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電能轉型 犧牲民眾荷包

自由時報 – 2013年8月26日 上午6:12

〔駐歐特派記者胡蕙寧/倫敦─柏林報導〕德國新能源轉型屢創佳績,去年兩大新高分別是新建太陽能設備的總功率飆到7630兆瓦,破了2011年7500兆瓦的最高紀錄之外,德國聯邦能源暨水利協會(BDEW)也在柏林宣布初步估算數據,德國去年的出口電量達147億千瓦,站上歷史新高。德國上下對能源轉型的必要性皆有共識,唯獨轉型期的代價並不低,並須由全民的荷包一起承擔。

減少太陽能設備補貼

事實上德國政府已減少了太陽能設備的補貼,因為在中國廉價同類商品的攻勢下,補貼最後都進了中國商人的口袋。但是這項補貼削減後,太陽能需求並未降溫,民眾還是紛紛增設太陽能設施,走在鄉間的街上,還是到處可以看到民眾在屋頂上鋪設太陽能設施。過去的補貼目前將以生態電能附加費的方式計入電價中,由全民來承擔。

德國綠能供應約占總電力的25%,如果再生能源持續發展,估計可能在2020年達到40-45%的高目標。只是綠色能源普及得愈快,成本就愈高。為資助推廣再生能源,7年後德國消費者可能要比現在多付出約30%的電費,因為再生能源的轉型投資代價約為1500億歐元。即使德國總理梅克爾曾保證未來幾年每度電價將維持不變,但大多數專家都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中國傾銷 太陽能業關門

電能轉型的德國經歷不少挫折,也正在付出代價,像是不少太陽能業者在中國的傾銷下黯然關門、核電站關閉後也一度陷入缺電的窘境。但經過這些陣痛,也就是核電站關閉約1年半之後,2011年還須靠進口電能補足內需的德國,2012年就已達到足夠供應內需,但德國來自太陽能、風能跟水能的充足綠能卻沒有優惠自家人,而是外銷到鄰國,據估計,荷蘭、瑞士和奧地利都進口了來自德國的大批廉價綠能以補內需。

德國也一點也不把出口綠能當成自己在轉型上的成功,德國工企業電力用戶協會(VIK)就認為不管有無外國的高需求,德國的綠能設備都還是要繼續生產,重要的是繼續在德國擴建電網和電力貯存設備,以備未來長久之需。

因為目前的供能足夠不代表未來的十足保障,尤其是寒冬裡遇上風力不穩定,燃煤發電就必須做好後備供應。

能源市場在德國一直不算是完全競爭市場,因為性質的特殊性。

目前還有南北之差要克服,因為大部分被關閉的核電站在南德,但風力發電的主力卻又在北德。德國聯邦能源暨水利協會呼籲建立起電能的「戰略貯備」以應付不時之需外,也為德國未來的經濟發展著想,因為電價上漲可以刺激電力生產技術方面的更多投資。

……..原文連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