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與開發的拉鋸戰

作者: 【記者張聖奕/專題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1年11月26日 下午10:46

一個國家的經濟要興盛,第一個必須要做的事就是道路的通連,使得散於各城市、鄉間的民眾得以方便往來;貨物、產品也需要透過道路的興建,才能得以販售運送到各個需要幫助的地方。

台灣處於歐亞以及菲律賓板塊交界,這兩個板塊的運動,使得台灣由太平洋海底升起,成為適合人類居住之地。早期道路的建設可用「指到哪蓋到哪」的方式興建。

雖然現在工程技術的進步,讓道路興建速度越來越快,工程品質也越來越好,但是相對的不諱言,為了顧及經濟的發展,道路的興建往往就是破壞原始棲地的殺手。

公路總局是我國主要負責連通各縣市省、縣道的設計興建者,在環保意識尚未興起之時,只要政策有需要、地方民眾有需求,計畫擬好經費湊足後,就直接動工興建,除了開闢的道路原本的工程上障礙外幾乎不會遇到任何阻礙。

環保觀念興起後,人們開始反省為了自身的利益而興建的道路,到底有沒有必要,又是否興建時完成後會造成當地難以挽回的景觀、生態損失。因此人們開始反思,也開始注重道路興建所帶來任何對當地環境的影響,只要是發現會造成無法逆轉的破壞,重視環保的人士的反對聲浪就會開始高漲。

由台九線蘇花公路改善計畫開始、台六十一線西濱大橋到員林大排路段,到目前爭議最大的會通過阿朗壹古道的台二十六線都是一樣,每每躍上媒體版面時,大都是因為環保團體的抗議反對負面新聞。

工程人員匯集的公路總局,就如同傳統工程人給大家的印象一樣,只會悶著頭做,並不會也不懂得主動去說明什麼。公路總局真的是大家印象中只會用巨大水泥、柏油的「環境殺手」嗎?其實並不盡然。

公路總局規劃組李忠璋組長表示,現在的公路總局不再只是以往只會興建不思環保的單位。他強調,公路總局上下所有員工,在現在與未來進行道路建設前,都會思考如何將人文、經濟發展以及環境保持、生態保育達到平衡的單位。


已用關鍵字:環保,
共出現:5次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