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日報 – 2013年7月24日 上午10:55
二、反核團體拒?採信國際組織針對核事故的調查結果
又比如說:當筆者引述世?等國際組織針對近年三大核事故(車諾比、三哩島、福島)的影響報告時,部分反核人士忍不住
嗤之以鼻,如筆者提及聯合國科學委員會(UNSCEAR)統計:車諾比事故25年來甲狀腺罹癌人數為6,000人,因急性大量幅射曝露與罹甲狀腺癌的死亡人數共約46人;三哩島事件中除了沒有任何人有急性輻射效應外,美國癌症研究中心(NCI)更確信:「三哩島事件對附近居民的癌症發生率沒有任何增加」。包括連對新生兒、遺傳甚至是動植物都沒有發生任何的科學足資證明的關聯性影響,事實證明目前三哩島附近的人口比發生核事故時的人口還多。
聯合國科學委員會在2012年5月的報告也指出:截至報告當時,沒有任何福島電廠工人及孩童(理論上面臨最高幅射曝露風險與對幅射最敏感的族群)被觀察到有因核事故而對健康造成任何病理學上足資證明的影響;觀察距核電廠30公里以內的1080名15歲以下孩童,最高的甲狀腺幅射劑量為35毫西弗(一次胸部電腦斷層造成的劑量是7毫西弗,國際上目前並未有任何流行病學證據足以證明人體曝露在100毫西弗以下會增加致癌的機率),且沒有任何一名死者是因游離幅射而死亡。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則特別強調,事故迄今有7名東電員工或包商因海嘯溺斃或固有疾病發作死亡,死因完全與輻射無關。工作人員有數名在事故初期搶救階段吸入較多放射性碘,未來發生甲狀腺功能異常風險較高。
筆者發言後,某位知名反核教授隨即上台表示他實在是聽不下去了,質疑筆者都沒看Discovery頻道,沒看過那些車諾比事故後被幅射傷害的民眾慘狀嗎?另一位反核人士則提出民進黨執政時為了停建核四而提出的車諾比核事故傷亡數據,佐證核幅射的可怕。
筆者同意車諾比與福島的國際統計核災傷亡數據,可能有低估之嫌,因為「部分」資料來源是該國政府,不能排除有美化造假之嫌;但假設政府之言皆因有其政治目的而不可盡信,為何又獨獨選擇性地相信民進黨政府所公佈的數據?聯合國的數據再不可信,恐怕也比單一政府要超然。
三、各界對核災風險的評估值差距極大
目前贊成核能與反對使用核能的雙方之所以無法理性對話,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來自於部分反核人士常會不能自抑地做出情緒性的人身攻擊,因為他們總假設擁核者是無知的、是麻木不仁的、或是和台電有利益勾結的,而不相信擁核者之所以擁核,可能只是基於認為發展核能利大於弊,能源決策應進行全方位考量,而不應只是基於放大的偏見或恐懼的反射;更不相信擁核者的出發點和部分反核者一樣是出自於對鄉土的熱愛與憂慮子孫的未來!
Discovery針對車諾比的報導筆者看到了,看到那些可憐的孩子的景況,將心比心,為人父母者很難不流下眼淚,此其何以反核運動會在台灣蔚為風潮;福島災民流離失所的慘狀筆者也看到了,相信只要是人,都不願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反核者強調自己是人,言下之意就是不支持廢核的都不是人,但事實上擁、反核人士的差異,根本就不在於是否具有身而為人最基本的同理心和同情心,也不在於針對台灣是否承受得起核災的認知,而是雙方對核四事故風險的認知差異,擁核者認為核四發生像車諾比及福島一樣事故的機率極低,如此而已。
反核人士無法說服擁核者的是:為什麼核災一定會發生在技術遠比車諾比時期先進、而防護措施遠比福島縝密的台灣?以27年前的蘇俄的車諾比事故而言,使用的是石墨慢化沸水反應爐,現在已被認為過時且有嚴重的缺陷,包括:正反應度係數(High positive void coefficient)、大部分緊急應變皆須以手動操作、在低功率輸出時相當不穩定、安全系統缺乏多重性、多元性、分離性之設計-包括沒有圍阻體。它是利用易燃的石墨而非水做為緩和劑,當其反應爐功率異常上升,爐心會因正反應度係數的回饋(發散)特性,使得功率異常上升愈形惡化。除了上述的設計缺陷外,它還身兼提煉核武原料的工作,且提煉時都不停機。發生車諾比事故的導火線是某一位運轉員為了想完成一個極限測試,而將反應器設為低功率運轉,引發了二次爆炸造成反應器的解體,並引燃石墨,因而導致大量的放射性物質外洩。
核四則是使用新型的輕水式進步型機組,特性為負反應度係數(收斂),且反應爐中的燃料束都是處於密封狀態。除了反應爐厚達20公分且是密封的以外,還有一個內襯鋼板、由鋼筋混凝土構成、厚達1.2公尺的圍阻體。套用一位交通大學官同學的話:「若是用車諾比來比擬核四,就像是拿萊特兄弟第一次試飛就墜機來證明現代的747都很危險一樣」。
聯合國科學委員會在2013年針對日本福島核災(3部機組)所做的最新調查報告則再次證實:日本民眾遭輻射污染的劑量,在甲狀腺方面為烏克蘭車諾比核災(1部機組)約30分之1,在全身方面為車諾比的10分之1,日本個人輻污量大多在基準以下,結論是「很難找到對健康有影響的要素」。相較於車諾比核災,福島因為輻射放出量較少、住民迅速避難,而政府也對食品加以管制,因此所造成的傷害遠低於車諾比。
再拿福島電廠與我國核電廠相比,福島電廠附近是平原,和民眾居住與工作的城鎮,中間沒有任何天然屏蔽,而核一,二,四廠和台北市之間,卻有山可做天然屏蔽,可以擋住大量的幅射塵,以等效距離(effective distance)的角度視之,原能會將緊急應變疏散區定於16公里的範圍。此外,不論是從後備電源的防護、冷卻用水的設計、強震急停設施與斷然處置措施等各種面向觀之,我國核電廠的安全性都遠高於福島(詳見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永續(研)102-004號:民粹反核與台灣未來)。
反核人士說:台灣天災多,發生核災的風險就大,而連百萬分之一的風險機率他們都不願承受。擁核者尊重這樣的觀點但卻難以認同,首先,是否核四停建台灣就能百分之百遠離核災?福建的福清核電廠距離新竹僅160多公里,我們能要求對岸停止運作嗎?其次,機率的大小當然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1908年曾有一顆墜落至西伯利亞的殞石將一片2千多平方公里的地方夷為平地,倘若這顆殞石是掉在新北市(面積為2052平方公里),則394萬人(2012年設藉新北市的人數)恐怕無一人能倖免,有任何政府面對可能造成如此巨大傷亡的天災,撥出預算建造許多大型防空洞嗎?答案是沒有,原因是因為其風險低於1億年1次。
福島海嘯造成約2萬人死亡,其中沒有任何一名死者是因游離幅射而死亡。假設同樣規模的海嘯發生在台北,由於台北是盆地地形,死傷人數恐不止2萬,以比例原則的角度觀之,國人應賦予更高關注的,恐怕應是我國應如何運用有限的經費大幅降低重大複合型災害造成的死傷,而非花費極大的成本去取代發生事故機率極低的核能,這些成本包括高漲的電價、隨之帶動的物價、缺電的風險、大規模廠商外移所提高的失業率、急速拉大的貧富差距、以及加速排碳造成的溫室效應所可能引發的全人類的滅?。其中又以溫室效應的影響程度最大並且集現今所有科學家之力都無法逆轉,而核電廠正是減碳最有效的手段,IPCC認定今日全球440個核能機組每年對二氧化碳減量貢獻為22億到26億噸,以機會成本與比例原則的角度觀之,應如何取捨實是再清楚明白不過了。
結語:事實上,擁核與大部分反核的朋友在本質上並沒有存在如此大的差異,大家基本的心態都是為台灣好,部分反核人士細心地一一列舉一旦發生核災的各種應有之應變措施,也十分具有參考價值。政府的基本心態本就應該是:確保核安再讓核四上路,但即便只有百萬分之一發生事故的可能,也要做好完整的應變規劃。即便雙方針對是否使用核能的歧見仍深,政府仍應盡一切努力,循一切可能的管道公布完整的資訊,以拉進雙方的認知差距。期待大部分國民最終的能源決策能在理性的方向有所交集,則國人幸甚,全人類幸甚。
〈本文謹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參考資料:
核災風險的迷失-林超、
車諾比核電廠事故:壓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應爐(RBMK)-國科會高瞻自然科學教學資源平台
【中央網路報】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