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自給率低 台灣缺糧危機湧現

客家電視
更新日期:2011/05/11 20:16

【陳君明 徐偉文 范群宏 台北】

以農立國的台灣,如今糧食竟然得大量依賴進口,糧食安全還遭受威脅,近年來不斷有人呼籲,必須活化休耕地,強化糧食自給,不過要增加雜糧生產,也不是一蹴可幾,不趕快開始不行,另外也有學者專家建議,與其保價收購,不如採取直接給付,對農民、對消費者都有利。

難得置身麥田,小朋友高興的在地上打滾。

「(躺在上面有什麼感覺?)好軟,我打下去皮就飛走了。」

拿著穀耙,耙著第一次收成的小麥,苗栗後龍的農民洪箱也興奮不已。

後龍鎮灣寶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洪箱:「根據我瞭解以前是說無法種小麥,但是事實證明這個土地,台灣這塊土地可以種小麥。」

4年前開始,台中一間麵包坊陸續在宜蘭、苗栗、美濃等地,與農民契作小麥,今年並收成、產出了40公噸的麵粉,雖然是杯水車薪,但推動者認為,台灣應生產更多元的作物,不要只依賴進口,然而也因為收成少,而沒有製粉廠願意磨粉。

台灣小麥推廣人 施明煌:「有了製粉廠(配合磨粉),你才能夠再做其它用途,所以小麥的問題就在這裡,它一定要有加工業者進來,不是只有需求端。」

不僅是周邊配合缺乏,由於台灣小麥種植成本普遍,高於國際主要出口國2.5倍至3倍,因此這些麥農即便有契作保障,仍是不敷成本。

苗栗縣後龍鎮灣寶里農民 吳光男:「(差不多要多少成本才夠?)最少要有400斤喔!(要400斤喔!那差很多耶!現在100斤而已耶!)對啊!差多了,不夠成本。」

台灣有近7成的糧食需依靠進口,也讓國內糧食成本隨著國際原物料價格大幅波動,民間團體指出,若能把30萬公頃的休耕地,輔導種植其他國內所需的,玉米 大豆等雜糧,更能強化糧食自給。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 蔡培慧:「如果我們要開始思考,要恢復糧食自主,我們怎麼增加雜糧生產,我們怎樣增加飼料的替代,換句話說我們開始替代,那也很可能要5年、10年,甚至20年才會達到平衡,如果我們不開始,就永遠受制於這波動。」

不過台灣超過一半的耕地休耕,大部分耕地又用化肥農藥等慣行農法耕種,因此有學者認為,應該採用直接給付來鼓勵農民投入耕作,也能增加農民收入。

台大農經系教授 林國慶:「如果有直接給付制度的話,也同時可以降低休耕給付,那麼休耕面積相對減少,我們本國生產成本(也)降低。」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 蔡培慧:「如果你種的對環境比較友善,我給你補貼,為什麼要在前期給你補貼,因為我前面給你補貼了嘛!你的收入不完全依賴價格,這樣到終端的產品,你才會形成不會太貴,對一般消費者才有利。」

學者表示,農業不只是單純的經濟行為,農田更能提供氣候、水文等環境益處,因此環境補貼也是鼓勵農民維護生產環境,在全球極端氣候及石油產量有限下,台灣若無法提高糧食自給,在全球搶糧大戰中,勢必將付出龐大的代價。


已用關鍵字:氣候,糧食,
共出現:10次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