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 – 2012年10月16日 上午4:30
記者黃明堂/特稿
環保發聲、網路串連,成了捍衛台東自然原貌的兩股重要力量。一件件的開發,就像吹氣球般,不管吹大吹小,都難逃破局。開發與環保各唱各調,缺乏求得平衡點的機制。
跟美麗灣開發案相比,東河橋親水工程經費上小巫見大巫,但類似的狀況是,自然原貌裡冒出水泥構造物後,環保聲音才浮現。不同的是,縣府對東河橋親水工程案,倒迅速要求鄉公所停工。
不過,鄉公所滿腹無奈,認為設計上已顧及濕地生態,只是在施工過程中的工地現象出現在自然裡,就被po上網,引發串連反對,多數人並不了解工程原意,看到鋼筋就跟著喊打倒怪獸。
東河鄉公所直言,沈默的在地人多數支持親水工程,也預見到兼顧自然與人文的水域風貌,卻敵不過外來反對聲浪。
近年來陷入相同情境的已開發或待開發案件,還有很多。公部門說要帶動地方繁榮,投資業者想著賺錢,環保人士說要保護土地,都會名流說要守護「後花園」,大家說的頭頭是道,各自抒發己見,缺乏理性交流。
結果是,環保人士義憤填膺,投資者裹足不前,公務員畏首畏尾,跨地域的網路串連埋沒了在地聲音,最後,土地上的人民情感被撕裂了。
開發到何種程度才適當?台東當前最需要一個能相互傾聽、在行動之前凝聚共識的機制,任何一方,遵循遊戲規則,避免再像打地鼠般,冒出一個打一個。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