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侯俐安╱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7月30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侯俐安╱台北報導】
電價調漲,「省電」是熱門話題,不只民眾瘋省電,工業用電漲幅廿三到廿七%,產業界都積極調整成本結構、思考降低耗能,減緩成本衝擊。因空調設備佔比極重,且台灣工業用電調漲後,比競爭對手國南韓高出廿二%,面對南韓競爭及歐債危機下,國內電子電機產業面臨極大的成本壓力。
此外,環保署預定今年底再次討論蒙特婁公約,中華民國能源技術服務公會理事長陳輝俊憂心,除了電費調漲成本負擔之外,未來產業還可能面對更嚴峻的環保管制,將替電子電機產業於未來五年內增加約十億費用支出。
陳輝俊表示,空調設備佔國內重要產業如晶圓、IC封裝、彩色映像管、光電、電子零組件及關鍵材料產業成本約廿到五十%,在工業製程環境有較嚴格需求,需恆溫、恆濕及廿四小時無休運轉。
政府預計年底再次討論蒙特婁公約,若政策決定提早在二○一五年禁止使用高效率的HCFC-123新冰水機,電子電機產業除了電費成本增加外,可能在未來五年內,新建電子廠在空調及製程消耗電能總共會增加約四.四億度電,增加約十億元費用支出,換算成二氧化碳排放約廿七萬公噸,與目前政府推動的節能減碳政策背道而馳。
專家指出,美國正研發同時兼顧大氣層保護及暖室效應平衡的新技術,預計二○二○年問世,屆時台灣可與全球同步晉用新設備,不必躁進而犧牲產業競爭力。
陳輝俊分析,蒙特婁公約已實施廿多年,可說「保氧有成」,國外專家建議未來朝「減溫」努力。蒙特婁公約管制包含全氟氯碳化合物、海龍、四氯化碳、非全氟氯碳化合物、非全氟溴碳化合物、三氯乙烷及溴甲烷等,目前主要替代物質會引發溫室效應,管制標準應同步考慮大氣層保護及暖室效應平衡,且同步考量產業經濟衝擊,不宜躁進。
陳輝俊呼籲,就目前台灣產業競爭環境,同時面臨南韓、歐債雙重危機,管制時程不應急就章,需給予產業合理競爭空間,並積極研究降低碳排放量,減溫、減碳以符合國際環保公約期望。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