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本報訊 | 台灣立報 – 2013年5月13日 上午12:18
左看:一個觀點就足夠
上週公共電視由蔡詩萍主持的「主題之夜」,播放探討芬蘭正在建設、可使用長達10萬年的核能最終儲存廠的紀錄片《核你到永遠》。導演的觀點是核能不是政治問題而是「邏輯問題」,因為:「當我們製造出一個東西,卻無法收拾善後時,這個東西就不該被製造出來。」
然而,這樣關懷10萬年後子孫的高度道德性的問題,可能卻難以說服正經歷經濟衰退的多數台灣人。畢竟大家擔憂的是100年內,自己的孩子、孫子的成長環境,所以只要技術上可行,誰會管得到10萬年以後的事?
所以今日台灣反核的困境,或許正是得深究經濟問題,亦即核能背後的高耗能產業,真的是台灣人需要的嗎?相對的,不靠核能,我們又有別套的經濟模式嗎?
要回答這問題我們需要許多社會條件,其中包含成熟的公民社會討論。事實上,在本片中,導演採訪多位核電廠官員、科學家,他們並不像台灣面對媒體落荒而逃,相對的他們是誠實的回應導演:面對未知的10萬年,我們應該保有承認自己不知道的空間。
自此,問題的焦點已不再是高階核廢料究竟要封存10萬年、或100萬年,問題的關鍵,是台灣能否像芬蘭般,讓正反雙方冷靜、理性的論辯核四,同時討論非核後,我們具體可擁有的經濟選項。
潘欣榮/公共化協會成員
右看:只有一個觀點
公共電視本月10日的「主題之夜」節目,播出反核紀錄片《核你到永遠》,並邀請正反雙方專家進行映後座談。這部片子講述芬蘭一個名叫安克羅(Onkalo)的地方,因當地擁有地球獨特、長達千萬年的穩定地層,故正興建全球唯二的高階輻射核燃料的最終儲存廠,預計一旦貯存場裝滿了核廢料後,就完全封閉、讓它被靜放10 萬年,期間歷經數次半衰期而使放射線達到原始的環境背景值。
在這部充滿詩意、感性的紀錄片專心傳達一個觀點:萬一我們無法阻止後代的好奇心,打開了這禁區,則會引發輻射外洩、不可逆的災難。
導演以一種面對10萬年的道德高度來探討核廢,他的用心令人欽佩。但令人惋惜的是,他的觀點卻是站在一個非常高的道德高度,問我們如何照顧10萬年後的子孫?
然而,不要說10萬年,對於眼前正經濟嚴重衰退的台灣來說,我們的產業、是否經得起佔總發電比例18.4%的核電停機?或許,許多反核人士會質疑此數據是台電重核電、輕再生能源所造成,但卻忽視了台灣的人均用電量高居世界第2,用電習慣縱使可改,也很難靠個人節電就能省下1座核電廠。
俗諺說:「生食都無夠,擱有通曝乾!」同樣的,當餵飽自己的肚皮都有困難時,怎能談如何保障10萬年後的子孫?
吳恆祐/社會評論人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