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5/11 11:28
洪美惠
本報2011年5月1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30年來台灣人口成長,但耕地面積卻逐漸減少,包括耕地、林地、魚塭從民國70年的90萬公頃,98年減到81萬公頃,消失一成。糧食自給率從民國70年的53.8%,逐漸下降到32%,引發糧食安全疑慮。
過去我國並未訂定糧食自給率目標,昨天(10日)農委會舉行「糧食安全會議」,提出2020年糧食自給率目標提高到40%。但40%是否就足以保障糧食安全?而即使要提高到40%,是否真能達成、還有多少困難要突破?
糧食安全的定義各界有不同看法。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陳吉仲認為,糧食安全應包括數量、合理價格水準、安全的品質。因此,政策擬定指標時不應只有單一指標,而是多種指標。
陳吉仲特別提醒,未來糧價可能居高不下,對弱勢族群衝擊相當大,政府應強化食物救助機制,照顧弱勢族群生活。
國內糧食救助自2003年開辦,平均每年約2000公噸,他建議可比照美國,將每年消費支出的20%設定為食物券給付金額,每年只需要178億。
家扶基金會研究發展室主任魏季李說,糧食安全應以滿足基本食物需求為主,物價一上漲首當其衝的是弱勢族群,家扶扶助三萬多家庭,收入未達兩萬元的有75%,糖一包上漲五元對他們的影響就很嚴重。台灣糧食自給率在「絕對低的狀態」
今年初起,走進熟悉的麵包店,發現吐司每包從52元漲到57元,小蛋糕也漲了兩元,平常買一盒減20元的優惠也取消。愛吃麵包的人對麵包漲價感覺特別深刻,記得三年前也大漲過一次,連同這一次前後漲了兩成。
不只麵包,包括麵食、奶粉、豬肉、雞肉、雞蛋全面上漲。台灣大宗物價指數從2006年起,麵食製品、進口飼料平均漲了六、七成。
雖然台灣稻米自給率還有九成,但小麥、玉米、黃豆、蔗糖總進口量893萬公噸,佔供給的98%,導致台灣以熱量計算的綜合糧食自給率只有32%。
台大農經系教授林國慶指出,相較於日本糧食自給率41%、韓國45%、英國70%,包括美國、加拿大、澳洲、法國都超過100%。他認為,我國的糧食自給率相較先進國家,處於「絕對低的狀態」。
而氣候變遷影響作物收成、石油上漲運輸成本提高,糧食進口價格立刻上漲。加上全球人口成長、生質能搶糧,國際穀價未來十年還會高於過去十年。有些國家作物欠收時禁止出口,進口國就算有錢也可能買不到糧食。2020年提高糧食自給率到40%,如何提高?
要在2020年將現行糧食自給率再提高8%,農委會農糧署署長陳文德提出的策略包括:活化休耕地種植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鼓勵在地飲食、鼓勵多吃米食、另外希望國人的飲食能從現在2700大卡,減到2500大卡。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助理教授蔡培慧表示,糧食自給率逐漸下降是許多內、外因素造成的。1970年為了提高農民所得實施保購收購,公糧爆增後外賣,但在美國抗議傾銷後停止外銷,於是調整內部結構推動稻田轉作計畫。
林國慶表示,糧食自給率是衡量糧食安全的指標之一,自給率愈高代表糧食安全程度愈高。但在現行的政策架購下卻是困難重重。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蕭代基認為,目標很重要,但最好不要單一指標,否則容易造成扭曲。糧食安全是長期問題,不只看現在,還要看40年或50年。他也提醒糧食安全要做最壞情況的準備,國外糧食買不到了怎麼辦?好的農地應保留下來
蕭代基指出,好的農地要保護下來,農業用水、肥料短缺時如何處理。這些都要做結構性改革,但結構性的問題最困難,因為有很多利益團體。他也提到法令鬆綁導致農地蓋農舍的問題相當嚴重。
民國89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案」通過,農地開放自然人可買賣,耕地分割從5公頃降到0.25公頃,放寬農舍申請規定。農委會表示,原本的用意是讓農民在農地上興建可以放置農機的地方並居住,但實施後卻發現農舍興建多數不是以農業經營為目的。
蔡培慧表示,農地不種米、種房子。美濃、埔里、宜蘭就有許多豪華農舍。監察院去年9月16日糾正農委會、內政部,指集村農舍位於特定農業區已破壞農業生產環境並造成汙染。
去年7月14日通過的「農村再生條例」也被質疑可能淪為農地炒作的工具。雖然農委會強調,農村再生條例中沒有一條規定涉及農地徵收,絕不會強制徵收土地。但條例中首創農村社區、農村再生發展區名詞,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徐世榮質疑,是否不受非都市土地分區管制?
※〈糧食安全何去何從?〉系列報導 ► (1) 農委會宣布:2020糧食自給率提高到40% ► (2) 糧食自給率低 還有大批農田休耕
※ 本文同步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已用關鍵字:食物,氣候,糧食,
共出現:34次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