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Liao | 環境資訊中心 – 2012年3月15日 上午10:55
本報2012年3月1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無論是水利署興建水壩,或台電水力電廠興建,都讓開發之手不斷伸進原住民部落,造成部落文化的衝擊,卻又達不到水資源開發及增加再生能源的比例。在昨(14)日國際保護河流行動日,師大地理系副教授汪明輝接受訪問時表示,水資源開發應另闢門路,台灣不適合蓋水壩,不應讓原住民族群為此白白犧牲。
水利署規劃的水資源開發不斷伸進原住民部落,除了新竹縣尖石鄉高台、比麟水庫影響泰雅族人,屏東縣士文水庫預定蓄水範圍內的原住民部落Magalakan文化遺址也將不保;而東部則有台電以水力發電廠的名義預定興建碧海、萬里、鹿鳴、豐坪水力發電計畫,影響泰雅、太魯閣、布農等十幾個部落。
汪明輝說,水利署表面上是蓋水庫,實際上是水資源的爭奪。原住民並不需要搶水,只是想回復和河川基本依存的關係,還給河川原來的樣子,這是原住民最希望看到的。保留自然的河川,就能讓河川產生自然效益,例如河川豐富的生態系,利用河川飲用、灌溉,兩岸的植被生態,這些都滋養著原住民的生活與文化。
過去政府在河川下游發展工業,並以都會平原人口多,用水甚窘,為了提供一般家庭用水以及農業的灌溉蓋水庫;然而,現在卻是因為工業用水,尤其像新竹科學園區,為了水要蓋高台和比麟水庫,都是大財團、高科技產業要搶水,並且左右了政府的政策,政府官員往往無法駕馭這些人,只好配合他們,根本不管對生態和原住民部落的衝擊。
汪明輝認為,社會要關注的是這背後的力量與結構,而原住民是社經地位比較不利的族群,原住民長久以來一直扮演著開發的犧牲者,這些犧牲沒有代價也沒有賠償。
海水淡化、拆壩才是正道
「政府不應只站在單方面宣傳水庫的好處,例如只提水庫蓄水、防洪、灌溉的功能,也應告訴民眾水庫對破壞河川、生態的破壞,為了蓋水壩,將淹沒社區、族群,危害少數族群的珍貴文化。」汪明輝認為,政府應提供全面性的資訊,讓民眾能持平看待,然而民眾受政府偏頗的論述,只一味讚揚水庫的好處。
在水資源治理上,汪明輝認為並非沒有選項,台灣仍可積極開發其他水資源,例如海水淡化。他說,台灣是海島周邊都是海水,以目前的科技,海水淡化應該不是難事。
「我們要告訴民眾拆除水壩是可能的。」汪明輝表示,美國一些拆壩的例子都顯示,拆壩之後的確如他們所預期的,河川恢復生態並且振興部落經濟產業。
「台灣這麼小的地方不適合蓋水庫,其他國家水庫平均壽命是50年,台灣可能一、兩年就差不多了,除非是不斷地蓋攔砂壩,但如此一來河川生態就遭殃。」汪明輝說,蓋水庫是自然生態的浩劫。
台灣地形陡峭 蓄水也蓄沙
台灣不適合蓋水庫,汪明輝說,台灣在地質上屬地震帶,地層破碎、地形崎嶇陡峻,雖是很小的島嶼,卻在很短的距離內土地上升近4000公尺,因此從山上,水流一路走來,夾帶很多泥沙,含沙量高,水量卻相對的少。
台灣夏天和冬天水量起伏太大,雖是需蓄水的原因,卻是蓋水壩的最大的挑戰。夏天集水夾帶很多土石,不但蓄水也蓄泥沙,因此要花幾十億、上百億去清淤;而且一座水庫的效益無法供應全台所需,即使用作發電,效能也不佳;而這些經費用在海水淡化綽綽有餘。
水壩的功能不佳,卻帶來河川生態、環境破壞,並因此對原住民部落設下重重限制,汪明輝說,政府限制原住民墾殖,卻又任意開路或讓非原住民上山種茶、高冷蔬菜。「這只凸顯族群不正義、環境不正義的事實,原住民是平白的犧牲、完全沒有受到尊重以及應有的回饋。」
Facebook 馬上按讚 加入Yahoo!奇摩新聞粉絲團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