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走地圖:對陳保基主委取消公糧收購提議的再商榷

作者: 本報訊 | 台灣立報 – 2013年10月15日 上午12:10

■向紅岩

據《天下》雜誌532期報導,針對上月糧商「混米暴利」事件,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表示,此與國內實施長達40年的糧食保價收購政策息息相關,若再不因應WTO取消保價收購,繼續固守戰備存糧觀念採低糧價策略,未來糧商走險賺混米暴利的案例勢必仍會層出不窮。

糧商混米收售賺取高價自古有之,問題在主政機關對市售米督管長年鬆弛,然觀今陳主委的解套,卻是緊抓保價收購制度讓糧商有利可乘,又讓米價成本拉高,致台灣米在國際市場競爭不利為由,進一步迎合WTO去管制要求,主張公糧價格管制鬆綁,讓國內米價完全市場化,讓稻米產業比照服務業,優勝劣汰自生自滅。也就是說,過去我國被美國限制辦理公糧外銷賺取外匯也就罷了,但未來政府將不再補貼收購,要也是買高品質的米,這樣政府也可外銷賺錢,不必擔心存糧損失,至於以後國內米作面積變小、國內米價隨國際市場波動發生米價攀升的狀況,也與農委會無關,因為此後政府將不再有義務釋出公糧平抑物價,米價高低已完全放任市場決定。

政府打此生意算盤由來亦久,農糧署自2005年起,便在全國成立稻米生產專業區,由政府管理,輔導糧商整合稻農、育苗及加工業者共同契作,拉出一條生產鏈,把零碎的稻田,串併成規模較大的生產聚落,並以市場為導向,訂出規格化的生產方式(例如品種、肥料的選用、農藥檢測)。換句話說,糧商想賣什麼樣的米,農民即配合種出。2008年台灣米大賺全球糧荒財,出口量衝破3,300多公噸,挑動國人對於米糧外銷的期待;2009年台灣米外銷1,800多公噸,是加入WTO以來第二高的出口量。

眼見糧商大賺,陳主委也陶然降與糧商同等眼界滿嘴生意經,完全忘卻身為農政機關首長的職責,絲毫未從國家經濟戰略利基的高度著眼。不顧在國際貿易市場上,雙方交易財貨的性質與市場結構,極有可能會使國力強弱關係發生質變,促成其中一方產生權力。從貿易戰略的本質來看,農業貿易不能將「輸出高附加價值的農產品」與「輸入高必需性的糧食、穀物飼料、蔬菜種子」等同視之,尤其在氣候變遷與水資源枯竭等全球性風險持續加深的趨勢下,農產品供求風險性倍增。

台灣什麼都言必稱美國,可美國是將自給過剩的穀物轉銷出去,所以在外交策略必要時,隨時可採取限制輸出或提高價格等手段,來與貿易對手國進行各種貨品採購規則的談判。台灣呢?相較美國糧食自給率逾100%,2011年我國糧食自給率(以熱量計算)只有33%,另方面,我國穀類供應進口比率近10年來始終維持在8成以上,其中小麥、玉米進口率更超過100%,顯見我國穀類生產結構有多脆弱,豈堪陳主委再次痛擊?

(自由撰稿人)

……..文章來源:按這裡


長榮海運獲環保大獎

作者: 【記者黃雅羚/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10月4日 上午12:00

長榮海運致力環保領域,以實際行動維護海洋永續發展,由全球航運權威研究機構勞氏日前舉辦「勞氏全球大獎(Lloyds List Global Awards二○一三)」,長榮獲頒「年度環保獎」,頒獎典禮於倫敦蘭開斯特酒店舉行,由長榮英國公司總經理練崇德(左)代表領獎。

練崇德於領獎時表示,這項殊榮肯定了長榮在環保方面努力,長榮長期致力於提升服務品質,並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為海洋環境的永續發展貢獻心力。

長榮自二○○九年開始參與由中央大學與英國劍橋大學所主導的「溫室效應氣體觀測計劃」,為全球唯一參與此項研究計劃的海運公司,目前九艘安裝測量儀器的屬輪,仍持續於航行時記錄不同海域溫室氣體變化的數據。這些珍貴的資料獲得歐盟和國際間高度矚目,為台灣在全球氣候變遷的研究方面,作出重要貢獻。

長榮於二○○五到二○○八年,以超越當代環保法規的標準,打造十艘S型環保船,配備雙重船殼、內置式油艙、低硫燃油系統與岸電設施等多項環保設計。其中第五艘長偉輪於二○○六年的勞氏亞洲海運獎評選中榮獲「年度最佳船舶獎」。

配合船隊汰舊換新,長榮於二○一○與二○一一年共訂造三十艘L型貨櫃船。L型船除了配備S型船的各項環保設施之外,更具有最佳船型設計,能提高主機推進效率,較前一代S型船減少十五%的二氧化碳排放率。

英國勞氏機構自一九九九年開始舉辦「勞氏全球大獎」,每年皆會進行海運相關產業的評選,表揚各領域的卓越和創新表現,鼓勵營運安全與社會責任,並強調教育和培訓的重要性。

……..文章來源:按這裡


2012糧食自給率再退1% 仰賴進口、飲食西化問題難解

作者: CLiao | 環境資訊中心 – 2013年10月1日 下午12:26

本報2013年10月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行政會農業委員會昨(9月30日)下午4點公布前一年糧食供需年報糧食供需年報,2012年糧食自給率以價格計算之綜合糧食自給率為68.0%,比2011年下降1.1個百分點;以熱量計算之綜合糧食自給率為32.7%,較100年減少1.2個百分點,總統馬英九於2011年宣示10年糧食自給率達40%再倒退一步。不過有學者表示,目前活化休耕政策的方向是正確的,但過度仰賴進口以及西化的飲食習慣,恐怕才是關鍵。

國際貿易低價優勢進口糧食上癮

報告中顯示,由於國外糧食以低價或貿易配額等優勢進入國內市場,且國人飲食習慣改變,致使糧食自給率呈現逐年降低情形。

2012年以價格計算之綜合糧食自給率為68.0%,以價格計算之綜合糧食自給率下降1.1個百分點;以熱量計算之綜合糧食自給率,也就是所需的熱量中,32.7%是國內生產;較2012年減少1.2個百分點。

氣候因素影響糧食自給率

提要分析指出,與2011年相比,受6月豪雨以及蘇拉、天秤颱風等天候因素,以及上半年禽流感疫情影響,導致產量縮減,為填補需求缺口,蔬菜類、果品類以及家禽肉進口量增加;再加上馬鈴薯、糖及水產類需求增加,也連帶影響進口量增加。

2012年平均每人每日可由食物中取得之熱量為 2,730大卡,主要來自穀類(米、小麥、玉米、高粱、其他,占29.7%)及油脂類(大豆、花生、芝麻等製成品,20.2%),其餘5成熱量則由其他9大類糧食提供。

國內糧食總產出平均年變動率為-1.6%,其中減產幅度較大者為漁場受限並資源枯竭之水產類、種植面積逐漸縮減的花生、芝麻等子仁及油籽類,以及受進口替代之糖及蜂蜜,生產指數年平均變動率分別為-3.7%、-2.9%、-2.3%。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綜合自給率只有32.7%,主要熱量供應作物項目,穀類自給率只有27.1%,子仁及油籽類3.3%;其中稻米106.9%、玉米1.5%,較前一年減少0.3%,小麥及黃豆都持續掛零。

持續活化休耕 加強進口食品標示防檢疫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對於糧食自給率下降一事感到意外,他表示,農委會去年推動活化休耕補助,不允許連續休耕、鼓勵耕作雜糧的政策方向是正確的,照理說應能影響糧食自給率,「可能效果尚未產生」。

國內依賴進口糧食程度增加,蔡培慧認為,進口糧食政策不能從貿易的角度來思考,自由貿易既然非農委會可掌握決定,至少應加強食品標示、防檢疫查緝,確保食品安全;可惜這部分未積極進行,卻任由進口食品年年增加。另外,政府應公布進口國家與數量消長,那些國家進口到台灣的數量比例增高,特別在ECFA簽訂後,是否影響進口比例等。對於食物里程以及食品安全教育也應積極進行。

飲食西化止不住 推米食須更務實

依據報告,穀類受國人飲食西化與攝食便利性之影響,國人熱量供應比重仍出現白米降低、麵粉提高趨勢,與10年前相比,前者比重減少0.7個百分點,後者則增加1.2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小麥需求仍在增加,而稻米仍擠爆穀倉。

對此,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認為,民眾對於台灣農民雖充滿浪漫的想法,但行動支持卻很少,仍米食仍靠中高齡民眾支撐;年輕族群仍習於麵食、麵包的飲食方式,從早餐就以麵包為主食,也會影響血糖控制。

主婦聯盟文教基金會近幾年積極推動飲食教育,未來也將更務實的檢視民眾飲食習慣,提供相關的資訊。黃淑德認為除了民間的努力,政府權責機關在飲食宣導上,未落實於民間基層。「農糧產品的宣導絕非請公關公司辦辦活動,大明星現身,50、百萬經費落入口袋就好。」

糧食供需年報編算方式是將國內消費之糧食依據初級產品型態分10大類、35小類編算其自給率。

生產大豆有基礎

記者採訪過程,農委會代表認為台灣環境條件不利於生產如黃豆、小麥、玉米等雜糧作物,仰賴進口實屬必須。然而,以大豆產為例,雖需大面積種植,台灣無論在規模、種植技術,早已具備此能力。

台灣有8000多公頃農地種毛豆,所謂的毛豆或大豆,採收期只差1個月時間。意思是說,台灣種大豆的規模是有的,只要政府願意提供優惠的價格,台灣大豆仰賴進口的程度就會降低。

這些毛豆90%外銷,跟台灣的糧食安全關聯性甚低。毛豆出口被列為蔬菜類,間接提高自給率。不過若生產為黃豆,大豆屬於子仁及油籽類高熱量糧食,會比計算在蔬菜,權數更高。因此,種大豆絕對是正面有助於糧食自給率,而毛豆只提供非常少的糧食自給貢獻。

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統計,進口大豆有九成是基因改造,但多數民眾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長年食用基改大豆。

……..文章來源:按這裡


【糧食日】糧價回不去 因應對策看不見

作者: CLiao | 環境資訊中心 – 2012年10月16日 上午10:29

國際糧食日報導(上)

本報2012年10月1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隨著國際幾個重要糧食輸出國因氣候因素減產,糧食危機的意識再度高升。歷經了2007、2008年糧價飆升,對於6成糧食靠進口的台灣民眾,以為只是暫時的狀態,但幾年下來發現糧食價格隨著石油價格,一直都是往上走,氣候因素只是加劇漲幅,讓人們有感。因應這一波糧價飆升,政府除了穩定物價,農委會也一改觀望態度,積極鼓勵農民轉作飼料作物,著墨在生產面。不過政府是否做好了長期應對的準備?

10月16日聯合國訂為「國際糧食日」,正好可以檢視我國糧食安全現況。依據農委會資料,2011年台灣依熱量計算的糧食自給率為33.4%,雖然稻米自給率有108.2%,全穀類的自給率卻只有26.2%,原因出在消費者飲食習慣改變,米飯之需求減少,小麥等穀類自給率幾乎全靠國外進口。在全球糧食短缺與供給不穩定現象應該會越來越嚴重,而且不會和緩,糧食危機仍然存在。

此外,糧價飆漲連帶影響肉品價格,畜產所使用的玉米也是進口的。看似供應無虞的肉品市場,少了進口作物,也會影響畜產業以及肉品市場的價格。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即指出,若是將飼養肉品所進口的糧食精算,台灣糧食的自給率可能在15%以下。

台灣不但得面對糧食自給率不足,還必須承認能源自給率0.6%的現實,一旦國際石油價格節節攀升,也影響進口糧食的價格。此外,水資源嚴重匱乏、天然礦產不足。學者早也指出,隨著石油價格,進口糧食漲價已經是常態,氣候因素則決定漲價的幅度,改變農業方式,恐怕不得不面對。
美國發展生質能源、中國都市化  糧價回不去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作者、清華大學退休教授彭明輝指出,糧食價格一直都處於小幅成長的,今年更因連續幾年極端氣候重創美國中西部大糧倉,使得生產過剩變成不足,再加上生質作物替代能源的需求,糧食作物供需關係緊張,更加劇漲幅。

美國自2005年即為了能源長遠利用推動一連串政策,包括種植生質作物,發展替代燃料,今年因糧食嚴重歉收生變,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總幹事達席爾瓦(Jose Grazianode Silva)在糧食日前要求美國應立即暫停執行玉米作物用於生質燃料相關規定。但是長久而言,美國發展生質燃料的政策不會變,何況用作糧食以及油料的作物價格差一截,彭明輝說,在利益的誘惑下,窮國只能將土地轉換為油料,石油價格逐漸改變土地用途。

另一方面,去年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農產品最大進口國,消費與工業增長推動對大豆和玉米的需求,城市化也使得水與土地資源短缺,刺激農作物價格上升。彭明輝表示,中國需求不斷上升,也更依賴進口糧食,但美國不可能無止境增加糧食生產,普渡大學教授即表示,美國土地使用已到極限,糧食更搶手,價格不會回復。
糧食安全需長遠打算

面對糧價回不去,政府又是如何因應呢?去(2011)年,總統馬英九在農委會舉辦的「全國糧食安全會議」上表示,「糧食安全即國家安全,涉及國計民生及社會治安,」政府應妥善規劃糧食政策。此次會議也訂出2020年糧食自給率將回復到1993年的40%。換句話說,糧食自給率從足以供應100人中的32人生存熱量,提高到40人,其實速度非常緩慢,也搆不上國家安全的要件。

糧食自給率並不等於糧食安全,只是自給率越高越有保障。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蕭代基曾表示,糧食安全是長期問題,不只看現在,還要看40年或50年,並做最壞情況的打算,例如一旦國外糧食買不到了怎麼辦?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也認為,為了確保可見的未來買不到糧食,至少應該維持7~8成的生產。

鄰近台灣的幾個國家,糧食自給率也都維持在40%左右,並追求成長。以日本為例,目前糧食自給率46%,雖比台灣多10%以上,仍積極設定目標,2020年時達到50%。
活化休耕卻缺產業鏈結

為了提高糧食自給率,農委會農糧署提出活化休耕地種植黃豆、小麥、玉米等替代進口雜糧。台灣目前休耕地高達20幾萬公頃,占實際耕種農地的1/4,大批農地閒置不生產,政府每年還要撥大筆經費補助休耕的農民,休耕農地不但不生產,還增加財政負擔,十分矛盾。

目前,政府正大力調整休耕農地政策,近日即提出以4年期間活化休耕農地,獎勵措施包括種植飼料、玉米、牧草等,但是對於種出來的作物,卻只鼓勵飼料公司收購,相關的產業鏈仍未見建樹。

不過即使所有休耕農地種滿雜糧,也補不滿每年進口1000萬公噸雜糧的缺口,只有靠調整飲食習慣,包括鼓勵在地飲食、多吃米食,以及減少肉食都是方法,農糧署更具體訂出目標希望國人的飲食能從現在2700大卡,減到2500大卡。
問題本質未解決

目標雖然訂得很漂亮,但到底能不能回應問題的本質,也就是減少對石油的依賴?彭明輝在書中提出6項應變措施,包括研發低投入的農業生產模式(少石油、少化肥、少農藥、少水),以利降低生產成本以及提升糧食自給率,也可減緩糧價對低薪勞工與弱勢者的衝擊。

彭明輝認為,政府至今仍將糧價上漲當做是短期問題解決,只是增加高糧價忍受度,沒有意願也沒有了解問題本質的能力。人民也沒有知覺到問題的本質,以為是暫時性的,於是開始動用儲蓄金,但是,未來30-40年油價只會持續上漲。「把長期問題當短期問題看待,開始使用儲蓄,不斷把問題延遲到最後,是會完蛋的。」(待續,1/2)

 

【相關報導】

– 大豆玉米價格飆新高 新一波糧食危機正衝擊台灣

– 雜糧:糧食安全決勝點 農友亟待輔導轉作

– 台灣小麥復耕 急缺人才與設備

– 雜糧 台灣重建糧食安全的新方向

【參考資料】

– 再論糧食安全的重要性

– 由糧食安全檢視台灣休耕政策

– 從米食文化到糧食安全

– 糧食安全何去何從?

► (1) 農委會宣布:2020糧食自給率提高到40%

► (2) 糧食自給率低  還有大批農田休耕

► (3) 消失的良田

► (4) 糧食安全 先保有足夠灌溉用水

– FAO

……..文章來源:按這裡


太陽能春天不遠了

作者: 文.鄭威宏 | 先探投資週刊 – 2013年9月27日 下午12:55

歐洲過去是最大市場,但裝置量已進入衰退期,讓太陽能產業真的變「慘」業。

所幸,日本311地震、中國新領導人對於環保的要求,震出替代能源的需求;同時,中國「光伏國八條」更是限制未來新增產業的關鍵,有望讓產業秩序大幅好轉;國內業者指出,太陽能供需平衡的時間點就在明年。

在日本廣為流傳的「杜鵑不啼」的故事,敘述三位日本戰國英雄在個性上的差異,後來說出「杜鵑如果不啼,就等到牠們啼」的德川家康,最終靠著這種忍耐,等到統一日本大業的機會。而故事隱含的啟示就是,除非是基因突變,或是生病的杜鵑,否則依杜鵑的習性,早晚勢必鳴啼,在投資的世界也是,趨勢仍舊是趨勢,最後該來的還是會來到你我的身邊。

太陽能仍是長線趨勢

科技泡沫前,光纖股被視為未來投資大趨勢,雖然後來光纖市場不如預期發展迅速,廠商間的競爭劇烈,造成泡沫吹破,但這幾年隨著網路流量的持續攀升,光纖需求再度被重視,現在已沒有人會去認為光纖產業是個泡沫。

相同的,太陽能業曾在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前,遇到高油價、氣候變遷等問題,產業盛世達到高峰,當年茂迪、益通都曾坐上千元寶座,不過也因為產業看似一片大好,不少與太陽能無關的公司,也紛紛跳下來投資太陽能,造成產業過度投資,再度重蹈光纖股泡沫覆轍,近一年來,甚至掀起規模不小的倒閉潮。

經過了產業大殺戮,就連原來有「富爸爸」台積電的茂迪,因為虧損金額龐大,迫使台積電去年中表示,持有二成股權的茂迪股票轉為金融性投資,隨時尋求出脫的機會,讓市場更以為太陽能產業完蛋了。不過,台積電持有茂迪的閉鎖期已在去年底結束,至今卻遲遲未賣出手上任何一張持股,究竟為哪樁?

事實上,過去太陽能產業最大的問題除了大量供給持續湧入外,另一個問題在於過去最大的買家─歐洲(二○一二年占產業需求約六成),受到歐債風暴影響,各國緊縮財政預算外,而且經過長年太陽能電廠投資後,亦已達到該有的建置進度,因而出現需求急凍。

產業主要研調機構solarbuzz資料顯示,過去德、法、英、義四國大力支撐產業需求下,歐洲一向就是太陽能模組的最大買家,不過,今年的需求卻大幅減少,德國需求更是直接對半砍,預估今年歐洲占全球需求比重從去年的六成,降至今年二七%,再加上中國領導人換屆、政府補助政策截止、北半球冬季等因素影響下,第一季全球需求僅剩六至七GW,相對而言,電池的供給每季達九至十GW,成為近年來產業最慘淡的一季。

不過,歐洲的需求雖然已轉為衰退,但卻有兩大國家悄悄力挺太陽能。其中,日本自從三一一地震後,能源政策大幅轉變,核能停用下,核電占發電比重從一三%驟降至二○一二年的二.一%,反觀太陽能裝置量從不到一.五GW,大幅增加至二.九GW,今年預估更衝上七GW,成為全球第二大太陽能電池採購國。

中、日撐起大半市場

而中國太陽能市場就更戲劇性。上半年市場緊盯歐洲對於中國祭出的反托拉斯法案,認為將是壓垮中國太陽能業的最後一根稻草,不過,《先探週刊》已提前在一七三三期「轉機股繳出好成績」一文指出,中國官方態度的轉變,可望讓產業成為本季最大的轉機族群。

其中關鍵在於中國新領導人對於環保的重視更甚過往。首先,國務院在本月(七月中先放出風聲)先發布「國家能源局、國家開發銀行關於開展分散式光伏發電金融支援試點工作的通知」,表示增加對於較小型太陽能發電廠的支援,用來扶植日前已出爐的一八個分布式太陽能示範區,如此一來,已證實中國對於太陽能產業的態度已大幅轉變。

更動見觀瞻的是,發改委在八月底亦公布「關於發揮價格槓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指出,將分布式太陽能上網電價補助由○.三五元/度上調至○.四元,希望達成二○一五年前至少裝機三五GW的目標;也就是說,明、後年中國需求至少平均還有一○至一一GW,撐著整個太陽能需求往前的動力。

因此,法人預估今年中國市場裝置量將達八至九GW,首次成為全球太陽能裝置需求最大國家,加上全球今年需求有望達三五至三七GW,及下半年為傳統旺季,預估會有二○至二二GW的需求,反觀有效供給每季約十GW(全年約三八至四○GW供給),因此,今年第三季至第四季初,太陽能產業將是近二至三年來第一次單季接近供需平衡的時點。

此外,雖然歐洲市場需求持續衰退,造成歐洲市場對於太陽能產業的影響力已大大不如以往,但日本、中國、美國,甚至印度、東南亞、拉丁美洲亦陸續推出太陽能補助政策,預估明年的需求有望達四○至四二GW,若供給不大增的預期確認,明年太陽能市場更有望確立為轉機年,因此,太陽能的供給將是明年景氣最需要留意的因素。

而全球最大產能就是中國,中國在太陽能產業不論是矽晶圓、電池、模組都是最大供給者,約占產業整體供給約五五至六五%,中國官方或業者擴廠的態度對於產業秩序變化尤其關鍵,而八月底工信部起草的「光伏製造行業規範條件(光伏國八條)」,更有可能是產業秩序全面翻轉的重要轉折。

……..文章來源:按這裡


「沒有核安就沒有公投」 藍定調不做公投了

自立晚報 – 2013年9月26日 下午10:26

【記者陳金寶/謝錦慧 台北綜合報導】中國國民黨立法院黨團26日決議,在台灣電力公司未完成核能四廠安全檢測前,暫緩推動國民黨籍立委李慶華提出的核四公投案。

李慶華提「你是否同意核四廠停止興建不得運轉?」核四公投案,但日前他認為核安未受保證,提核四公投案撤案,但遭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暫緩列入議程。

國民黨團26日中午舉行黨團大會,討論核四公投案、審計部審計長人事同意權案、議事效率提升小組等議題。

李慶華會後受訪表示,核安是公投唯一前提,如果不能確定核安,卻要民眾公投,簡直是開玩笑,且核安報告搞不好明年都提不出來,公投案應先撤案。

不過,黨團大會通過決議,在台電未完成核安檢測前,暫緩推動公投提案,且黨團立委應支持台電102年度及103年度核四安全檢測相關預算,台電做完檢測應公布結果。

國民黨政策委員會執行長林鴻池指出,一定要確保核安才會進行公投,已跟行政部門表明立場,不過行政部門沒有提出確切安檢完成時程,這樣更能充裕的確保核安。

國民黨團書記長林德福認為,沒有核安就沒有公投,黨團有跟李慶華及國民黨籍立委吳育昇溝通,他們也大部分認同,其他黨團成員也都支持這樣的做法。

他說,核安檢測分硬體、燃料棒裝填、試運轉等階段,待所有階段核安都沒問題才能公投,由於檢測流程繁複,核安檢測沒有預設時程。2013/9/26

核能專家:非核 難滿足市場用電需求

【記者謝錦慧台北報導】世界核能協會秘書長萊新26日表示,核電是符合經濟效益的能源,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做到非核,還可以滿足市場電力需求。

台電公司26日舉行核能與能源安全論壇,邀請萊新(Agneta Rising)來台,會中以「全球核能發展現況與未來」發表專題演講。

萊新表示,目前全球各地還有釵h核電廠,約30個國家、共432個反應爐,核電占全球電力供應約15%,現階段還有13國家正在興建69座核電廠。

萊新進一步引述世界核能協會最新出爐的調查報告,在2030年前,核能將以每年3%速度逐年成長中。

萊新在演講中也頻頻以自己國家瑞典為例,說明民眾對核電態度數十年來的轉變。萊新指出,瑞典自1960年起興建核電廠,1972年核電廠開始運轉,但在1979年美國三哩島核災事件後,民眾對核電安全產生疑慮,並於1980年舉辦公投決定逐漸淘汰核電廠。

不過她說,由於找到替代核能的能源仍有難度,再加上風力、太陽能受限於氣候等因素,無法做為基載發電,目前仍無法完全取代核能。

瑞典人在逐漸瞭解到沒有任何可取代核能且避免氣候變遷的方案後,態度開始轉向支持核能。

萊新舉例,1份調查指出,若瑞典計畫汰舊換新既有老舊核電廠,49%瑞典民眾支持,30%反對,21%不知道,這是很大的改變。

萊新表示,瑞典目前電力系統,97%屬於低碳發電,是全球最乾淨電力系統,電力來源大部分來自核能及水力,少數仰賴風力發電。

面對各界對核能有不同的聲音,萊新呼籲外界應思考,一旦非核,能否達到市場電力需求嗎?她強調,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做到非核,還可以滿足市場電力需求。

萊新認為,在考慮使用各項能源時,應考量是否能擁有更好的環境及健康,假設能有更多再生能源,則應優先取代煤炭、火力發電,以減少排碳量。

談及核能議題溝通方式,美國核能協會外部溝通處資深處長希爾(Walter Hill)建議,應公開各種核電資訊,讓民眾更了解核電,他舉例美國甚至鼓勵核電公司舉辦參訪行程,讓年輕族群從小理解核能知識。2013/9/26

……..文章來源:按這裡


專家:非核難滿足市場用電需求

中央社 – 2013年9月26日 下午12:09

(中央社記者黃巧雯台北26日電)世界核能協會秘書長萊新今天表示,核電是符合經濟效益的能源,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做到非核,還可以滿足市場電力需求。

台電公司今天舉行核能與能源安全論壇,邀請萊新(Agneta Rising)來台,會中以「全球核能發展現況與未來」發表專題演講。

萊新表示,目前全球各地還有許多核電廠,約30個國家、共432個反應爐,核電占全球電力供應約15%,現階段還有13國家正在興建69座核電廠。

萊新進一步引述世界核能協會最新出爐的調查報告,在2030年前,核能將以每年3%速度逐年成長中。

萊新在演講中也頻頻以自己國家瑞典為例,說明民眾對核電態度數十年來的轉變。

萊新指出,瑞典自1960年起興建核電廠,1972年核電廠開始運轉,但在1979年美國三哩島核災事件後,民眾對核電安全產生疑慮,並於1980年舉辦公投決定逐漸淘汰核電廠。

不過她說,由於找到替代核能的能源仍有難度,再加上風力、太陽能受限於氣候等因素,無法做為基載發電,目前仍無法完全取代核能。

瑞典人在逐漸瞭解到沒有任何可取代核能且避免氣候變遷的方案後,態度開始轉向支持核能。

萊新舉例,1份調查指出,若瑞典計畫汰舊換新既有老舊核電廠,49%瑞典民眾支持,30%反對,21%不知道,這是很大的改變。

萊新表示,瑞典目前電力系統,97%屬於低碳發電,是全球最乾淨電力系統,電力來源大部分來自核能及水力,少數仰賴風力發電。

面對各界對核能有不同的聲音,萊新呼籲外界應思考,一旦非核,能否達到市場電力需求嗎?

她強調,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做到非核,還可以滿足市場電力需求。

萊新認為,在考慮使用各項能源時,應考量是否能擁有更好的環境及健康,假設能有更多再生能源,則應優先取代煤炭、火力發電,以減少排碳量。

談及核能議題溝通方式,美國核能協會外部溝通處資深處長希爾(Walter Hill)建議,應公開各種核電資訊,讓民眾更了解核電,他舉例美國甚至鼓勵核電公司舉辦參訪行程,讓年輕族群從小理解核能知識。1020926

……..文章來源:按這裡


台灣邁向低碳家園 劉明忠:核電是不得不的能源選項

ETtoday – 2013年9月26日 上午11:12

記者林信男/台北報導

經濟部國營會執行長劉明忠26日上午出席「核能與能源安全論壇」時表示,核電具有穩定、低碳、低成本、高發電效益等特性,2035年全球核能發電比率將達10%,是相當重要的電力來源,也是台灣邁向「綠能低碳家園」過程中,「不得不的能源選項」。

中華民國核能學會和台電公司26日共同舉辦「核能與能源安全論壇」,包括劉明忠、核能學會理事長潘欽、台電董事長黃重球、台電總經理朱文成、世界核能協會秘書長阿格妮塔‧瑞斯(Agneta Rising)、英國核能工業協會執行長基斯‧派克(Keith Parker)、美國核能協會外部溝通處資深處長瓦特‧希爾(Walter H. Hill)、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蔡清彥、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等人,皆到場參與。

劉明忠在致詞時指出,在日本發生福島核災後,多數國家的核能政策仍未改變,俄羅斯預計在2020到2030年間,再興建38座核子反應爐;包括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內等18個國家,也開始計畫建立核電廠;曾發生核能事故的美國,現在也有5座核子反應爐正在興建當中。

劉明忠強調,日本在福島核災發生後,一度打算全面廢核,可是之後也改為「減和但不廢核」的新核電政策。

對於外界的核能安全疑慮,劉明忠說,「沒有核安,就沒有核電」,是政府一貫的立場,台灣有98%的能源倚賴進口,「核能是我國邁向綠能低碳家園過程中,不得不的能源選項」,福島事故後,各界陸續出現反核聲浪,但只要透過坦誠溝通與理性論證,一定可以讓民眾做出正確選擇。

阿格妮塔‧瑞斯則以「全球核能發展現況與未來」為題,發表專題演說。她認為,能開發的能源已十分有限,不會造成汙染且成本低廉的能源更是稀少。

阿格妮塔‧瑞斯解釋,許多反核團體建議,可採用風力和太陽能作為發電再生能源,不過現階段再生能源只占全球電力供應的一小部分,且成本相當高,又容易受到氣候限制,不見得是最理想的選擇。

……..文章來源:按這裡


建免費學術資料庫 籲保護海洋生態

作者: PTS | 公共電視 – 2013年9月25日 下午8:00

全球暖化除了造成氣候異常,也衝擊到海洋生態,並且直接影響全球人口的糧食。而為了保護海洋資源、有國際知名的保險集團贊助一項計畫、把高解析度的珊瑚礁照片等資料、整合成免費的學術資料庫,希望喚起更多人的重視。

昆士蘭大學教授 古德堡vs紀錄片旁白:珊瑚礁真是太令人驚奇了!

它們是地球上最多樣化,也最複雜的生態體系之一。

到處都可以看到大批海洋動物。

(珊瑚礁)支持100多萬種生物。

對人類最重要的是,全球超過5億人口,靠珊瑚礁填飽肚子、賺取收入。

這是古德堡教授領導的團隊,在澳洲大堡礁海域供作拍攝的情形。他們所用的攝影器材,就是Google公司為了拍攝海底景像、繪製海底地圖所用的SV2。

昆士蘭大學教授 古德堡:這裡安裝了3台照相機,可以很完美地拍照。隨著機器移動,每3秒拍1組。隨後(照片)會被轉成全景影像,這是前所未見的。

全球暖化造成海水溫度上升,導致珊瑚礁白化而死亡,已經成了環保常識。學者強調,這不只意味著海底的美景逐漸消失,也代表地球氣溫失調,進一步危及糧食生產。

昆士蘭大學教授 古德堡:海洋吸收大量高溫,使(全球)氣候得以規律。而海洋(生物)提供了蛋白質,全球超過10億人,要靠海產來吸收蛋白質。

古德堡帶領的團隊,已經把大堡礁32個主要珊瑚礁區域調查完畢,研究範圍甚至擴大到更遠的珊瑚海。這個資料庫將從今年開始,讓全球學術界免費線上查詢。古德堡說,提供資訊只是個起步,重要的還是各國要採取行動,減少海洋污染,對抗全球暖化。

記者 徐家仁 報導

……..文章來源:按這裡


美力台灣/一招送平板繪本進偏鄉 遠傳大展綠色輕功

NOWnews – 2013年9月25日 下午6:05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國內電信龍頭之一的遠傳電信,居然還會輕功?一招就把平板送進偏鄉?真有這麼神奇?原來是遠傳提供電子繪本文創平台,除了大方送出獎金外,更挺進偏鄉,邀請志工透過平板電腦講繪本故事給小朋友聽。

日前聯合國結合全球上千位科學家,公布第五份氣候評估報告,再度呼籲各國重視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秉持將做環保融入生活的理念,遠傳第二屆綠色輕功「我畫 我說 故我愛」,首創國內兒童環保電子繪本徵件活動,短短十多頁的繪本創作,祭出高達32萬的總獎金,經過兩個多月密集宣傳與徵件,總共募集到187件原創作品。

「這真的很不容易!」遠傳電信新任發言人郎亞玲表示,電子繪本徵稿紀錄創新高,不僅吸引各方創作高手一決高下,更在網路社群、繪本創作圈掀起熱烈討論,此項活動也為台灣繪本文創力注入一股強心針。

郎亞玲說,這次遠傳為求慎重,評審團邀請來自兒童心理、環保團體、繪本創作、親子專家、出版團體五個不同領域的專家,經過重重初選與決選,於今(25)日公布前三名與十本佳作,首獎幸運兒「嘿!你有看到我的同伴嗎?」並一舉奪得10萬獎金大賞,平均一頁創作賺一萬元,高額獎金不僅打破個人悶經濟,更重要的是環保無價的理念推廣與落實。

金獎得獎人陳秋如為一般的上班族,因興趣而學畫是位素人畫家,陳秋如坦言「高額的獎金吸引我參加,而在過程中,因為思考故事內容,讓我更關注環保話題。」主婦聯盟綠繪本召集人黃美釵表示「作者的故事簡單,強調了因為人類的行為造成海洋的浩劫,但處理方式卻很柔美。」繪本畫風與結尾的衝突,一舉奪得金獎。

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柯華葳表示,台灣繪畫人才輩出,此次進入決選的作品水準都非常高,表示台灣已經培養了一批作者,可以為小朋友創作出優質的內容。而這些創作者因為對於環境議題的關心,以及深入的考察,所以創作出的故事都很吸引人。透過這次活動,可以瞭解到台灣有這樣的人才,可以動手寫、動筆畫,甚至以環保的素材來說故事,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故書屋創辦人張大光則說,透過平板閱讀繪本對孩子而言,賦予平板在遊戲之外另一個功能,透過平板多樣化的功能,非教條式的內容,鼓勵小孩養成閱讀的目的。親子天下主編張淑瓊說,資訊傳播用書、用紙是一種方法,而透過電子載體則更加容易,資源的浪費也相對較少,做電子徵件的時候,不僅鼓勵很多創作者,也讓孩子透過不浪費資源的方式去瞭解環保。

此次遠傳提供繪本文創平台,對國內繪者而言,更是難得的舞台,台灣繪本協會陳璐茜老師也表示,台灣的繪本比賽太少,繪本創作者少有機會表現自己而受到鼓勵。遠傳舉辦這樣的活動,不僅可以讓這些創作者有機會練習,累積作品與經驗、進而帶動創作風氣,提升創作水平。同時,透過優質創作還能引發大家去重視自己周邊生活。

對於遠傳使出綠色輕功,評審團給予高度肯定,認為不僅鼓勵台灣原創繪本,同時,因為不用紙張、符合未來電子資訊內容趨勢,還能讓學童從小奠定環保觀念,一舉數得。

郎亞玲進一步表示,活動除了送獎金外,更重要的是遠傳挺進到高雄桃源區三所曾經受過八八風災破壞的偏鄉國小(興中、建山與桃源國小),邀請志工透過平板電腦講繪本故事給小朋友聽,小朋友都相當興奮,因為有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看見平板;她說,一方便將環保教育寓教於樂,另一方面也讓偏鄉小朋友體驗平板的多元性與科技感,未來遠傳也將持續使用輕功推動公益活動,讓得獎作品可作為日後遠傳偏鄉教育素材使用,持續降低城鄉數位落差。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