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求生技能 末日暴動存活法則

TVBS – 2012年11月6日 下午10:40

地球人口一旦爆炸,恐怕會引發嚴重的糧食危機,進而讓人類為了爭奪糧食,發生暴動,美國緬因州一位退役軍人,在自己的牧場裡,研究野外求生技能20多年,就是希望在末日來臨時,自己和家人們也能靠著求生技能繼續活下去,透過國家地理頻道的鏡頭,我們去看如何在末日求生。

要在野外求生,第一步,得先學會擅用手邊資源,創造新的工具。野外求生專家麥可:「我們要用這張獸皮做出不錯的衣服,這頭鹿遭路殺後曝屍在外,因為氣溫低,肉還可以吃,鹿皮也還可以用。」

鹿肉當餐點、鹿皮做衣服,這只是野外求生的第一課,地球人口在過去200年,從10億暴增到70億,人口的臨界點可能就在眼前,地球人口過剩,可能引發糧食危機,搶糧、搶水,暴動隨時可能發生。麥可:「街頭出現大規模搶食暴動,一加侖的水比一加侖汽油還貴。」

有了野外求生技能,沒糧、沒水都不用怕,野外求生教練麥可說,回歸基本,是在末日求生的法則。麥可:「我們生存的關鍵,就是變成狩獵者。」

靠打獵維生,這是狩獵民族延續生命的方式,麥可過去是海軍陸戰隊,退伍後在緬因州經營牧場,他研究野外求生技能20年,如今要把自己所學傳承給自己的下一代,麥可經常帶著3個孩子到野外,讓他們學著怎麼活下去。麥可:「在這裡怎麼弄到水?」小朋友:「找水槽的水。」麥可:「用泥炭蘚如何。」

泥碳蘚、這是大自然的海綿,如果找不到河川或湖泊,這就是最好的水源。麥可:「抬頭,就是這樣,好喝嗎?」小朋友:「有土臭味。」

儘管有土味,但這些水卻能幫助你存活下去,喝完了水,接著要在森林裡找吃的。麥可:「這邊、去看看,萊恩,要不要認識一種植物、車前草。」

車前草、是中醫裡經常用來利尿的藥草,只是在荒郊野外,車前草卻是糧食的來源。麥可:「這種蔬菜絕對可以生吃或熟食,試試看啊,死不了的。」小朋友:「味道像萵苣。」麥可:「的確很像,但它比萵苣營養。」

麥可經營的牧場廣達12公頃,裡頭養的牲口、植物都是為了末日而準備,麥可還在牧場門口架起了警報器,就怕末日暴動發生,他的牧場會成為攻擊的目標,麥可的警報器是這一隻隻小鳥,研究鳥叫聲20年,麥可說鳥一遇到危險,就會發聲示警,所以他的牧場還得靠鳥來幫忙守護。

……..文章來源:按這裡


北韓糧食產量 只有40年前水準

中廣新聞網 – 2012年11月5日 上午8:48

根據南韓政府公開的資料顯示,北韓的大米、玉米等糧食,前年的產量四百五十二萬噸,和一九七○年代相比差不多。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等有關機構,在去年底發行的報告中展望,去年北韓的糧食產量、約為四百六十六萬噸,今年反而將會低於去年產量。

以去年來說,北韓居民每人可以獲得的糧食量一百九十公斤,比一九七○年的三百一十公斤,減少了百分之四十。這是因為北韓人口,從一九七○年的一千四百二十萬人,增加到去年的兩千四百四十萬人。 (王長偉 首爾報導)

……..文章來源:按這裡


良田休耕造林 糧食危機隱憂

自由時報 – 2012年11月5日 上午5:54

府「愛台十二建設」的「綠色造林」計畫,加強山坡地及平地造林,其中平地造林希望在休耕農地、改善後污染農地、嚴重地層下陷地區等,但因高額獎勵金,許多良田因此休耕、造林,而引發糧食危機的憂慮爭議。

政府「綠色造林」計畫希望達到提高森林覆蓋率,為獎勵民間造林,平地造林廿年獎勵金及休耕補助共二百四十萬元,山坡地造林沒休耕補助,獎勵金六十萬元。

政府規劃平地造林區域,包括休耕農地、經環保機關改善後污染農地、經濟部公告嚴重地層下陷地區,或檳榔廢園轉做特定農業區土地。

由於平地造林獎勵金、休耕補助較高,據統計平地造林面積經常遠超過山坡地造林,尤其平地造林大規模在台糖地及休耕農地造林,引起學者批評,政府規劃平地造林卻忽略糧食危機的問題。

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僅三成,七成靠國外進口,大量良田休耕、造林,難以因應可能發生的糧食危機,政府應恢復糧食作物種植,提高糧食自給率。

……..文章來源:按這裡


珊迪重創海地 糧食短缺霍亂蔓延

中廣新聞網 – 2012年11月2日 下午12:59

海地在遭受超級風暴「珊迪」侵襲後,面臨嚴重的糧食短缺,當地官員及救災人員擔心,豪雨造成的水災可能導致霍亂進一步蔓延。

「珊迪」日前襲擊海地時,是一級颶風,狂暴暴雨使得海地南部的農田慘遭毀損。同時造成70多人喪生。

各方擔心,海地在遭遇2010年強烈大地震及今年暑假另一起颶風侵襲後,災情疫情將急速惡化。

海地自2010年大地震之後,霍亂疫情已造成7500多人死亡,目前每星期仍有數百起通報病例。現在又遭「珊迪」重創,災區水患及衛生不佳,恐怕導致疫情更加嚴重。

另外,農業損失慘重,南部超過百分之70的農作全部毀於一旦。當局擔心,糧食短缺造成糧價飆漲,可能會因此引爆動,政府及紅十字會都已派員前往協助因應。

……..文章來源:按這裡


一石多鳥樣樣兼顧 日本「食育」計劃有成 

作者: 本報訊 | 台灣立報 – 2012年10月30日 下午9:46

■宋竑廣

隨著全球性的糧食危機與碳足跡等議題越來越被重視,各國也紛紛採取提高糧食自給率的行動,而在日本,還有著豐富的整體計劃。9月底,朝日新聞報導,2011年度日本島根縣內營養午餐食材有46.4%由當地生產,比起前年度的40.1%又提高不少,該縣在2007到2011年度有連續3年超過「食育推廣計劃」目標的40%,也高於全國平均紀錄。

政府全面啟動的「食育推進計劃」

所謂「食育推進計劃」,是日本政府有感於偏食、健康問題、過度減肥與糧食自給等問題日益嚴重,在於2005年通過《食育基本法》,闡明食育為生活的基本。和智育、德育與體育等教育的重要性一樣,透過學習與飲食相關的知識,與選擇飲食的能力,健全飲食生活;該法規定政府單位有責任義務推行總體性的施政與政策,於是設立「食育推廣會議」,跨部會地做成與該法第二章標題同名的「食育推廣基本計劃」,都道府縣等不同等級的地方政府則視狀況調整設計同項計劃。

這部計劃有10項目標數值,包括提高關心食育的國民比例、家人共進早晚餐的次數、有吃早餐的國民比例、體驗過農林漁牧業的國民比例等,及前文提到的、學校營養午餐地產地銷的比例,以2010年3月調查的時點來說,全國平均為25%,希望在2015年達到30%以上;目前作成與實行食育計劃的市町村地方單位只有58.2%,希望未來能達到百分之百,擴及各個層級的公家單位。

在政府編撰的指導小冊裡,除了類似健康教育的身高體重內容之外,還以圖表解釋糧食問題的國內外現狀,日本國民現在的食物,只有40%由國內生產,60%由海外輸入,糧食自給率遠遠落後於澳洲的173%、美國的124%、法國的111%,德國的80%與英國的65%;而就在全世界有超過9億人口苦於飢餓與營養不足,日本又高度仰賴進口食物的同時,每年卻也丟棄了5百萬到9百萬噸的食物,小冊以簡單的插圖提醒大家:「在買吃的之前,先確認冰箱有沒有剩的食物,不要浪費了!」

▲2011「食育推廣全國大會」活動傳單。

而為了減少天災所帶來的傷害,還有準備緊急食物的篇章。小冊以圖解示範了災害發生時能夠馬上帶出家門的避難包內容物,包括水、米、罐頭、巧克力等食物,小刀、剪刀、開罐器、免洗餐具等工具;可長期保存的食物列表,分為主食、主菜、副菜、飲料與其他5個大項,除了大家一般知道的罐頭泡麵外,特別建議真空包裝與無洗米等方便或利於保存的品項。

選購的時候,要注意家人個別的狀況。災害來臨時,媽媽可能會因為身體狀況不佳不易分泌母乳,因此要多準備奶粉;嬰兒容易脫水,也要避免過敏源;老人不能咬硬的東西,或者因為壓力等原因導致食慾不振,要避免營養不足;其他慢性病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項自然也在考慮之列。

結合文化傳承的「食育」

推廣食育,包括建立消費者與生產者的信賴關係,活化在地社區,以及繼承與發展豐富的飲食文化,小冊第19頁,列出1月到12月與飲食有關的日本傳統節日,例如1月為睦月,相傳為親友往來之和睦之月,另一說則是稻米的垂穗開始碰到水面的月份;10月為神無月,除了祭神之月之外,有一種解釋是來自於同音不同漢字的「釀成月」,用新穀釀酒的月份。文化傳播所及,這兩個名詞在台灣也不陌生,如作為動漫角色名,或日式餐廳名等。

不管是為了地產地銷,或是融入飲食的傳統文化,甚至為了美味,選購當季食材都是非常重要的食育內容之一;春天吃洋蔥、蚌、太平洋鯡等,夏天吃蕃茄、小黃瓜、茄子、沙鮻等;秋天吃蘿蔔、蘋果、秋刀魚、鮭魚等;冬天吃白菜、蔥、白蘿蔔、鰤魚等,順時而吃,不但色香味好、營養價值高,又能體會在地氣候風土,感受自然恩惠,幫助各地生產多樣化的食材。

有了適當的食材,料理當然也要下工夫。部分縣市為讓學生認識在地文化,在特定的幾個月裡,結合在地食材,推出以鄉土料理為主的學校營養午餐,不著痕跡地將在地飲食文化植入學生的生活之中。據朝日新聞同報導,島根縣即推出日本五大名飯之一、當地津和野町特有的「埋飯」,顧名思義,這種飯料理表面看來清淡,但底下別有好料,傳說是古代倡導節約簡樸的時候,官員們為做公孫布被的模樣而發明的料理。這樣的食育,果然有吃有學習,又有益於土地。

公私單位齊頭並進

就跟地方政府一樣,中央也有推廣方案,每年都會辦理「食育推進全國大會」,2011年就在靜岡縣三島市推出名為「富士山之鄉──食育節2011」的大型活動,表揚推廣食育有成的志工,頒獎給相關比賽的得獎者,邀請名人賢達對談並集思廣益;假日本大學等學校空間,廣開食育教學教室,精彩內容包括「享受料理!受到23萬名女性熱愛的日本第一料理教室」、「思考食品安全~以生食食物中毒為主軸」;對所有食材生命表達感謝的、古代相傳所謂「一刀一禮」的菜刀儀式演練等。

各項活動會提供販售、試吃、體驗、展示等不同程度的參與方式,參展的單位有地方自治體也有私人企業等不同組織,像是松崎町的「在地商品『櫻葉』香味體驗」,日本醬油協會的「到府授課的醬油博士班」,森永乳業的「大家來學冰淇淋吧!」,非營利組織若宮協會的「給智能障礙兒童的食育推廣計劃」,高橋製粉所的「連小孩都可以在3分鐘內做出來的國產米粉」等,有數十個單位在3所校舍展覽。

同樣面臨糧食自給率低下等飲食問題的台灣,目前也有部分縣市或零星的學校,利用營養午餐做有機蔬菜推廣與地產地銷的工作,但還面臨經費、法規等不同面向的困難,也缺乏全國統籌機制來處理;況且「隨時有斷糧風險,但各種棄農與離農的主張與作為卻持續不絕」(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彭明輝著);再者大埔強徵農地事件中的怪手毀田,外銷達20億的毛豆最大產區將被開發為人工湖等民情激憤的新聞頻傳,對比日本政府邀來演員上野樹里(《交響情人夢》)、AKB48的秋元才加,演歌巨星小林幸子、偶像團體AAA等在台灣也家喻戶曉的明星助陣,要說雙方政府解決問題的誠意差距如何,相信台灣民眾冷暖自知。

……..文章來源:按這裡


糧食安全不容輕忽 豈能為經濟犧牲

作者: (執筆╱江慧真)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10月31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執筆╱江慧真)】

農委會推出「活化農地」政策,卻引起農民質疑。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認為,當社會已把「農村式微」拉高看成「糧食安全」議題時,政府不能只想擴大耕種規模,應重新思考農業定位和農村價值,農業到底要為誰服務?離農津貼、農地釋出不是不可行,但活化農地最後若變成投資工具,照顧的究竟是小農、大農還是財團?

蔡培慧分析,台灣過去的農地政策,傾向規模大才有競爭力,但台灣問題在於,一沒有新的勞動力,二是產銷環節出問題。政府高喊擴大農村規模,但台灣面積小,是否應採取「雙軌進行」?一軌是具國際競爭潛力的農產業,如台灣鯛、蘭花、熱帶水果,土地使用不多,但經濟產值卻高;另一軌則是供需平衡,少樣多量化的供應,如糧食作物、蔬菜水果等。

當台灣農村萎縮,沒有新的人力,已不只是簡單的「沒賺到錢」問題。蔡培慧指出,意識形態的歧視更要突破,幾十年來,社會普遍認為「做農沒前途」,農業很難現代化的成長,鄉下人常掛嘴邊的「才情的飛上天,憨慢的留身邊!」就是農村無奈的寫照。

「關鍵在沒有給農業一個基本的尊重!」蔡培慧以德國為例,強調都市和鄉村取得平衡、農工同等重要,工業是生活便利,農業則為民生穩定,但政府沒有做出好的詮釋,永遠接受主流社會單向經濟發展的看法,回應給農村的政策都流於福利政策、老農年金、離農津貼、肥料補貼等。

更嚴重的是農業蕭條了,政府還把農業的生產資源搶走,尤其是土地徵收。蔡培慧說,政府認為農業不重要,所以和農村搶地、和農田搶水;不只搶農民的地,更巧妙運用名目徵收台糖土地;相思寮被徵收前就是大糧倉、缺水區,不該開發,還有彰濱工業區可利用的選項,但在縣市長選舉的政治力下,開發案還是硬過了。

台灣獨尊發展主義,政治凌駕專業,想到土地就想到錢,「過去地方派系以此換取特定利益,但這模式已經老化了,農民已經不耐煩了!」蔡培慧說,人們應該警覺,台灣的資源、稅金、水、土地是為了經濟服務?還是追求永續台灣?農業難道只是被犧牲的其中之一選項?當土地儲備制度導致農地愈來愈零細化,很多農地一旦賣出就「回不去了」。

……..文章來源:按這裡


國際地理組織首次與台合作辦「吃喝生存」論壇

中廣新聞網 – 2012年10月26日 下午12:44

「全球地理學聯合會」與臺灣環保署與地理學者合作,首次在台灣辦理四場教育論壇,主要議題為「吃、喝與生存」,希望讓每一位參與的老師化身為種子教師,讓台灣民眾了解「土地保護」以及「糧食在地化」才能夠解決環境與糧食危機。(劉敏娟報導)

聯合國對於推動地球永續不遺餘力,因此「國際地理聯合會」(IGU)所倡議之International year of Global Understanding(IYGU)規劃出「吃/喝/生存」議題的研討論壇,希望藉此讓全球人類理解人們面對劇變不穩的環境,如何透過合宜的食物與飲食習慣來友善回應我們身處的環境。

這項議程首次在台灣登場,由環保署主辦,中國地理學會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承辦,從今年7月起在全台北、中、南、東舉辦了4場論壇,主題是「從世界意識到地方落實:台灣環境教育發展與再學習」論壇,花蓮場次是在10月26、27號舉行,26號第一天的論壇以焦點講座的方式,請到248農學市集負責人楊儒門、陳永松教授以及花蓮中廣電台台長陳秀卿3位專家學者暢談,切入台灣最切身相關的糧食生產議題:包括糧食短缺、糧食正義、食物里程、另類農糧網絡、農民市集、有機消費,分享他們的觀察與親身實踐;27號將走到戶外,參訪花蓮好市集與志學有機農場,透過產地拜訪,去前一日看看座談會中的觀點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作與落實。

師大地理學教授蘇淑娟老師說:「糧食也是環境問題,當高糧價、高油價時代到來時,糧食進的來嗎、我們付的起嗎?所以我們現在就要保護我們的環境,有一天我們需要時,就有沃土良田來支持我們,而不是全部都是不能吃的工業土地!」

另外,248農學市集負責人楊儒門則呼籲友善環境、友善土地、以及保護健康最重要的做法就是所有民眾一起吃當季、新鮮、在地的食材,活在季節節氣的飲食韻律中。

……..文章來源:按這裡


現代資源開發將在東歐•南美建立糧食基地

韓國中央日報 – 2012年10月25日 下午5:37

現代重工業集團的資源開發子公司——現代資源開發將和世界銀行旗下的國際金融公社(IFC)合作,在東歐以及南美地區建立糧食基地。10月23日(當地時間),該公司社長梁奉鎮(60歲,照片)在位於美國華盛頓DC的IFC本部與IFC首席執行官蔡金勇簽署了在烏克蘭·阿根廷·巴西等新興市場農業領域共同進行投資的諒解備忘錄(MOU)。現代資源開發早在2008年還隸屬於現代綜合商社時就在俄羅斯沿海州從新西蘭人手中收購了1億平方米,並在此後不斷擴大海外農田範圍。目前在沿海州擁有相當於70個汝矣島、面積達2億1000萬方米的糧食基地。現代資源開發在去年從現代綜合商社中分離時繼承了1990年已故現代集團名譽總裁鄭周永為在西伯利亞開發山林而設立的公司名。通過此次簽署諒解備忘錄,IFC將成為新興國農場的財務投資者,而現代資源開發則提供務農經驗。期待兩家公司的合作能夠為所謂確保海外糧食基地的國家戰略注入新鮮血液。現代資源開發相關負責人表示稱“與IFC的合作減少了伴隨進軍新興市場所帶來的政治危險,同時還能減少財務負擔,相信借此機會我們會成為海外農業開發事業的成功典範”。現代資源開發預計會在沿海州將農場規模擴大至10億平方米。同時在世界穀倉烏克蘭黑土地區以及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等地區分別追加確保10億平方米土地,這意味著建設總面積達30億平方米的大規模海外糧食基地的長期戰略正在推進當中。通過該項工程,將會積極應對中長期以來不斷波動的國際糧食供給狀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為拉動韓國一直以來徘徊在27%的糧食自給率發揮一定作用。  【 延伸閱讀 】■ 日本政府拒絕公開獨島外交文書■  更多新聞請看韓國中央日報

……..文章來源:按這裡


本益比低 農金股漲相佳

作者: 記者黃惠聆╱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10月24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記者黃惠聆╱台北報導】

根據彭博社報導,受到氣候乾旱影響,使小麥收成下降,澳洲小麥產量恐下降至5年最低水位,農產品價格趨漲,加上相關類股本益比低,讓法人看好農金股價續漲力道。

德盛安聯全球農金趨勢基金經理人林孟洼表示,美國糧食供給也吃緊,受到今年乾旱氣候影響,美國農業部10月全球糧食供需預估月報已持續下修今年和明年糧食供給量,使全球糧食供需更吃緊,庫存需求比處於歷史低檔,將支撐穀物價格維持高檔。

在榖物價格高漲後,林孟洼表示,農夫為增加產量,一定增加使用農機、農化肥料和種子等以賺取較高利潤,農業上游產業股將直接受惠,也是投資農金產業可特別著墨部分。

德銀遠東DWS全球神農基金經理人劉坤儒表示,近期因歐債暫時獲得紓解、美國聯準會實施QE3帶來的資金行情使全球股市回溫,全球農金產業股價也隨之上漲,DAX農金指數的本益比回升到13倍,但相關水準還是低於近4年半平均的15.8倍,顯示農金產業本益比相對偏低,農金產業股價仍具吸引力。

今年農金指數和農金基金表現並非最佳,但比較過去5年農金、新興市場、新興亞洲、全球礦業、全球黃金礦業等產業類指數漲幅,農金產業指數過去5年漲幅達28.02%,超越全球新興市場、新興亞洲、礦業股。

劉坤儒說,歷史經驗加上有天候利多支撐,相當看好農金產業後市表現。

林孟洼則說,投資農金有兩大主要風險,一是全球經濟,因為經濟不佳會影響到相關股價走勢,目前歐債疑慮未除,仍是市場變數,所幸美國房市已出現復甦跡象,預期最壞的情況已經過去。

他指出,第二個風險是天候變化,今年是美國25年大旱,導致穀價大漲,天候因素向來較難捉摸,但就長期供需角度來看,全球糧食供不應求是長期趨勢,農金還是長期值得布局的產業。

……..文章來源:按這裡


方衛良品樹薯澱粉發泡材質 環保

作者: 黃志偉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10月24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黃志偉】

全球環保意識抬頭,環保產業前景看好,方衛良品領先全球開發出「樹薯澱粉發泡」專利的應用性產品,並成功量產市場化,向國際市場逐步推進,成為國內環保產業潛力十足的明日之星。

以下為記者採訪該公司董事長林澄鋒的專訪紀要:

問:方衛良品朝環保領域邁進,起初的動力與背景為何?

答:在電子產業歷經30年的經營經驗,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發覺台灣電子業已面臨到發展瓶頸,環保產業卻擁有新的機會;此外,瞭解到塑化劑等對人體健康的傷害,更堅定方衛良品發展無毒環保事業的意念。

問:方衛良品專利發明的「樹薯澱粉發泡」,與玉米材聚乳酸(PLA)以有何差異?優勢為何?

答:利用樹薯澱粉發泡的環保材質,不像PLA材質不耐熱,生物分解時間長,是可分解且免回收;而且樹薯非糧食作物,易栽種產量大,沒有玉米和第三世界搶糧的問題。

此外,樹薯澱粉發泡的環保材質應用性廣,可做成環保餐具、電子包材、民生工業消費商品等,成品更無三聚氰胺、無塑化劑、無雙酚A等有害物質,具健康概念。

問:方衛良品如何因應產業發展的市場競爭,在環保產業中闖出一片天?

答:利用樹薯澱粉發泡當環保材質並非是新想法或新技術,已至少有20年的發展歷史,全球也有眾多廠商投入,不過目前能達到量產或市場化的屈指可數,方衛良品是其中之一。

方衛良品能領先市場,主要是因為懂得從全球中,找出接近成熟並能成功的技術,避開初期的研發投資風險,有效整合一個財務、管理、專利、行銷的專業團隊,尊重專業,下放權力,才能成功貼近市場,拓展市場,因此脫穎而出。

問:方衛良品目前在市場上推動的成果為何?未來的經營展望為何?

答:目前成功上市的4格餐盤與9吋圓盤環保餐具只是市場第一步,未來還將發展出更多的應用性商品。

事實上,方衛良品在台灣發展的生產線,主要是做為產品應用的旗艦櫥窗展示,未來目標是尋找合作伙伴,將設備賣到各個國家,並授權技術及供應原材料,以快速進入市場。

未來先將布局地緣關係近、環保產品價差大的日本市場,再來才是歐洲、美國及澳洲等地,希望在2020年達到佈局全球市場的目標。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