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邦:台灣適增屋頂型太陽能

中央社 – 2013年2月27日 下午1:44

(中央社記者許湘欣台北27日電)核四停建議題再度讓太陽能等替代能源成為焦點。研究機構集邦分析,台灣要增加太陽能電站,不如更積極補助家庭屋頂型太陽能發電系統。

集邦指出,台灣2012年出口的太陽能電池約5500MW(百萬瓦),但是本土安裝併網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只有10MW,占台灣總發電量的0.007%。

根據集邦研究資料推算,如果要用太陽能取代核四廠的2700MW發電容量,以台灣的有效日照來估算,最少需要多達10GW(10億瓦)的安裝量,才能夠達成和核四一樣的效益,原因是核電廠是24小時運轉,但同樣容量下的太陽能電站每日可用的日照時數,台灣只有4小時(太陽照射角度的關係),若使用追日系統,成本會更高。

集邦進一步分析,10GW的安裝量,光是太陽能模組的成本就約當新台幣2400億元,加上興建與土地成本,10GW太陽能電站需要約1兆元,也就是每100MW需要100億元。

同時,每100MW目前需要的土地約200公頃,如果要建成可取代核四的10GW太陽能電站,需要的土地面積約2萬公頃,約當200平方公里,相當於7.7個麥寮六輕的土地面積。

不過,集邦也說,未來的太陽能模組系統效率會繼續提高,同樣容量需要的面積可望再減少。

此外,台灣的太陽能電站還要面臨暴雨、颱風等氣候考量,有效日照時數相對較少。因此,在台灣採用太陽能系統,可能無法大規模實施,應該更積極以補助金讓家庭的屋頂換裝太陽能發電系統,以及獎勵區域太陽能電站的興建,有效管理再生能源收購價格。1020227

}

}

}

……..文章來源:按這裡


珊迪重創海地 糧食短缺霍亂蔓延

中廣新聞網 – 2012年11月2日 下午12:59

海地在遭受超級風暴「珊迪」侵襲後,面臨嚴重的糧食短缺,當地官員及救災人員擔心,豪雨造成的水災可能導致霍亂進一步蔓延。

「珊迪」日前襲擊海地時,是一級颶風,狂暴暴雨使得海地南部的農田慘遭毀損。同時造成70多人喪生。

各方擔心,海地在遭遇2010年強烈大地震及今年暑假另一起颶風侵襲後,災情疫情將急速惡化。

海地自2010年大地震之後,霍亂疫情已造成7500多人死亡,目前每星期仍有數百起通報病例。現在又遭「珊迪」重創,災區水患及衛生不佳,恐怕導致疫情更加嚴重。

另外,農業損失慘重,南部超過百分之70的農作全部毀於一旦。當局擔心,糧食短缺造成糧價飆漲,可能會因此引爆動,政府及紅十字會都已派員前往協助因應。

……..文章來源:按這裡


探討人與水的三生 各路環保人物會中原

作者: 林子晴 | 環境資訊中心 – 2012年8月10日 上午11:40

本報2012年8月10日河南鄭州訊,葉人豪、莫聞報導

關心台灣、黃河與淮河議題的環保人士共30多名,昨天齊聚鄭州展開兩岸水資源論壇,交互護水經驗,希望「找回與水共生的未來」,主要從水的三生──生活、生產、生態三個面向來探討。現場中國環保人士對民間如何看待莫拉克風災的教訓、如何監督與防堵科學園區的河川污染、如何透過生態農業與公平貿易與共同購買來實踐水資源保育等問題,表示濃厚的興趣;另包括麥格賽賽獎得主霍岱珊等中國護水人士,也對台灣難以查緝的地下暗管偷排等問題,表示憂心。

這場論壇也是台灣環保團體到中國黃河考察的最後一天行程,高雄市綠色協會理事魯台營等人表示,這趟行程從黃河上游的甘肅瑪曲、到河南境內的黃河中游溼地,看到許多和台灣高度發展經濟時同樣忽視溼地的問題,對包括高原上的藏族青年,以及綠色中原崔晟、淮河衛士霍岱珊等,即便遭受脅迫、甚至毆打,仍無所懼,長年投入水資源保護和公民意識推廣的人士,深感佩服。
極端氣候下 重思與水共生的生活

水患治理監督聯盟徐蟬娟以八八風災為例,分享台灣水庫目前正面臨的問題,他舉例石門水庫、霧社水庫、曾文水庫等,均是大量淤積泥沙的水庫,顯示治水的方式必須有所改變,以還地於河的概念來經營。鄭州大學環境與科學學院教授王克科問到淤積的水壩有無可能拆除的問題,徐蟬娟回答:「拆掉累積的砂石不知道如何解決,且會影響下游,所以還不敢貿然的拆。」

河南商報記者鄭筱倩也提問也特別關心城市治水,在今年611水災後,城市有無比較好或差的地方?徐蟬娟則認為人的問題相對比較重要,「台北市防洪標準最高、經費最高,治理是以河堤方式,堤內排水用抽水方式,是用最高暴雨平均量來設計,但人為問題也是問題。滯洪比較不可能,頂多多設幾個抽水站,但河堤也有可能裂縫,有沒有可能破提,沒有人可以給答案,水利署也不敢保證。」

提及莫拉克風災,河南駐馬店市耆老、長期擔任環保志工的電纜廠廠長王志忠不禁想起1975年8月發生在他故鄉的潰壩水災,當時洪水寬達2公里、水高20米,民間估計死亡逾20萬,官方數字僅數萬人;他提到,「在758時期,連續三天每天的降雨量都在1000多毫米,於是上方的水庫就於1975年8月潰堤,現在新蓋的水庫加大排洪道與蓄水量,讓水庫出水量大於進水量,完好至今。」

只是,強調硬體工程的水利建設,是否能符合民眾所需,是否足以因應極端氣候的考驗,魯台營提出不同看法。他以美濃治水計畫認為,是官方由上而下單方面決定在河川匯流處下游加寬河道,認為這樣可以容納更多的水,然而這樣的思考並未納入上游的治理,而且還因必須拆除河道沿岸民房而引發民怨。

魯台營建議,應該用「疏洪」來代替「加寬」,將滯洪池藏於民間,並鼓勵民眾參與治水的會議,因為在治水的過程中,發現是需要整合各部門的,因此魯台營鼓勵民間自行成立中介團體,成為公民與公部門之間的橋樑。長期撰寫環境新聞的環保部落客郭志榮,則以「共生」的概念來談治水的方式,他舉例日本每年舉辦「名水百選」的活動,來刺激各地社區維護自己的母親河,而入選的河川多半未有太多的水泥工程,並且與生活環境和諧共存,還能帶動觀光。

熱愛中國傳統文學的崔晟則是將環保與文學結合,帶領志工考察《詩經》、《水經注》等古代就有記載的河川,以較為柔性的方式引導民眾關注生活中的河水,例如,去年他和一群青年志工在鄭州市中心的金水河畔,以古禮舉辦祭祀活動,讓民眾意識到身邊的母親河。

地球公民基金會楊俊朗提醒,台灣用造林來做水土保持的政策面臨一個弔詭的現象,他認為由於獎勵造林政策的實施,造成砍大樹種小樹的結果,之後只要每逢大雨一來,小樹的根根本無法支撐重量;再者,水價太低也是變相的鼓勵浪費,且高雄市的污水大都沒有回收再利用,而是直接排放,導致居民改抽地下水,因為對政府提供的水沒自信。
護水 實踐友善環境的農業與消費

在農業生產與消費上面,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吳東傑指出,為了推動食品安全同時支持生態農業,目前已有農場與校園合作,以社區生產的無毒食物供應營養午餐,也有學校推行有機日活動;他希望有機會讓生態農業,從學校推展演變成政策制定,以點線面的方式來全面施行。

台灣公平貿易協會的余宛如則從消費端來看糧食問題,他以WTO壓迫貧窮國家失去水資源為例,世界正面臨水資源戰爭,而公平貿易便是消弭貧窮的方式,且公平貿易必須站在倫裡生產及消費上,在土地上是有機的、在生態上是保育的、在社會上是公平的三個概念,而在場的中國環保人士也對這個概念非常支持。

近幾年開始在鄭州從事生態農業的郭亮則是非常幸運,4年前他開始接觸有機農業,在14畝地裡進行蚯蚓養殖,其實他的出發點很簡單,就是很想知道不用化肥、不用農藥能種出什麼?結果這樣的行為反而受到別的農夫恥笑:「你不懂科學」、「不用農藥不會種田」等。幸運的是,郭亮第一年生蟲率120~130%、第二年70%、第三年30%、今年預計10%,過程可以說是非常順利。但他也提到,有機農業目前在中國最大的困難點是在消費者如何接受的問題。
不畏強權 力抗工業生產污染河川

在水汙染方面,彰化環境保護聯盟的施月英舉科學園區的污染做例子,竹科廢水因包含稀有重金屬,導致牡蠣污染超標,讓更多人民高科技汙染有所警惕,不願盲目配合政府依科學園區促進經濟發展的說詞,農民和環保團體、青年學生一起反對中科三期、四期;另外,高碳排放與傳統重工業國光石化,雖然在台灣已經撤案,卻有可能轉移到馬來西亞或中國大陸投資,他以此呼籲中國環保人士多多關注。

家住長垣市呂樓村的農民宋克明,因為村莊遭到廢水污染,村民這幾年來罹癌年齡普遍提早十年,進而挺身對抗污染企業,組織「綠色未來」,他表示,2004年是污染衝擊健康的爆發期,正好也是河南省大力展開開發區項目的時期,當時,村子裡有的家庭一家四口都死於癌症,而他的二哥,去年才死於肺癌。他對水汙染深惡痛絕,也痛恨汙染一直沒有徹底解決,幸好村里情況獲得善心人士關注,捐助了25萬人民幣幫每戶村民,免費裝設自來水管線裝到家中,讓居民脫離對河水和地下水的依賴。

淮河衛士霍岱珊於2010年獲得「麥格塞塞獎」,當時主要的事蹟就是反對蓮花味精超標排放廢水,時隔2年,霍岱珊當時反對蓮花的經驗已經變成了一種模式,這種「蓮花模式」推動信息公開、公眾監督的角色,原本惡名昭彰的蓮花味精現在也將廢料排放的味精廢渣製成有機肥,盈利甚至高於原本的味精產業。這種蓮花模式在媒體報導之後,逐漸在中國各地展開,並結合環保部門(主導、監督、執法)、企業(信息公開、社會企業責任),並在淮河成立8個工作站,發揮公眾監督、環境治理的作用。

崔晟表示,與台灣環保人士的交流讓他獲益良多,他也深信,環保工作能夠促進國家與國土的安全,並不應該是和發展相矛盾的工作,而是能帶給民眾更好的生活。他期待未來兩岸能有更多機會進行環保交流,互相學取、記取經驗,把環保工作做到更完善。

……..文章來源:按這裡


北韓洪災衝擊 聯合國9月評估

路透社 – 2012年8月9日 下午8:07

(路透北京9日電)聯合國官員今天表示,赤貧的北韓最近發生水患之後的糧食情況,遠遠不及1990年代造成百萬人餓死的饑荒,但完整的評估要到9月底才能完成。

北韓官方媒體報導,6月底至7月底的洪水死亡人數已達至少169人,約400人下落不明,21萬2200人流離失所。

報導指出,洪災也沖毀6萬5280公頃農地,有1400多棟學校、醫療與工廠建築倒塌或受損。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駐北韓代表洛爾(Claudia von Roehl)表示:「幸好我們距離1990年代中期的情況還有一大段距離。」

北韓在1990年代發生饑荒,估計約100萬人喪生,至今北韓仍有長期食物短缺的問題。

洛爾表示,聯合國將在下月為北韓進行完整的糧食評估。

洛爾說:「現在評估暴雨對農產釀成的確切災情還太早,我們將在9月底完整評估洪災對主要收成的影響。」中央社(翻譯)

……..文章來源:按這裡


北韓洪水 至少170死4百失蹤

中廣新聞網 – 2012年8月4日 下午6:26

北韓最近洪水氾濫,造成至少170人死亡,4百人失蹤,還有21萬人被迫撤離家園。

北韓六月下旬跟七月遭遇暴雨襲擊,引發洪水,6萬5千公頃農田被水淹沒。洪水發生前,北韓剛剛遭遇乾旱。這兩起天災使北韓糧食短缺更加嚴重,人民生活更加痛苦。

聯合國說,北韓三分之二人民糧食不足,「世界糧食計畫」準備向北韓災區民眾提供兩糧食救援。

……..文章來源:按這裡


聯合國將提供北韓首批糧援

路透社 – 2012年8月5日 上午12:13

(路透首爾4日電)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表示,將運送第1批緊急糧食援助到北韓。北韓7月連續遭受暴雨和颱風侵襲,造成近120人喪命、超過8萬4000人無家可歸。

世界糧食計劃署今天在網站發表聲明說,這項緊援助將提供北韓水患災民「初期配給量每天400公克玉蜀黍、為期14天」。

聲明並未指出糧食何時會送抵北韓。

根據聯合國和官方北韓中央通信社(KCNA)報導,暴風雨和豪雨造成境內廣大地區嚴重水患,摧毀超過4萬5000公頃農地。

WFP在聲明中表示,聯合國官員近期視察水患災區期間,發現種植玉蜀黍、黃豆和水稻的田地都嚴重損毀。

WFP也指出,預定9月針對糧食狀況及糧食生產前景進行綜合性評估。中央社(翻譯)

……..文章來源:按這裡


世界糧食組織緊急運送糧食救援北韓

中廣新聞網 – 2012年8月4日 下午12:24

北韓在七月下旬遭暴雨襲擊,災情慘重,聯合國已宣布北韓情況緊急,急需糧食救援。「世界糧食組織」隨即在周五運出第一批糧援。

聯合國報告指出,北韓豪雨成災,不僅洪水淹沒大片農田,沖毀許多房屋建築,同時造成六萬三千人無家可歸,死亡人數超過一百。此外,供水系統也因洪水遭破壞,致使五千多戶人家斷水。

「世界糧食組織」已在周五運出第一批救援糧食,其中包括可供應災民14天的應急乾糧。

……..文章來源:按這裡


北韓風災雨災 向聯合國求糧食援助

中廣新聞網 – 2012年8月3日 上午10:00

北韓接連受颱風和暴雨侵襲,聯合國常駐平壤機構表示,災區急需糧食援助。

北韓媒體報導,一連串災害已造成近120人死亡,幾萬人受災,農田、房屋及基礎建設受到嚴重破壞。平壤有關部門已經向聯合國,要求糧食、燃料、藥物、食水等援助。

北韓先前經歷百年一遇的旱災,聯合國6月時指出,北韓全國約3分之2人口、即1600萬人,面臨糧食不足。

……..文章來源:按這裡


史上頭一遭 24小時內雙颱「登陸」

TVBS – 2012年8月1日 下午6:07

可能是大陸氣象史頭一遭,大陸沿海即將面臨24小時內有雙颱襲擊,加上適逢大潮,大陸官方嚴陣以待;氣象專家也預測,雙颱登陸的時間,可能落在2日晚上到3日之間,最大風力會達到14到15級,大陸氣象專家還以「形勢嚴峻」,來形容這次雙颱登陸。

大雨滂沱,大陸面臨蘇拉和丹瑞雙颱襲擊,大陸中央氣象台如臨大敵,用「形勢嚴峻」,來形容這次的雙颱風暴。中央氣象台預報專家:「如果同時登陸,那確實是歷史上比較罕見的,在24小時以內登陸,過去幾乎沒有。」

大陸氣象史上可能是頭一遭,專家預測,雙颱如果同時登陸,時間應該會落在2日晚上到3日之間,蘇拉預估從福建中部登陸,而丹瑞,大陸翻成了「達維」,則應該會在江蘇和山東南部之間登陸,因此沿海有多個省份會出現暴雨,而且隨著時間逼近,雙颱效應逐漸明顯。中央氣象台預報專家:「最大風力會有風力14到15級。」

會不會同時登陸?大陸專家說,目前還有不確定性,主要是蘇拉的路徑真的搖擺不定。中央氣象台預報專家:「它的引導氣流比較落,這樣的話,它移向上,就有比較大的不確定性。」

除了雙颱的威脅,大陸也發布暴雨藍色預警,包括華北、華中和華東沿海,都在警戒範圍之內,這次大陸口中的熱帶雙風暴,讓官方特別繃緊神經。

……..文章來源:按這裡


沈世宏下鄉 與環團座談

作者: 【記者陳秋香/高雄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7月31日 上午12:06

南部地區「首長下鄉與環保團體座談會」昨(三十)日在高雄澄清湖登場。行政院環保署長沈世宏表示,全台將設置一萬處電池充電站,以利推動電動機車,又預計八至十三年全台公車汰換後,以「電動公車」全面取代;「電動高爾夫球車」則已上金門縣道路試行,希望未來推動上全台市縣的慢車道上。沈世宏說,溫室氣體減量部分,將在鄉鎮市區推動低碳永續家園及相關分級競賽評比,落實基層。行政院南部中心副執行長田清益表示,「酷熱與酷寒」異常氣候愈趨嚴重,主因「溫室氣體」不斷上升造成地球暖化所致。他指出,台北今年夏天氣溫屢創新高,美國酷暑造成七十四死,北京暴雨水淹城巿,嚴重威脅人類生存環境;台灣是地球村成員,氣候問題與世界各國「唇齒相依」。

他強調,「節能減碳」及「防災、減災、避災」是國人應自我建置基本觀念與課題;馬總統的「永續環保」是重大政策,環保署近年推動各項環保政策,成果有目共睹。座談會由環保署、行政院南部中心、中華國際地球環保協會及高雄、臺南、嘉義、屏東、澎湖等市縣環保局及台灣自來水公司第七區管理處合辦;沈世宏主持,地球環保協會理事長許武男等在場;來自民間環保社團約一百六十人,分三大群組「綠色生活組、汙染防制組、永續環境組」十五圓桌討論推動共識(見圖),氣氛熱絡。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