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本報訊 | 台灣立報 – 2013年8月19日 上午12:15
【記者郭琇真台北報導】從事教職11年的高雄港和國小老師劉育豪,從這個學期開始在課堂實踐「反核教學」。他收集網路流傳的趣味短片、繪本、攝影集作為教學工具,以說故事的方式,引導國小三年級的學生認識核廢料與輻射污染的問題,讓每位學生在學期末寫下反核明信片,表達反核的信念與心聲。
激勵劉育豪走上「反核教學」這條路的關鍵,是去年由柯一正導演發起的「我是人,我反核」運動。劉育豪帶著孩子,就地於教室中排成「人」字響應,隨後,他思索著如何利用課堂零碎時間,落實反核教育。
教學著重核廢及輻射
由於官方提供的核電資訊都是正面資訊,面對國小三年級的學生,很難三言兩語說明複雜的再生能源、國家能源結構議題,他擔心造成吸收困難,因此劉育豪將教學內容鎖定在核廢料及輻射資訊。
▲高雄港和國小教師劉育豪利用課堂零碎時間,向學生解釋核廢料處理困境及輻射的危害,並以提問方式讓學生思考。(照片提供/劉育豪 文/張文馨)
教學要成功,首要關鍵就在「引起動機」,為了教學內容有趣且得以延伸,劉育豪利用網路趣味短片「核廢料大危險!讓桑尼熊告訴你」、楊雅喆導演拍攝的「反核:卡到天王篇」及攝影集《被遺忘的動物們: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警戒區紀實》,向學生說明核廢料處理的困境、輻射對人體的危害,以提問方式讓學生思索。劉育豪曾在播放「核廢料大危險!讓桑尼熊告訴你」短片,向學生解釋冷卻池、放射性、境外再處理等專有名詞後詢問學生:「核廢料究竟該放哪裡?」
他笑說,小朋友的答案不是外太空,就是離台灣最遠的海底,雖然天馬行空,卻也真實反映他們的想法。經過了一學期的反核教學,學生在學期末時,人人都認真地書寫了一張反核明信片,要讓老師將學生的意見和心聲音寄給總統府。
理念與決心才是重點
其實,從事反核教學之前,劉育豪投入國教輔導團高雄性別平等輔導員已有4年時間,他提供國中小教師教學諮詢以及教案方案設計,一學期至少進行4次巡迴輔導。課餘時間,他也常和老師們談論公共議題、反核教學,「不過,我不敢太高調」。他說,雖然校長支持他的行動,學校裡也沒出現反對聲音,但受限於同儕老師多謹守課本內容的教學,沒有大環境的支持,他不敢過度宣揚。
期間,曾有老師向他反映,擔心自己並不夠了解核電議題,怕講錯,以至於不敢教學。他認為,其實教學的方法本來就是變動的,日後也可以再修正,重點應該在於教學的理念與決心。
公共議題難以納入課程
此外,另一個最常聽到的理由,就是國小老師平常課務繁雜而瑣碎,還要兼顧家庭生活。他說,自教育部實施「課稅減課」的政策後,面對多出來的課,學校找不到好的代課老師,許多現任老師只好再接回鐘點課程,教學負擔並沒有下降,導致老師無暇將公共議題納入課程,老師的忙碌與疲累,有其結構性因素。
劉育豪認為,最根本的改革在於課綱,由於目前國小沒有公民課,僅剩的社會課大多拿來上歷史和地理;在課綱修訂之前,社會科老師首當其衝的任務應該是努力將公共議題納入課程討論,不要死守出版社提供的套裝教學內容,照本宣科。
劉育豪認為,老師肩負著教育下一代的重要使命,「老師是這個社會的中產階級,比起社會底層的弱勢者,老師的生活條件已經好很多了,應該期許自己做更多事,幫助他人」。
▲&▲▲經過一學期的教學,劉育豪在學期末發放「我是人,我反核」 明信片,獲得學生響應。對於蓋不蓋核電廠,孩子有話想說,一張張寫給馬總統的明信片,童言童語地吐露了孩子對於核電的疑慮。(照片提供/劉育豪 文/張文馨)
……..原文連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