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子晴 | 環境資訊中心 – 2012年11月15日 下午5:38
本報2012年11月15日台北訊,王鎮中整理報導
當今人類90%的糧食能量和攝取蛋白質僅來自15種植物和8種動物,這過度集中依賴的情形對營養和糧食安全令人不安,僅小麥、水稻和玉米就提供全球植物能量攝入的50%以上;而台灣的糧食有70%仰賴進口,且多數農地長期施行慣習農法對環境造成破壞,社會經濟結構改變造成農村人口老化,產銷不協調及長期推行休耕補助等,都造成嚴重農業沉疴,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教授陳建志最近作出以上表示。
在全球環境變遷造成極端氣候日益嚴重下,台灣農業的走向攸關國家永續發展,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共同舉辦「在地與世界接軌的永續農業」研討會,針對台灣所面臨農業問題提出探討。
陳建志指出,全球環境變遷及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是人類所面臨的最嚴重環境問題,尤其是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在全球變遷問題日益嚴重下,更是面臨空前浩劫。過去數十年中農業生物多樣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喪失,主要原因為農業生產體系集約化,加上作物和牲畜育種的專業化,又碰到全球化的協調效應,導致農業生產體系的均化性,而造成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基因流失。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在農作物中約有3/4的遺傳多樣性已在過去一個世紀中喪失,而此基因流失現象仍然繼續中。例如,當今人類90%的糧食能量和攝取蛋白質僅來自15種植物和8種動物,這種過度集中依賴的情形對營養和糧食安全令人不安。僅小麥、水稻和玉米就提供全球植物能量攝入的50%以上。
除農業生物多樣性之外,現代農業體系運作過程也會透過不同途徑影響其他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例如對水資源的不永續需求(如用於灌溉)、過度放牧,以及過度使用養分和化學添加物來控制雜草、害蟲和疾病等,因而造成污染和優養化問题。此外,將土地和棲息地(特别是森林、濕地和其邊缘土地)用於大規模農業生產也造成了生物多樣性的嚴重喪失。
儘管農民的傳統知識是維繫生物多樣性和確保糧食安全的關键所在,如今這已是備受威脅的全球公共議題。農民既要保護生物多樣性,又要努力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的營養需求。 但是他們並無法控制其中牽涉的所有因素,包括與農業政策、獎勵措施、市場或消費模式等相關因素,因此需要政策上的支持。
陳建志分析,生物多樣性公約農業生物多樣性工作方案旨在應對前面所述挑戰,這方案顧及了農業生物多樣性的不同層面,並以四個要素為基礎:
–
評估世界農業生物多樣性的現狀、趨勢和其變化的根本原因,以及管理實踐的有關知識;
–
確定適應性管理技術、實踐和政策;
–
開展能力建设、增强意識,以及促進負責任的行動;
–
將保護和永續利用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國家計劃和戰略納入相關農業部門的施政方針中。
而《生物多樣性公約》也在農業生物多樣性工作方案下通過了三個跨領域倡議,以解決具體問題:
–
保護和永續利用授粉媒介國際倡議及其行動計畫;
–
保護和永續利用土壤生物多樣性國際倡議及其行動框架;
–
糧食和營養生物多樣性國際倡議及其框架。
工作方案確定了各國政府在處理此類事宜時可以考慮的政策問題,同時顧及各種途徑和方法,以提高利益相關者的能力,促近將農業生物多樣性納入主流以及部門和跨部門計畫和方案。工作方案還促進針對贸易自由化對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進行研究。
陳健志說明,各國配合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計畫,紛紛發展出各國適用的永續農業政策。其中包括土壤保育(soil conservation)、地形管理(managing topography)、地表覆蓋(providing ground cover)、減耕(reduced tillage)、低輸入永續農業(low input sustainable agriculture,LISA)等重要項目。其中低輸入永續農業類似於目前在台灣蓬勃發展的有機農業相關耕作制度,即將召開「在地與世界接軌的永續農業」研討會,將針對相關案例提出討論,邀請各界共商走出慣行農法陳疴的可行方式。
研討會議程與報名資訊請見 http://e-info.org.tw/node/81835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