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2/22 11:26
近來,受到天候異常因素造成世界各糧食大國作物歉收,如澳洲、巴西的大水災,以及中國大陸部分地區發生嚴重的乾旱,這些都影響到國際市場上玉米、大豆和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價格,造成全球糧食價格不斷上升。因此,糧食安全再度成為民眾討論的熱門議題。
何謂糧食安全?根據1996年在義大利羅馬舉行的世界糧食高峰會(World Food Summit)即定義糧食安全(food security)為:任何人在任何時候,均能實質且有效的獲得充分、安全及營養之糧食,以迎合其飲食習慣及糧食偏好的健康生活。糧食安全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是因為其背後亦涉及到許多政治、經濟、環境方面等諸多因素。
糧食危機的出現將威脅到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利益與安全等問題。台灣是一個海島型國家,受到氣候變遷、農民高齡化、農村人口外移、部分進口替代、國人米食量國人的飲食習慣極大的變化等因素下,國內主要糧食來源漸多仰賴進口。若國際間糧食價格飆漲,許多糧食生產大國限制出口,將有可能發生有錢也買不到糧食的情況,使得國家陷入糧食危機之窘境。
台灣目前糧食自給率,根據農委會報告指出98年以熱量計算之綜合糧食自給率偏低(僅為 32.0 %),主要原因是由於小麥、高樑、飼料玉米、大豆等穀物大多仰賴進口,自給率均小於2%。若反觀其他糧食包括稻米(97%)、蔬菜(87%)、水果(86%)、肉類(84%)、蛋類(100%)、漁產(156%)等自給率能均維持84%以上。因此,若能推動增加國人米飯的食用量政策,降低進口倚賴度,將絕對有助於提昇我國糧食自給率。有鑑於此,農委會依據行政院指示,業規劃「推動在地消費,提振國產米食」措施,自100年起開始推動實施。
目前,政府將大力調整休耕農地政策。觀察我國稻米產業發展趨勢,稻作面積已由民國70年的68.8萬公頃一路下降到民國99年的24.4萬公頃,突顯稻作面積嚴重減少之問題。若鼓勵國人多消費國產白米,平均每人每天多吃一口飯,不僅可活化5,600公頃休耕地面積,且將有效提升綜合糧食自給率0.24%。
再者,國內休耕面積達20.9萬公頃,若透過活化休耕農地,獎勵種植飼料、玉米、牧草等每年要進口數百萬噸的榖物與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獎勵專業農民、產銷班及農民組織承租連續休耕農地,將有助於擴大農地經營規模。此外,政府應該積極研發抗逆境新品種,這些抗逆境作物不僅可讓台灣人「自給自足」,並且有助提高台灣農業競爭力。
糧食安全為政府負起應盡責任,不僅在滿足個人基本糧食供需,更重要是推進台灣農業永續發展,如今國內農業還有一項隱憂,就是在人口結構快速老化下,台灣大多數農夫年事已高,而年輕一輩漸往都市發展。為避免再過10年台灣將面臨無人可耕種的危機,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吸引年輕人參與農業,讓有心投入農業行列的年輕人成為專業的生產者,積極改善我國農業人力老化、勞力不足之問題。
如同鄰近台灣的日本,也積極希望年輕人投入農業生產。創立「農家之子」組織的宮治勇輔曾在一場演講中對一群年輕農夫說:「不管日本經濟規模多大,不論賺進多少外匯,再過不久,我們就沒辦法從國外進口這麼多糧食了。我要讓這個初級產業變得很酷、有魅力,又有利可圖。孩子們應該夢想成為農夫,而不是棒球選手!」
穩定國產糧食供應與糧食價格為政府首要任務,日前行政院長吳敦義已指示由經濟部、財政部、內政部和農委會等相關部會組成跨部會的「糧食安全專案小組」,已於本月15日召開第一次會議,由農委會主委陳武雄主持,並在會中達成共識,提出多項因應措施以因應糧食危機。
面對糧食危機,我們可以預期全球糧食短缺與供給不穩定現象應該會越來越嚴重,而且不會和緩。除了政府召開全國性會議與落實政策之外,我們必須呼籲全體國人也應共同響應與配合政府各項政策,才能有效確保我國糧食安全與台灣農業之永續發展。
【中央網路報】
已用關鍵字:水災,氣候,糧食,
共出現:33次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