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書房:圖文探討核能發電 : 22年後

更新日期:2011/08/16 00:07
唐澄暐

來自日本的雜誌《Newton》,是少數在台灣長期發行的科普雜誌,從1983年的《牛頓雜誌》,經歷財務糾紛、停刊,到再度代理發行的《量子科學雜誌》以至目前的《牛頓科學雜誌》,依舊不變的紅色封底,繼續用無數張解說圖及淺顯易懂的文字,啟蒙台灣讀者的科學知識。

《Newton》多年來不變的長處在於,不管是微觀、巨觀,理論、實用的科學知識,美術編輯都有辦法設計出清楚美觀的解說圖,尤其是抽象事物的顏色和形狀設計,不僅簡單易懂更賞心悅目,完全不辜負多年來在《Newton》大字下那行較不醒目的副標:「Graphic Science Magazine(圖像科學雜誌)」。

在日本大地震發生後,《Newton》也立刻推出了連續兩個月的緊急大特集,其中8月份在台灣發行的第2砲,就以超過半本雜誌的內容,介紹了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最新發展、放射性的風險、核能發電機制和廢棄物處理。一如往常,從最微觀的核分裂原理到燃料棒剖面,到核電廠受損狀態和廢料處置場的結構,都有清晰易懂的圖片說明,是非常適合了解本次事故與核能發電的讀物。

▲1989年4月發行的第72期《牛頓雜誌》國際中文版。

樂觀的1989年

看著剛寄來的《牛頓科學雜誌》,很難不去想起以前《牛頓雜誌》上的另一個特集。我到現在都還記得那是第72期,當我從眾多捨不得丟掉的牛頓中抽出它來,才發現那是1989年的5月號——距離現在已超過22年了。那期也是探討核能發電,封面是車諾比的即時照片,一棟炸得像垃圾堆一樣的蘇聯核電廠房。

不過,小時候印象雖深刻,但當年特報的主題並不是車諾比的危害。簡略帶過車諾比後,專題以(20多年來始終不變的)清晰解說圖和文字,連續探討了幾個問題:核能如何發電?反應爐會不會失去控制?緊急事故時如何操作?爐心會不會熔融?有沒有完整的輻射防護措施?如何處理核廢料?令人意外地,整篇報導對於核能的未來反而透露較為樂觀的期待,車諾比的描述反倒像是陪襯。特報第一頁左邊是車諾比模糊失真、滿目瘡痍的照片,右邊卻是潔淨明亮的,2年前(1987年)才開始全機組運轉的福島第二核電廠。

探討的解答都是樂觀的:由於沸水式輕水反應爐的緩衝原理,反應爐不會像車諾比一樣嚴重失控:急停系統和緊急爐心冷卻系統(ECCS)可以讓反應停止並冷卻爐心(還以福島第二核電廠的1984年的跳機處理做為範例);地層掩埋法可以處理高強度的放射性廢棄物。在最後一篇「考慮人類生存環境的設計及構想」中,特集甚至做出這樣的結論:「核反應爐的設計人員在設計、建造以及運轉等每個層面,都以充分的安全防護為基本原則,因此輕水反應爐應該是具有高度安全性的。當前,人類對於如何善用共有的資產——核能技術的認同正與日俱增。」

未決的2011年

22年後,強震引發的巨大海嘯直直衝向福島第一核能發電廠。確實,反應爐第一時間沒有嚴重失控,急停也順利完成了,但發生了非常清楚也非常嚴重的問題:備用電源被海嘯波壞了。於是本來所謂的高度安全性瞬間崩盤,也沒能阻止爐心熔融發生,具放射性的污水漏入廠房,甚至流入周圍海域,國際核能事件分級表已將本次事件列為最嚴重的第7級,和當年陪襯的車諾比事故不相上下。

此時拿起《牛頓科學雜誌》和當年的《牛頓雜誌》比較,有些地方仍舊一致,有些地方不同,但不論同異,似乎沒有哪個能算是好事。兩本雜誌中,處裡高放射性廢棄物的示意圖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似乎也代表著,對於核能發電這批最危險、極有可能給未來子孫帶來大麻煩的遺產,在過去22年中,設想到的處理方式並沒有甚麼特別的改進,還是一樣只能埋在幾百公尺深的地層中,等它們自己慢慢衰變。

然而,對於這樣的處置,《Newton》的解說卻有了不小的轉變。在1989年,雜誌內文提到「工程師們大多認為可以採用地層掩埋法來處理高強度放射性廢棄物,因此很多國家都往這個方向進行中。」22年後,不太樂觀的結果出爐:「但是目前全世界尚未完成任何一個執行地層處置的場址。……而在這段期間內,只好繼續將放射性廢棄物暫存。」

縱然有了更清晰美觀的屏蔽罐(22年前叫廢料桶)剖面圖,有了更清楚的玻璃固化體(將放射性物質和熔解的玻璃固化混合)製造方式,但最終解決方案依舊沒有新的執行進度。

《Newton》在全新的報導中,儘管仍維持一貫的立場,盡量從原理的、概括分析的方式來談核能發電,避開了現實的、個別針對的檢討(尤其是日本的核能發電應進行或廢止),但字裡行間還是透露出不樂觀的訊息;更不用說,過去只佔1/4頁的輻射曝露劑量與人體影響關係圖,如今已經變成一整個章節的完整說明與評估。

▲2011年8月發行的第46期《牛頓科學雜誌》。

況且,現實中的核電廠要面臨的挑戰,尤其像當前我們自己得面對的核能發電問題,恐怕已經超越《Newton》解說圖能解釋的部分,例如分家組裝的廠房、不良的焊接、錯誤的線路、停停擺擺的建設工程……要是有一樣的解說圖來描繪這些層出不窮的問題,不曉得那會是多嚇人的一張圖片。

相距22年的兩本《Newton》,在強調科學觀點的文字中,依舊透露了日本對核能從樂觀到悲觀的轉變。連力求客觀的圖文解說都難掩立場,面對存在身邊的真實,我實在很難展現什麼太樂觀的期待。


已用關鍵字:電廠,輻射,核能,地震,發電,
共出現:32次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