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4/06 00:17
社論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4月4日晚間開始,將低輻射污水排入太平洋,預計排出1萬1千5百噸,騰出廢水處理設施的空間,以儲存2號反應爐洩漏的高輻射污水。此舉無異宣告,繼輻射塵向全球飄散之後,日本的核污染即將再度向全球擴散。核能災害,恰似一場不幸而應驗的噩夢,為全世界敲響了警鐘。
德國總理梅克爾在國會下議院中指出,日本核災告訴大家,一切不能再一如往常,儘管德國擁有全世界最安全的核能電廠,但發生在日本福島的核子災難,「實際上,不可能卻變成了可能」,發生在日本的「完全不似真實的事實」,代表情況已經改變了。
但,這已然改變的情況,事實上仍無法讓核能發電剔除於能源的選項之外。
美國總統歐巴馬於白宮演說時表示,鑒於日本核電廠危機,他已下令對美國的核能電廠進行全面檢查,並深刻記取日本的教訓,不過,美國未來仍然倚重核能發電。歐巴馬的演說顯示美國依然重視核電,而能源部長朱棣文在國會聽證會指出,增建核電廠是既定政策,美國政府目前無意改弦更張。
其實,早在上個世紀下半葉的三浬島、車諾堡事件之後,世界各國對核能災變的嚴重性早已有所警覺,但在全球減碳運動如火如荼展開之際,核能卻往往成為邁向低碳家園的過渡選項,究其根源,實即經濟成長的迷思所致——在資本主義體制下,為求利潤的極大化,驅動了高成長、高消費的經濟發展模式,對地球資源竭澤而漁,即使明知這種發展模式即將加速地球家園的毀敗,但人類依然被驅使著走向毀滅之路,這恰似一則「預知死亡紀事」,人類的高成長發展,正為自己簽下死亡同意書。
英國學者提姆‧傑克森(Tim Jackson)在《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一書中指出:「經濟成長加速了石化燃料、金屬和非金屬類礦物的需求,勢必在未來快速縮短有窮資源的剩餘壽命。糧食和生質燃料爭奪土地,則會推動糧食價格上升,也加速對環境的衝擊,包括: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生物多樣性減少、森林濫伐、魚群大量消失、水供應下滑和土壤品質惡化等等。」
傑克森對GDP(國內生產總值)成長觀提出批判,因GDP不能呈現所得分配不均造成的實質福利損失;不能扣減物質資源和其他形式的自然資本的耗損;不能反映污染和長期環境破壞的外部成本;不能核算犯罪、車禍、工傷事故、家庭破裂的成本及其他社會成本;不能調整「防禦性」支出和地位性消費;也無法計算家務勞動和志願照顧等非市場服務。
傑克森以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為例,指出:「這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年代。」市場不是被個別的流氓行為所推倒的,也不是沒有警覺心的政府睜一眼閉一眼的結果。為了刺激經濟成長而制訂的政策,才是導致崩垮的主因。市場,是被成長本身打垮的。至於經濟危機,也不是銀行界少數人的業務過失所造成的。與其說有人不負責任,不如說這是全面性的、獲得(美國)政府最高層支持的結果,而且懷著一個明確目標:延續和保護經濟成長。
從2008到2011這短短3年內,金融風暴與核能危機已反映出,任何單一經濟體內部的政治決策,往往足以影響全球,相關決策的不負責任,也將危及人類全體,這是全球不分朝野的政治人所應承擔的歷史共業。
正當此際,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反對國光石化設廠的同時,卻主張國光石化可改設在沙烏地阿拉伯等中東產油地區國家,方能顧及內部環保問題,又能掌握油源,言下之意,只要台灣環保了,即使把污染性工業輸往中東也無所謂,蔡英文的主張,又跟日本將輻射污水倒入太平洋何異?
一個不負責任的年代,已為人類前途敲響警鐘,政治人物提出這種匪夷所思的主張,真能為人民的前途負責嗎?
已用關鍵字:電廠,污染,輻射,核能,能源,資源,發電,糧食,減碳,環保,
共出現:31次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