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 2013年2月16日 上午9:04
車埕懷舊3(中央社記者林恆立南投縣16日電)日月潭風景區管理處將集集鐵路終點站車埕營造為鐵道文化園區,可以回顧「阿嬤級」車廂,也可體驗「走鐵支路」的滋味。
日本人為興建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運送物料需要,於1919年拓寬二水至車埕的輕便鐵道,3年後通車,此即為鐵路集集支線的由來,全長29.7公里,為台灣3條鐵路支線最長的一條。
1994年集集支線轉型成為全台第1條觀光鐵道,讓集集車站成了最受遊客歡迎的火車站之一,同時帶動集集支線的發展。
1999年九二一地震造成集集、車埕兩座車站毀損,鐵路扭曲變形,集集支線中斷了1年多,在台灣鐵路局重建下於2001年初復駛,目前仍是三大支線中人氣最旺的一條。
車埕曾經是運載埔里甘蔗的輕便車運轉站,也曾是日月潭發電建壩物料的入口,光復後則是丹大林場珍貴紅檜加工輸出的大本營,當時停放著無數的台車,而有了「車場」的稱呼,後來改稱為「車埕」。「車埕」其實就是台語「車場」之意。
九二一震災後,車埕納入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範圍,日管處特別以車埕的火車意象,營造規劃「車埕鐵道文化園區」,除了整建舊鐵道建物,設置戶外鐵道文物展示區,並結合木業展示館及周邊景點,規劃懷舊旅遊路線。
兩年前,日管處與台鐵合作將10部曾行駛於集集鐵道不同時期、不同用途的車廂整修後運抵車埕做永久展示,包括有運送原木的平車、運水果的通風車、運冷凍保鮮食品的冷藏車,以及水櫃車、守車等各式老車廂。
這些「阿嬤級」的骨董車廂,每部都與車埕或集集鐵道有淵源。它們曾是過去運輸歷史的一部分,現在透過重新整修再回到車埕,化身為懷舊的鐵道文物,把車埕營造成「戶外的鐵道博物館」。
另外,早期行駛集集支線為蒸汽式機頭,火車行駛至車埕後必須駛入加水站補充所消耗的用水,並加煤炭,至今車埕仍保留當年的加煤平台和加水台。
日管處也將竹南的號誌樓移到車埕重建,這些都是鐵道文化的歷史遺跡,散發濃濃的復古風,成了鐵道迷朝聖之地。
遊客來到車埕,不但可以在名副其實的「車埕」上,悠然自在重溫或體驗早期在「五分車」鐵道上「走鐵支路」的滋味,也可盡情享受一趟鐵路文化懷舊之旅。1020216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