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于國欽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3月17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于國欽】
農曆年後,核四又引來議論,許多人主張擴大風力、太陽能等再生能源來取代核能,如此將非但可以使台灣免於核災,還可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這是一個美好的理想,我們可以在外海設置千架風機,在全台屋頂裝上太陽能光板,並且讓裝置容量擴占全系統的兩成,然而老天爺若不賞臉,風力及太陽能所發的電也僅是杯水車薪。
裝置容量不等於發電量
這正是風力、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的困境,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那就是發電設備的裝置容量占兩成,未必代表其發電量也占兩成,以風力、太陽能及慣常水力這三者而言,雖然2011年裝置容量占全體系統已達6.3%,但全年發的電量卻僅占2.6%。
反觀火力發電的裝置容量占全系統73.5%,而其全年發電量依然占77.0%,核能發電裝置容量雖僅12.4%,但其全年發電量占比卻近兩成。何以如此?因為核電、燃煤電廠只要一啟動,即全年無休,是提供電力基本負載的重要來源,而燃氣、燃油則是提供中間負載,抽蓄及水庫式水力係提供尖峰負載。
經濟學喜歡談供給與需求,電力同樣有供需的問題,只是電力和一般商品不太一樣,一般商品生產過多可以擺著當存貨,下期再賣,但電力卻不行,因此如何調控基載、中載及尖載的電力以因應不同時段的電力需求,也是評論能源政策須具備的基本知識。
也許有人會問:人們對電力的需求每個時段會不一樣嗎?確實如此,通常白天、夏季會多一些,原因是企業生產活動、商業活動多在白天進行,白天的電力需求自然要多一些,而夏天溫度上升,家家戶戶開冷氣,因此夏季通常是一年的用電的高峰期。
面對用電需求時高時低,因此台電必須用基載、中載的電力滿足基本需求,再以尖載電力適時因應尖峰時段,如此負載管理旨在滿足一年之間最大的電力需求,同時又可避免電能無謂的消耗,試想,若發電設施皆屬基載,在非尖峰時段所發的電豈非白白浪費?
再生能源 適合當補充電力
在瞭解各類電力的供給、需求特性之後,我們即可明白太陽能、風力等再生能源,大概只能做為補充電力,無法成為基載或中載的主要供電來源,即令來日我們擴大其裝置容量至一成、兩成亦然,這是先天的限制。
自兩年前福島事故以來,反核民意升高,然而多數人對電力風險僅一知半解,甚至道聽途說,至於何謂基載、尖載更少有人知曉,而對風力、太陽能、核能、燃煤及燃氣電廠的成本與風險也毫無概念,另外有多少電廠在未來幾年要除役?興建一座電廠需時多久?台灣未來的用電需求成長多快?多數人同樣不得而知。對於這些電力知識,政府實有必要以庶民的語言加以說明,如此才有助於各方理性的對話。
人生一世,大抵都在理想與現實間尋找平衡點,電力政策自然也不例外,核四如今吵得沸沸揚揚,然與其激情不如理性,台灣經濟已停滯十年,若再繼續對立以牟一黨一人之私,則恐怕核災未至以先,台灣經濟就已在爭鬧聲中窒息了。
……..文章來源:按這裡