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核電迷思 環團:不便宜也非減碳良方

更新日期:2011/04/11 18:50
NewTalk 新頭殼

新頭殼newtalk 2011.04.11 楊宗興/台北報導

福島核災讓世人再次專注核電廠的安全問題,也讓核電爭議再度浮上檯面。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賴偉傑表示,若是計算核廢料處理以及災變的風險,核電的有形及無形成本都高於其他發電方式;而且核電也非減碳的最佳選項,國外專家早已指出,最有效的減碳方式就是調整產業結構以及改變生活方式,最關鍵的因素是政府有無減碳的決心。

賴偉傑今(11)日中午在新頭殼newtalk「開放編輯室」節目中指出,核一、二、四廠都位於活躍的斷層帶附近,核四外海的龜山島附近更有海底火山群,所以都有潛在的風險存在。他指出,核四雖然是新式設計,但由於從當初奇異得標就充滿政治暗盤,到後來「統包」改「分包」更增添了不確定因素,核四宛如一台沒有原廠售後服務的拼裝車,這注定了核四危險的命運。

賴偉傑也提出幾個一般人在思考核電議題的迷思,首先是「沒有核電台灣會缺電」的迷思,他說現有三座核電廠的發電量僅佔總發電量的15%,然而目前台灣的備用發電量高達28%,所以即使三座核電廠同時除役,一時間台灣也不會面臨缺電危機。

再來是「核電比較便宜」的迷思,他指出,任何型式的電廠都要計算各項可能的成本,核電也不例外。賴偉傑說,大部分人認為核電的燃料「鈾」很便宜,但卻忽略了核電廠產生的核廢料的處理成本,這部分花費之昂貴往往會讓人吃驚。另外,若把核電對環境所造成的衝擊、風險等無形成本列入計算,恐怕不會有人敢說核電是最便宜的。

其三是「核電是減碳救星」的迷思,賴偉傑拿出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所做的研究分析,針對環境影響與風險、社會接受度、成本等三項進行評比,核電是各種減碳方式中綜合分數最低的,而分數最高的則是產業調整與力行節能

賴偉傑不諱言,並非所有國家都靠核電來實現減碳目標。他說像是愛爾蘭就強調完全不依賴核電,也要讓2020年時的用電量只比2008年微幅上升2.4%,靠的就是調整產業的發展方向、引進再生能源、以及盡可能實行節能措施。

賴偉傑強調,台灣用電量的分配分別是工業60%、商業20%、民生用電20%,而在所有的工業用電中,有38%是石化、鋼鐵這些所謂的高耗能產業。他說,這些電用得最兇的產業所創造的GDP與用電量不成比例,所以台灣確實該思考我們的能源政策是否出了問題?

對於4月30日的向日葵廢核遊行,賴偉傑希望一般民眾能夠認真看待核電議題,因為這關乎台灣未來的永續發展,他不希望近來關於核電的爭辯淪為政治的口水與角力,而是社會能夠廣泛、開放的討論能源政策的走向,不是由一小群自稱「專家」的人,替大家決定台灣的未來。[完整的影音請至 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13462]


已用關鍵字:電廠,再生能源,能源,發電,減碳,節能,
共出現:21次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