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透視太陽能面板 開始販售

作者: 洪郁婷 | 環境資訊中心 – 2013年7月31日 上午10:54

本報2013年7月31日綜合外電報導,徐婉螢編譯,翁御棋審校

夏普公司(Sharp)於7月22日發表了一項新產品─可透視式(see-through)的太陽能面板,將於7月31日開始販售。這塊太陽能面板能供發電和適量的採光,將可取代傳統的玻璃素材,可應用於公寓大樓的陽台上把手和窗戶還有玻璃外牆,充分利用日照。將太陽發電的晶格細微化並使其成為半透明的狀態。

讓公寓大樓和商業大樓可發電的據點增加,可以說是一大優點。此太陽能面板長度為100公分。寬度則考慮陽台和大樓窗戶的尺寸,共有70公分、115公分和140公分3種尺寸。改變置入太陽能發電晶格的方法,以發電量和光的穿透率高的素材為優先考量,從中選出了兩個種類。一塊70公分的太陽能面板可供應39~46瓦特的電力,115公分則可供應66~77瓦特的電力,另外140公分可供80~95瓦特的電力。包含系統機器,一平方公尺的設置價格大約20萬~25萬日圓。

【參考資料】


朝日新聞(2013年7月23日),ベランダでも太陽光発電OK シャープ、パネル発売へ

……..文章來源:按這裡


節能減碳 竹市府推太陽能發電

中央社 – 2013年8月2日 下午1:57

(中央社記者林瑞益新竹2日電)新竹市政府推動太陽能發電,鼓勵各級學校利用校園空間裝設太陽光電發電系統,藉此節能減碳與打造低碳樂活城市。

市府今天表示,教育處日前在市務會議提出訂定「市立各級學校校園設置太陽光電發電系統標租作業要點」,希望開放校園場所設置太陽能光電發電系統,有效利用太陽能光電,增加學校收入,積極落實陽光綠能校園的目標。

市府說,目前開放辦公廳舍及學校空間設置太陽能光電發電系統的縣市包括新北市、嘉義縣、台東縣、雲林縣、屏東縣等。

市府表示,市長許明財積極營造新竹市成為一座低碳健康樂活城市,他曾走訪新竹市民富國小游藝館,肯定民富國小善用空間,將屋頂變成花園的用心,且屋頂種植花草還可調節空氣品質與降溫,加上整排的太陽能電板,讓民富國小成為推動低碳生活及節約能源的最佳綠能示範區。1020802

……..文章來源:按這裡


朔榮光電太陽能薄膜 應用廣

作者: 陳慧玉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8月1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陳慧玉】

2013年「國際光電大展」中最受矚目之一的一顆新星,是來自美國洛杉磯的「朔榮有機光電科技公司」。朔榮光電2006年成立於洛杉磯,創辦人謝永生總經理表示,環保綠能產業是全球未來趨勢,憑藉過去在投資銀行的專業投資經驗與判斷力,7年磨一劍,2014年朔榮光電將開始量產透明軟性有機薄膜太陽能產品。

朔榮光電首度應經濟部及國科會的邀請回台洽商,希望能有合作廠商導入相關技術並生產。謝永生表示,不要小看這太陽能薄膜,這項技術將開拓傳統矽晶太陽能電池技術所不能涉及的新領域,並可以首先應用到數位電子產品(如手機、PDA)和智慧紡織品上(帳蓬和太陽能書包);此外在建築的運用上,重量較輕可以貼在窗戶上,太陽曬在窗戶上,可以轉換成家用或辦公室電源,並且因為吸熱的關係,室內的溫度可以降溫,冷氣可以調整在室溫的狀態,省電又環保。  謝永生指出,另一項對人類更重要改變是農業的使用上,他舉例,只要將大陸1/100的農業大棚面積改為可以離網發電的太陽能薄膜,他預估在2020年前後,大陸太陽能農業大棚發電量,就可節省一個三峽大壩的發電量。

……..文章來源:按這裡


中美歐太陽能貿易戰 台灣受益

中央社 – 2013年8月1日 上午8:42

(中央社記者江今葉紐約31日專電)中國大陸、美國與歐盟間因太陽能面板傾銷掀貿易戰,雖然大陸與歐盟日前就此達成協議,但台灣廠商已從中獲利。

「紐約時報」今天報導指出,美國去年10月宣布,由於大陸企業接受政府不當補貼,以低價銷售商品,決定對大陸進口的太陽能面板課徵約24%至36%的懲罰性傾銷稅。

但這項判決有一個漏洞,即僅適用於大陸境內生產的太陽能電池製造的太陽能面版,許多製造商改向台灣為主的其他地區與國家購買太陽能電池,以規避這項關稅。

台灣主要電池製造商新日光能源科技宣布,已連續6個月成長,6月份收入較去年同期成長74%。市場研究機構GTM Research說,台灣企業生產情況一直滿載,存貨清空的速度比大陸企業更快。

分析師表示,不僅這個貿易漏洞使台灣企業獲利,大陸、美國與日本對太陽能面板的需求大增,更為台灣企業帶來商機。

而大陸太陽能面板廠決定提高產品在歐盟國家的銷售價格,以維持市場交易的公平性,對台灣企業來說,也為廠商帶來機會,可以在台生產,並以更低價格出口歐洲。1020801

……..文章來源:按這裡


風力發電阻力大 台灣發展波折多

客家電視台 – 2013年7月31日 下午8:06

【吳詩禹 林敬祐 綜合】

台灣98%的能源仰賴進口,因此政府積極推動再生能源,尤其風力發電更是擁有發展潛力,不過台灣地狹人稠,目前在西部沿岸,陸域風機已經趨近飽和,接下來就是要往海上發展,開發離岸風機,只是也引起不少爭議,環保團體擔心影響生態,漁民擔心生計,究竟台灣的風力可以怎麼開發?來看我們的報導。

台灣架設的陸域風車,已趨近飽和狀態,接下來經濟部能源局,要拓展的就是海上離岸風車,透過風能轉換為電力,經過海上變電站匯集電力,由海底傳至陸上的電纜線,最後併聯台電各個陸上變電所,提供家戶使用。

經濟部能源局能源技術組組長 蘇金勝:「淺海到深海這樣的方式,所以淺海的部分,大概是1.2GW(120萬瓩),深海的部分5個GW(500萬瓩),然後我們到2030年,就規畫3個GW(300萬瓩),能夠達到千架海陸風機。」

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 馬振基:「如果我們(風機)量夠的話,成本下降了,裝置的意願就高了,第二個就是我們這個電,能不能夠便宜到,或者政府能不能夠收購到符合經濟的效能。」

設置離岸風車,光是成本就比陸域風車,大約多出3倍,工程浩大,學者同時認為,風機技術仰賴進口,沒有專為台灣設計研發,才會導致過去台灣風車,曾發生鹽化與受海水腐蝕等情況。

中興大學機械工程學系 洪振義:「海岸的話我們都曉得,風大的話它有沙塵,然後再加上鹽分,都會影響到風機的運轉,再來有很重要的一個是,它的維修沒有本土化,至少我們買人家的機組,你要能夠自己維修。」

環保團體更擔心,離岸風車設置後,可能會影響漁民生計,以及白海豚生態。

彰化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 蔡嘉陽:「在英國那邊已經有幾篇研究,因為海上的風機,它長期的低頻噪音,因為我們知道聲音在水下,它傳播的速度又快又遠,對長期在那邊生活鯨豚的聽覺,是受到永久性的傷害。」

台灣的風車倚賴進口,加上四面環海,又面臨颱風威脅,引起民眾擔憂風車安全,學者則希望可以推動在地化的風車產業,設定回饋機制,增進地方居民的工作機會,環保團體則建議發展小型風機。

彰化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 蔡嘉陽:「根本不是說國外好,就拿來到台灣,我們台灣應該要發展自己本身具有特色的再生能源,所以應該是用小風機,那現在小風機有很多設置方式,像是水平軸那種沒有葉片的,其實那種是我在這邊生產,我這棟大樓直接供應。」

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 馬振基:「(小風機)它裝置比較容易,而且在移動也比較方便,那配合太陽能,所以我們現在就叫風光互補,有風或是有太陽能就互相補。」

與其它發電方式相比,風力發電相對乾淨,另外台灣地處亞洲中心,具有發展風力發電的優勢,期望在政府制訂出規範後,解決業者與民眾間的爭端,這樣才會有利台灣的風力發電的發展。

……..文章來源:按這裡


中美歐太陽能貿易戰,台灣成為贏家

紐約時報中文網 – 2013年7月31日 下午3:44

中美歐關於太陽能組件的長期貿易衝突在四面八方引起了不滿,很多太陽能原材料製造商紛紛抱怨,這個市場仍然缺乏公平。但是,一個沒有捲入這些爭端的地區卻已經從中獲益良多。此外,在中國與歐盟(European Union)於周六達成協議之後,該地區有望再次獲益。這個地區就是台灣。去年10月,美國開始對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組件徵收大約24%到36%的關稅,因為美國發現中國公司接受了不公正的政府補貼,並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但是,這項判決有一個很大的漏洞;它只適用於用中國大陸的太陽能電池做成的太陽能板。太陽能電池是用來組裝完成電池板的決定性重要組件。於是,很多製造商就從以台灣為主的其他地方購買太陽能電池,成功地避開了這些關稅。例如,台灣的主要電池製造商新日光能源科技公司(Neo Solar Power Corporation)本月宣布,公司已經連續六個月實現增長,6月的收入環比增長了74%,部分是因為它與同為製造商的DelSolar進行了合并,產能得到了提高。台灣生產的電池可以比中國大陸製造的電池每瓦多賣4到5美分。跟蹤清潔技術行業的市場研究機構GTM Research的研究副總裁舍勒·卡恩(Shayle Kann)說,台灣公司一直在滿負荷生產,清空存貨的速度也比中國大陸更快。中國太陽能電池和電池板製造商海潤光伏近期宣布,公司計劃與在台灣生產太陽能級硅材料的馬斯葛集團有限公司(Mascotte Holdings)進行合作,在台灣修建一個大型電池廠。「美國在台灣留下了一個漏洞,中國公司可以利用這個漏洞,在不繳納關稅的情況下潛入美國市場,台灣也從中獲益不少,」諮詢公司雷蒙德·詹姆斯(Raymond James)的分析師帕維爾·莫爾恰諾夫(Pavel Molchanov)說。「他們向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公司額外收取的區區幾美分,比繳納關稅便宜多了。」他還說,倘若繳納關稅,每瓦的成本會增加大約20美分(約合1.23元人民幣)。分析人士表示,有助於台灣企業的不僅是這個貿易漏洞,中國、美國和日本對太陽能組件的旺盛需求也起了一定作用,儘管有人曾悲觀地預測,這場貿易衝突會促使價格上漲、阻礙行業發展。專註於能源技術的投資銀行Ardour Capital的股權研究副總裁亞當·克羅普(Adam Krop)說,「我們並沒有看到很多表明市場正在放緩的證據。」歐洲的貿易協議也有助於促進生產量的提高。歐洲曾威脅要對進口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徵收47.6%的關稅,迫於威脅,中國同意其製造商不會以低於每瓦0.56歐元(約合4.55元人民幣)的價格出售太陽能電池板。但是,這個價格甚至低於歐洲製造商向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投訴中國傾銷太陽能電池板時的售價。一些歐洲製造商周末表示,為了推翻上述協議,他們準備提起訴訟。在中國,140家製造商中有50家不同意這項協議,這就意味着他們的商品需要繳納47.6%的關稅。完整新聞內容

……..文章來源:按這裡


甘肅瓜州 大陸風電裝機第一縣

中央社 – 2013年7月31日 上午9:10

兩岸記者西北行系列報導之五(中央社記者周慧盈北京31日電)走在甘肅省瓜州縣公路上,成排的白色風力發電機組迎風起舞。目前為止,瓜州已建成24個風力發電場,成為大陸「風電裝機第一縣」,所發電力約占甘肅省總發電力的10%。

大陸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新聞局與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台港澳辦公室共同主辦的「海峽兩岸記者西北行」聯合採訪活動24日啟動後,在日前訪問了位在酒泉市瓜州縣的甘肅中電酒泉風力發電廠,生產部經理助理張亮接受了兩岸記者的採訪。

瓜州縣素有「世界風庫」之稱,張亮說,瓜州東西風向充足,年平均風速在每秒7公尺以上,符合風電廠每秒3到25公尺的發電需求。

張亮說,中電酒泉風力發電廠自2007年開工,2008年正式投產,至今已完成三期建設,總裝機容量達35萬千瓦,目前共有334組風力發電組。

自正式投產以來,酒泉風力發電廠每年發電量都在5億度左右;所發電力全部輸送到西北電網,再由電網公司運送到其他地區。

據統計,截至今年5月底,瓜州縣已建成24個風電場,總裝機容量達400萬千瓦,成為大陸「風電裝機第一縣」,所發電力約占甘肅省全部發電力的10%。

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風電廠也有隱憂。張亮表示,風力發電企業初期投資成本很高,回收投資時間較長,加上電網等各方面建設也需逐步完善,因此多數風電企業目前仍依賴官方補貼,真正有盈利的企業屈指可數。

張亮表示,以中電酒泉發電廠為例,每年營收約人民幣2.5億元,其中1/3為政府補貼款。

他指出,一組風電發電組的購入成本高達700萬到800萬元,加上後期的保養與定期維護支出頗高,無法依賴發電所得達到損益兩平。

瓜州是大陸風能、光能資源儲量最大的地區之一。瓜州縣近年來以加快新能源產業發展作為富民強縣的首位產業,大力推進以風電、太陽能利用等為重點的新能源及配套產業。今年前5月,瓜州縣風力發電達到23億千瓦時,銷售收入約11億元。

官方規畫,到2015年,瓜州縣風、光與火電裝機容量將達1000萬千瓦,成為大陸首個千萬千瓦級的新能源基地。

據大陸國務「『十二五』國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畫」,新能源將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之一。具體發展目標為到2015年,風電裝機要超過1億千瓦,年發電量達1900億千瓦時;到2020年,風電裝機要超過2億千瓦,年發電量超過3800億千瓦時。1020731

……..文章來源:按這裡


中華民國贈英慈善機構太陽能燈

中央社 – 2013年7月31日 上午8:59

(中央社台北31日電)中華民國駐英國代表沈呂巡於當地時間29日赴斯文敦市,代表中華民國政府捐贈由台灣製造的攜帶式太陽能LED燈具200盞予當地慈善機構「學習之光」,以供該機構提供非洲學童。

沈呂巡並應英國會下議院議員湯林森(JustinTomlinson)邀請,向當地英商宣傳與台灣貿易投資商機。

斯文敦市(Swindon)市長馬丁(Nick Martin)特別到場歡迎,並主持捐贈儀式。

沈呂巡於致詞中表示,台灣是世界第一的LED燈製造國,已在全世界捐出約30萬盞LED燈,幫助開發中國家偏遠地區學童,這次很高興能夠透過「學習之光」(Lights For Learning),再幫助更多的人。

「學習之光」創辦人穆瑞傑(Roger Mugridge)表示,該機構將運用台灣捐贈的太陽能燈,支持在甘比亞、布吉納法索、辛巴威及尚比亞的慈善活動,使白天需要工作的學童能在夜裡讀書,同時也提升當地人民夜間活動的安全性。

湯林森感謝台灣政府對當地慈善組織的支持,憶起兩年前訪問台灣的經驗,盛讚台灣人民非常友善又有愛心。這次中華民國政府慨捐太陽能燈,對平日在車庫裡研發及製造太陽能燈的「學習之光」來說是莫大的幫助,將可使其慈善工作更加順利推展。

沈呂巡於捐贈儀式後與當地英商舉行座談,推廣台灣商機。除簡報台灣經濟產業概況及台英經貿關係進展外,並說明兩岸關係發展,及台灣除本身以外,也可作為進入大陸市場的門戶。

出席的商界代表對台灣鐵路建設、核能廠除役及如何運用台灣優勢開發大陸市場等議題深感興趣,提問踴躍。與會人士涵蓋航空、金融、房地產及洋酒經銷等各界,氣氛熱絡。1020731

……..文章來源:按這裡


李俊峰:不打破惡意競爭,光伏企業就沒有活路

財訊快報季刊 – 2013年7月30日 下午4:15

周六,歐盟委員會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組件的「反傾銷和反補貼」的所謂雙反調查達成了和解,條件是中國承諾不以低於每瓦0.56歐元(約合4.55元人民幣)的價格出口太陽能組件。去年美國商務部認定有關中國光伏產品傾銷和補貼的指控成立,對中國光伏產品徵收2.9%至4.73%的反補貼稅和31%到250%的反傾銷稅。隨後,中國光伏企業又遭受歐盟的雙反調查,舉步維艱。這一決定不但驅散了籠罩在中國光伏企業心頭上的陰霾,也避免了中歐之間爆發更大規模的貿易戰。然而,經過若干年的無序發展,中國光伏企業已經深陷產能過剩危機。一些企業以低於成本價的方式在歐洲銷售光伏產品,換來的是中國已經在歐洲太陽能組件市場佔據了約60-70%的份額。對於不接受每瓦0.56歐元價格的中國企業,根據新協議,歐盟將對其徵收47.6%的懲罰性關稅。中國140家太陽能組件出口企業中有50家企業,拒絕接受這個最低價格。儘管短期內中國企業看上去將逃過一劫,但產能過剩的危機並無有效的解決之道。危機已經使無錫尚德這樣曾經的全球光伏巨頭轟然倒下,賽維、英利等大企業也是負債纍纍,下一個倒下的又會是誰?國務院7月15日出台的《 關於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中國光伏產業「產能嚴重過剩、市場無序競爭,產品市場過度依賴外需、國內應用市場開發不足,技術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技術裝備和材料發展緩慢,財政資金支持需要加強、補貼機制有待完善,行業管理比較薄弱、應用市場環境亟待改善等突出問題,光伏產業發展面臨嚴峻形勢」。紐約時報中文網近日採訪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李俊峰長年參與中國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政策的制定。在他看來,中國光伏企業已經走入了死胡同,必須要想辦法「置之死地而後生」。以下是經過編輯的採訪實錄。紐約時報中文網:歐盟的最新決定對於中國光伏企業意味着什麼?對解決中國光伏產業產能過剩的深層次問題有無幫助?李俊峰:這對中國乃至全球光伏行業都是一個福音,畢竟取得了一個大家不滿意,但又被大多數企業接受的結果,但問題是,對控制產能過剩的作用還很小。現在中國企業和地方政府需要拿出勇氣來,利用這個契機,大幅度控制產能,避免惡意競爭。只有實現理性和有序發展,整個光伏產業才有出路。紐約時報中文網:光伏產業當下在中國產能過剩、四面楚歌的局面是怎樣形成的?李俊峰:先從全球講起。光伏是一個最會講故事的行業,剛開始時成本很高,資本投機商和科技投資商大家都在吹捧這個行業。當時售價約在每瓦20幾個美元 ,全球產量也很低。一直到2000年,全球產量也就是幾十個兆瓦。轉折點是2004年在波恩召開的第一屆國際可再生能源大會,提出了三個目標:1)為全球20億人解決電力供應問題;2)推動世界各國制訂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3)推動可再生能源商業化。金融和政治家們都在大力吹捧,這個行業開始受到了華爾街的重視。於是有一幫金融公司開始尋找企業,包括當時的尚德。尚德當時也只有幾兆瓦的產能,海外投資機構為其注入資金,很快讓他達到10個兆瓦的產能,然後就謀求上市。2005年12月,尚德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開中國太陽能企業之先,成為第一家在紐交所上市的中國民營企業,也使得公司創始人施正榮成為中國當年首富,並被選為當年中國經濟風雲人物。財富效應導致後來很多中國企業效仿,包括天合、英利、賽維等企業紛紛於2006-07年上市。截至2008年,中國就有20幾家太陽能上市企業。本來從技術發展來說,太陽能是個好技術,但是技術發展的步伐本不該有那麼快。當時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預測,到2020年,整個太陽能光伏產業將發展到全球10GW的產能,結果由於眾多金融推手的出現,2008年就到了10GW,提前了12年。 我寫過一篇文章指出,國內光伏行業用了三到五年的時間走了十年應該走的路,這使得今後的十年無路可走。這同時也打破了太陽能產業的高科技、高盈利神話,早幾年太陽能組件的原材料多晶硅的成本不高,但是組件價格賣得很高。在行業剛剛起步的上世紀70-80年代,組件價格在20幾個美元每瓦,2000年降到4-5美元每瓦。而2000年多晶硅只賣到18-20美元一公斤。2007年,組件價格漲到了5-5.5美元每瓦,產能擴張導致原材料供不應求,多晶硅漲到了400-500美元,基礎原材料漲了25倍,但企業還是盈利。這曝光了行業的高盈利性,使得後來的逐利者競相加入,從而造成產能過剩。一般來說,如果沒有中國企業參加,大家都會見好就收。「皇帝的新衣」不會脫光。但中國企業不管不顧。2009年,英利開始投標,1.5美元每瓦。由4-5美元一下子砸到1.5美元,脫掉了這層外衣。其它企業馬上就跟進,一直就降到2011年,當時是1.2美元。現在就只有0.5-0.7美元,徹底打破了過去的暴利局面,轉向不盈利。紐約時報中文網:短短几年間就從暴利轉向不盈利,光伏企業是怎麼應對的?李俊峰:太陽能脫身於貴族行業,養成了貴族習氣。我總結有四個方面:1)高昂的銷售費用,就像製藥行業一樣,70-80%都是銷售費用;2)養了一批非貴族的所謂高科技貴族,比如太陽能行業里曾經遍布年薪幾十萬甚至幾百萬人民幣甚至是美元的打工者。2007-08 年時的大多數美國上市的中國光伏公司的的CTO和CFO的年薪在幾十萬美元,其它的高管工資也很高,CEO更高。我認識一個曾經在北京太陽能研究所工作的年輕人,一個月5000塊的工資,被聘到某個太陽能公司,年薪一下子漲到3-400萬人民幣。3)賺錢太容易,花錢也不計成本。利潤太高。一般製造業都是斤斤計較的,太陽能卻不懂得去控制成本。4)對借錢的財務費用沒有概念。因為回報太快,一般公司貸5-6個點,太陽能企業能貸到12-13個點也無所謂。這些習慣就是當組件價格的售價在3-4個美元時養成的,當售價在1.5美元的時候也可以維持,因為成本也就是50-60美分,但是現在這個價格支撐不下去,所以這些企業才會面臨困境。連帶的影響首先就是原來拿着高薪的高管由於收入下降而離開,他們的離開又會造成企業管理混亂,加重行業的損失。其次,成本增加,企業來不及控制採購成本。然後,就是企業欠債過多,財務費用巨大。這樣就造成了企業資格越老,越大型的企業越困難。產能在2GW左右的企業負債大都在1-200億人民幣,甚至更高。按200億元算,一年10%的利息,每年利息就要支付20億元。隨着市場不景氣,企業就被拖入了債務危機。尚德算是比較明智的,第一個倒下去,進入破產重整。下一個倒下去的是誰?我認為,只要銀行收緊就會有下一個倒下去。完整新聞內容

……..文章來源:按這裡


歐壓制陸太陽能板進口 害自家業者

作者:

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3年7月30日 下午3:17

歐盟決議壓制中國太陽能面板進口,對被控傾銷的中國製造商影響輕微,卻讓歐盟許多最大型的太陽能計畫面臨威脅,而台灣廠商也可能受惠。

歐盟上周末達成協議,將2015年以前的每瓦太陽能面板價格下限訂在56歐分(74美分)。彭博新能源金融、IHS與英國太陽能貿易協會都表示,此舉將傷害地面太陽能電廠的開發商,並減少裝機的數量。因為這些開發商早就以更低的價格,向中國製造商購妥太陽能面板。

歐盟執委會6月4日對110億歐元的進口太陽能面板設定初步關稅,以爭取時間解決這項爭端。上周的協議將阻止更高的反傾銷稅在8月6日啟動,避免歐「中」糾紛在12月敲定最終協議前再形升高。

慕尼黑IHS公司的太陽能分析師戴哈恩說:「該決議無疑會減損大型的地面裝機數量。」歐盟擬定的價格下限對地面安裝機計畫太貴,他說,每瓦價格應該控制在50美分左右。

IHS估計,在歐盟宣布課徵關稅之前,太陽能開發商的買價約每瓦45美分。

以英利新能源為首的中國太陽能面板製造商,已經攻下約80%的歐洲太陽能面板市場。歐盟希望降低中國業者的市占率,並保護本地製造商免於傾銷的重創,所以對中國進口的太陽能板設定了70億瓦(7GWs)的總量上限。

自2011年以來,中國公司的低價攻勢已造成多家歐洲公司如Q-cells與Conergy等相繼宣告破產。

紐約Stifel Nicolaus公司的分析師斯本說:「在這項爭端中,歐洲企業是輸家,贏家是中國公司,而台灣企業也可能受惠。」

休士頓的雷蒙詹姆斯公司分析師莫查諾夫說,台灣的昱晶、茂迪等製造商有機會接手中國公司的市占率。因為台灣不受這項限制規範,有機會利用最低價格的優勢來奪取歐洲市場。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