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典複合發電機 發電兼淨水

作者: 林宜蓁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2月15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林宜蓁】

每年3、4月台灣開始進入沙塵暴的季節。據經濟部水利署第六河川局表示,八八水災之後,南部河川如曾文溪畔就累積厚厚的一層泥沙,一旦沙塵暴來襲,空氣中夾雜泥沙,民眾得戴口罩出門,預防呼吸道疾病,農民也得遭受因沙土掩埋造成的農作物損失。有業者推出免電力,利用油壓機產生的高壓動能的「多功能風力、水力發電機」,適用於偏遠的農村山區,利用風能產生的電,將河床地底抽出的水來噴灑揚塵,可減少沙塵暴危害。

由主典興業開發研製的「多功能風力、水力複合發電機」,其結合風力與水力發電功能,不需要由電力網直接供電,即可以發揮淨水效用,為目前國內首創結合「淨水」及「水力、風力等再生能源發電」於同一設備的「複合式」水力發電機。

該公司負責人、也是研發該設備的盧順從表示,在偏遠如山區、沙漠地區,往往電力網無法到達,該台「水質淨化」以及「水力、風力等再生能源發電」雙重功能的設備,利用風力發電做為水質淨化所需的電力來源,充分利用加壓後的迴水帶動水渦輪機,做水力發電,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暨研究所主任吳銘志表示,該發電機很適用偏遠鄉間如台灣離島,或中東沙漠及落後國家;而一邊風力,一邊水力發電,也能應用在船舶的電力供應。

Facebook 馬上按讚 加入Yahoo!奇摩新聞粉絲團

……..文章來源:按這裡


寒流低溫 交通阻 缺電 歐洲多城幾近癱瘓

中廣新聞網 – 2012年2月10日 上午9:51

歐洲連續多日氣溫創新低,交通嚴重受阻,河道冰封,船運不通,各國忙著救助安置受凍災民,塞爾維亞政府則呼籲民眾節約電力能源。(謝佐人報導)

塞爾維亞電力公司表示,受到嚴寒低溫影響,用電量激增,整個系統已經快要撐不住了。當局透過電視大力疾呼民眾儘管天寒地凍,還是要節約用電。

過去幾個星期,歐洲大寒導致數百人死亡,其中多數是遊民,而且一些偏遠山區,大雪封村,使得數萬人被困,尤其在波士尼亞與塞爾維亞最嚴重。

歐洲多國因為冰雪覆蓋,許多道路不通,船運停擺,學校停課。塞爾維亞電力公司官員表示,低溫使得煤礦挖礦作業減緩,河水結冰也影響水力發電,官員警告,以目前的用電量估計,公司供電系統只能再撐一星期,接下來,可能率先要對重工業實施限電。

保加利亞也表示,由於內需高漲,因此當局將暫停電力輸出。受影響的國家包括希臘、塞爾維亞、馬其頓及土耳其。

在義大利,羅馬遭逢26年來最嚴重冰雪,整座城市幾乎陷入癱瘓,羅馬市府規定,凡是沒有加雪鍊的汽車一概不准進入市區。

而在荷蘭,民眾則希望寒天冰雪持續,因為荷蘭正在舉行馬拉松滑冰競賽,但是因為運河結冰厚度不夠,因此主辦單位暫停一萬六千多人出賽。

荷蘭這項馬拉松滑冰競賽自1909年開始,但至今只舉行過15次,因為運河冰層至少要達到15公分厚才能舉行。(中廣記者謝佐人在台北報導)

Facebook 馬上按讚 加入Yahoo!奇摩新聞粉絲團

……..文章來源:按這裡


新烏山嶺引水隧道 有條件通過

作者: 呂苡榕 | 台灣立報 – 2012年2月8日 下午9:55

【記者呂苡榕綜合報導】曾由日本技師八田與一興建的烏山頭水利系統,其中烏山嶺越域引水工程完工至今超過80年,嘉南農田水利會計劃興建新烏山嶺隧道,在去年11月「有條件通過」環評專案小組初審。新建的位址鄰近斷層帶,引起環保團體擔憂,8日環保署環評大會審查此案,環保團體到場表達反對立場,但最後大會仍決議有條件通過。

八田與一於民國8年開始興建嘉南大圳、烏山頭水庫及烏山嶺引水隧道,由引水隧道引曾文溪水到烏山頭水庫貯存,之後經由嘉南大圳導引水庫的水至嘉南平原。其中烏山嶺引水隧道是串聯曾文水庫與烏山頭水庫間重要而唯一的引水隧道,提供嘉南地區公共、生活、工業及嘉南平原6.6萬餘公頃農業灌溉用水。

盼穩定嘉南地區供水

嘉南農田水利會表示,烏山嶺引水隧道在民國19年完工,至今已使用逾80年,烏山嶺引水隧道出現裂縫、漏水及淺層滑動現象,雖多次維修補強,但經評估後認為有興建新烏山嶺引水隧道的必要。

新建隧道能避免突發性損壞停水,整修後的烏山嶺隧道可納入嘉南地區水源備援系統,提升嘉南地區供水需求穩定性,颱風期間也能穩定供水。此外,利用水力發電蓄水產生的位能屬低碳能源。

環團憂心強震威脅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主任粘麗玉指出,曾文水庫壩址離斷層帶僅4公里,若發生7級以上強震,壩堤恐將崩塌,開發單位如何確保施工及完工後的營運安全?在場學者也質疑,既然台南市民眾已努力把烏山頭水利系統提報為世界遺產,如果新烏山嶺引水隧道施工,引起的地震可能導致「遺產」古蹟損害。

嘉南農田水利會強調,新引水隧道施工時,臨近隧道口絕對不會爆破,也有防震門設計,施工土方優先提供公共工程使用,至於經過斷層、破碎帶的施工區,將降低火藥量,爆破引起震度,約與2.級以下的地震相當。

最後環評大會決議「有條件通過」,環保署與要求該工程施工時,必須提高曾文水庫下游基本流量,並提出取水口下游河川生態棲地保育計畫及監測計畫,以維護下游生態,另外施工期間必須在壩址設監測儀。

Facebook 馬上按讚 加入Yahoo!奇摩新聞粉絲團

……..文章來源:按這裡


新烏山嶺引水隧道 環評通過

中央社 – 2012年2月8日 下午1:36

(中央社記者魏紜鈴台北8日電)嘉南水利會舊烏山嶺引水隧道老舊不堪,計劃興建新烏山嶺隧道,但位址鄰近斷層帶,引起環團擔憂興建安全及完善應變措施。環保署環評大會今天有條件通過此案。

「新烏山嶺引水隧道興建計畫」在去年11月「有條件通過」環評專案小組初審,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今天上午召開第214次環評大會,討論審查此案。

開發單位台灣省嘉南農田水利會說明,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水利工程,於民國8年因應嘉南平原的農作灌溉興建,烏山嶺引水隧道是串聯曾文水庫與烏山頭水庫的唯一引水隧道,負擔嘉南公共給水、工業用水及嘉南平原6萬餘公頃農業灌溉用水的重責。

台灣省嘉南農田水利會說,烏山嶺引水隧道在民國19年完工,至今已使用逾80年,烏山嶺引水隧道出現裂縫、漏水及淺層滑動現象,已經多次維修補強,經評估後認定,有興建新烏山嶺引水隧道的必要。

嘉南水利會表示,「新烏山嶺引水隧道興建計畫」的效益,能避免突發性損壞停水,整修後的烏山嶺隧道可納入嘉南地區水源的備援系統,提升嘉南地區供水需求穩定性,颱風期間也能穩定供水。此外,利用水力發電蓄水產生的位能屬低碳能源。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主任粘麗玉指出,環保團體在去年11月的環評專案會議上就已提出環評書資料有誤、出土量估計有誤、觸口斷層有通過等質疑,要求開發單位回覆釋疑再審。但至今卻未從環保署或開發單位獲得任何釋疑解釋。粘麗玉於今天的環評大會上表達抗議。

粘麗玉補充,曾文水庫壩址離斷層帶僅4公里,若發生7級以上強震,壩堤恐將崩塌,開發單位如何確保施工及完工後的營運安全?環保團體不希望表達抗議有如狗吠火車,盼環保署勿漠視人民聲音。

開發單位回應,開發過程對生態監測會確實依環說書執行,隧道口前50公尺也不用爆破,並會架設防震門。至於環團憂慮的斷層問題,施工過程震動約2級以下的地震,應不致影響安全。

環評大會於今天中午決議,除依初審決議要求外,開發單位應再補充說明部分監測計畫,「新烏山嶺引水隧道興建計畫」以有條件通過。1010208

Facebook 馬上按讚 加入Yahoo!奇摩新聞粉絲團

……..文章來源:按這裡


台電中央調度室 電力輸送大腦

自由時報 – 2012年2月6日 上午4:29

記者林毅璋/專題報導

年節剛過,大多數民眾歡度與家人團聚的時光。但台電公司卻有一群工作性質特殊的人,仍得24小時三班輪值上班以維持國內輸電正常,這群人就是在台灣的電力輸送中樞,亦號稱是國內「電力系統大腦」的台電電力調度處中央調度室裡上班的員工。

中央調度室值班主任陳生瑞苦笑,「當然想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飯啊!」值班時須面對冷冰冰的電腦畫面,一點年味都沒有,的確是苦悶的一面。不過確保全國在年節期間供電無虞,這是職責所在,「且當然也有加班費啦!」

調度室當機電力將中風

大家常聽到「南電北送」這個名詞,指的是將中南部電廠的電力,輸送到用電較為吃緊的北部。但實際上要怎麼去操作、調配,就得仰賴中央調度室。中央調度室中央調度監劉坤城就以人體比喻,「中央調度室若失去功能,國內電力就像中風,恐會癱瘓。」

目前全國的電力來源包含台電與民營電廠,種類則包含火力、核能、水力與再生能源等。除核電廠因做為穩定的基載電力來源,盡量滿載使用,以及再生能源因不穩定而無法掌握外,中央調度室可直接控制各發電廠的發電量,重要性不言可喻。

兼顧安全、經濟調度

不簡單的是,調度員調度時須兼顧「安全運轉、經濟調度」的準則,優先選擇最經濟、成本最低的發電來源幫台電省錢,還得兼顧穩定性與安全性,避免風險。另外像台電因有與民間電廠簽合約,須保障最低收購量,這也是調度時須兼顧的因素。

機房重地出入門禁嚴

中央調度室位於台電的總管理處大樓內,特別有警衛駐守,也裝有金屬探測門,進出得視層級使用門禁卡,與一般部門開放性的空間不同。現除了台北外,高雄地區亦有一座中央調度室,以做為異地備援之用,另北部還設有多處緊急調度指揮所,以備不時之需。

為求能在平時就熟悉整體業務,目前高雄與台北的中央調度室是同時使用,部分人員則位於南部,共同進行調度工作,雙方透過監視螢幕與電話通訊來瞭解彼此動態與協調。

另外,談到在中央調度室工作的條件,值班經理張欽凱表示,在這裡上班的同仁,除了要自律,保持作息正常、體力充沛,上班時才能聚精會神在工作上。且家人的體諒與支持對他們而言是最大的支撐力量,他就笑稱,「我太太就很獨立」。

Facebook 馬上按讚 加入Yahoo!奇摩新聞粉絲團

……..文章來源:按這裡


水價級距將拉高 合理電價每度應漲0.5元 基本110度不調

作者: 王莫昀╱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2月4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王莫昀╱台北報導】

馬英九總統指示油、電等能源以及自來水價格應合理化,經濟部將審慎評估,由於之前台電提出的燃料成本,已不符合未來幾年推動減碳、再生能源發電等成本需求,電價檢討將會因應發電結構變動重新規劃,以今年發電結構與燃料成本估算,合理電價每度應調漲○.五元上下,且政策上應是一一○度以下不調漲。

至於,水價因應主客觀環境,會在電價之後檢討,官員指出,由於許多水力、淨水設施操作都要用到電力,也就是電價調整會影響到水價結構,水價必須在電價計算方式出爐才會有結論,但以目前平均全台三口之家正常用度二十三度分析,未來,政府傾向二十度以下不調整,並將現由四級計價級距拉升至五至六級,用水量越大,調漲越大。

但為避免民眾只對調漲水、電、油價「有感」,經濟部官員指出,電價結構在召開電價諮詢委員會估算出來後,未來何時調?反映多少?是否分批反映?都將視當時經濟、民生等大環境決定。

官員不諱言,近幾年不論經濟部水利署或是台水均一直在研究水價方向,但未來將在與學者專家以及行政高層進一步溝通,研擬出適當的政策方針後,才會指示台水提出水價方案。

電價部分,由於要考慮未來核一、核二、核三將正常除役,為達成減碳目標,燃料成本較高的天然氣發電量勢將提升,台電須就未來幾年燃料結構進行總檢討。

目前電價劃以五級計算的制度,是九十七年檢討出來的新方案,大致符合當前需求,調整機會不大;此外,為考慮民生基本需求,初步規劃一一○度以下基本用度將比照九十七年時的政策不予調整,及四口之家平均用度三五○以下少調為原則。

Facebook 馬上按讚 加入Yahoo!奇摩新聞粉絲團

……..文章來源:按這裡


能源局輔導驗證

作者: 黃台中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2月3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黃台中】

創造碳權新價值,加強能源產業推動實質減量並通過第三者驗證,能源局去年首次推動輔導電業進行抵換專案,輔導台電進行永安鹽灘地太陽光電及萬松、碧海等水力電廠等再生能源發電廠,與火力發電廠效率提升等5件國內溫室氣體減量抵換專案,預估未來每年約可減量36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為發電廠的國內碳權運用開啟新的里程碑。

能源局統計業界在進行自願性減量工作上,去年也查證完成632萬公噸CO2,對國內實質減量作出貢獻。

能源局業依循行政院環保署於99年發布之「溫室氣體先期專案暨抵換專案推動原則」之規範,輔導台電公司投入抵換專案之推動,其中包含永安鹽灘地、核三、大潭及金沙等太陽能發電裝置及萬松、碧海水力發電等再生能源,預期可達到年減量25.6萬公噸CO2成效。此外,台電公司協和發電等三廠進行的效率提升案未來完成後,每年也可減量至36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推動能源產業進行自願性減量工作,能源局也透過更換燃料及設備更新等方式,100年度完成之各減量案經第三者查證後,年度減量達632萬公噸CO2,約可創造8.8億元新台幣之碳經濟價值,對國內電力排放係數逐步降低及能源與環境之永續發展,做出實質的貢獻。

面對節能減碳是無悔的行動,能源局未來在政策上將以技術輔導及補助業界等措施,先由排放量大之電廠優先行動,積極發展再生能源,提升發電效率、效能技術及低碳燃料轉換,降低我國電力排放係數及能源密集度,加速我國邁向低碳社會發展。

Facebook 馬上按讚 加入Yahoo!奇摩新聞粉絲團

……..文章來源:按這裡


節能減碳愛地球 東縣推周一蔬食日

作者: 臺東分臺 |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2012年1月30日 下午3:12

過年時幾乎餐餐大魚大肉,造成年後肥油上身,年假過後的上班日,臺東縣政府鼓勵大家加入「週一蔬食日」,少吃肉,多蔬食,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也讓自己的腸胃休息一下。

臺東縣環保局特別提供一道蔬食食譜『蒟蒻燴蔬菜』,以蒟蒻為主食材,搭配各種新鮮蔬菜。環保局表示,蒟蒻低脂肪、低蛋白質,97%的成分是水,屬於無熱量食品,而且吸水力強,易產生飽足感,再加上,蒟蒻含有可溶性纖維,可幫助腸胃蠕動,有預防便秘,減肥小腹凸出的困擾,所以,非常適合用這道菜於年後清清腸胃。不過,蒟蒻不宜食用過多,一次食用的分量為80克左右較為恰當。

環保局指出,若是以和蒟篛同樣份量的肉食為主食材,將產生1.04公斤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這道菜也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為環保盡一份心力。

『蒟蒻燴蔬菜』,食材:蒟蒻絲80公克、秀珍菇10公克、紅蘿蔔片2公克、青花菜5公克、黃甜椒片2公克、紅甜椒片2公克。調味料:高湯30㏄、蠔油 1/2大匙、香油 1/4小匙、太白粉 1/4小匙、水 10㏄。

做法:1.青花菜切小朵,與其他蔬菜材料一起放入滾水中汆燙至熟透,撈出瀝乾水分備用。

2.高湯、蠔油、香油倒入鍋中以小火煮勻,再將太白粉加水調勻淋入煮勻,最後放

入所有材料拌勻即可。

……..文章來源:按這裡


拆壩?建壩?美國拆壩新思維 兼顧生態復育、安全經濟

作者: 葉人豪 | 環境資訊中心 – 2012年1月28日 上午5:00
作者:鄭香君

水壩為人類帶來重要的社會利益,像是水力發電佔全球電力供應量的20%,相較於其他發電來源,是乾淨、可再生的能源;亦具備防洪功能;提供灌溉、飲用水及遊憩用的水源;有些水壩甚至還能穩定水流,幫助船隻航行。因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的水壩建設蓬勃地成長,在過去100多年來,美國的水壩建設居於世界之冠,大小水壩總數量高達25萬座,而建設目的多元,包括水力發電、灌溉、防洪和蓄水。

但是,興建水壩的代價也是顯然易見的,為了建壩,當地居民必須搬遷,產生了社會公義的爭議話題;壩體工程與自然景觀、阻擋洄游魚類的行進路徑、影響河道及河道周圍的生態系統環境。尤其在台灣,由於山高水急的地理特性,興建水壩之後,下游的河川輸砂量不足,不僅造成河床降低、橋墩裸露的安全問題,甚至因河口泥沙補給量減少,而導致海岸的改變及消失。
美國創舉引領世界前端

近年來,國內有眾多團體開始關注水壩拆除的議題,然而追溯水壩拆除事件的歷史,並非近代新興的觀念。國際上像是美國境內,早在20世紀初已有許多小型水壩遭到拆除,只是少有人知。美國是第一個建造水壩的國家,卻也是率先進行拆除的國家,至今已拆除了800多個水壩。

美國對於拆除水壩以復育河川的不遺餘力,讓許多國家也起而效仿,如法國拆除羅亞爾河谷(LoireValley)上的水壩;乃至亞洲地區的韓國,中止了江原道的永越水壩工程計畫,並將東江河流域設計成一個「對自然友善的文化與觀光區」;除此之外,澳洲、泰國、日本也都有規劃水壩移除的案例。在1996年9月,於日本舉行的「國際水壩高峰會議」中,就曾宣示「建水壩的時代在全世界正逐步告終」。
安全、環境與經濟是拆除水壩的三大因素

在美國,水壩的所有權與經營者並非全然是政府所擁有,除了聯邦、州、地方政府之外,私人擁有的更高達一半以上。這些水壩隸屬單位都能瞭解,當水壩對河川造成負面影響、效益不符合社會需求時,拆除水壩來復育河川環境,成了明智的選擇。

目前,拆除水壩的原因主要有3點,分別為安全、經濟與環境考量。

興建水壩後,龐大的水壓會造成水壩結構逐漸退化,致使壽期縮短。因此建造後的後續管理與適當保養是確保結構完整和維持運作的重要環節。然而水壩就像一般建築一樣也有使用年限,隨著使用年限增長或疏於維護,產生老舊失修與圮壞情形。當水壩老舊仍持續營運時,壩底沉澱物增多,蓄水庫容水量變少,使得效率變差而不符成本效益時,更將造成可觀的日常營運和定期保養費用。面對老舊水壩營運成本不斷增高,而營收減少的窘境,拆壩成了可考慮的選項。

據美國在威斯康辛州所作的一份水壩拆除調查報告顯示,拆壩費用將低於安全維護費用2~5倍之多,也能一勞永逸地省下日後所有的保養維修費用。

不僅如此,壩體的品質惡化,將讓水壩的安全危險因子增加,因為水壩潰堤的不安定性,對於下游區域及水壩附近居民的生命財產便會造成重大威脅。

在1970年代,美國曾因為4座水壩潰堤,造成了300多人死亡及數億美元財產損失的悲劇,諸如此類的慘況不斷上演,因此基於安全因素,以及老舊水壩可能潰堤而導致賠款負債問題,拆除老舊、損壞的水壩成了根除風險的最佳方式。例如密西根州奧沙寶河(AuSableRiver)上的沙林水壩(SallingDam)、賓西法尼亞州中央溪(MiddleCreek)上的繆瑟思水壩(MussersDam)等便是這類例證。
拆壩還給魚兒健康安全的家

除了安全隱憂,水壩建築對於河川環境更帶來諸多傷害:阻斷河川的流動,妨礙魚類或野生生物的遷徙;水壩上游蓄水庫的滯流死水、河川流況改變,擾亂魚類的生殖信號和習性。其中對於洄游魚類造成的傷害尤其明顯,水壩將湍急的河流變成了流速緩慢的蓄水庫,因而延遲了幼魚順流而下回到大海所需的時間;像美國蛇河(SnakeRiver)流域裡的洄游魚類,必須穿梭游過8座水壩和蓄水池才能到達海洋,更別提每年的繁殖季節,溯源洄游的成魚要歷經多少的傷亡才能成功返回棲息地;如此艱辛多重的阻隔,估計有80~95%的鮭魚死於途中。在水壩未興建以前是數百萬的鮭魚洄游,如今數量只剩幾百條,甚至已不見鮭魚的蹤影。

再以美國西北部的桑迪河流(SandyRiver)上的馬莫特水壩(MarmotDam)為例,其運作了將近一百年,在這期間,鮭魚只能透過水壩的魚梯才能回到原生棲息地,也因此鮭魚的數量從2萬條,減少到只剩下5千條。

直到2年前,美國政府想改用風力發電,同時也想讓鮭魚可以順利溯溪產卵,因此請專家進行爆破,將水壩拆除。進行4次的爆破,炸掉了2萬2千噸混凝土和鋼筋,讓鮭魚可以再度在桑迪河暢行無阻,而附近的生態也恢復到了百年前的風貌。

截至目前,已有不少因環境因素而拆除的成功案例,且拆壩保育行動尚未畫下句點,反之更督促了眾人思考拆壩的可能性。美國華盛頓州的愛德華河(ElwhaRiver)上的格林尼斯峽谷大壩(GlinesCanyonDam)在今年9月開始進行拆除,64公尺的高度是目前拆除案例中最大的一座,拆除大壩之後,將能恢復112公里長的鮭魚和虹鱒棲息地。

美國為保育鮭魚而拆壩之舉,台灣亦有類似積極作為。為了復育櫻花鉤吻鮭,自1999年開始,雪壩國家公園協同多方研究團隊,經過長期生態調查、謹慎評估之後,陸續拆除七家灣溪河系的多座攔砂壩,至今高山溪(七家灣溪的支流之一)全段已無攔砂壩存在,物種的保育成果逐漸成效。後續,在長期的勘查與維護之下,為了確保櫻花鉤吻鮭的基因多樣性,今年5月,雪壩國家公園再決定進一步拆除七家灣溪1號壩部分壩體。
水壩命運和社區居民息息相關

前面提到興建大壩不僅造成生物棲地及生態的破壞,也時常致使附近社區居民的流離失所,成了建壩最為人詬病的一環。然而在美國,規定用於水力發電的水壩,每30~50年必須重新申請許可,這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會,讓關注團體、在地居民、政府單位與水壩經營者,有個互動對話的時機,去重新評估河川資源的妥善利用和水壩未來的營運。

以保育團體與威斯康辛電力公司(WisconsinElectric)所達成的一項合作協議為例,在美諾米尼河系(MenomineeRiverSystem)上的11座水壩中,拆除3座營運虧損的水壩,取得40年的營運許可,維持8座水壩未來營運,省下了大幅的再核照費用、維修水壩費用,達到經營者營運水壩的經濟效益之外,並回饋為美諾米尼河系提供環保、社會經濟福利。

著名的緬因州肯納貝克河(KennebecRiver)之愛德華水壩(EdwardsDam)是第一個為復育鮭魚而拆除案例,亦是一個團體間協商相當成功的案例。在環保團體長期關注之下,與水壩所有權機構進行對談,促使美國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水壩許可證發照單位)決定拒絕換發該水壩的許可證,並在1999年完成拆除水壩。在這案例中,可以看到相關團體在拆除前進行生態資源、社會安全等方面的調查與評估,接著雙方進行直接對話,去探討各種水壩拆除的方案,並產生了一個雙方能接受、三贏的局面:相較於抗爭手段對河川生態復原產生立竿見影的成效、水壩所有權者節省下一大筆未來修補費用、政府單位也有效地縮減發照程序。

拆除的相關配套措施亦有規劃,由水壩所有權者與相關業者共同負擔拆除水壩的費用,以作為對環境疏於維護的代價;而拆除後持續監測環境,幾年後生物學家驚喜地觀察到許多魚類鳥類動物都回來了,連重要的食物鏈昆蟲像是蜉蝣、石蠅和石蛾的族群數也都增加了。
建壩?拆壩?停看聽

值得注意的是,拆壩雖然可以減緩硬體工程對環境的影響,然而美國的倡議河川復育人士並非主張拆除所有的水壩,當水壩經過評估後為發現弊多於利時,那麼拆除以復育河川才是明智且可行之舉。因此列入拆除考量的水壩數量還未達全美水壩總數的1%。再者,僅僅移除水壩,不代表自然環境的生態系統就能自動恢復繁盛,還需要後續的配套措施以及完整的復育規劃,才能將拆除水壩後的河川回復至優質的生態環境。

美國大刀闊斧的拆除水壩作為,讓許多國家開始深思建壩的必要性,進而中止正在進行中的建壩計畫,如日本、韓國等。與美國不同,台灣水壩的經營者與所有權皆為政府,拆除水壩所需運用的國家資源龐大、整體環境研究尚未齊備而不可行。然而值得我們省思的是,築堤建壩已不再是作為治理河流的主要選擇,中止興建大壩亦是具備遠見的決策。台灣曾經為了復育櫻花鉤吻鮭而有拆除攔砂壩的復育行動,那麼開啟河川復育的新扉頁會是什麼呢?

參考資料:
1. 《成功拆壩的記載》〈Dam Removal Success Stories〉
2.American Rivers 網站,http://www.americanrivers.org/
3.後水壩時代:美國拆壩的經驗http://www.dfun.com.tw/?p=27105

……..文章來源:按這裡


最幸福國度 不丹發展有機農業

民視 – 2012年1月23日 下午7:04

位處中國與印度之間的不丹,雖然國民所得不高,人民幸福度卻傲視全球,近幾年,這個全球最幸福的國家,正在全力拼經濟,不過就連經濟發展,不丹都要追求綠色永續,目標是要在2020年,成為全球第一個百分之百有機耕種國。

當其他國家都在爭相發展經濟,提高國民所得之際,位於喜馬拉雅山下的小國、不丹,卻以國民幸福指數為施政綱領,為了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當局苦尋良方,終於從有機農業,找到新契機,這對農夫夫婦現在已經拋棄化肥,改採有機栽種,剛好與政府訂定的2020年達成百分之百有機耕種目標一致,不過他們會改種有機作物,其實是有利可圖。

話說幾年前,不丹開放第一家國際連鎖大飯店進駐,業者想供應有機食物,卻找不到足夠食材,於是主動找上門來,飯店不但幫忙蓋溫室,生產的蔬菜也有穩定的銷路,讓這對農夫夫婦生活大為改善,後來甚至還開民宿,當起了老闆,鏡頭再轉到55公里外的首都廷布,街頭則到處可見大興土木、欣欣向榮的景象,不過對許多人來說,廷布的發展腳步,似乎太快了。

還好,不丹憲法中明定,森林覆蓋率不得低於國土面積60%,加上大批環保義工多年來不斷努力種樹,使得不丹的森林覆蓋率高達74%,另外不丹的電力來源,也是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的水力發電,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對人民幸福支柱之一的環境保護,不丹政府也毫不妥協,力求兩者兼顧。(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