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本報訊 | 台灣立報 – 2014年1月27日 上午12:22
左看:挑戰獨尊利潤的糧食生產
衛福部於2014年再提食安法修正,亟欲緩解食品業外商的輿論壓力,考慮修正複方添加物查驗登記制、基因改造食品原料及製造商等食品標示規範。輿論批評集中於國際未有此規範,台灣恐違反WTO技術性貿易障礙協定,更可能造成可口可樂、好市多等大型食品外商撤資台灣。
接連爆發的食安危機,假油、毒澱粉與塑化劑、瘦肉精等直接促成本次修法,雖表象看似民粹壓力,但結構性問題根本卻早已日久。誠如《糧食戰爭》作者拉吉.帕特爾指出全球食物體系已經不立基於人類自然需求,而是跨國企業資本的市場與利潤需求,在此驅使下能大量、迅速、誘使消費成為食品生產的唯一考量。才會大量出現基改食品、化學香料等高風險、反自然生產。
就食品標示而言,絕非單純的形式要求,更為重要的是挑戰這個食物宰制體系,讓糧食主權回到人民手中。資訊開放為群眾教育的第一步,若沒有此基礎,空有專業權威、監控機制難保不受跨國企業威脅利誘,以致進退失據。更有甚者,跨國企業不遺餘力建立謬誤的食物知識體系、習慣,各大速食連鎖就可見一般。
而食物體系的另類想像早已悄悄實踐中,小型有機、在地化食物系統、生機飲食等等,都不應是有錢人的消費,而是重建人、食物與自然關係的可能。
林子暉/世新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生
右看:先加強政府專業監管
依據2013年立法院修正通過的食品衛生管理法,食品標示愈趨嚴格,2014年6月上路後將增加複方添加物查驗登記制、基因改造食品原料及製造商的標示規範。引起食品業外商高度關注,多認為台灣此規範獨步全球,恐有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技術性貿易障礙協定之虞,也將造成外商在台難以生存。
近年接連爆發的食安風暴,從塑化劑、瘦肉精、毒澱粉到假油,龐大的民怨壓力促使本次嚴厲的修法內容。民以食為天,此一基本生活權益,為政者不得不慎,但本次標示爭議需要以更全面的角度審視。首先,複方添加物或基因改造食品原料等都牽涉龐大的專業資訊,一股腦兒標示在商品上未必能對消費者有所助益。再者,許多食品原料為各企業之商品機密,若以此強制破壞市場機制,造成業者大量退出,消費者食品選擇權益反而受損。
以此觀之,一昧開放商標標示只是將政府建立專業監管機制的責任,推給民眾與企業。政府應審慎考量中研院提出「國家食品安全維護及環境毒物防治體系」建議書,著眼於建立常設專案辦公室、醫療體系與人才培育,及相關研究、預警機制。唯有此才能重新建立專業權威,更進而落實運作機制,於此才能重建全民信心。而非資訊愈多,恐慌愈深。
林泰佐/社會評論人
圖說:民進黨立委田秋堇(右2)1月24日在立法院主辦「黑心障礙不是貿易障礙-食管法修法」記者會,指衛福部新版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草案,沒有照顧民眾健康。(圖文/中央社)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