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環境評論:車諾比的故鄉為何一直在蓋核電廠?

作者: 本報訊 | 台灣立報 – 2013年5月28日 上午12:16

■倪世傑

車諾比的故鄉為何一直在蓋核電廠? 論核能問題的政治脈絡與機會

反核:決戰2013年底

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在上週六舉行的民進黨黨代表大會中,致詞發言初始就直指民進黨要將力量放在年底的廢核四公投上,呼籲各級黨公職要多多配合並進行反核四公投的宣傳。如同諸多環保團體所指出的,核能/安問題不能透過公投解決,但是執政黨看似仍相當堅決地續推核四續建,且其它核電廠除役時間表未有立法動作的情況下,如何聯合一切反核力量於不墜,延續核能問題相關討論的熱度,使反核成為全民運動,成為當前重要的課題。以民主的方式解決這一項社會爭議,而不是仰賴執政者「幡然醒悟」、「良心發現」,才有助於台灣民主政治與開放人格的發展。

為何車諾比的故鄉 一直在蓋核電廠?

看到柯一正導演及諸多運動界、藝文界人士繼續以自身的力量在媒體、在街頭為核能問題賣力奔走,維繫民間社會的熱度,對未來的發展相當之關鍵。以烏克蘭為例,這一個曾經爆發過車諾比核災的國家,很難想像,綠色環保政黨在當前烏克蘭的政治中其地位竟然是如此的無足輕重。在2012年該國國會大選中,烏克蘭綠色星球黨(Ukrainian Party “Green Planet”)與綠黨竟然僅分別拿到0.35%與0.25%,合計0.6%的選票,在政治上幾乎是無足輕重的角色。在綠色政治的力量嚴重衰落的前提下,也無怪乎,在這個曾經發生過人類當前文明史上最嚴重核災的國家(註1),會在2012年6月進行興建新核燃料廠的開工典禮,而這並不是最新建的。早在2004年,也就是1986年車諾比事件過後的19年,烏克蘭即以啟動了兩座新的核子反應爐做為發電用途,即便在車諾比事件過後,烏克蘭仍舊是一個高度依賴核能發電的國家,核電佔其電力供應比例約占5成,以烏克蘭電廠老舊的情況來看,如欲維持電力供應的穩定,以及核電在供電結構中的比率,飽受核災肆虐的烏克蘭,還需新建多座核電廠支應。

這也是為何烏克蘭的環保團體,會於今年3月底抗議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提供烏克蘭一筆高達3億歐元(約新台116億2,200萬元)的貸款,用途在核電廠延役的安全性建設上。前蘇聯時代的核反應爐使用年限為30年,南烏克蘭1-3號機(South Ukraine 1-3)等3個反應爐的使用年限分別在2012至2019年到期,札波羅結1-5號機等5個反應爐(Zaporozhe 1-5)的使用年限則是從2015至2019年不等,赫梅利尼茨基1號機(Khmelnitski-1)與羅夫諾3號機(Rovno-3)的使用年限也是在2017至2018年之間(表一)。如果繼續以羅夫諾1-2號機延役的方式處理,並且由國際組織提供貸款買單,恐怕烏克蘭境內將充滿更多又老又危險的核電廠。(核電廠分佈參見圖一)

國族身份的矛盾下 環境議題淪為邊緣議題

位於首都基輔的國家戰略研究所(The Gorshenin Institute)於2011年3月中,也就是福島核災剛發生之後所進行的民調顯示,70.2%的烏克蘭民眾擔心國內可能發生核災,在可以複選的情況下,只有5.2%的民眾認為核能是烏克蘭未來的能源發展選項(註2)。支持核電的烏克蘭民意相當低,但政府為何仍舊選擇繼續蓋新核電廠?車諾比留下的烙印難道還不夠嗎?

電力結構中對核電的高度依賴也許是一個原因,但無可諱言的,烏克蘭政府同時也是高度發展太陽能的中高緯度國家(註3),而不是像台灣,核能花費變相排擠再生能源項目的投資。但烏克蘭仍舊是舉世當今,在筆者的印象中,可能是唯一會以「擁核」為選舉號召的國家,之所以說是唯一是因為無論是「天然氣公主」、前總理提摩申科(Yulia Tymoshenko),還是當前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這兩個纏鬥10年的政敵都以能源獨立的角度出發,主張新建核電廠,自蘇東坡之後的烏克蘭國內政治,與台灣在1979年之後的政治發展相當神似的是,如何建立烏克蘭的主體性,或者說,烏克蘭究竟是「親西方」的歐洲大家庭一員,還是「親俄」的斯拉夫大家庭一員,其國族身份問題一直主導著該國政局發展(註4),尤其在2006年烏克蘭被俄羅斯多次切斷天然氣供應之後,確定能源獨立的政策目標,加上究竟是親歐還是親俄的身份爭議,即便是在能源問題的討論,仍會強烈地披上國族主義的外衣。

廢核(四)得來不易的歷史契機

其實早在1998年烏克蘭國會大選中,烏克蘭綠黨(Party of Greens of Ukraine)即以拿下5.43%的得票率,在共445席的國會有19席之多。但在2002年的選舉中得票率卻急速下降到1.16%而失去所有的議席(註5)。回到本文一開始所提出的,綠色議題在政治競爭中相當可能會因為主要政黨的議題設定、或是凸顯其它社會分歧線(註6)而失去了他的意義而成為邊緣性議題。放回台灣的脈絡,當由泛藍居多數的立法院於2001年1月31日通過核四復工續建決議文後,陳水扁總統選擇了續建核四這條路,翌年,陳水扁開始主張「一邊一國」,打破「四不一沒有」的基調之後,兩岸關係與國家認同問題形成的政治分歧一直到今天都還持續著,核能問題在這段期間也因此淹沒在主要的政治鬥爭中。直到2011年福島核災發生,兩岸關係這個主要矛盾趨於和緩的情況下,核能/安問題在台灣迅速發酵,年底極有可能舉辦核四存廢公投,這一個歷史契機,還真是「得來不易」啊!

●註1:人類歷史,可分為史前史與文明史兩個階段,分界以「文字的使用」為分界線。蘇美人於西元前3,500年使用的楔形文字可能是人類最早使用的文字,換言之,吾人很難得知6千年前的人類歷史。古印度經籍《摩訶婆羅多》中的詩歌有描述類似核戰情節,在摩亨佐達羅廢墟中發現的「玻璃石」與今日核試場後的玻璃石相同,法國在加蓬共和國開採鈾礦時發現核反應堆,檢測後發現這已有20億年的歷史。因此,我們最多僅能知道6千年內人類文明的概況,超出這個時間點的歷史還未能使當前地表的文明所認識。

●註2:其它的選項包括:支持另類替代能源:38.7%;石油與天然氣:28.8%;煤礦17.4%;無意見:19%。The Gorshenin Institute, “Nuclear safety in Ukraine.” 2011/03/17. http://gorshenin.eu/researches/16_Nuclear_safety_in_Ukraine.html.

●註3:倪世傑,〈烏克蘭的顛沛政治與再生能源發展:俄羅斯因素〉,台灣立報,2011年8月30日。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0346

●註4:Abdelal, Rawi. 2001. National Purposes in the World Economy- Post-Soviet Stat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烏克蘭的部份集中在第五章「烏克蘭:在東邊與西邊之間」。

●註5:烏克蘭綠黨在2007年的國會大選中僅剩0.4%的得票率。烏克蘭歷屆國會大選資料請參見維基百科。

●註6:關於社會分歧與政治分歧的討論,請參閱Lipset, Seymour Martin and Stein Rokkan. 1967. Party Systems and Voter Alignments: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s. The Free Press. pp.1-64.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