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準糧食商機 外企非洲徵地

作者: 陳玫伶 | 台灣立報 – 2012年2月26日 下午9:45

【編譯陳玫伶整理報導】據《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報導,來自國際環境發展學會(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IED)的科圖拉(Lorenzo Cotula)針對大規模收購非洲農民土地的問題進行調查,表示土地徵收已成為非洲大陸最重要的議題之一。

過去幾年,許多企業和外國政府向非洲國家租借大片面積的土地。不少評論家警告,貧窮農村的居民被迫遷移,農業企業將導致務農家庭變得更加邊緣化。但也有人認為,外資能幫助非洲創造就業機會,增加出口量並促進科技發展。

媒體關注徵地議題已有3年,有關地理環境、利害關係、土地使用和影響等資料越來越多,其中還包括影像紀錄。世界銀行2011年發布的媒體報告中,記載2008年和2009年之間的土地交易情形。

全世界的土地交易面積大約是6千萬公頃,相當於烏克蘭的面積,其約4千萬公頃的土地交易發生在非洲。所有的證據都指出,土地徵收日益增加,已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此外,非洲還出現超大面積的單比交易,像利比亞近來就簽署一筆22萬公頃土地的同意書。

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剛果民主共和國有48.8%的農地被售出,是農地交易當中比例最高者;其次是莫三比克的21.1%;第三名是烏干達的14.6%。

企業之所以要獲得土地,是因他們預見全球糧食價格將提升,因此投資農業有利可圖。有些政府也支持到海外獲取農地,希望藉此來保障國民的糧食安全。

孟加拉Nitol-Niloy Group的阿爾麥德(Abdul Matlub Ahmad)認為,地廣人稀的非洲是他們第一投資選項。他說:「我們在烏干達和肯亞尋找機會,那裡的人不像我們吃很多米飯,所以我們可以把10%到30%的米糧在當地銷售,其餘出口以確保孟加拉糧食安全。」

霸道徵收 損害權益

許多非洲國家長年忽視農業的重要性,而投資人則將重點放在打通非洲國家的農業市場,並增加作物的生產力。然而有愈來愈多證據指出,並非所有的農業投資都是成功的。

綜合世界30份報告,發現許多投資方案因為土壤不夠肥沃、財務困難或空洞的投資計畫而失敗。舉例來說,莫三比克和坦尚尼亞就發生放棄生質能源的投資計畫。

即時投資方案是獲利的,扶貧的目的還是難以達成,期待新增的工作機會稀少,不僅非長期僱用且薪資偏低,而公共收入的免稅制度仍受限制。

有的貧窮人民失去世代支持他們生計的土地、水和自然資源。像烏干達就有2萬人被驅逐出農地,衍生許多司法纏訟。

並非所有的交易都是徵收土地,端視當地的時空背景,投資者的經商紀錄、土地租用的名目和是否取得地主的同意權。對當地居民來說,若土地交易是被迫成立的,之後的結果都也多不盡人意。

國際企業、政府和土地所有者間存在權力不均的現象,許多交易過程不透明且未徵詢過在地人的意見。非洲許多地區的農民、牧民和採集者對自己的土地的權益掌控度薄弱,大多數人沒有證明土地所有權的文件,許多土地歸政府所有,而政府將土地分配給投資者,而不是站在保護農民的立場。

即使投資這帶著良好立意前來,但當地農民仍面臨土地被剝奪的風險,有的投資者則透過法院來解決土地爭端。

支持小農 創造雙贏

阿爾麥德抱持不同的看法,他說:「我們知道許多外國投資單位在非洲徵地,但大部分是富有國家和早先的殖民國,而幾乎和非洲國家一樣貧窮的孟加拉不在其列,我認為我們可以肩並肩一起快樂共處。」

阿爾麥德的公司預計再投資案中提供技術協助,也希望可以混合孟加拉和非洲的種子,培育新的稻米種。此外,計畫會幫助孟加拉的農人遷移至非洲,並提供他們設備和土地。

家庭小農是非洲農業骨幹,如果給他們機會,將有可能與全球市場競爭。在迦納就約有6萬名小農共同種植可可樹20年之久,其產量佔據英國巧克力製造商45%的原料來源。

全球糧食需求和農產品為非洲農民創造無數機會,公共政策和基礎建設的需求前所未有,證據顯示私有投資者藉由支持在地小農,有助於改善產量和市場可近性。

許多企業成功地引進小農作為原物料供應來源,並且投資生產線的其他活動,以確保小農的產量平穩,並改善他們的生活。

在馬利和尚比亞,有些投資顧及公平性問題,因此讓許多農民組織持有投資企業的股份,不僅分享獲利也握有發言權。許多認為,是促進農業現代化,必須進行大型農業栽種的投資,並由政府及業者來主導農業發展。但證據顯示,這是錯誤的方向。要提振非洲農業並增進全世界的糧食安全,重點在於投資農民而不是投資土地。

Facebook 馬上按讚 加入Yahoo!奇摩新聞粉絲團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