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反核透露的潛趨勢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5月12日 上午12:00

日前中研院院士郭位應邀到總統府發表「核能關鍵報告」專題演講,講後回答馬英九總統關於當前世界核能趨勢提問時表示,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民意,還是支持核電的。但是如果和十年前,或者是二十年前比起來,毫無疑問的,反對核電的民意,確是激烈了許多,核能甚至被視為一種有罪惡的科技,是毀滅世界的力量。

利用核能發電,來自上一個世紀在德國最戲劇性的科學發現。後來美國利用此一科學知識,率先成功製造出原子彈,並以之轟炸日本,提早結束二次大戰,改變了人類的歷史進程。

美國的曼哈頓計畫,雖說目標是製造原子彈,但是一九四二年大科學家費米領導團隊,在芝加哥大學完成的頭一個可控制核分裂反應器,卻是人類和平利用核能的濫殤。

原子彈所展現出核能的強大力量,造成二次戰后世界各國對科學的樂觀期待,一戰後一度對科學極端悲觀的歐洲,氣氛丕變,世界上頭一個核能電廠就是在英國建造。

回顧二戰之後的年代,處處看得到人們對科學的正面樂觀態度,一隻普通寫字的筆,甚至其他一些用品,都不知所以就冠上了「原子」之名,反映出對於科學進步的一種盲目肯定。在科學就是進步的思維下,核電當然不會遭到太多的疑慮,而以能源獲得效率來看,核電確實表現出了科學的強項,那就是「立竿見影,急功速效」。

對於科學的反對,上世紀六十年代卡遜女士《寂靜的春天》一書,質疑DDT使用而掀起的生態環境運動,可說是一先聲,也造成回歸自然文化氛圍和後期科學的質辯運動。有了這些社會的氛圍,反核的聲音自然而起,加上美國賓州三哩島以及前蘇聯徹諾堡兩次核電廠意外的事件,更是雪上加霜,核電的陰影因此深入人心。

本來近年風起雲湧的全球暖化熱潮,加上又弄出一個二氧化碳會使地球增溫的推論,二氧化碳排放量較少的核電,一時間似乎眼看要有轉機,沒想到兩年前日本發生地震海嘯造成的核電嚴重事故,核電廠安全及民眾對核電的信心一夕崩潰,全球反核聲浪達於頂峰。

日本似乎與核能犯沖,不但是唯一遭受核武攻擊的國家,戰後和平憲法限定日本為非核武國家,但是五十四座核電反應器,密度之高,已令人吃驚,而且還有快中子滋生反應器,可以處理敏感的核電廠用過核燃料。

反核的主要對象應該是有極高放射性核爆成分的核子武器,但是核武來去無蹤,人們感受不到,反倒是龐然巨物的核能電廠,看著就叫人心驚。一些核能專家會說,核能並不危險,核能輻射造成的實際死亡,恐怕並不比開車車禍、抽煙酗酒、化學污染,甚至醫院誤診來得更多,但是人們的恐懼,就如同他們對於科學信任,從來也不是說得清楚的。

輻射線對人當然會造成傷害,否則核子武器就沒有了用處,但是多少輻射會對人造成傷害,科學方法也未必弄得清楚。

反核其實和當年支持核能一樣,不過反映出一個時代的心理趨勢,不全然是安全的道理。平心而論,反核運動代表著對於「實徵致用、快速求效」科學的一種反省和拒絕。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