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貿易不利糧食自主 農民週日上凱道

作者: CLiao | 環境資訊中心 – 2013年1月31日 上午10:28

本報2013年1月3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灣自1990年加入GATT、2002年加入WTO,一直到這幾年與中國簽訂ECFA展開雙邊貿易,雖以自由貿易為名,卻使得台灣農業持續衰敗。昨(30日)由台灣農村陣線召開的記者會指出,開放自由貿易之後20年來,因政府缺乏農業因應調適策略,導致農業處於急診狀態,又以土地徵收、剝奪農業用水,搶奪農民的棺材本。農團呼籲政府守住農業不再對外開放農產品進口,同時宣布2月3日再上凱道,邀請全民一起要回糧食自主權。

目前台灣有830項農產品未開放進口,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表示,過去政府承諾不再對外開放農產品,最近不但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對此態度曖昧,既不說開放也不說不開放;反觀中國的商務部長已能清楚指陳在兩年內達到兩岸對等開放。換句話說,中國有計劃有目標,台灣政府卻苦無對策。另一方面,台灣農民長期以來因土地徵收以及水資源匱乏而苦,這些問題皆未解決。類似的情況也隨著自由貿易,不斷在全世界各地發生。

自由貿易無法凸顯農業價值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陳吉仲表示,過去十年來,農民生產的成本上漲,肥料價格在政府每年20-30億補助之下還是上漲了2-3倍,進口價格玉米從4元漲至11元、大豆從6元漲至16元、小麥5元漲至13元,生產成本上漲導致實質所得下降,農家平均每人每年實質所得從10年前的27萬元下降至22萬元,在此條件下,也導致農地不斷流失,以每年4,000公頃的速度消失。

農產品在整個貿易市場中的產值並未凸顯,以稻米為例,進口價格每公斤11元,消費市場則35-40元;然而,每年25萬公頃的水稻田所產生的糧食安全、生態環境、涵養地下水源以及文化等正面效益,加起來至少是2000億,遠比稻米的產值一年350億多了5倍。「我們的貿易只看產值而不看這些外部效益,這代表貿易市場失靈。」陳吉仲指出,這也導致WTO無法持續進行多邊談判的主因,因為農產品無法當成貿易自由化的商品。

自從加入WTO,台灣與中國貿易總額從2002年的4億3300萬美金至2011年14億6200萬美金,成長近4倍,其中逆差達1億2100萬美元,也就是說從中國進口的農產品比台灣出口到中國的金額多。

陳吉仲舉茶葉生產為例,台灣一年生產15000公噸茶葉,從中國進口5000公噸,也就是在台灣喝到的茶葉有1/4是來自中國,然而卻未做好茶葉的標示。台灣一年有數萬公噸來自中國的蔬菜水果,已開放的農產品都未能做好因應策略,在生產環境和條件可以完全取代的情況下,再開放830項農產品令人擔憂。

陳吉仲直指,從1990年代GATT前到2002年加入WTO,政府花了1、20年進行農業的調適,甚至編列1000億的基金,至今仍無法發展因應調適策略,一旦貿然開放,損失的一定是農業部門。農民收入受損,消費者一樣受到影響,吃到不安全的農產品機率增加,所以在因應調適策略未完成之前,無法接受再開放農產品進口。

連棺材本都搶 學者:「無當政府」

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徐世榮表示,農地農業的價值是非常多元的,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對台灣造成極大的衝擊,當人民以為自由市場是客觀中立的,其實隱含著權力運作,有權力的人可隱匿資訊,造成市場偏差。受到影響最大的就是農民以及農業。

徐世榮說,台灣農業早已進入急診室掛急診,政府拿不出政策,也未有強而有力的計畫,對於農業政府不給予協助,任其在不公平的競爭中蕭條;目前的政策只是不斷的安樂死,若開放830項農產品進口,等於是把台灣農業送進太平間。

徐世榮譴責政府不但不幫助農業,還不斷徵收土地,以土地開發、區段徵收為手段,搶農民的棺材本,圖利少數財團,痛批「無當政府」。他指出,當農民無法在台灣健康的土地上生產有機、無毒、健康的食品,而需從中國進口農產品時,影響的是全國的消費者。

國家應保護消費者自主權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表示,自由貿易若只是讓進口業者、加工業者、零售通路業者方便圖利,卻傷害源頭生產的農民、農地跟農村的生計、經濟和活力,不是人民期待的國家政策。

黃淑德指出,在國際貿易和國家機器的運作下,消費者的主權不斷喪失,除了散裝、小吃店、餐廳和飯店的食材、原料不需標示,即使是包裝食品,隨著繁複的包裝運送過程,資訊也變得不透明。「國家的保護機制的目標應該要清楚,政策若不考慮未來十年的影響性,只用表面的產值來做交換,是不公平、不公義的。」

農團上凱道要回糧食主權

「糧食主權」(Food Sovereignty)的概念,首度出現於1996年農民之路(La Via Campesina)所提出的倡議,其中包含自決權、基本人權、合理的持有生產資源、多樣化的生態權利,2007年在非洲「糧食主權論壇」 (Forum for Food Sovereignty)所發佈的Nyéléni 宣言重申糧食主權的原則:人民有權民主地決定自己的糧食和農業系統,而不危害其他人或環境。

農民之路已正式邀請台灣農民加入,2月3日將有來自東南亞國家的農民夥伴一齊上凱道、談論農事。來自印尼的農民之路東亞-東南亞區域主席Henry在記者會上表示,自由貿易不僅是對一國農業部門的破壞,長期來說,對全世界所有的人都不利。台灣因依賴自由貿易而發展電子產業,必須花費越多的成本進口能源、原料、食物、勞動力等。這些迷思也強化了土地掠奪的現象,使得許多優良農地、農水遭到不當的開發、調撥。

Henry在台灣走訪幾個農鄉,認為台灣擁有優良的生產環境、灌溉系統,以及氣候,應該好好珍惜,不要輕易破壞。

捍衛農鄉聯盟會長劉慶昌說,外國朋友來參訪台灣農村時,每個人都說台灣的水好、土好、氣候好,是無價之寶,「怎麼台灣的政府自己卻不懂得珍惜?」他說,土地徵收、強搶農水已經使得農民元氣大傷,若再開放更多農產品進口,農民恐怕最後一口飯都沒得吃。

農委會:ECFA早收清單有成效

稍晚,行政院農委會則以新聞稿表示,2008年後,迄今未增加開放中國農產品輸台項目,且台灣對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縮減,ECFA早收清單已有成效;未來因應經貿自由化,農業應有開創性戰略思維,才有利台灣長期農業發展;農委會籲請國人以實際行動,支持國內農產品與農業創新發展。

附錄:


目前我國管制830項中國大陸農產品的項目為何?兩岸簽署協議後,是否會進一步開放中國大陸農產品進口?


春雷乍響 農撼凱道 糧食主權人民論壇


什麼是糧食主權

……..文章來源:按這裡


【拯救賴索托】賴國1成愛滋遺孤 台送米年捐千萬

TVBS – 2013年1月30日 下午10:40

繼續是賴索托系列專題,賴索托大部分家庭,連最基本的糧食存糧6個月都撐不過,全國糧食一半得靠進口,賴索托人主食是玉米粉和高粱,能不挨餓就不錯,別提均衡飲食,像賴索托人因為很少有蔬菜吃,普遍缺乏維生素A,台灣世界展望會募集台灣資助人愛心,從1999年開始,每年投入1300多萬台幣,幫助了5800名兒童,短期有飯吃、有學校可以上學,教育賴索托人耕種等等,增加糧食和收入的方法,愛苗滋長,當地人也慢慢學會自立回饋。

5歲以下兒童出列,賴索托偏鄉健康中心的護士阿姨發放紅色藥丸,顏色鮮豔像顆糖,小朋友不哭不鬧,吞了就走,這是維生素A。

賴索托的荒漠大地長不出蔬菜,台灣人難想像,天天餐桌上的蔬果,賴索托人要吃藥取代,而且賴索托兒童營養不良,還有季節性。台灣世展會工作人員徐育園:「到12月這附近,就已經開始沒有糧食,體重已經開始下降,下降到標準值下方。」

12月是賴索托的夏季栽種期,這時候半年前收成的糧食早已全部吃完,最基本的6個月糧食存量,賴索托人永遠撐不過。賴索托媽媽:「我當時很怕會失去這個小女兒。」

鬧饑荒,還有媽媽想辦法,沒媽媽的,有台灣人。TVBS記者林秉儀:「賴索托有219萬人口,差不多1個桃園縣的人口多寡,但至少超過22萬名的孤兒,他們父母親有一半以上都是因為愛滋過世,世界展望會募集台灣來的愛心,從1999年開始,在這裡投入每1年45萬美元,至少是1305萬新台幣來幫助他們。」

賴索托南部的莫卡拿梅頌,從1999年開始,有2800名兒童接受台灣人資助,距離首都更南方、更偏遠的莫克約梅拉,台灣資助了3000名兒童。賴索托小孩:「謝謝台灣。」

更緊急的是去年下半年,賴索托宣布全國進入糧食危機狀態,台灣農糧署透過世界展望會,捐贈2000噸白米應急,果真我們在賴索托聞到熟悉的白米香。賴索托人:「台灣來的。」記者:「味道怎麼樣?」賴索托人:「很棒。」

送大米是及時雨,教育耕種技術,才是長遠之道。TVBS記者林秉儀:「JUST CUT、JUST CUT, 他叫我要慢慢的鋤、輕輕的鋤,是用淺耕法,貧窮是賴索托普遍存在的問題,他們沒有錢,也沒有糧食可以吃,這裡的人,一直以為要有牛才有辦法耕種,世界展望會在這裡教他們用淺耕的方式,就可以種植簡單的食物。」

世界展望會長杜明翰:「淺耕法讓土這些保存還不錯,教他們種的這些是豆類,不太需要哪裡去汲水來這裡澆灌,大致上底下還有濕度。」

愛心種子灑下了,漸漸在賴索托的偏遠部落發芽,她是珊佩阿姨,本來是世界展望會的受助家庭,自己才生4個小孩,現在卻養了一大群,只要是傍晚,柴火燒得煙霧繚繞,準備放飯,社區裡的愛滋孤兒,家裡沒得吃的孩子就會自動集結,這天吃得是當地主食玉米膏,配的是肉末和酸菜,珊佩阿姨變成孤兒院院長了。珊佩阿姨:「有時我們不夠吃,但是我們分享我手上所僅有的。」

珊佩阿姨並不富有,但是她說,因為台灣世界展望會,自己孩子才有機會去上學,現在她自願拿出更大熱情回饋。記者:「好吃嗎?」

小朋友開心的用手抓飯吃,非得把手指頭舔乾淨才罷休,今天晚上不用餓肚子睡覺了,「烏西烏西」是賴索托語是微笑的意思,不用挨餓就會快樂,這也影響更多社區婦女投入,有人定期到弱勢家庭去當保母,就像多了一個媽媽,台灣把大愛送到賴索托,最終在偏遠部落開花結果。

……..文章來源:按這裡


臺灣白米漂洋過海 二月啟航散播愛

NOWnews – 2013年1月30日 下午11:29

記者冀敏/南投報導

面對全球飢餓,台灣關注並齊力對抗,發揚人道救援精神,農糧署在今年將提撥九千公噸公糧白米,供政府機關及慈善團體,在全球各缺糧地區執行糧食人道援助,讓我們國家愛心漂洋過海,溫飽挨餓的人們。

農糧署表示,為對抗全球飢餓,該署今年將提撥9,000公噸公糧白米,與外交部、慈濟基金會、台灣世界展望會、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世界台灣商會聯合總會、台灣路竹會等政府機關及慈善團體合作,援助史瓦濟蘭、南非、辛巴威、賴索托、莫三比克、海地、菲律賓、印尼、柬埔寨、孟加拉及巴基斯坦等11國缺糧地區,供應災民及貧民糧食需求。

該署舉例說,我友邦海地缺糧問題已久,去(101)年十月桑迪颶風又造成更加嚴峻的情況,今年將提撥外交部及台灣世界展望會2,920公噸白米,透過糧食濟貧組織(Food For the Poor, FFP)及海地世界展望會,發放海地貧民、學童、病患、孤兒及老人等,首批360公噸援米由台灣世界展望會安排於2月啟航,預定4月運抵海地,配合海地世界展望會以工代賑方案,幫助海地糧食短缺家庭恢復生計。

農糧署進一步說明,糧食人道援外業務自91年開辦迄今,已提供25萬5千餘公噸公糧白米,長期與外交部及民間公益慈善團體合作,援助非洲、中南美洲及亞洲等缺糧地區計29國,透過食米援助,將臺灣愛心傳送到有需要的地方。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指出,全球2010-2012年間,仍有8億6千8百萬人口處於營養不足情形,佔總人口數12%,其中非洲、中南美洲及亞洲地區尤為嚴重。在國內糧食安全無虞下,農糧署將繼續提撥公糧推動糧食人道援外,以發揚我人道救援精神,善盡回饋國際社會之責。

……..文章來源:按這裡


農糧署:台灣白米漂洋過海 溫飽挨餓的人

自立晚報 – 2013年1月30日 下午9:26

【記者陳開明台北報導】農委會農糧署齊力對抗全球飢餓,發揚人道救援精神,今(102)年將提撥9,000公噸公糧白米,供政府機關及慈善團體,在全球各缺糧地區執行糧食人道援助,讓臺灣愛心漂洋過海,溫飽挨餓的人們。

農糧署30日表示,為對抗全球飢餓,該署今年將提撥9,000公噸公糧白米,與外交部、慈濟基金會、台灣世界展望會、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世界台灣商會聯合總會、台灣路竹會等政府機關及慈善團體合作,援助史瓦濟蘭、南非、辛巴威、賴索托、莫三比克、海地、菲律賓、印尼、柬埔寨、孟加拉及巴基斯坦等11國缺糧地區,供應災民及貧民糧食需求。

農糧署舉例說明,我友邦海地缺糧問題已久,去(101)年10月桑迪颶風又造成更加嚴峻的情況,今年將提撥外交部及台灣世界展望會2,920公噸白米,透過糧食濟貧組織(Food For the Poor, FFP)及海地世界展望會,發放海地貧民、學童、病患、孤兒及老人等,首批360公噸援米由台灣世界展望會安排於2月啟航,預定4月運抵海地,配合海地世界展望會以工代賑方案,幫助海地糧食短缺家庭恢復生計。

農糧署指出,糧食人道援外業務自91年開辦迄今,已提供25萬5千餘公噸公糧白米,長期與外交部及民間公益慈善團體合作,援助非洲、中南美洲及亞洲等缺糧地區計29國,透過食米援助,將臺灣愛心傳送到有需要的地方。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指出,全球2010-2012年間,仍有8億6千8百萬人口處於營養不足情形,佔總人口數12%,其中非洲、中南美洲及亞洲地區尤為嚴重。在國內糧食安全無虞下,農糧署將繼續提撥公糧推動糧食人道援外,以發揚我人道救援精神,善盡回饋國際社會之責。2013/1/30

政府加強輔導水稻大佃農特色品牌 提升競爭力

【記者陳開明台北報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30日表示,針對昨(30)日報載『青年大佃農不准繳公糧 熱情澆熄』乙案,特提出說明。該署指出,為提高農業競爭力,鼓勵青年農民擴大經營規模及提高農產品競爭力,自本(102)年起加強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鼓勵種植進口替代作物,如硬質玉米、大豆、青割玉米等;並輔導種稻大佃農契作生產高品質稻米,建立自我品牌,提升產品價值。

農糧署表示,100年大佃農復耕經營種植水稻佔總經營面積8成,加上近7成大佃農繳交公糧,致各界迭有反映大佃農由政府補助租金種稻又繳交公糧,衍生誘導水稻種植面積及公糧稻膠玻妐磢髐銗X增加情事,鑑於農業資源之合理運用,朝鼓勵種植土地利用型具進口替代及外銷潛力作物,並調整租賃種植水稻輔導措施,給予轉作補貼每公頃2萬元,不得繳交公糧;並持續提供農機補助、1%低利貸款、租金無息貸款、天然災害協助及相關教育訓練等輔導措施。

農糧署指出,由於大佃農均為專業農,具有專業技術及設備,宜輔導朝生產產值較高的高品質稻米方向發展,不宜繼續繳交公糧;且除種植水稻外,加強鼓勵及輔導大佃農種植飼料玉米、青割玉米、牧草及大豆等進口替代雜糧作物。該署將請各地區農業改良場(所)加強適合地方特性之作物進行品種引種與選育,並協助大佃農朝契作栽培特色品種、建立品牌化等高品質及企業化生產,建構產銷平台,建立產銷供應鏈,以符合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目標。2013/1/30

……..文章來源:按這裡


農民2/3上凱道 反對開放中國830項農產品

作者: NewTalk 新頭殼 | 新頭殼 – 2013年1月30日 下午1:19

新頭殼newtalk 2013.01.30 楊宗興/台北報導

外傳農委會即將開放830項中國農產品進口,台灣農村陣線今(30)日上午召開記者會,農陣發言人、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蔡培慧表示,過去貿易自由化重創台灣農業,面對可以完全取代台灣農產品的中國農產品,政府不應貿然開放。蔡培慧預告,農陣將在週日(2月3日)於凱達格蘭大道舉辦「糧食主權人民論壇」,將有8個國家13位各國農民團體代表,一起對台灣農業政策總體檢,並分享各國農民對抗貿易自由化的經驗。

台灣農村陣線今天上午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預告週日下午將號召農民重返凱道舉行「糧食主權人民論壇」,分享各國在糧食主權、農地流失、氣候變遷、貿易自由化等議題上的經驗,希望可以重新檢視台灣過去錯誤的農業政策導致的問題,要求政府不能貿然開放中國農產品進口。

蔡培慧指出,事實上農委會一直有意全面開放中國農產品,中國商務部長也在日前18大會後明確表示,希望台灣擴大開放中國農產品進口,然而目前台灣進口的中國農產品產值早已超過出口到中國的,因此更加開放只會惡化這個情形。她說,前農委會主委陳武雄還願意承諾絕不開放830項中國農產品,但現任主委陳保基卻只說沒有一定不開放,這樣的模糊立場令人憂心,開放似乎箭在弦上。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陳吉仲表示,不反對貿易自由化,但反對農產品的貿易自由化;他說,回顧台灣過去20年在貿易自由化下,農產品實質價格不斷下跌,肥料等農業成本卻不斷上升,81萬公頃的可耕地卻只有54萬公頃在實際耕作,其餘27萬公頃都是做非農業使用,這嚴重衝擊台灣的糧食主權。

對於農委會可能在今年開放830項中國農產品進口,陳吉仲感到憂心,他說現階段中國農產品已經嚴重侵蝕台灣農產,以茶葉為例,國產茶葉已減少到1萬5000公噸,但中國進口茶葉已達5000公噸,換言之台灣消費者買的茶葉有1/4是中國生產。他警告,中國農產品可以完全取代台灣農產品,但是農委會至今沒有研擬應對措施,貿然開放恐怕只會更為衝擊台灣農業。

農陣成員、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徐世榮認為,政府如果開放830項中國農產品,等於是將台灣農業送進太平間。他痛批,政府長期對農業無法提出對策,反而一直覬覦農地,用各種開發為由徵收農地,搶奪農民的棺材本,這根本是一種落井下石的行為,必須予以譴責。徐世榮表示,台灣農業瓦解不只農民受害,台灣消費者也會吃不到本土生產的安全農產品。

這次受邀來台參與「糧食主權人民論壇」的「農民之路(La Via Campesina)」東亞─東南亞區域主席Henry Saragih表示,1993年成立的農民之路主要訴求就是反對世界貿易組織(WTO)推動的貿易自由化。他進一步指出,自由貿易導致各國犧牲原有的農業,也使全球糧食價格不正常提高造成更多饑荒,全球飢餓人口從8.25億人上升到10億人。

Henry Saragih強調,自由貿易讓許多國家從糧食生產國淪為糧食進口國,例如他的母國印尼就是一例,農業的自由貿易除了造成糧食價格的炒作,也加速惡化了各國的土地掠奪狀況,因此農民之路提出糧食主權的概念,希望能保障各國農民的生存權、工作權,他也希望台灣農民能一起加入反對貿易自由化的行列。

台灣農村陣線強調,嚴正反對政府擴大開放中國830項農產品進口,呼籲政府正視台灣農業的根本問題。蔡培慧說,週日剛好是農曆的「立春」,希望有更多農民參加凱道的「糧食主權人民論壇」,一起檢視台灣農業政策的缺失,當天晚上還有「糧食主權之夜」晚會,希望串連台灣與各國農民,一起要求台灣政府修正錯誤的開放政策,捍衛台灣人民的糧食主權。

……..文章來源:按這裡


1.9億陸民 靠進口糧食養活

中央社 – 2013年1月30日 下午12:54

(中央社記者周慧盈上海30日電)官員表示,中國大陸糧食供需總量趨緊,若依「一個人一年吃800斤糧食」計算,去年約1.9億大陸民眾是靠進口糧食養活。

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日前在「中國縣域經濟發展高層論壇」表示,大陸糧食產量雖然連續9年增產,但是糧食供需總量卻趨緊,而且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糧食自給率已跌破90%

證券時報引述韓俊說,「如果按一個人一年吃800斤(0.5公斤)糧食,去年相當於進口糧食養活了1.9億中國人。」

韓俊表示,過去9年,大陸糧食實現「九連增」,增產的糧食共3177億斤。與此同時,穀物進口近年來也激增,去年進口穀物達7700多萬噸,相當於1550億斤。

他說,其中大豆進口可用飆升來形容,但「1996年以前,中國是出口大豆的。」

統計顯示,中國大陸2012年進口了5806萬噸大豆,「相當於將全世界可以出口的大豆60%都買來了」,大豆的自給率只有20%。

韓俊分析,大陸糧食自給率跌破90%,主要原因並非糧食生產出現問題,而是因為進口糧食便宜以及過去20年大陸民眾的食物結構發生巨大變化。

過去20年,大陸民眾的動物性食品消費大幅成長,每人年均肉類消費接近50公斤、奶製品消費27公斤、水產品消費超過20公斤、食用植物油消費逾13公斤。

韓俊認為,在民眾食物結構發生變化以及農業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中國大陸必須透過進口以平衡供求。

不過,韓俊表示,中國大陸是人口大國,如果糧食長期都不能自給自足,可能難以承受國外生產的小麥、稻穀的價格。1020130

……..文章來源:按這裡


陸糧食污染年損失人民幣兩百億

中央社 – 2013年1月29日 上午11:24

(中央社記者周慧盈上海29日電)中國大陸環保部門指出,大陸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高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逾人民幣200億元(約台幣950億元)。

大陸國務院日前發布的「關於印發近期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提出,到2015年,全面查清大陸土壤環境狀況,「初步遏制土壤污染上升勢頭」。

不過,第一財經日報報導,大陸環境保護部多年前就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監督管理體系」,但由於土壤污染趨勢難以遏止,土壤污染防治監督管理體系時間表被迫延遲到2020年。

報導說,大陸全國土壤退化狀況日趨嚴重,各地都存在各種土壤「疾病」,土壤污染這些年來不減反升。

報導引述大陸環保部文件顯示,大陸30萬公頃農田保護區中有3.6萬公頃土壤重金屬超標,超標率達12.1%。

調查顯示,大陸華南地區部分城市50%的耕地遭鎘、砷、汞等有毒重金屬以及石油類有機物污染;長江三角洲地區有些城市連片的農田遭多種重金屬污染,10%的土壤已基本喪失生產力。

據表示,因重金屬造成的水源與土壤污染已嚴重威脅大陸的生態環境、食品安全、民眾身體健康以及農業永續發展。

環保部門估計,大陸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高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

例如湖南瀏陽2009年發生鎘污染事件,不僅污染了廠區周邊的農田和林地,並造成2人死亡、500餘人尿鎘超標。

大陸國土資源部曾表示,大陸全國耕種土地面積的10%以上已遭重金屬污染,面積約1.5億畝。

此外,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萬畝、固體廢棄物堆存佔地與毀田200萬畝,其中多數集中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1020129

……..文章來源:按這裡


舌尖上的浪費 陸網友籲反剩宴

中央社 – 2013年1月24日 下午12:04

(中央社記者蔡素蓉北京24日電)大陸民眾1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恐高達人民幣2000億元(近新台幣9325億元),相當於2億多人1年的口糧。大陸媒體熱議「舌尖上的浪費」,網友呼籲「反剩宴」。

許多陸媒近來紛紛專文探討「中國式浪費」,特別是餐桌上「舌尖上的浪費」。其中,以公款吃喝的浪費程度最驚人,對照中國大陸還有1億多名農村扶貧對象、幾千萬城市貧困人口,相當諷刺。

報導說,在很多地方,「寧『剩』勿『缺』」的請客吃飯觀念依然濃厚,以示闊氣、有錢;有的公務接待宴會菜吃一半倒一半;許多酒樓每桌飯菜一般都會剩下10%,甚至更多。

一家餐館老闆說,10年前來餐館吃飯的顧客如果吃不完,有70%的人會打包「兜著走」;現在吃不完,打包帶回去的人還不到15%。反以浪費為榮了 。

一位四星級酒店負責人說:「中國人請客要面子,一般都會多點,不會讓菜全吃光。」不少消費者認為,「打包很不體面」,會讓人覺得很小氣。也有消費者認為,「打包飯菜很不衛生」。

報導說,目前光是一些酒店或家庭的浪費,就造成5%至10%的糧食流失。

中國農業大學調查數據顯示,大陸存在嚴重食物浪費現象,保守估算,1年僅餐飲浪費的蛋白質和脂肪就高達800萬噸和300萬噸,這相當於倒掉兩億人1年的口糧。

對於中國式浪費,不少大陸網友發起「反剩宴、光盤(清光餐盤)活動」。

網友說,「有一種節約叫光盤,有一種公益叫光盤!所謂光盤,就是吃光你盤子中的食物。拒絕浪費,珍惜糧食!從我做起,從今天開始,你,願意嗎?」

不少網友大力支持,並在微博上秀出自己吃乾淨的餐具和打包帶走的剩菜剩飯。1020124

……..文章來源:按這裡


糧署活化農地 提高糧食自給率

中央社 – 2013年1月23日 下午8:14

(中央社記者林恆立南投縣23日電)農糧署長李蒼郎今天說,將持續推動農地活化計畫,預計到民國105年可活化農地4萬5000公頃,提高糧食自給率至34.9%。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長李蒼郎今天率領副署長黃美華、陳建斌、主任秘書蘇茂祥及4區分署長說明101年度施政成果,並共同推薦吉園圃安全蔬果、良質米禮盒及米穀粉等多項加工品,鼓勵民眾多支持在地優質農產。

李蒼郎表示,回顧過去一年的施政成果,首推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增加總產值及效益新台幣88億元,其次是推動產地直銷優惠方案,節省耕鋤費1420餘萬元。

另外,啟用GPS相機勘災,將天然災害救助作業時間從44天縮減為30天,並辦理全面受理農民繳交濕穀輔導及設置作物生產專區,內外銷成績亮麗。

他說,新的一年,將持續積極推動農地活化計畫,預計到105年可活化農地4萬5000公頃,提高糧食自給率至34.9%。

此外,農糧署已購置300餘部GPS定位相機配發基層公所勘災人員使用,今年起可全面運用於勘災作業。

台灣芒果深受日、韓等國喜愛,今年也預定辦理「芒果觀光季」,吸引國際觀光客實際來到台灣品嚐、採果。另外,將加強推動公糧低溫儲存,提升米糧儲藏品質,以及開發中國大陸的台灣米市場。

李蒼郎表示,因應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日後將積極推動在地生產在地消費,鼓勵民眾愛用國產農產品,以產地直銷取代耕鋤,創造農民、消費者及政府「三贏」局面,期許大家共同攜手創造農業好未來。1020123

……..文章來源:按這裡


本報特約–宏觀縱覽/大陸社科院藍皮書:城鎮化須以糧食安全為前提

中央日報 – 2013年1月22日 上午11:09

大陸中國社科院16日發佈的《2012年城鄉一體化藍皮書》指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只能立足國內,不可能寄希望於國際市場,城鎮化必須以糧食安全為前提。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導致土地要素流出糧食生產領域,工業化、城鎮化與糧食生產相互爭地的矛盾日漸突出。耕地約束構成了中國糧食安全的重大挑戰。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耕地仍將繼續減少,而且宜耕後備土地資源日趨匱乏,耕地資源緊張狀況將會進一步加劇。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也使城市、工業在與農業和農村的水資源爭奪中佔據明顯的優勢地位,糧食生產面臨水資源瓶頸。

 此外,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鎮和工業部門轉移,勞動力已逐步成為制約糧食生產的關鍵因素,解決明天“誰來種地”“誰來種糧”已是當務之急。

 因此,藍皮書警示,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國內糧食消費面臨新的複雜形勢,迫切需要強化數量與品質並重的糧食安全觀。

 另外,藍皮書還指出,城市化水準不是越高越好,進程也不是越快越好,要注意保持適當的進度和規模。“中國是人口大國、農業大國,中國的國情決定了城鎮化率70%左右就實實在在地進入了城市化成熟期、工業化中後期。在中國如果一定搞80%∼90%的城市化率,只能是超城市化。”

                      (大陸國研網專供,作者:梁敏)

【中央網路報】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