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7/24 04:21
〔自由時報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入夏後溺斃憾事頻傳,學者專家感嘆台灣地處亞熱帶、四周環海,颱風、季風、地震頻繁,學校卻沒有教導如何從風向、風力、潮汐與地形去辨別危險海域,建議應該納入國小教材,自小開始學習。
一年中有半年待在海中做研究的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昭倫指出,岸邊地形受到碎浪拍打造成淘洗作用,加上台灣特有岸邊水泥化、凸堤效應易形成渦流,所以「海邊危險不是『海』的錯,而是『人』的問題,學校並沒有教導孩子該如何親近水域。」
陳昭倫表示,下水前一定要學會看風力、風向,以及是否有大雨或雷雨特報。他說,出門前的安全守則就是先上中央氣象局網站,查看未來三天的漁業氣象,如果最小陣風、平均陣風與最大陣風為四、五、七,表示海象平穩;若出現五、六、八,則表示海面有俗稱白頭的白浪,意味湧浪大、要變天,不宜前往。
氣象局若發佈大雨特報,絕對不要去戲水,因為恐遇暴雨或暴潮;尚未走到溪邊時就要先在高處巡視是否有漩渦,因為處在溪水裡較不易察覺,漩渦尤其易發生在湍急溪流沖刷大石頭的周邊,要懂得避開;如果溪水出現混濁,則代表上游已開始下雨,要儘速離開,避免閃躲不及。
陳昭倫表示,還要學會看潮汐,農曆新月與滿月日易引發大潮、儘量不要去海邊。以台灣西海岸至濁水溪口為例,退、漲潮的海灘可以相差達三、四公里,民眾以為海灘平緩前去撿拾貝殼,當潮水回漲時,往往已經來不及回頭。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也提醒,玩水一定要結伴,千萬不要單獨前往,且須評估自身身體狀況,若前一晚熬夜、太累,或是喝酒後都不要下水。
陳昭倫與鄭明修都強調,台灣人當然要了解台灣周邊海域的特性,氣象局現成的海洋氣象資料應該列入國小教材,讓小朋友學習如何由自然界中的潮汐、風力、水文等狀況判讀危險水域,「不是只有學游泳而已」。
已用關鍵字:暴雨,地震,風力,
共出現:5次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