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昭妤 | 台灣醒報 – 2012年2月8日 下午12:38
【台灣醒報記者陳昭妤綜合報導】新內閣上路後,延宕多時的綠能、節能政策,成為不少學者重視的議題。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今天投書表示,減少以燃煤發電,是政府的當務之急,也是讓高科技產業繼續生存的關鍵。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張武修和中時社論也一致建議,提高電價是解決碳排放量的關鍵,政府未來可考慮研擬電價浮動調漲機制,讓民眾和企業更珍惜能源。
節能減碳的口號逐年響亮,台灣的進度卻有待加強,方儉今天以《燃煤發電是台灣的燃眉之急》一文表示,台灣真正需要綠電的是電子產業,如果每年產值700億美元的電子產業無法得到綠電,未來幾年將失去競爭力。現今台灣的「燃眉之急」是太多的「燃煤」,再不大力推動綠能,台灣耗費數十年培養的電子產業,將會成為泡沫。
方儉指出,今年初,歐盟開始對國際航線的飛行器徵收碳稅,此舉造成美國、中國航空業極大的反彈,但長期觀察,世界主要工業國家,為保護產業、增加國內就業,開徵跨國碳稅勢在必行。然而,電子產業發現,儘管已實行許多節能減碳政策,碳卻減不下來,就是因為台電的碳排放量高於各國,使碳排放「煞不住」。
「重視核電,輕視綠能,是政府現在最大的問題。」方儉說,許多業者其實對購買綠電有很大的興趣,但因政府不合理抬高綠電電價,企業也只能望之興歎。方儉建議,降低綠能電價是當務之急,避免無限增加台灣的碳排放量,也扼殺高科技產業的生路。
對於電價,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張武修在《人民要綠能 政府該如何》一文也引述天下雜誌報導,台灣的電價是世上超低,造成台灣人每人每年排碳量達11.8噸,非常難看地占世界第18,亞洲第1。從1990年代起,台灣人均排碳量足足增加一倍,更是全球平均速度的3倍。
張武修表示,據美國國際資訊局及其他國際組織的資料,台灣平均每位國民的用電量高居世界第14位,用電或「浪費電」的情形比起瑞士、香港、日本、南韓等經濟及工業生產名列前茅的國家還嚴重。他認為,主因在於台灣電價過低,相較其他國家的電價,台灣平均千瓦費用比起有自給能源還可外銷、高度工業化的國家如加拿大、杜拜、法國、德國等都不尋常的低。
對此,中國時報今天的社論也提出解決之道,社論指出,台灣99%的能源仰賴進口,多耗費能源就等於多吃掉外匯。台灣絕對應該大力落實節約能源,而落實最有效的方式不是無止境的宣導與道德勸說,是善用價格機制。讓油、電、水價上漲,使用者自然有自發性減少使用量的壓力。
社論建議,研擬電價浮動調漲公式,是政府可思考的一條路,畢竟現在的電價不如油價有浮動機制,能隨時反映國際原油價格變動,民眾已習以為常,不會讓油價上漲成為「政治事件」。但電價因缺乏此機制,導致每次成本高漲時,都無法反映成本,調電價成為百分之百的「政治與民粹事件」。社論表示,電價的調整頻率可不必如油價一樣每周調整,2個月、一季、甚至半年調整一次都可以。
然而,在讓電價回歸市場機制時,社論也建議可考慮對一定基本使用量內的消費者,減少其漲幅或甚至不漲價;使用量越高者,上漲幅度就越大,藉著電價浮動調整公式,讓調整電價不再成為政治事件,民眾和企業也會更珍惜能源,落實減少碳排放的目標。
Facebook 馬上按讚 加入Yahoo!奇摩新聞粉絲團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