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0/08 11:00
台灣文化讚不絕口專題報導(6)(中央社記者魏紜鈴台北8日電)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在環境保護上不僅跟上世界潮流,而且走在前方,台灣是世界上少數將環境教育立法推動的國家,民間團體及個人推動執行環境信託及垃圾分類減量,成績斐然。
近20年來的台灣環境保護工作,已非僅政府及少數人關心的事,小至個人大至國家政策,每個人的環保觀念逐漸生根發芽。在今年6月5日聯合國訂定的世界環境日,台灣政府與民間共同催生10多年的「環境教育法」終於上路,開創台灣環保新紀元,使台灣繼美、日、韓和巴西後,躋身少數將環境教育立法的國家。
民間環保團體致力推動「環境信託」工作,是秉持「因為信任所以託付」的觀念,藉由信賴關係,將「環境」交付到可信任的人手上的管理制度。因延宕多年又備受爭議的國光石化案,讓「白海豚洄游廊道」、「大城濕地」等環境信託案得到各方關注,今年 6月台灣首例由官方核准的環境信託成功案例-新竹「自然谷」,也成為台灣環境教育基地。
據行政院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資料顯示,全台執行垃圾減量,平均每人每天垃圾清運量,從民國87年的1.135公斤,今年已降至0.475公斤,減量達56.13%;資源回收再利用率也從由96年42.96%提升至56.77%,提高13.81%;全國垃圾妥善處理率99年12月已達99.97%,台灣人落實資源回收,垃圾減量成效也創新高。
今年8月底有8名來自北京、上海、雲南等地的環境媒體人來台參訪,他們多是資深記者與高級主管首度來台,見學台灣發展環保議題的經驗。9月底有中國大陸NGO率團來台,到台灣的紅樹林生態教育館、道禾實驗學校、八仙山自然教育中心、成龍溼地等地參訪交流。
來台參訪的中國大陸媒體人說,他們真正踏上台灣這塊土地才發現,台灣環境街頭運動,「就算只有小貓幾隻,也能捍衛環境」,台灣土地雖小但人民聲音夠大,幾名環保運動人士上街,就可義正詞嚴的發聲。
而在中國大陸,破壞環境的重大經建案都是官方大權在握。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快速,工業發展對環境破壞,威脅生態。執行環境運動得面對政府體制的強大壓力,令中國大陸環團難以突破。
今年4月22日國光石化撤案,是台灣環團最近的一次大勝利。總統馬英九率副總統蕭萬長與部會首長宣布,「不會支持國光石化案在彰化縣繼續進行」。國光石化撤案,看在中國大陸媒體與環保團體眼中,是「不可能又簡直難以想像的事」,為環境上街抗爭,甚至能讓國家元首改變心意,他們的感受特別不同。
來台參訪的中國大陸環團從理解到學習,發現台灣人竟然做得到還做得好,因而充滿信心與希望,「台灣做得到的事,中國大陸一定也能做得到。」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說,台灣環保團體都還很年輕卻較中國起步早,民間力量走在前面。這種對大陸的「衝擊」造成的鬆動很抽象,但一切正在發生。
面對暖化效應導致的氣候變遷,人類環保意識逐漸覺醒,台灣推動環境保護工作從未間斷,民間團體與政府攜手合作,將青山綠水留給後世,是人類許給大地的永恆承諾。1001008
已用關鍵字:資源,回收,氣候,環保,
共出現:14次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