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鉅亨網劉季清 綜合外電 | 鉅亨網 – 2013年3月12日 下午3:21
中、美、歐三方太陽能貿易戰自 2012 年來打的沸沸揚揚。據《路透社》報導,中國業者為了規避美國的反傾銷稅,將轉而對台灣業者下單。三方貿易大戰打的不可開交之際,台太陽能廠將有望成為最大受惠者,坐收漁翁之利。
中國政府大量補助國內太陽能廠,並以低價傾銷世界各國。美國太陽能製造商聯盟指出,自 2010 年起,中國太陽能產品在美國銷售價格短短一年下殺 40% ,嚴重損害美國太陽能產業利益。此外,美國、歐洲、加拿大等高製造成本市場恐出現最多破產倒閉的企業。針對中國以低價傾銷,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祭出高額反傾銷稅,決議將在未來5年內,對中國製的太陽能產品課以數 10 億美元的關稅;此外,歐盟也開始針對中國發動「雙反案」調查—反傾銷、反政府補助,決心制裁中國低價傾銷的手段。
面對歐美的制裁,中國可不打算就此放棄這個商機巨大的市場。據《路透社》報導,2011 年,中國輸往美國的太陽能晶圓及面板就高達 31 億美元。為了規避美國高額的關稅,陸太陽能廠紛紛將訂單轉至台灣,為的就是要將貼上「Made in Taiwan」標籤的太陽能產品銷往美國。
三方貿易大戰開打,處於暴風圈外的台灣,將會是最大受益者。
轉單效應發威 台廠收利 股價齊揚
過去2年,台灣太陽能產業連年虧損,從明星產業淪為「慘」業,連大老台積電 (2330-TW)(TSM-US) 都棄守。沒想到現在情勢大翻轉,受到歐美制裁中國和陸廠轉單效應,台太陽能廠商提早迎春燕!若是歐盟確定對陸製太陽能產品制裁,台廠可望獲利更多。
國內矽晶圓龍頭綠能科技 (3519-TW) 表示,中國為規避美國高額的反傾銷稅而將訂單轉至台灣,今 (2013) 年 1 月中以來,太陽能各類產品報價已連續上漲 6~8 周,價量齊揚下,2 月營收站上 7 個月新高,合計 9.22 億,比 1 月大增 13.6%。綠能科技也考慮擴建廠房以因應不斷擴大的需求。
Guinness Atkinson Asset Management 分析師表示,台灣太陽能股市有望出現短期投資。
商情分析師 Glenn Gu 表示,中國佔美國 4 兆千瓦市場的 55%,其中使用的晶圓高達 90% 都是台灣製。這可為台灣太陽能廠商帶來巨大商機。知名台廠如新日光 (3576-TW)、茂迪 (6244-TW) 、昱晶 (3514-TW) 、昇陽光電(3561-TW) 及益通光能 (3452-TW) 都將受惠。
新日光一名主管表示,自從 2012 年第 4 季開始,因陸廠增加外包,業績也倍連帶拉升。過去 6 個月來,新日光股價回升近 33%,綠能科技漲 38%,益通光能也上漲近 10%。(接下頁)
反觀中國市場,《新華社》報導指出,中國政府大力補助太陽能產業雖使股價上漲,2012 年整體太陽能產業共收 130 億人民幣 (21億美元) ,但若歐盟真的對陸製太陽能產品制裁,將會對中國股市產生巨大影響。
多家在美國成功上市的中國廠商已經感受到制裁作用的影響。中國第一家成功登陸美國那斯達克的太陽能廠〈阿斯特陽光電力〉(CSIQ-US) 總裁 Shawn Qu 週一 (11日) 表示,歐盟可能對陸製太陽能產品進行回溯課徵,將會對公司產生嚴重影響。據消息指出,阿斯特陽光電力已經連續第 6 季虧損。同樣也在美國上市的天威英利 (YGE-US) 天合光能 (TSL-US) 也是連連虧損。
歐盟制裁 中國擬定報復行動
面對美國實行高額關稅、歐盟進行「雙反」調查,中國也展開針鋒相對的報復行動。去 (2012) 年 11 月起,中國商務司決議對原產美國、歐盟和南韓的進口太陽能多晶矽與矽碇發動追溯徵稅調查,並針對進口的多晶矽與矽碇課徵懲罰性關稅。
美國、歐盟和南韓為中國太陽能多晶矽與矽碇主應供應商,佔 80% 以上。若中國真的對美國、歐盟和南韓進口的原料提高關稅,那多晶矽與矽碇的訂單也將順勢流入台灣。台灣廠商如綠能科技、中美矽晶 (5483-TW) 最有可能坐收漁翁之利。
貿易大戰救台太陽能產業?
綠能科技發言人 Christine Chen 表示,受惠於陸廠、美國、歐盟和南韓轉單效應,台太陽能廠的經營模式也會連帶轉變。Christine Chen:「我們會視營收情況再決定要不要擴建廠房。」
2011 年第 2 季開始,台灣太陽能廠就連季虧損。現在虧損幅度已經大幅降低。2012 年第 3 季,綠能科技共虧 7793 萬,每股虧 2.38 元。2011 年第 4 季是綠能科技虧損最嚴重的季度,每股暴虧 7.78 元,全年虧損達 18.4 億元。現在的情況和最慘的虧損季度相比已經好轉許多。
中美歐貿易大戰,可望拯救岌岌可危的台灣太陽能產業。商情分析師 Glenn Gu 表示,2013 年台灣太陽能廠總出貨量可望從 2012 年的 55 億瓦,再往上增 10 億至 15 億瓦,多數台廠可能需要增添產線以因應越來越擴大的需求。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