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石化 背離節能減碳政策

更新日期:2011/03/07 00:07
呂苡榕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石化產業發展不僅是產業政策問題,更與台灣能源、租稅政策息息相關。在氣候變遷勢不可逆的時代,各國莫不以調整產業結構因應天災頻仍的現實。

合理租稅 逐步轉型

中華民國低碳環境學會主辦的「氣候變遷、產業政策與風險管制研討會」上,雙方學者針對產業政策提出不同看法,強調必須配合合理租稅,讓產業發展逐步轉型。

台大國發所教授周桂田指出,台灣能源消耗最大宗就屬工業部門,化學材料工業佔27.77%,但貢獻的GDP卻只有1.66%。2004年至2007年工業部門的碳排放占全國總排放69.4%,化工業佔工業部門排放比例高達91.6%。

周桂田認為,在氣候變遷的環境下,這些高排碳、高污染、低GDP貢獻的產業,應轉型為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不過,台灣綜合研究院院長吳再益反駁,台灣發展的3C產業也需要石化產品供應材料,即使要發展服務業,也必須根基在工業之上。他強調產業結構問題出在能源價格過低,一旦能源價格反映真實成本,市場就會自行調整。

資源便宜 回收不確實

新人類文明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鴻源也贊同台灣水費、電價都太便宜,導致水資源回收做得很差,能源效率也不好。他坦言各部會立場矛盾,要從政策面上改變有其困難度。這樣的租稅政策變相鼓勵高耗能產業發展,但這些高耗能產業都是高排碳大戶,恐將讓台灣付出昂貴代價。

台灣人均排碳量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李鴻源憂心指出,早在2000年,國際就已發起「碳揭露專案」要求企業提供其溫室氣體資訊。「台灣已有38家企業要求進行碳揭露。一旦我們自己不減碳,未來這些企業將被要求繳交高達3千億罰款。」

石化產業發展和政府在節能減碳的宣示背道而馳,凸顯政府的自相矛盾。李鴻源強調國光石化沒有獲得相應的討論,雖然學者做了一堆研究,政府卻不一定看到。他強調自己未來入閣後會盡力幫忙,讓不同部會坐下來一起談,不過,他也坦承自己的無力:「行政院這樣一個機器,一個人在裡面其實很難做點什麼。」

對經濟效益不明確、排碳總量增加的石化產業,與會聽眾認為應暫緩國光石化審查,等政策環評結束再繼續。尤其在缺乏工業局、水利署和環保署共同協商前提下,環保署貿然通過國光石化,等於替其他部會背政策決定的黑鍋。

不過,環保署長沈世宏卻認為國光石化是環評委員決定,環保署召開過6次專家會議,已充分做到由下而上的充分參與。他表示,環評是很科學的事情,只是現在環評有了否決權,就得全面考量個案的各種條件來決定,他說:「環保署長有他的宿命。」保署長有他的宿命。」


已用關鍵字:天災,氣候,減碳,節能,環保,
共出現:12次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