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海新生機 貝類可封存二氧化碳

更新日期:2011/06/30 00:17
許純鳳

【記者許純鳳台北報導】溫室效應增強不但造成氣候變遷,以及重大自然災害頻傳,減緩溫室效應的方法即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除了綠化環境,種植樹木吸收二氧化碳之外,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教授陳瑤湖提出「貝類固碳」方式,利用牡蠣、蛤等貝類補捉二氧化碳;更厲害的是,貝類可將二氧化碳封存千年之久。

陳瑤湖29日到環保署舉行「藻貝類固碳效益」專題演講,提倡以藻貝類減碳更符合自然、經濟的效益。

鈣化作用助封碳

貝類如何捕捉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呢?陳瑤湖解釋,在貝類的生長過程中,因有碳酸離子產生碳酸鈣,藉由鈣化作用,將二氧化碳封存於貝殼中。雖然種樹也能捕捉二氧化碳,可是樹葉一但掉落到地上後腐化,排放出二氧化碳,減碳效益沒有貝類大。二氧化碳能長久封固在貝殼中。陳瑤湖笑說:「這些貝類養殖戶可能都不知道,他們正在做對於環境友善的事情。」

天然的尚俗

環保意識抬頭,捕捉二氧化碳的方法也五花八門,但是陳瑤湖認為其他工業的方法不盡理想,像是有人試圖研發機器捕捉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並將二氧化碳打到地底或是海底下去,然而成本高昂,機器也會消耗能源,並且倘若放置在地底或海底下的二氧化碳發生意外,釋放出來,不就功虧一饋?所以相較之下,「貝類固碳」不但天然、成本低,封存的時間又長久,是捕捉二氧化碳的好方法。

讓漁民多招財之道

512台塑六輕大火之後,彰化縣大城漁業養殖戶痛批台塑六輕的污染,害他們養殖的牡蠣死光。對於兩者間糾紛,陳瑤湖認為工廠業者和漁業養殖戶不用吵鬧,反而可以透過「碳交易」成為永續夥伴。工廠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他們有「碳債」,另一方面漁民養殖貝類,具有吸收、封存二氧化碳的功用,擁有「碳權」,因此雙方可以交易,同時也增加漁民的收入,只是計價方式還必須另作評估。

「吃完的蛤蜊後,不要將蛤蜊殼丟到垃圾桶。」陳瑤湖呼籲。目前蛤蜊殼的處理方式,多是丟到焚化爐銷毀,但是原先可以長久封存在蛤蜊殼中的二氧化碳,卻在焚燒的過程中,通通都釋放出來了。因此,陳瑤湖建議將蛤蜊殼放在花園當作裝飾品,或是用蛤蜊殼鋪路,車子不易打滑,且具環保功效,一舉兩得。


已用關鍵字:污染,能源,氣候,減碳,環保,
共出現:8次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