效向下扎根培訓能源科技的基礎人力。

此外,該計畫也將藉此達成培訓高職端能源科技種子教師,培養高中職學生在民生節能、再生能源及生質燃油引擎等能源科技的能力。

……..文章來源:按這裡


新北低碳管理雲聯盟 成立

作者: 【記者潘鴻志/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10月22日 上午12:00

新北市經發局為有效運用雲端技術協助企業節能減碳,昨(二十一)日與中華電信、國科會低碳管理雲聯盟及台北科技大學能源科技研究中心聯合辦理「低碳管理雲聯盟成立大會」,市長朱立倫出席簽署合作計畫,期待透過產、官、學共同合作,落實企業節能減碳政策。

市長朱立倫表示,節能減碳是全人類共同的目標,現代化的發展趨勢必須努力運用智慧,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間取得平衡,這次市府聯合中華電信、國科會與能源科技研究中心,運用產、官、學資源推動低碳環境,協助國內產業邁向節能減碳高效能時代,達到整體環境發展共存共榮。

經發局長葉惠青指出,此次市府為新北市五百家企業爭取到中華電信第一年免租金裝設智慧電錶及第二年智慧電錶租賃八折的優惠方案,預估節能減碳改善效益至少每年一五○○○○公噸的減碳量,計約二億八○○○萬度電,相當於新北市蘆洲區一年的家戶住宅用電量。

經發局表示,根據經發局綠產中心統計,平均一家製造業者的排碳量為一萬公噸,經過節能輔導後可減少三%(三○○公噸)的排碳量,若使用節能電錶,每年可省下五十六萬多度電,換算成電費,一年可節省約一七○萬元;市府未來將持續掌握新北市綠能產業發展趨勢,針對不同產業需求,逐漸規劃相對應的配套措施,冀希在政府、民間企業努力下,使新北市成為低碳城市。

……..文章來源:按這裡


低碳管理雲聯盟成立大會 新北企業節能減碳新突

自立晚報 – 2013年10月21日 下午3:20

(記者黃秀麗新北報導)新北市有效運用雲端技術協助企業節能減碳,21日與中華電信、國科會低碳管理雲聯盟及台北科技大學能源科技研究中心聯合辦理「低碳管理雲聯盟成立大會」,朱立倫出席簽署合作計畫,期待透過產、官、學共同合作,落實企業節能減碳政策。

朱立倫表示,節能減碳是全人類共同的目標,現代化的發展趨勢必須努力運用智慧,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間取得平衡,這次市府聯合中華電信、國科會與能源科技研究中心,運用產、官、學資源推動低碳環境,協助國內產業邁向節能減碳高效能時代,達到整體環境發展共存共榮。

經濟發展局長葉惠青表示,過去能源用戶需要透過每期台電公司提供的電費單才能掌握電力的使用情況,隨著雲端通訊技術的發展,現階段能源用戶可以利用智慧電錶即時掌握用電情形。除可透過電力即時監控外,也可透過能源技術服務的導入,進行不同產業的用電資訊分析,以建立每個企業的電力使用基準線及節能方式。

葉惠青說,這次市府為新北市500家企業爭取到中華電信第1年免租金裝設智慧電錶及第2年智慧電錶租賃8折的優惠方案。預估節能減碳改善效益至少每年150,000公噸的減碳量,計約2億8000萬度電,相當於新北市蘆洲區1年的家戶住宅用電量。

經濟發展局表示, 今天簽署的合作計畫內容共有三項,分別為:一由中華電信提供500家新北市企業裝設智慧電錶1年免租金、第2年智慧電錶租賃8折優惠。二由新北市政府與國科會共同建立新北綠色產業能源服務平台機制,提供節能診斷與雲端能源監控服務。三是中華民國能源技術服務業公會為企業提供節能改善方案,協助廠商落實節能減碳。2013/10/21

……..文章來源:按這裡


英媒:中國投資英國核能 引發憂慮

作者: NewTalk 新頭殼 | 新頭殼 – 2013年10月21日 上午10:56

新頭殼newtalk2013.10.21 鄭凱榕/綜合報導

英國財相奧斯本上週四(17日)訪問中國最後一天,宣布准許中國企業到英國投資核能設施,英國各大報隔(18)日紛紛對此有不同分析。

根據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的整理報導,《泰晤士報》和《衛報》以戰略安全角度評析,認為中國資訊不透明。《金融時報》有報導認為英中兩國在核電廠的合作,有助英國邁向低碳經濟。《獨立報》一篇署名文章則指出,英國政府到中國招商比較推動英國商界在本國投資相對地容易。

英國財政大臣相奧斯本(George Gideon Oliver Osborne)在17日宣佈准許中國企業到英國投資核能設施,首張契約最快在本週簽署,中國核能企業將准予參與修建英格蘭欣克利角C核電廠核子反應爐(Hinkley Point C)。

辛克利角C核電廠是英國能源與氣候變化部(Department of Energy & Climate Change)於今年3月19日宣布建立,這是26年來首度批准在英國境內興建新的核電廠。

《泰晤士報》上週五社論首先闡論,雖然英國是開放貿易的國家,歡迎外國投資,而且沒有豐田、日產、寶馬等公司的大型投資,英國汽車業不會有現在的復甦;沒有中東國家主權基金的投資,倫敦商業不動產市場不會如此活躍;英國的企業管理機制也促使新興經濟體面對貪汙問題,但是「這些都不足以作為政府對中國開放英國核電業的理據。」

《泰晤士報》社論點出疑問:一個極權政府將控制英國相當比例的能源供應,這個做法是否明智?假若兩國出現嚴重爭端,一個沒有民主的經濟大國擁有截斷英國能源的能力,這是否更糟糕?社論認為,核電設施是一個國家敏感的戰略資源,任何這個領域的外國投資者必須完全透明,「中國龐大的國營能源公司實在算不上如此」。

《泰晤士報》社論提出發電廠國有化的可能性討論,「那些從民用核能獲益最多的國家,相關設施都是國有的。法國納稅人擁有85%的法國電力集團(Electricite De France,EDF)。或者,對納稅人來說,長遠來看,由英國政府興建下一代發電站是否更好?」

《衛報》引述英國核工程專家約翰•拉奇(John Large)說,中國的核工業不透明,他對中國營運英國核電廠表示擔憂,「即使是法國公司營運的英國核電廠也存在兩國監管制度的分歧。與中國合作,如俄羅斯一樣,他們沒有獨立的核安全監管機制,這些問題將會更明顯。」

拉奇是英國政府顧問,曾協助俄國政府打撈沉沒的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拉奇擔心政府為贏得外國投資,英國本身的核監管機構─核能管制署(Office for Nuclear Regulation)將可能會掩蓋中國公司的問題。

《金融時報》評論說,中國現在先以小股東形式投資英國核電業,但目標是在英國興建核子反應爐和營運電站。英國財政部樂見其成,「財相深信這項協議將為英國公司打開參與中國核電業增長的大門。」

另外,關於其他評論意見則有:《衛報》的駐中國特派記者布蘭尼根(Tania Branigan)報導,對中國來說,投資英國核電業有分散投資、獲得技術和盈利的好處。她引述中國專家芬比(Jonathan Fenby)的說法,認為這是非常符合商業邏輯的,至於英國輿論所說的「遭中國關燈」,芬比個人認為發生的機會非常少。

致力於環境問題的獨立非營利性組織《中外對話網》主編希爾頓(Isabel Hilton)在《衛報》撰文說,在接受中資進入英國核電業之前,應該發問更多問題:中方將控制英國的核電廠嗎?全球每年增加1萬噸核廢料,處理核廢料的成本誰來承擔?歐洲電力系統開放後,消費者不再承擔無上限的核能成本,投資風險轉移至金融界和股東,這與以前有什麼分別?

希爾頓表示,「財相看來認為中國資金可以讓他擺脫核能的困難和成本的問題,我們因此應該向他發問更多的問題。」

……..文章來源:按這裡


海大邀8國專家研討 水產節能技術

作者: 【記者簡麗春/基隆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10月17日 上午12:00

「水產業具潛力的節能減碳技術研討會」在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一連舉行兩天,共有來自八個國家一百六十多位專家學者與會,發表十三場專題報告,以及十五篇壁報論文。

海洋大學表示,有鑑於能源上漲、海洋生物資源變遷、節能減碳的科技日趨進步,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支持下,海大與亞太糧食肥料技術中心共同主辦「水產業具潛力的節能減碳技術研討會」,希望透過會議研討及實地參訪,激盪出與會專家學者對水產業實際可行的節能減碳提案,推廣低碳的水產產業發展。

此次研討會主要鎖定在海洋漁業、養殖漁業及水產加工三大主軸,邀請來自臺灣、日本、韓國、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國家十三位專家學者專題演講,另有十五篇壁報論文發表。研討會全程使用英文,現場備有耳機,由海大食品科學系助理教授群即時翻譯。

專題演講內容包括由海大講座教授、前農委會副主委李健全主講「水產養殖發展之省思―發展低碳足跡的養殖漁業」、豐群水產公司資深副總許培霖講「鮪魚產業全球化―從鮪魚供應到全球市場競爭下發展價值鏈的策略」、海大圖書資訊處長、電機系教授張忠誠談「漁業與養殖業的節能減碳技術」、泰國凱塞沙大學洽勒博士介紹「泰國養蝦三十年」、泰國冷凍食品公會榮譽理事長潘尼松講「從區域與全球化的觀點談蝦的永續發展」、日本國家養殖研究所前野幸男博士講「在Ariake灣養殖貝類的新技術―從生物與環境面看」、北海道大學木村暢夫博士講「以綠能發展自足性的生物牧場系統」、國立水產試驗所石原賢司博士講「紫菜在保健食品與保養品的新穎應用」等,亞太地區各國至少有一位代表,介紹該國近年在養殖、水產加工所開發應用的新技術。

主辦單位也安排與會專家學者參觀台達電桃園的研發中心、綠建築及節能設計系統,另外也參訪位於台北濱江街的「上引水產」,看他們如何將一個落沒的拍賣魚市場轉型成全方位、高人氣的水產展售與餐飲中心。

……..文章來源:按這裡


節能減碳有成 一銀獲雙認證

作者: 張長根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10月16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張長根】

第一銀行推動節能減碳有成,繼2012年8月獲內政部頒發「綠建築標章證書」,成為國內企業改造舊有建築符合新建築物高標準規範的首例後,於今年更積極參與台北市政府舉辦之第6屆金省能獎,榮獲台北市工商產業甲組「辦公場所」第2名,獲頒獎金新台幣10萬元及獎座1座,此亦為本屆金融業參與該組競賽之最高名次。

第一銀行對節能減碳之推動,並不因此而停頓,更加積極投入節能減碳行列,適逢經濟部能源局針對銀行在內六大產業,輔導進行「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建置,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並降低能源成本,即委託台灣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GS)協助該行資訊大樓導入「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另外為響應政府推動環境永續發展及溫室氣體減量政策,先以一銀總行大樓等5棟大樓為標的,積極規畫執行「ISO 14064-1組織溫室氣體盤查」系統建置,經由SGS驗證合格後取得雙認證,於昨(15)日由SGS頒發證書,創下金融業第一家獲得ISO雙認證的單位。

未來一銀將秉持百年來與台灣社會、經濟一起成長、茁壯,落實綠色金融品牌的經營理念,並帶領190家分行、全體同仁及中小企業夥伴,共同推廣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水資源、污水垃圾等各項工作,為節能及環境永續而努力,希望藉由該行在環保及節能減碳的成效,及「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ISO 14064-1組織溫室氣體盤查」的持續推動,拋磚引玉成為工商業之楷模。

……..文章來源:按這裡


電池哥哥燈泡妹妹到訪 幼兒樂

中華日報 – 2013年10月15日 下午10:22

 記者吳孟&#29641/台南報導 環保教育向下扎根,環保局的「電池哥哥與燈泡妹妹」二年來走遍大台南一三五所國小及幼稚園,十五日來到最後一站的東區一家幼兒園,小朋友看到人偶樂不可支,還知道要做環保是因為「二氧化碳」造成「地球發燒」,讓局長張皇珍直呼後生可畏。 這場校園巡迴表演由耶魯幼兒園的小朋友與電池哥哥、燈泡妹妹帶動唱揭開序幕,兩側展示幼兒園資源回收主題教學成果照片及教具,師生共同以回收紙箱創作的垃圾車及資源回收車最受歡迎,親子共同用寶特瓶、塑膠瓶創作的黑面琵鷺也很吸睛。 環保局表示,今年是第二年安排「電池哥哥與燈泡妹妹」帶動唱巡迴校園,將資源回收觀念編撰成歌曲,用輕快的節奏、活潑的曲風搭配簡單有趣的舞步,讓小朋友很快就琅琅上口,並加入「實物投投樂」動態宣導與學童互動,加深學童印象。

……..文章來源:按這裡


迷走地圖:對陳保基主委取消公糧收購提議的再商榷

作者: 本報訊 | 台灣立報 – 2013年10月15日 上午12:10

■向紅岩

據《天下》雜誌532期報導,針對上月糧商「混米暴利」事件,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表示,此與國內實施長達40年的糧食保價收購政策息息相關,若再不因應WTO取消保價收購,繼續固守戰備存糧觀念採低糧價策略,未來糧商走險賺混米暴利的案例勢必仍會層出不窮。

糧商混米收售賺取高價自古有之,問題在主政機關對市售米督管長年鬆弛,然觀今陳主委的解套,卻是緊抓保價收購制度讓糧商有利可乘,又讓米價成本拉高,致台灣米在國際市場競爭不利為由,進一步迎合WTO去管制要求,主張公糧價格管制鬆綁,讓國內米價完全市場化,讓稻米產業比照服務業,優勝劣汰自生自滅。也就是說,過去我國被美國限制辦理公糧外銷賺取外匯也就罷了,但未來政府將不再補貼收購,要也是買高品質的米,這樣政府也可外銷賺錢,不必擔心存糧損失,至於以後國內米作面積變小、國內米價隨國際市場波動發生米價攀升的狀況,也與農委會無關,因為此後政府將不再有義務釋出公糧平抑物價,米價高低已完全放任市場決定。

政府打此生意算盤由來亦久,農糧署自2005年起,便在全國成立稻米生產專業區,由政府管理,輔導糧商整合稻農、育苗及加工業者共同契作,拉出一條生產鏈,把零碎的稻田,串併成規模較大的生產聚落,並以市場為導向,訂出規格化的生產方式(例如品種、肥料的選用、農藥檢測)。換句話說,糧商想賣什麼樣的米,農民即配合種出。2008年台灣米大賺全球糧荒財,出口量衝破3,300多公噸,挑動國人對於米糧外銷的期待;2009年台灣米外銷1,800多公噸,是加入WTO以來第二高的出口量。

眼見糧商大賺,陳主委也陶然降與糧商同等眼界滿嘴生意經,完全忘卻身為農政機關首長的職責,絲毫未從國家經濟戰略利基的高度著眼。不顧在國際貿易市場上,雙方交易財貨的性質與市場結構,極有可能會使國力強弱關係發生質變,促成其中一方產生權力。從貿易戰略的本質來看,農業貿易不能將「輸出高附加價值的農產品」與「輸入高必需性的糧食、穀物飼料、蔬菜種子」等同視之,尤其在氣候變遷與水資源枯竭等全球性風險持續加深的趨勢下,農產品供求風險性倍增。

台灣什麼都言必稱美國,可美國是將自給過剩的穀物轉銷出去,所以在外交策略必要時,隨時可採取限制輸出或提高價格等手段,來與貿易對手國進行各種貨品採購規則的談判。台灣呢?相較美國糧食自給率逾100%,2011年我國糧食自給率(以熱量計算)只有33%,另方面,我國穀類供應進口比率近10年來始終維持在8成以上,其中小麥、玉米進口率更超過100%,顯見我國穀類生產結構有多脆弱,豈堪陳主委再次痛擊?

(自由撰稿人)

……..文章來源:按這裡


2012糧食自給率再退1% 仰賴進口、飲食西化問題難解

作者: CLiao | 環境資訊中心 – 2013年10月1日 下午12:26

本報2013年10月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行政會農業委員會昨(9月30日)下午4點公布前一年糧食供需年報糧食供需年報,2012年糧食自給率以價格計算之綜合糧食自給率為68.0%,比2011年下降1.1個百分點;以熱量計算之綜合糧食自給率為32.7%,較100年減少1.2個百分點,總統馬英九於2011年宣示10年糧食自給率達40%再倒退一步。不過有學者表示,目前活化休耕政策的方向是正確的,但過度仰賴進口以及西化的飲食習慣,恐怕才是關鍵。

國際貿易低價優勢進口糧食上癮

報告中顯示,由於國外糧食以低價或貿易配額等優勢進入國內市場,且國人飲食習慣改變,致使糧食自給率呈現逐年降低情形。

2012年以價格計算之綜合糧食自給率為68.0%,以價格計算之綜合糧食自給率下降1.1個百分點;以熱量計算之綜合糧食自給率,也就是所需的熱量中,32.7%是國內生產;較2012年減少1.2個百分點。

氣候因素影響糧食自給率

提要分析指出,與2011年相比,受6月豪雨以及蘇拉、天秤颱風等天候因素,以及上半年禽流感疫情影響,導致產量縮減,為填補需求缺口,蔬菜類、果品類以及家禽肉進口量增加;再加上馬鈴薯、糖及水產類需求增加,也連帶影響進口量增加。

2012年平均每人每日可由食物中取得之熱量為 2,730大卡,主要來自穀類(米、小麥、玉米、高粱、其他,占29.7%)及油脂類(大豆、花生、芝麻等製成品,20.2%),其餘5成熱量則由其他9大類糧食提供。

國內糧食總產出平均年變動率為-1.6%,其中減產幅度較大者為漁場受限並資源枯竭之水產類、種植面積逐漸縮減的花生、芝麻等子仁及油籽類,以及受進口替代之糖及蜂蜜,生產指數年平均變動率分別為-3.7%、-2.9%、-2.3%。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綜合自給率只有32.7%,主要熱量供應作物項目,穀類自給率只有27.1%,子仁及油籽類3.3%;其中稻米106.9%、玉米1.5%,較前一年減少0.3%,小麥及黃豆都持續掛零。

持續活化休耕 加強進口食品標示防檢疫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對於糧食自給率下降一事感到意外,他表示,農委會去年推動活化休耕補助,不允許連續休耕、鼓勵耕作雜糧的政策方向是正確的,照理說應能影響糧食自給率,「可能效果尚未產生」。

國內依賴進口糧食程度增加,蔡培慧認為,進口糧食政策不能從貿易的角度來思考,自由貿易既然非農委會可掌握決定,至少應加強食品標示、防檢疫查緝,確保食品安全;可惜這部分未積極進行,卻任由進口食品年年增加。另外,政府應公布進口國家與數量消長,那些國家進口到台灣的數量比例增高,特別在ECFA簽訂後,是否影響進口比例等。對於食物里程以及食品安全教育也應積極進行。

飲食西化止不住 推米食須更務實

依據報告,穀類受國人飲食西化與攝食便利性之影響,國人熱量供應比重仍出現白米降低、麵粉提高趨勢,與10年前相比,前者比重減少0.7個百分點,後者則增加1.2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小麥需求仍在增加,而稻米仍擠爆穀倉。

對此,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認為,民眾對於台灣農民雖充滿浪漫的想法,但行動支持卻很少,仍米食仍靠中高齡民眾支撐;年輕族群仍習於麵食、麵包的飲食方式,從早餐就以麵包為主食,也會影響血糖控制。

主婦聯盟文教基金會近幾年積極推動飲食教育,未來也將更務實的檢視民眾飲食習慣,提供相關的資訊。黃淑德認為除了民間的努力,政府權責機關在飲食宣導上,未落實於民間基層。「農糧產品的宣導絕非請公關公司辦辦活動,大明星現身,50、百萬經費落入口袋就好。」

糧食供需年報編算方式是將國內消費之糧食依據初級產品型態分10大類、35小類編算其自給率。

生產大豆有基礎

記者採訪過程,農委會代表認為台灣環境條件不利於生產如黃豆、小麥、玉米等雜糧作物,仰賴進口實屬必須。然而,以大豆產為例,雖需大面積種植,台灣無論在規模、種植技術,早已具備此能力。

台灣有8000多公頃農地種毛豆,所謂的毛豆或大豆,採收期只差1個月時間。意思是說,台灣種大豆的規模是有的,只要政府願意提供優惠的價格,台灣大豆仰賴進口的程度就會降低。

這些毛豆90%外銷,跟台灣的糧食安全關聯性甚低。毛豆出口被列為蔬菜類,間接提高自給率。不過若生產為黃豆,大豆屬於子仁及油籽類高熱量糧食,會比計算在蔬菜,權數更高。因此,種大豆絕對是正面有助於糧食自給率,而毛豆只提供非常少的糧食自給貢獻。

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統計,進口大豆有九成是基因改造,但多數民眾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長年食用基改大豆。

……..文章來源:按這裡


【糧食日】糧價回不去 因應對策看不見

作者: CLiao | 環境資訊中心 – 2012年10月16日 上午10:29

國際糧食日報導(上)

本報2012年10月1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隨著國際幾個重要糧食輸出國因氣候因素減產,糧食危機的意識再度高升。歷經了2007、2008年糧價飆升,對於6成糧食靠進口的台灣民眾,以為只是暫時的狀態,但幾年下來發現糧食價格隨著石油價格,一直都是往上走,氣候因素只是加劇漲幅,讓人們有感。因應這一波糧價飆升,政府除了穩定物價,農委會也一改觀望態度,積極鼓勵農民轉作飼料作物,著墨在生產面。不過政府是否做好了長期應對的準備?

10月16日聯合國訂為「國際糧食日」,正好可以檢視我國糧食安全現況。依據農委會資料,2011年台灣依熱量計算的糧食自給率為33.4%,雖然稻米自給率有108.2%,全穀類的自給率卻只有26.2%,原因出在消費者飲食習慣改變,米飯之需求減少,小麥等穀類自給率幾乎全靠國外進口。在全球糧食短缺與供給不穩定現象應該會越來越嚴重,而且不會和緩,糧食危機仍然存在。

此外,糧價飆漲連帶影響肉品價格,畜產所使用的玉米也是進口的。看似供應無虞的肉品市場,少了進口作物,也會影響畜產業以及肉品市場的價格。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即指出,若是將飼養肉品所進口的糧食精算,台灣糧食的自給率可能在15%以下。

台灣不但得面對糧食自給率不足,還必須承認能源自給率0.6%的現實,一旦國際石油價格節節攀升,也影響進口糧食的價格。此外,水資源嚴重匱乏、天然礦產不足。學者早也指出,隨著石油價格,進口糧食漲價已經是常態,氣候因素則決定漲價的幅度,改變農業方式,恐怕不得不面對。
美國發展生質能源、中國都市化  糧價回不去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作者、清華大學退休教授彭明輝指出,糧食價格一直都處於小幅成長的,今年更因連續幾年極端氣候重創美國中西部大糧倉,使得生產過剩變成不足,再加上生質作物替代能源的需求,糧食作物供需關係緊張,更加劇漲幅。

美國自2005年即為了能源長遠利用推動一連串政策,包括種植生質作物,發展替代燃料,今年因糧食嚴重歉收生變,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總幹事達席爾瓦(Jose Grazianode Silva)在糧食日前要求美國應立即暫停執行玉米作物用於生質燃料相關規定。但是長久而言,美國發展生質燃料的政策不會變,何況用作糧食以及油料的作物價格差一截,彭明輝說,在利益的誘惑下,窮國只能將土地轉換為油料,石油價格逐漸改變土地用途。

另一方面,去年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農產品最大進口國,消費與工業增長推動對大豆和玉米的需求,城市化也使得水與土地資源短缺,刺激農作物價格上升。彭明輝表示,中國需求不斷上升,也更依賴進口糧食,但美國不可能無止境增加糧食生產,普渡大學教授即表示,美國土地使用已到極限,糧食更搶手,價格不會回復。
糧食安全需長遠打算

面對糧價回不去,政府又是如何因應呢?去(2011)年,總統馬英九在農委會舉辦的「全國糧食安全會議」上表示,「糧食安全即國家安全,涉及國計民生及社會治安,」政府應妥善規劃糧食政策。此次會議也訂出2020年糧食自給率將回復到1993年的40%。換句話說,糧食自給率從足以供應100人中的32人生存熱量,提高到40人,其實速度非常緩慢,也搆不上國家安全的要件。

糧食自給率並不等於糧食安全,只是自給率越高越有保障。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蕭代基曾表示,糧食安全是長期問題,不只看現在,還要看40年或50年,並做最壞情況的打算,例如一旦國外糧食買不到了怎麼辦?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也認為,為了確保可見的未來買不到糧食,至少應該維持7~8成的生產。

鄰近台灣的幾個國家,糧食自給率也都維持在40%左右,並追求成長。以日本為例,目前糧食自給率46%,雖比台灣多10%以上,仍積極設定目標,2020年時達到50%。
活化休耕卻缺產業鏈結

為了提高糧食自給率,農委會農糧署提出活化休耕地種植黃豆、小麥、玉米等替代進口雜糧。台灣目前休耕地高達20幾萬公頃,占實際耕種農地的1/4,大批農地閒置不生產,政府每年還要撥大筆經費補助休耕的農民,休耕農地不但不生產,還增加財政負擔,十分矛盾。

目前,政府正大力調整休耕農地政策,近日即提出以4年期間活化休耕農地,獎勵措施包括種植飼料、玉米、牧草等,但是對於種出來的作物,卻只鼓勵飼料公司收購,相關的產業鏈仍未見建樹。

不過即使所有休耕農地種滿雜糧,也補不滿每年進口1000萬公噸雜糧的缺口,只有靠調整飲食習慣,包括鼓勵在地飲食、多吃米食,以及減少肉食都是方法,農糧署更具體訂出目標希望國人的飲食能從現在2700大卡,減到2500大卡。
問題本質未解決

目標雖然訂得很漂亮,但到底能不能回應問題的本質,也就是減少對石油的依賴?彭明輝在書中提出6項應變措施,包括研發低投入的農業生產模式(少石油、少化肥、少農藥、少水),以利降低生產成本以及提升糧食自給率,也可減緩糧價對低薪勞工與弱勢者的衝擊。

彭明輝認為,政府至今仍將糧價上漲當做是短期問題解決,只是增加高糧價忍受度,沒有意願也沒有了解問題本質的能力。人民也沒有知覺到問題的本質,以為是暫時性的,於是開始動用儲蓄金,但是,未來30-40年油價只會持續上漲。「把長期問題當短期問題看待,開始使用儲蓄,不斷把問題延遲到最後,是會完蛋的。」(待續,1/2)

 

【相關報導】

– 大豆玉米價格飆新高 新一波糧食危機正衝擊台灣

– 雜糧:糧食安全決勝點 農友亟待輔導轉作

– 台灣小麥復耕 急缺人才與設備

– 雜糧 台灣重建糧食安全的新方向

【參考資料】

– 再論糧食安全的重要性

– 由糧食安全檢視台灣休耕政策

– 從米食文化到糧食安全

– 糧食安全何去何從?

► (1) 農委會宣布:2020糧食自給率提高到40%

► (2) 糧食自給率低  還有大批農田休耕

► (3) 消失的良田

► (4) 糧食安全 先保有足夠灌溉用水

– FAO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