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9/03 05:30
記者王中一、袁顥庭/台北報導
工商時報【記者王中一、袁顥庭/台北報導】
至於太陽能產業的景氣更是變化莫測,過去1年之間,已經歷經2輪的多空循環。儘管從地球能源的長線角度來看,太陽能仍是替代能源當中極為重要的一環,但短期間各大廠的新產能陸續開出,市況已呈現嚴重的供過於求,尤其以中國大陸的業者在企業經營時,一貫以「大」作為發展方向,加上有中國政府的強力支持,以及海外掛牌時募集到的銀彈,使得產能擴增的幅度都是數以「倍」計。
以近年來成長最快的保利協鑫(GCL)來說,去年在太陽能最上游材料多晶矽的出貨量為1.78萬噸,居全球第3位,而整個中國大陸所有業者的產量為4.4萬噸。可怕的是,該公司的新產能即將從年底開始陸續開出,預計到明年年中就可衝上6.5萬噸,幾乎是全球總產能的3-4成。
對於太陽能產業發展的另外一項不利因素,則是各國的財政狀況惡化。由於太陽能發電至今的成本,還未能達到「市電同價」的里程碑,而歐美各國政府飽受債信問題困擾之際,難以持續提供如以往般豐厚的補貼,加上最上游的多晶矽業者仍堅持高毛利,在終端產品跌價、但上游成本卻不跌的狀況下,導致所有廠商第2、3季的業績都相當慘澹。
以太陽能族群的半年報來看,也反映了此一現象。除了矽晶圓廠中美晶(5483)因為有半導體和藍寶石部門的獲利貢獻,使得第2季每股還能小賺0.12元之外,其餘廠商單季全面虧損。至於以往被歸類在太陽能領域的合晶(6182),則因為不必再認列轉投資陽光能源的業績,因此也有獲利,但目前已不能算是太陽能族群。
在下游的電池廠方面,虧損的狀況可說是一家比一家慘,除了茂迪(6244)還沒有把第1季的老本吃光、累計上半年EPS還剩下0.11元之外,其餘都是倒賠回去,其中又以益通(3452)每股淨損4.77元最為慘烈,新日光(3576)則以每股淨損2.31元居次,昇陽科(3561)則是每股淨損2.13元。
如此一來,當初拿下茂迪經營權,希望大幅擴展太陽能事業的台積電,以及從鴻海手中「搶親」,搶下益通經營權的英業達,恐怕都將面臨當初所想像不到的局面。過去兩年,益通的年度虧損都超過1個股本,後來還發生英業達和鴻海「搶親」的局面,最終則是花落英業達之手,並於今年3月底正式進駐益通。
對於英業達來說,拿下益通還可和自家旗下、同樣跨入太陽能領域的英穩達聯手。不過,太陽能風暴來得又快又急,益通雖然提早降低產能稼動率、並精簡人力因應,但原料未能及早出清,導致第2季光是提列庫存損失就達10億元。換算下來,英業達進駐益通約1季的時間,就認列約6億元虧損。
至於茂迪,雖然展現「電池一哥」的架勢,上半年勉強獲利,但對於大張旗鼓入主的台積電來說,茂迪的62元價位早已跌破其私募入股價位,甚至還原權息值也還是賠錢,也算是臉上無光。
已用關鍵字:能源,發電,太陽能,
共出現:15次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